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省浙里特色联盟2023-2024学年高一下学期期中历史 Word版含解析

上传人:刚** 文档编号:492388170 上传时间:2024-05-15 格式:DOCX 页数:18 大小:380.49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浙江省浙里特色联盟2023-2024学年高一下学期期中历史 Word版含解析_第1页
第1页 / 共18页
浙江省浙里特色联盟2023-2024学年高一下学期期中历史 Word版含解析_第2页
第2页 / 共18页
浙江省浙里特色联盟2023-2024学年高一下学期期中历史 Word版含解析_第3页
第3页 / 共18页
浙江省浙里特色联盟2023-2024学年高一下学期期中历史 Word版含解析_第4页
第4页 / 共18页
浙江省浙里特色联盟2023-2024学年高一下学期期中历史 Word版含解析_第5页
第5页 / 共18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浙江省浙里特色联盟2023-2024学年高一下学期期中历史 Word版含解析》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浙江省浙里特色联盟2023-2024学年高一下学期期中历史 Word版含解析(18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2023学年高一年级第二学期浙里特色联盟期中联考历史试题考生须知:1.本卷共7页满分100分,考试时间90分钟。2.答题前,在答题卷指定区域填写班级、姓名、考场号、座位号及准考证号并填涂相应数字。3.所有答案必须写在答题纸上,写在试卷上无效。4.考试结束后,只需上交答题纸。选择题部分一、选择题I(本大题共25题,每小题2分,共50分。每小题列出的四个备选项中只有一个是符合题目要求的,不选、多选、错选不得分)1. 迄今发现的仰韶文化遗址有5000多处,分布地域以中原为中心,北到长城沿线及河套地区,南达鄂西北,东至豫东,西到甘肃、青海接壤地带。虽然类型不同各有特色,但总体来看具有很大的一致性。这说

2、明仰韶文化()A. 分布遍及黄河中下游地区B. 是南北文化互鉴产物C. 存在比较大的区域性差异D. 体现了多元一体的特征【答案】D【解析】【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题干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题干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新石器时代。依据材料“虽然类型不同各有特色,但总体来看具有很大的一致性”可知,仰韶文化既有各自特色,又具有一致性,体现出多元一体的特征,D项正确;材料反映了仰韶文化的分布范围,但不能说明分布遍及黄河中下游地区,排除A项;材料没有体现出南北文化互鉴,排除B项;材料强调仰韶文化的一致性,不是差异性,排除C项。故选D项。2. 从西域传入的粉食方法,东汉时已普及,文献中的汤饼,

3、即今日的面条。大麦、小麦与黍稷稻逐渐成为我国北方的主要食品。引发这一饮食文化革命的特定历史条件是A. 北方气候变化B. 丝绸之路开通C. 人口经常流动D. 食品种类繁多【答案】B【解析】【详解】结合所学可知,西汉武帝时期派张骞出使西域,随后开通了丝绸之路,丝绸之路的开通加强了双方的经济文化交流,因此西域地区的饮食习惯也传入了我国北方,故B正确;北方气候变化与饮食文化革命没有必然联系,故A错误;人口流动不属于特定历史条件,故C错误;D与题干主旨不符,排除。3. 魏晋南北朝时期,许多政治家儒玄双修,以儒学治国,以玄学自修,道教称“欲求仙者,要当以忠孝和顺仁信为本”,而不少高僧又有高深的玄学造诣。这

4、有利于当时( )A. 儒学思想成为统治思想B. 玄学思想逐渐成为统治思想C. 佛道思想成为统治思想D. 思想文化之间相互交融【答案】D【解析】【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影响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魏晋南北朝时期(中国)。根据材料“许多政治家儒玄双修,以儒学治国,以玄学自修”“不少高僧又有高深的玄学造诣”结合所学知识可知,魏晋南北朝时期,儒道佛三教之间相互影响,出现三教并立、三教合一的发展趋势,有利于思想文化领域碰撞交融,D项正确;儒家思想自汉武帝独尊儒术后,儒家思想就成为封建社会的正统思想,排除A项;B项与史实不符,玄学思想没有成为统治思想,排除;

