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论南北朝时代思想对卢思道文学创作的影响

上传人:夏** 文档编号:492773596 上传时间:2022-08-01 格式:DOCX 页数:10 大小:23.1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试论南北朝时代思想对卢思道文学创作的影响_第1页
第1页 / 共10页
试论南北朝时代思想对卢思道文学创作的影响_第2页
第2页 / 共10页
试论南北朝时代思想对卢思道文学创作的影响_第3页
第3页 / 共10页
试论南北朝时代思想对卢思道文学创作的影响_第4页
第4页 / 共10页
试论南北朝时代思想对卢思道文学创作的影响_第5页
第5页 / 共10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试论南北朝时代思想对卢思道文学创作的影响》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试论南北朝时代思想对卢思道文学创作的影响(10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试论南北朝时代思想对卢思道文学创作的影响 论文摘要:卢思道生活在魏晋南北朝末期,其思想及文学观念带有鲜明的时代烙印。儒释道三教的结合、南北朝不一样的文学思想观念、文人集团的出现及唱和、批评活动等原因对卢思道文学创作均产生了主要影响。论文关键词:卢思道;南北朝;文学思想;时代特色卢思道生活在魏晋南北朝末期,是“政治上最混乱、社会上最痛苦的时代,然而却是精神史上极自由、极解放,最富于智慧、最浓于热情的一个时代。”其思想及文学观念带有鲜明的时代特色,详细表现以下。一、儒释道思想结合对卢思道的影响南北朝时是历史上大动荡、大变革的时期,这就促进了人对现实中的行为准则展开反思或重新评定,换言之,对影响几百

2、年的儒家和道家思想进行重新定位,故而道家的玄学意识在魏晋南北朝的兴盛决非偶然,它是文人在社会动乱中得以保持心理平衡,从而得以避乱自保的思想武器。而佛教从印度传人,给知识分子提供了又一面认识世界及自我的镜子。此三教结合,扎根于人内心,成为民族精神的内核,显示了文人人格复杂和多元的存在。对于卢思道来说,首先是家族儒家思想对她的影响。卢氏家族从卢植开始,全部以儒学见兴,卢植作为汉末大儒对儒家思想及学说有很大的贡献。其家传儒学显于当初,其子孙后代因儒业见举者,举不胜举。北史卷三十卢玄传载:“神麝四年,太武辟召天下儒俊,以玄为首。”本卷又载昌衡、思道事:“昌衡字子均,小字龙子。沈靖有才识,风神淡雅,容止

3、可法,博涉经史,工草行书。从弟思道,小字释奴,宗中称英妙,昌衡和之俱被推崇。”本卷末又载:“卢玄绪业著闻,首应旌命,子孙继迹,为世盛门。其文武功烈殆无足纪,而见重于时,声高冠带,盖德业儒素有过人者。”卢氏世代以儒学为业,讲究长幼之序,为世人所标兵。同卷又载:“道将涉猎经史,风气蹇谔,颇有文才,为一家以后之冠,诸父并敬惮之。”故而卢氏子孙不管男女全部秉承这种家风,崔浩母卢氏乃卢湛之孙女,而且把这种家风带到了夫家。崔浩为其母著食经作序日:“余自少及长,耳目闻见,诸母,诸姑所修妇功,无不蕴习酒食,朝夕养舅姑,四时供祭奠,虽有功力,不任僮使,常手自亲焉。”此皆可证卢氏门风的儒家传统。思道一直以人世为务

4、,时常想扬名于家邦,流誉于邻国,期望能为明主所用,故作北齐兴亡论和北周兴亡论以期取悦于隋文帝。儒家的主动人世精神,对其影响颇为深远。其次是道家玄风的熏染。假如说儒家所关注或重视的是社会现实,是主动人世,那么道家所关注的则是超越这一社会现实,它是社会现实和理想之间的一座桥梁。道家的生存方法给后人很多启迪,它是儒学演变的一个借鉴点。卢思道受道风熏染,亦有多方面的表现。从性格上说,其狂放不羁,好褒贬人物,爱饮酒。隋书卷五十七卢思道传载:“思道聪爽俊辩,通悦不羁。”太平广记卷二四七引云:“北齐卢思道聘陈,陈主令朝贵汲酒食,和思道宴会,联句作诗,有一人先唱,方便讥刺北人云:榆生欲饱汉,草长正肥驴。为北人

