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春高中语文2.4蜀道难达标训练新人教版必修3

上传人:大米 文档编号:492840343 上传时间:2023-10-03 格式:DOC 页数:13 大小:101.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2021春高中语文2.4蜀道难达标训练新人教版必修3_第1页
第1页 / 共13页
2021春高中语文2.4蜀道难达标训练新人教版必修3_第2页
第2页 / 共13页
2021春高中语文2.4蜀道难达标训练新人教版必修3_第3页
第3页 / 共13页
2021春高中语文2.4蜀道难达标训练新人教版必修3_第4页
第4页 / 共13页
2021春高中语文2.4蜀道难达标训练新人教版必修3_第5页
第5页 / 共13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2021春高中语文2.4蜀道难达标训练新人教版必修3》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2021春高中语文2.4蜀道难达标训练新人教版必修3(13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2017春高中语文2.4蜀道难达标训练新人教版必修3第二单元4蜀道难基础夯实1.下列加点字的读音,全都相同的一组是()A.秦塞塞车堵塞塞翁失马B.参差参见参劾扪参历井C.住宿星宿宿敌宿怨难平D.横渡横空横扫横行霸道解析A项,si、si、s、si;B项,cn、cn、cn、shn;C项,s、xi、s、s;D项,读音均为“hng”。答案D2.下列句中加点词的用法与例句相同的一项是()例:可以横绝峨眉巅A.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绝江河B.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C.夜久语声绝,如闻泣幽咽D.独与迈乘小舟,至绝壁下解析例句和A项中的“绝”都是“越过、通过”的意思。B项,“绝”意为“与世隔绝的”;C项,“绝”意

2、为“停止”;D项,“绝”意为“陡峭的”。答案A3.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A.上有六龙回日之高标回:回转B.不与秦塞通人烟塞:山川险要的地方C.以手抚膺坐长叹抚:拍D.所守或匪亲或:或者解析D项,“或”是“倘若”的意思。答案D4.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的解释,判断正确的一项是()问君西游何时还青泥何盘盘但见悲鸟号古木但悲不见九州同A.两个“何”字相同,两个“但”字也相同。B.两个“何”字相同,两个“但”字不同。C.两个“何”字不同,两个“但”字相同。D.两个“何”字不同,两个“但”字也不同。解析什么;多么;均为“只”的意思。答案C5.下列句中加点词的意义相同的一项是(

3、)A. B. C. D. 解析A项,尚且/崇尚,尊重;B项,徒,空/通“座”,座位;C项,距离/前往,到去;D项,均为“高”的意思。答案D6.补写出下列名篇名句中的空缺部分。(1)但见悲鸟号古木,。,愁空山。(2),一夫当关,万夫莫开。(3)地崩山摧壮士死,。(4)连峰去天不盈尺,。(5)古代作品中写山水之胜的,有赤壁赋中的“山川相缪,”,还有蜀道难中的“上有六龙回日之高标,”。答案(1)雄飞雌从绕林间又闻子规啼夜月(2)剑阁峥嵘而崔嵬(3)然后天梯石栈相钩连(4)枯松倒挂倚绝壁(5)郁乎苍苍下有冲波逆折之回川能力提升一、延伸阅读(一)导学号50590018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第78题。蜀道

4、后期张说客心争日月,来往预期程。秋风不相待,先至洛阳城。注这首诗是张说在校书郎任内出使西川时写的。7.诗歌讲究炼字,“客心争日月”的“争”字好在哪里?请简要分析。解析“争”字充分地表现出处在这种情形下的游子的心情。可以结合“来往预期程”分析。参考答案“争日月”,像同时间进行一场争夺战。“争”把客居之人对亲人的眷恋,掐指盘算回程日期的急切心情很自然地表露出来,用词简练明白,手法高明。8.这首诗的后两句淡淡一笔而使情致隽永深厚。试结合诗句分析这一特点。解析在最后两句,诗人到底是埋怨秋风,还是抒发心中的烦恼?诗中没有明说,让人颇费心思,正是这一点才体现“情致隽永深厚”这一特点。参考答案后两句中诗人把

