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心理学知识总结

上传人:pu****.1 文档编号:492820031 上传时间:2023-05-16 格式:DOC 页数:36 大小:118.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教育心理学知识总结_第1页
第1页 / 共36页
教育心理学知识总结_第2页
第2页 / 共36页
教育心理学知识总结_第3页
第3页 / 共36页
教育心理学知识总结_第4页
第4页 / 共36页
教育心理学知识总结_第5页
第5页 / 共36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教育心理学知识总结》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教育心理学知识总结(36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教育心理学1、教育心理学是一门研究学校情景中学与教的基本心理规律的科学。2、教育心理学是对学习者、学习、教育者及教学的研究。主要包括有:学习与教学的要素,学习与教学的过程两大方面。(学习与教学的主要构成要素有:学生、教师、教学内容、教学媒体、教学环境等。(学习与教学的过程主要包括:学习过程、教学过程、评价反思过程。)3、对教育心理学的创建有突出贡献的就美国心理学家:桑代克从事动物的学习研究,著有个性差异与测量4、1908年出现了第一本以教育心理学命名的书教育实用心理学1924年廖世承为师范教育的需要编写了我国第一本教育心理学教科书。第二章 中学生的心理发展与教育1、心理发展的含义:心理发展是指

2、个体从受精卵开始一直到死亡的过程中所发生的有规律性的心理变化过程。 第一、从时间跨度上讲:贯穿于生命全过程。 第二、从内容上讲:主要表现为认知发展和社会性与人格发展两大方面。 第三、从人性质上讲:可以是积极的变化,表现为心理机能的改善;可以是消极的变化,表现为心理机能的衰退。 第四、从影响上讲:是天性与教养共同作用的结果或者说是生物遗传因素和社会环境及教育交互作用的产物。 第五、心理发展是有规律可循的。2、心理发展的几个特征:第一、具有连续性与阶段性 第二、具有方向性与顺序性第三、具不平衡性; 第四、具有个体差异性。3、教学前必须明确学生的身心发展水平,这是新教学的出发点。而根据学生的身心发展

3、水平进行新的教学,这就是教学的准备性原则。我国教育学中也称为“量力性原则”或“可接受性原则”。4、皮亚杰 心理学历史上最具有影响力的发展心里学家。发生认识论的创始人,他认为,发展就是个体与环境不断相互作用的一种 建构过程并提出圈式概念,所谓图式是认知结构的基本单元表现出某种可以重复的动作模式或思维模式,引起图式变化,促进认 知的发展是通过同化和顺应两个过程实现的。 同化:是主体把新刺激整合到原有图式中,使原有图式丰富和扩大的过程。 顺应:是当主体不能利用原有图式接受和解释新的刺激情境时,对自身图式作出相应的改变和创新,以适应新的情境过程。 认知发展可分为具有不同的质的四个阶段: 感觉动作阶段:

4、出生到2岁年龄儿童最突出的成就是出现了客体永恒: 前运算阶段:2岁到7岁到认知发展阶段开始从表象思维向抽象思维过渡; 具体运算阶段:7岁到时11岁年龄到儿童认知发展阶段最突出的成就是获得守恒概念: (67岁,数量守恒:78岁,物质守恒和长度守恒: 9一10岁,面积守恒和重量守恒:12岁,体积守恒)5、维果斯基(苏联)被认为是当今学习理论中社会建构主义和情境学习理论的先驱。 首先、与皮亚杰不同,维果斯基更强调社会文化认知发展中的作用,并区分了两种机能,一种是作为动物进化结果的低级习理机能;另一种内里是作为历史发展结果的高级心理机能低级向高级机能转化的发展有四个表现:第一、随意机能不断发展; 第二

5、、抽象概括机能的提高: 第三、各种心理机能之间关系不断变化、重组,形成间接的、以符号为中介的心理结构。 第四、心理活动的个性化。 其次、维果斯基强调人的思维与智力是在活动中技展起来的,足借助语言等符号系统不断内化的结果:再次、维果斯基认为,学习应促进儿童的发展为此,他提出了“最近发展区”的概念指儿童在有指导的情况下借助成人帮助所达到的解决问题的水平与独自解决问题所达到的水平之问的差异。6、发展带来的影响及教育措施: 第一、喜欢争论; 第二、理想主义7、认知发展与教学的关系: 第一、认知发展制约教学的和方法: 第二、教学促进认知发展 8、人格:人格反映了一个人心理的整体机能,指一个人整体的精神面

6、貌,具有一定倾向和稳定的心理特征总和。 9、影响人格发展的社会因素: 第一、家庭教养方式; 第二、学校教育: 第三、同辈群体。 10、自我意识:是个体对自己及自己与周围世界关系的认识。 从形式上看:自我意识包括了三种成分:自我认识、自我体验与自我控制; 从内容上看:生理的我对自己生理属性意识 心理的我.个人对自己心理属性的意识 社会的我.个人对自己社会属性的意识 从自我观念上看自我意识分为:现实的我-个体对现实的我的认识 投射的我.个体想象他人对自己的评价 理想的我.个体想达到完善,个人追求目标 11、皮亚杰认为t伴随形式运算的出现,出现了两种认知歪曲: 第一、假想的观众 第二、个人的虚构 埃

7、里克森认为,青少年期面临的任务是建立自我同一性 12、中学生自我意识发展指导的意义: 第一、帮助中学生正确认识和评价自己; 第二、帮助中学生获取积极的自我体验; 第三、帮助中学生提高自我控制力。 J3、中学生认知差异包括:认知方式差异和认知能力差异 场依存型与场独立型: 场依:指人们对物体的知觉倾向于以外部参照作为信息加工的依据。 场独:指人对客观事物进行判断时,倾向于利用自己内部的线索作为参照,不易演戏外来因素影响和干扰,独立作出判断。 冲动型与沉思型 整体型与序列型: 整体:从全盘上考虑如何解决问题 序列:从一个假设到下一个假设是呈直线的方式展开的 14、最早的智力量表是在1905年法国教

