《犯罪主观要件》课件

上传人:亦*** 文档编号:493010807 上传时间:2024-05-15 格式:PPTX 页数:23 大小:3.24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犯罪主观要件》课件_第1页
第1页 / 共23页
《犯罪主观要件》课件_第2页
第2页 / 共23页
《犯罪主观要件》课件_第3页
第3页 / 共23页
《犯罪主观要件》课件_第4页
第4页 / 共23页
《犯罪主观要件》课件_第5页
第5页 / 共23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犯罪主观要件》课件》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犯罪主观要件》课件(23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犯罪主观要件目录contents犯罪主观要件概述犯罪故意犯罪过失犯罪动机与目的犯罪主观要件的证明与推定01犯罪主观要件概述定义犯罪主观要件是指犯罪行为人实施犯罪时的心理状态,包括故意、过失、犯罪目的、犯罪动机等。特征犯罪主观要件是犯罪构成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区分罪与非罪、此罪与彼罪的重要依据。犯罪主观要件反映了行为人的主观恶性和社会危害程度,是量刑的重要参考因素。定义与特征通过分析犯罪主观要件,可以判断行为人是否具有主观上的故意或过失,从而确定行为是否构成犯罪。区分罪与非罪不同犯罪的主观要件存在差异,通过分析犯罪主观要件,可以准确区分此罪与彼罪。区分此罪与彼罪犯罪主观要件是量刑的重要参考因素,对

2、于判断行为人的主观恶性和社会危害程度具有重要意义。量刑参考犯罪主观要件的重要性行为人明知自己的行为会发生危害社会的结果,并且希望或者放任这种结果的发生。故意行为人应当预见自己的行为可能发生危害社会的结果,因为疏忽大意而没有预见或者已经预见但轻信能够避免。过失行为人实施犯罪行为所追求的结果或意图。犯罪目的行为人实施犯罪行为的内心起因或推动力量。犯罪动机犯罪主观要件的类型02犯罪故意0102犯罪故意的定义犯罪故意是犯罪主观方面的核心内容,对行为人的定罪和量刑具有重要影响。犯罪故意是指明知自己的行为会发生危害社会的结果,并且希望或者放任这种结果发生的心理态度。行为人明知自己的行为会发生危害社会的结果

3、,这是构成犯罪故意的认识因素。认识因素意志因素违法性认识行为人希望或者放任这种结果发生,这是构成犯罪故意的意志因素。行为人明知自己的行为是违法的,这是构成犯罪故意的违法性认识。030201犯罪故意的构成要件通过收集直接证据来证明行为人具有犯罪故意,如口供、自白等。直接证据通过收集间接证据来推定行为人具有犯罪故意,如现场遗留的物证、痕迹等。间接证据综合考虑全案证据,对行为人的心理状态进行综合判断,以确定其是否具有犯罪故意。综合判断犯罪故意的认定03犯罪过失犯罪过失是指行为人应当预见自己的行为可能发生危害结果,因为疏忽大意而没有预见,或者已经预见而轻信能够避免,以致发生危害结果的心理态度。犯罪过失

4、与故意相对,是犯罪主观方面的两种基本形态之一。犯罪过失所违反的是注意义务,即行为人应当预见自己的行为可能发生危害结果而没有预见或者已经预见而轻信能够避免的义务。犯罪过失的定义疏忽大意的过失:行为人应当预见自己的行为可能发生危害结果,因为疏忽大意而没有预见,以致发生危害结果。疏忽大意过失和过于自信过失均以存在预见义务和预见能力为前提。过于自信的过失:行为人已经预见自己的行为可能发生危害结果,但轻信能够避免,以致发生危害结果。疏忽大意过失和过于自信过失均以发生危害结果为条件。犯罪过失的构成要件判断行为人是否具有预见义务,需要考虑行为人的职业、年龄、经验等因素。判断行为人是否具有预见能力,需要考虑行

5、为人的认知能力、判断能力和专业水平等因素。判断行为人是否违反了注意义务,需要考虑行为人在当时的具体情况下的注意能力和注意程度。判断行为人是否存在疏忽大意或过于自信的心理态度,需要考虑行为人在当时的具体情况下的认知和判断能力,以及行为人的行为是否符合常理和一般人的判断标准。犯罪过失的认定04犯罪动机与目的犯罪动机的定义犯罪动机:指刺激、促使犯罪人实施犯罪行为的内心起因,即犯罪原因与犯罪目的之间的内心愿望。犯罪动机是犯罪主观方面的必要要素,它不仅是推动犯罪人实施犯罪行为的内心力量,而且也是影响犯罪行为危害性程度的一个重要因素。直接促使犯罪人实施犯罪行为的内心起因,是推动犯罪人实施犯罪行为的最直接的

6、内心力量。直接动机指不是直接促使犯罪人实施犯罪行为的内心起因,而是在犯罪动机体系中处于次要地位的内心起因。间接动机在某一时期内支配着犯罪人的内心起因,是推动犯罪人实施犯罪行为的主要内心力量。主导动机在某些情况下,犯罪人的从属动机也可能成为其实施某种犯罪行为的原因。从属动机犯罪动机的分类指犯罪人希望通过实施犯罪行为达到某种危害结果的心理愿望。犯罪目的指在某些情况下,犯罪人的次要目的也可能成为其实施某种犯罪行为的原因。次要目的指直接与犯罪行为相联系,通过实施犯罪行为即可实现的危害结果。直接目的指不是直接与犯罪行为相联系,而是通过实施一系列的犯罪行为所追求的某种间接危害结果。间接目的指在某一时期内支

7、配着犯罪人的心理愿望,是推动犯罪人实施犯罪行为的主要心理动力。主要目的0201030405犯罪目的的定义与分类05犯罪主观要件的证明与推定 证明方法直接证据证明通过直接证据来证明犯罪主观要件,如口供、自白书等。间接证据证明通过间接证据来推定犯罪主观要件,如行为人的行为、言语、神态等。科学证据证明利用科学技术手段来证明犯罪主观要件,如心理测试、DNA鉴定等。行为推定根据行为人的行为,推定出其主观心态。基础事实推定基于已知的基础事实,推定出犯罪主观要件的存在。法律推定根据法律规定,推定出犯罪主观要件的存在。推定规则由谁承担证明犯罪主观要件的举证责任。证明责任证明犯罪主观要件所需达到的证据要求。证明标准证明责任与证明标准THANKS感谢观看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教学课件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