5、人的感情隐去,埋怨秋风,避开了率直无味的毛病。把人格化了的秋风形容为“无情的秋风”。这秋风先至,引起许多烦恼,或意外,或不满,或暗含亲人们的翘首企盼。因此,淡淡一笔,情致隽永深厚。(二)导学号50590019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第910题。与史郎中钦听黄鹤楼上吹笛李白一为迁客去长沙,西望长安不见家。黄鹤楼中吹玉笛,江城五月落梅花。注这首诗是李白于乾元元年(758)流放夜郎经过武昌时,游黄鹤楼所作。迁客,指西汉的贾谊,因受权臣的谗毁,被贬长沙。古曲有梅花落。9.诗歌的前两句抒发了诗人什么样的思想感情?解析诗人用贾谊的不幸来比喻自身的遭遇,流露出无辜受害的愤懑之情,也含有他的自我辩白之意。但政治

6、上的打击,并没有使诗人忘怀国事。在流放途中,他不禁“西望长安”,这里有对往事的回忆,有对国运的关切和对朝廷的眷恋。参考答案抒发了诗人被流放的凄凉之感和眷恋朝廷、思而不得的苦闷。10.本诗后两句历来为评论家所称道,请选择一个角度简要赏析。解析由乐声联想到音乐形象的表现手法,就是诗论家所说的“通感”。由于梅花落笛曲吹得非常动听,诗人仿佛看到了梅花满天飘落的景象。梅花是寒冬开放的,景象虽美,却不免给人以凛然生寒的感觉,这正是诗人冷落心情的写照。参考答案运用了通感的修辞手法,把听到的梅花落的笛声转化为漫天飘落的梅花形象,形象具体地抒写了迁谪的冷落凄凉之感。(后两句诗人借联想手法,由听到的梅花落的笛声联

7、想到漫天飘落的梅花,形象具体地抒写了冷落凄凉之感)(三)导学号50590020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第1112题。答张十一韩愈山净江空水见沙,哀猿啼处两三家。筼筜竞长纤纤笋,踯躅闲开艳艳花。未报恩波知死所,莫令炎瘴送生涯。吟君诗罢看双鬓,斗觉霜毛一半加。注张十一:名署,与韩愈同任监察御史,因劝谏德宗皇帝,两人同时被贬。韩愈被贬到广东阳山,张署被贬到湖南临武。踯躅:杜鹃花科。恩波:皇帝的恩泽。斗:同“陡”。11.前四句描写景物在表现手法上有什么特点?请略加分析。解析考查鉴赏诗歌的表现手法的能力,要联系前后诗句具体分析。参考答案(1)衬托:以声衬静,猿的哀鸣打破了山村的宁静;(2)拟人:“竞长”“

8、闲开”写出了春天的生机。(3)寓情于景:猿的哀鸣触动了诗人内心的悲愁,色彩鲜艳、充满生机的春景反衬了诗人的哀怨之情。12.前人评价尾联写得婉转含蓄,对此你是怎么理解的?解析评价诗歌的表达技巧,要结合原句分析。例如“斗觉霜毛一半加”,写得含蓄蕴藉。参考答案诗人写愁不说愁,只说鬓发白了一半;只说读张署的诗是白了鬓发的原因,不正面写自己的愁怨。(四)导学号50590021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第1314题。早发罗邺一点灯残鲁酒醒,已携孤剑事离程。愁看飞雪闻鸡唱,独向长空背雁行。白草近关微有路,浊河连底冻无声。此中来往本迢递,况是驱羸客塞城。13.这首诗是如何表现“早发”之“早”的?请作简要分析。解析