8、育部委托比奈和西蒙编制的,被斯坦福大学的推孟多次修订智力的差异包括:个体差异与群体差异 15、认知差异的教育意义: 第一、刨设适应认知差异的教学组织形式 第二、采用适应认知差异的教学方式 第三、运用适应认知差异的教学手段 16性格:是指个体在生活中形成对现实的稳定的态度以及与之相适应的爿惯化的行为方式 性格的特征差异包括:态度特征、理智特征、情绪特征、意志特征。 性格的类型差异:机能类型说、向性说、独立顺从说 1974年,美国的麦考比和杰克林出版了性别差昴心理学他们认为最显著的性别差异是男性更具有攻击性,其次女性比男性更好社交,更容易受暗示自信心比男性差 性格差异的教育意义: 第一、 影响学生

9、的学习方式 第二、 影响学习的速度和质量 第三、 影响学生对学习内容的选择第三章 学习的基本理论1.广义的学习是指人和动物在生活过程中由经验产生的行为或行为潜能相对持久的变化 第一、 学习引起的是学习名行为或行为潜能的某种变化 第二、 学习所引起的变化是习得的 第三、 学习所引起的变化足相埘持久的2 人类的学习和学生的学习 第一、人类的学习是一个积极主动的建构过程第二、人类的学习是掌握社会历史经验和个体经验的过程第三、人类的学习是在社会活动中,通过语言为中介来实现的学生学习是指在教师的指导下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有系统、有步骤地获得知识,形成技能,培养才智的过程。3 加涅的学习层次分类:简单

10、到复杂(情境)低级到高级(水平) (1)信号学习 (2)刺激反应学习 (3)连锁学习 (4)言语联结学习 (5)辨别学习 (6)概念学习 (7)规则学习 (8)问题解决学习加涅的学习结果分类:(1)言语信息学习 (2)智慧技能学习 (3)认知策略学习(4)动作技能学习 (5)态度的学习我国学习的分类;知识学习、技能的学习、社会规范的学习4 布鲁纳-认知-发现学习论学习观:学习的实质是主动形成认知结构;学习包括获得、转化和评介三个过程。5 奥苏伯尔的有意义接受学习论:根据学生学习进行的方式,他把学习分为接受学习与发现学习;从学习内容与学生认知结构的方面又分为意义学习与机械学习。意义学习的实质和条

11、件:意义学习即符号所代表的新知识与学习者认知结构中已有的适当观念建立起非人为的和实质性和联系。条件:(1)学生必须具有意义学习的心向 (2)学习材料具有逻辑意义 (3)学生认知结构中具有适当的观念 接受学习的实质与技术主: 接受学习即在教师直到下学生接受事物意义的学习; 先行组织者技术6 认知学习理论在课堂教学中的应用: (1) 重视对关系的了解 (2) 重视结构和顿悟的作用 (3) 正确处理发现学习与接受学习 其实发现学习和接受学习都有是教学中的方法关键是看学习的具体条件和目的。7 建构主义学习论: 从20世纪70年代末以布鲁纳为首的美国教育心理学家将前苏联教育心理学家维果斯基的思想介绍到美

12、国后极大的推动了建构主义思想民的发展。 建构主义要更加强调学习者的主体作用,强调学习的主动性、社会性和情境性。 基本观点;知识观、学习观、学生观。 教学不是知识的传递,而是知识产权的处理和转换。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可促进课堂教学形成一些有助于学生思维发展的具体教学方法主要有:研究性学习、合作学习、教学对话、认知师徒法和互惠教学等。第四章 学刊动机1动机及其功能动机:指引起和维持个体的活动,并使活动朝向某目标的内在心理过程或内部动力功能:激活功能、指向功能、强化或维持功能。 学习动机的基本成分:学习需要、学习期待。 学习需要是个体从事学习活动的最根本动力。2 学习动机的种类: 第一、 近景的直接性

13、动机和远景的间接性动机 第二、 内部学习动机和外部学习动机 第三、 认知内驱力、自我提高内驱力和附属内驱力 认知内驱力是:指一种要求理解事物、掌握知识系统地阐述并解决问题的需要。这种内驱力一般由好奇心引起,以求知作目标,从知识的获得中得到满足,是学习的内部动机。 自我提高内驱力:指个体经由自己的学业成就而获得相应的地位和威望的需要。 附属内驱力:指一个人想获得长者的赞许和认可,取得应有的赏识,而表现出来的学习需要。3 学习动机与学习效果的关系: 学习动机对学习的作用可表现出在两方面:影响学习过程和影响学习结果学习动机对学习过程的影响主要表现为:学习动机对学习行为有启动、定向和维持作用,另一方面学习的结果也可进一步增强学生学习动机。学习动机与学习效果的关系主要表现为:一定范围内有一致性动机的摄佳水平还随学习任务的难度、学生的个性不同而不同。 4 受到过强化的行为比没有受过强化的持为更有可能重复出现。 5 需要层次论:生理需要、安全需要、归属和爱的需要、尊重的需要、自我实现的需要。 马斯洛将其区分:缺失需要(生理需要、安全需要、爱与归属的需要、尊重的需要)成长需要(自我实现的需要) 6 动机的归因论:归因指人们对自己或他人行为结果的原因做出的解释或归究。 维纳的三个维度:内部归因和外部归因、稳定性归因和非稳定性归因、可控制归因和不可控制归因。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工作计划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