5、食榆,兼吴地无驴,故有此句。思道援笔即续之日:共甑分炊米,同谠各煮鱼。”为南人无情无义,同炊异馔也,故思道有此句。吴人甚愧之。太子詹事范阳卢叔虎有子十人,大者字畜生,最有才思。思道谓人日:从叔有十子,皆不及畜生。”另外北史卷三五郑义传亦记载:“(郑)元礼,字文规。少好学,爱文藻,有名望。崔昂后妻,元礼姐也,魏收又昂之妹夫。昂尝持元礼数篇诗示卢思道,乃日:看元礼比来诗咏,亦曾不减魏收。思道答云:未觉元礼贤于魏收,且知妹夫疏于妇弟。”其狂放而又喜好轻侮人如此,确实是“不操细行”,可谓有魏晋风流。卢氏家族不但思道有此风度,卢元明、卢循祖亦有此风。北史卷三十卢玄传附载:“元明善自标置,不忘交游,饮酒赋

6、诗,遇兴忘交。性好玄理,作子史杂论数十篇。”同传有中山王熙赞元明日:“卢郎有如此风神,唯须颂离骚,饮美酒,自为佳器。”其风彩闲润,亦灿然可观。思道父道亮,甚有操行,受老庄易学影响颇深,竞隐居不仕,思道受其熏染定非不浅。从作品内容上看,思道诗文中屡有隐逸之语,如其劳生论中云:“余年在秋方,已迫知命,情理宜退,不获晏安。一叶从风,无损邓休之攒植;双鸟退飞,不亏渤湃之游泳。耕田凿井,晚息晨兴;候南山之朝云,揽北堂之明月,汜胜九毂之书,观其节制;崔窟四民之令,奉以周旋。晨荷蓑笠,白屋黄冠之伍,夕谈谷稼,沾体涂足之伦,浊酒盈樽,高歌满席。恍兮惚兮,天地一指。此野人之乐也,子或以是羡余乎?”这是卢思道罢武

7、阳太守后屏居在乡时的作品,故有此隐逸之思想。其诗神仙篇和上巳禊饮诗亦有道家思想的表现。神仙篇云:“浮生厌危役,名岳共招携。一丸应五色,持此救行迷。”这表现了其想升仙、超遥尘世之外的思想。在其上巳禊饮诗中,诗人更以隐者自喻,向往山泉中的风景,讨厌城市中的喧嚣,想仿效老子出关、七贤人林。这些全部证实卢思道受道家思想的影响亦颇为深远。最终,佛风侵渐也是一个主要方面。南北佛风迥异,北方重宗教对日常行为的约束,而南方讲究哲理的探讨。思道小名释奴,即使史书上没有记载她为何取这么的小名,但这应和释家有一定关系,而且她的家族中有多人信佛,北史卢玄传附曾记载卢潜云:“扬州吏人以潜断酒肉,笃信释氏,大设僧会,以香

8、花缘道流涕送之。”本卷又载卢景裕信佛之事:“景裕虽不聚徒教授,所注易大行于世。由好释氏,通其大义。天竺胡沙门道希,每译诸经论,辄托景裕为之序。”反应出这一时期卢氏家族对释氏的接收。史书虽没有记载卢思道信佛之事,但其有愿文,即辽阳山寺愿文,何为愿文?乃是佛寺做法事时叙述施主愿望的表明文字。这篇愿文中佛家术语较多,比如觉海、玄门、甘露、十力、四心、屠门、胜因、弥陀、兜率、三界、法界、虚空等,假如对佛学没有一定的研究,恐怕难以写出如此之多的专业术语。该文当是卢思道为当初文宣皇帝代作的还愿文。北齐书文宣纪云:“天保十年,甲寅,行幸辽阳甘露寺,二月丙戍,帝于甘露寺禅居深观,惟军国大政奏闻。”且本卷统计文