9、本题看似考查标题,实则是考查诗中的意象。“早发”是指出发很早。先找出相关的诗句,“一点灯残”“闻鸡唱”“独向长空”“白草近关微有路”,再分析其中能体现出“早”的意象。参考答案第一、二句紧扣诗题,凸显“早发”:宿酒初醒,残灯未灭,长夜未尽,诗人已携孤剑登程。第三句写诗人在路上听到雄鸡唱晓,也可见出行之早。塞外风雪路,本来行人稀少,而“早发”就更无路人,只有诗人独行,故“独”与“早发”之“早”有关。飞雪白草,道路本已难辨,早行时就更加微茫,故“微”字也在表现“早发”之“早”。14.请赏析“独向长空背雁行”中“背”字的表达效果。解析本题中,表达效果应包括所用的表现手法和表达的情感。首先理解“独向长空

10、背雁行”的含义,即诗人独自一人与天空的大雁背向而行。秋天大雁南飞,诗人是向北而行,一南一北,强烈对比。然后再分析其中包含的情感。参考答案一个“背”字,描写了诗人与大雁相背而行的情境,诗人向北向寒与大雁向南向暖形成强烈对比,表现了诗人旅程的艰辛和心情的愁苦。(五)导学号50590022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第1516题。池州春送前进士蒯希逸杜牧芳草复芳草,断肠还断肠。自然堪下泪,何必更残阳。楚岸千万里,燕鸿三两行。有家归不得,况举别君觞。15.简要赏析首联中“复”“还”两字的妙处。解析赏析某字的表达效果,应考虑两个层面,即要解读该字本身的属性特点和该字在诗句中的含义。“复”“还”都有“又”“再”

11、的意思,分别体现芳草连天、寸肠欲断的意思;然后再结合该句点出营造的意境或表达的感情。由题目可知,本诗是一首送别诗,我们也就不难体会诗人依依不舍、痛苦难舍的心情。参考答案“复”字既写出了“芳草碧连天”的景物特点,又写出了送了一程又一程、依依难舍的分别情形。“还”字真切地表现出诗人随着友人的离程渐远而越发痛苦的心理。16.全诗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解析鉴赏诗人的思想感情,要结合全诗的内容,尤其是对关键词语的分析。前两联结合“断肠”“堪下泪”“残阳”可以看出作者送别友人的痛苦难舍之情。后两联中“燕鸿”都是归家的象征,而“有家归不得”直抒胸臆,可见诗人离家万里而有家难回,况且还是在送别友人之时,其

12、痛苦心情可想而知。参考答案表达了诗人对朋友的惜别之情,流露出诗人异乡为官、有家而不得归的痛苦。二、语言运用17.导学号50590023下面这段话有多个表述不当的地方,请找出三处并加以改正。蜀道难着力描绘了蜀道的艰辛恐怖,但我们读完之后,不仅不感到害怕,为诗中夸张的描写所感染。这是为什么呢?从描写对象来说,蜀道虽然具备艰难万状,使人害怕,但又具有雄壮美的特点,在诗人笔下,跟美丽的神话传说结合起来,更形成一种诱人的魅力。解析本题考查修改病句的能力。回答这类题目,一般要围绕常见的病句类型特别是搭配不当、成分残缺或赘余等基本类型。参考答案“艰辛”改为“艰险”。“为诗的夸张的描写所感染”前加“反而”。删

13、去“具备”。“跟美丽的神话传说”前补上“它”。18.采用总分(或分总)结构改写下面这段话。要求:不得改变原意;可适当添加语句;语言要连贯。诗人通过想象创造出了诗的形象,读者通过想象正确地把握诗人的艺术构思,并且丰富地再现诗人创造的形象。解析一要理解所提供语句的基本内容“想象”在创作和欣赏中的作用,二要注意原句表达与题干总要求“总分(或分总)”之间的差距只是提供了“分”的内容。所以分析之后就可以根据要求进行变换,同时注意连贯显然,要加上一句“总”说的句子,可以放前,也可以放后。参考答案(1)诗歌的创作与欣赏都离不开想象。诗人创造诗的形象要靠想象,读者正确地把握诗人的艺术构思并且丰富地再现诗人创造的形象也要靠想象。(2)诗人创造诗的形象要靠想象,读者正确地把握诗人的艺术构思并且丰富地再现诗人创造的形象也要靠想象。诗歌的创作与欣赏都离不开想象。2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等教育 > 研究生课件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