9、宣帝曾随世宗皇帝“行过辽阳山,独见天门开”的事情,能够资证思道此文当是为文宣帝所作的还愿文。另外,思道还作有从驾经大慈寺诗并序,思道常常随皇帝出行,所至之处,有佛寺等,则作诗以记之,这亦可从侧面反应出卢思道当初受到了佛家思想的影响。二、南北朝文学思想对卢思道的影响我们先看北朝文学思想。罗宗强先生认为:“北朝文学思想自一开始便是很传统的,是儒家政教之用的看法。”这种儒家诗教观屡见北朝文人笔端。魏书卷四十八高允传云:“臣闻经纶大业,必以教养为先,咸秩九畴,亦由文德成务。故辟雍光于周诗,泮宫显于鲁颂。自永嘉以来,旧章殄灭。乡间芜没雅、颂之声,京邑杜绝释奠之礼。道业陵夷,百五十载。”同书卷六十程骏传云

10、:“臣闻诗之作也,盖以言志。迩之事父,远之事君,关诸风俗,靡不备焉。上能够颂美圣德,下能够申厚风化,言之者无罪,闻之者足以戒。此古人用诗之本意。”另外,北朝还有采诗之记载,亦可反应出北朝人对文学的教化功用的重视。魏书卷六十四张彝传云:“臣时忝常伯,充一使之列,遂得仗节挥金,宣恩东夏,周历于齐鲁之间,遍驰于梁宋之城,询采诗颂,研捡狱情,实庶片言之不遗,美刺之俱显。而才轻任重,多不遂心。所采之诗,并始申臣,而值銮舆南讨,问罪宛邓,臣复忝行军,枢机是务。常恐所采之诗永沦丘壑,是臣夙夜所怀,认为深忧者也。陛下垂日月之明,行云雨之施,察臣往罪之滥,矜臣贫病之切,既蒙崇以禄养,复得拜妇丘坟,明目友朋,无所

11、负愧,且臣一二年来,所患不剧,寻省本书,粗有好像。凡有七卷,今写上呈,伏愿昭览,敕付有司,使魏代所采之诗不湮于丘井,臣之愿也。”因此北朝看重的是儒学的实用价值,她们认为儒家经典能够移其风俗、和其人民,更能够使人恭俭庄敬、广博易良、温柔敦厚。用儒学修身养性,能够厚人伦、纯风化,有利于国稳民安。这些全部是文大家针对当初社会混乱情况所开列的济良药,而这些思想反应在文学上,则是讲究质朴无华,从而能真实地表露作家的情怀。思道创作受其影响,这是时代的要求,亦是环境熏染的结果。这里的环境不但包含上述的人文环境,亦包含北方的地理环境对文人的陶冶。卢照邻在南阳公集序言:“北方重浊,独卢黄门往往高飞;南国轻清,惟

12、庾中丞时时不坠。”北方的雄浑和浊重,使得诗人抒写情志往往有阳刚之气。隋书文学传序亦云:“江左宫商发越,贵于清绮,河朔词义贞刚,重乎气质。”颜氏家训音辞中亦有自然环境不一样从而对人有不一样的影响的描述:“南方水土和柔,其音清举而切诣,失在浮浅,其辞多鄙俗。北方山川深厚,其音沉浊而讹钝,得其质直,其辞多古语。”山川的深厚不但能够影响人的语音质量,而且还影响人行为处世的气质。反应在文学创作上,表现出的是一个昂扬的情趣和价值取向。颜之推在其颜氏家训风操中云:“别易会难,古人所重;江南饯送,下泣言离。有王子侯,梁武帝弟,出为东郡,和武帝别。帝日:我年已老,和汝分张,甚以恻怆。数行泪下,侯遂密云,赧然而出

13、。坐此被责,飘繇舟渚,一百许日,卒不得去。此间风俗,不屑此事,歧路言离,欢笑分首。”“聊南人北人对分别一悲一乐,差距较大。卢思道的赠别诗中就有此种豪放情韵。她的赠刘仪同西聘诗和赠司马幼之南聘诗中全部充满了对分离的一个鼓励和鼓舞,显示出一个豪情:“灞陵行可望,函谷久无泥,须君劳旋罢,春草共萋萋。”(赠刘仪同西聘诗)诗人祝福刘仪同此次西聘能创宏伟事业,诗人更想在其凯旋后,和其在春光中再故地重游。“陆侯持宝剑,终子系长缨。前修亦何远,君其勖令名。”(赠司马幼之南聘诗)那些前贤又有什么遥远的呢?你的出使南朝亦能够取得和她们一样的美名!在这两首诗中,作者虽有悲情的存在,但最终抒写的全部是豪情壮志,阳刚之

14、气粲然十足。我们再来分析南北文学交流对卢思道文学思想的影响。南朝一直是被看作正统之所在,其诗歌发展是在汉魏基础上的深入深化和创新,它经历了玄言、山水、田园、永明、宫体等不一样的阶段,为诗的发展提供了多姿多彩的模板,而北方则滞留在文学创作的崇教化、厚人伦的儒学政教的苑囿中。创作不甚讲究技巧。但在南北的交流中她们发觉了南方文学的别致、新鲜,并对此相当羡慕。北齐书元文遥传曾记载何逊集人北方,为北人所赞颂的事迹:“晖业尝大会来宾,有些人将何逊集初入洛,诸贤皆赞赏之,河间邢邵试命文遥,诵之几遍可得?文遥一览便诵,时年十余岁。”巧因此南朝的文学思想是在南北交流和互聘的过程中传到了北方,对北方的文学创作起到

15、很大的推进作用。邢邵是卢思道的老师,她作诗经常模拟沈约。魏收,亦是北朝和邢邵齐名的文人,其创作却模拟任防。北史魏收传云:“收每议陋邢文。邵又云:江南任防,文体本疏,魏收非直模拟,亦大偷窃。收闻乃日:伊常于沈约集中作贼,何意道我偷任肪?”邢、魏全部是北朝文坛的领军人物,其创作却从模拟南人人手,可见北人的文学创作得益于南朝多矣,不过北方学习南方,并不是邯郸学步,而是在保留北人的传统基调之下的一个审美接收。比如邢邵在学习南朝文风时,已经有了自我的主见和时地差异的不一样文风的观念,其在萧仁祖集序中云:“昔潘陆齐轨,不袭建安之风,颜谢同声,遂革太元之气。自汉逮晋,情赏犹不逢谐;江北江南,意制本应相诡。”

16、卢思道、卢循祖对南方诗人亦有自己的见解。颜氏家训文章云:“兰陵萧悫,梁室上黄侯之子,工于篇什。尝有秋诗云:芙蓉露下落,杨柳月中疏。时人未之赏也。吾爱其萧散,宛然在目。颖川苟仲举,琅邪诸葛汉,亦认为尔。而卢思道之徒,雅所不惬。”颜之推乃北渡之人,对南风早已熟悉和接收,可对于北朝人来说,却对南方的这种萧散意境不是很欣赏。在本书中还有一篇反应南北融合中北方文人对南方来的文人诗作的审美批评:“王籍人若耶溪诗云:蝉噪林逾静,鸟鸣山更幽。江南认为文外断绝,物无异议。简文吟咏,不能忘之,孝元讽味,认为不可复得,至怀旧志载于籍传。范阳卢循祖,邺下才俊,乃言:此不成语,何事于能?魏收亦然其论。”对南人作品中的这种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解决方案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