5、C项与史实不符,佛道思想没有成为统治思想,排除。故选D项。4. 如果把“大运河开凿”“贞观之治”“开元盛世”“遣唐使和鉴真东渡”整合为一个学习单元,符合这一单元内容主题的是( )A. 国家的强盛和统一B. 繁荣与开放的社会C. 政权分立民族汇聚D. 近代前夜与盛世危机【答案】B【解析】【详解】根据题干单元内容包括“大运河的开凿”“贞观之治”“开元盛世”“遣唐使和鉴真东渡”,其中包括了隋唐时期经济、政治、社会生活、对外交流诸多方面,体现了隋唐时期的经济繁荣和开放的对外政策,B项正确;四个学习内容能够体现国家的强盛,不能体现国家的统一,排除A项;四个学习内容不能体现政权分立和民族汇聚,且根据所学知

6、识隋唐时期并没有政权分立,排除C项;近代前夜与盛世危机用来概括明清时期,排除D项。故选B项。5. 宋元时期,长江三角洲有“苏湖熟,天下足”的谚语。明清时期,农户经营的重点不在种植粮食作物的“田”,而在种植经济作物的“地”,形成“多种田不如多种地”的观念。这一变化反映了( )A. 商品经济发展B. 江南农业衰退C. 新的生产关系D. 人地矛盾突出【答案】A【解析】【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古代的中国。材料表明到了明清时期,长江三角洲的很多农户种植经济作物的增多,种植粮食作物的减少,而经济作物多是投放市场,这说明商品经济发展

7、,A项正确;种植经济作物也是农业,不能说农业衰退,排除B项;材料只是体现农户有多种植粮食作物改为多种植经济作物,不是新的生产关系,排除C项;材料不涉及人口和土地的关系,得不出人地矛盾突出,排除D项。故选A项。6. 下面为明清时期中国人口变化表。关于对如表的解读不正确的是( ) 年代明洪武二十六年 (公元1393年)明万历二十八年 (公元1600年)清康熙六十一年(公元1722年)清乾隆五十九年 (公元1794年)清道光三十年 (公元1850年)人口数量0.7亿1.97亿2.50亿3.13亿4.30亿A. 经济繁荣和国土开发促进人口增长B. 世界物种交流促进人口急剧增长C. 人口急剧增长导致清朝

8、政治腐败D. 人口急剧增长导致社会矛盾激化【答案】C【解析】【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反向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明清(中国)。据本题材料信息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明清时期,人口迅猛增长,与当时封建经济的繁荣、国土的开发、新航路开辟后世界物种交流,特别是高产作物的引进和推广有关,同时,人口的急剧增长也导致了社会矛盾的激化,但仅有表格数据信息不能得出“人口急剧增长导致清朝政治腐败”的结论,C项符合题意;其它说法均与明清人口变化有着因果关系,不符合题意,排除A、B、D三项。故选C项。7. 20世纪初,清人戴鸿慈在出使九国日记中写道:“观(伦敦)博物院陈设者

9、率以国分室。中国室内,则有内廷玉玺两方存焉。吾国宫内宝物流出外间者不少,此其一也。”该“日记”的上述内容可以用来研究当时中国( )A. 宗藩体系的瓦解B. 民族危机的加深C. 社会阶层的流动D. 近代教育的起步【答案】B【解析】【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根据题干设问词,可知是推断题。根据题干关键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近代中国。根据材料“20世纪初”“中国室内,则有内廷玉玺两方存焉。吾国宫内宝物流出外间者不少,此其一也。”可知,大英博物馆内的中国展厅内,展示大量中国文物,说明的是列强侵华加剧,对中国进行掠夺,民族危机加深,B项正确;宗藩体系最终崩解的标志是甲午战争和马关条约,排除A项;材料与

10、社会阶层流动无关,排除C项;洋务运动是中国教育近代化的开端,排除D项。故选B项。8. 在古代典籍礼记和礼仪中都特别强调宴礼的意义在于明尊长,别贵贱。但辛亥革命后,在一些盛大的鸡尾酒会上,不设座位,宾主在宴会上可以自由走动、交谈、选取食品。这表明( )A. 辛亥革命推翻了清王朝的统治B. 辛亥革命促使社会经济发生新的变化C. 辛亥革命促使社会习俗发生新的变化D. 鸡尾酒会是按礼记的要求举办的【答案】C【解析】【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近代(中国)。根据材料“但辛亥革命后,在一些盛大的鸡尾酒会上,不设座位,宾主在宴会上可以自

11、由走动、交谈、选取食品。”结合所学知识知识可知,中国传统的宴席强调等级观念,但是在辛亥革命后,社会上的宴席更加强调与会人员中的平等,者说明辛亥革命传播新的社会观念,改变人们的社会习俗与思想观念,C项正确;材料主旨为“辛亥革命后的社会习俗”,而“辛亥革命推翻了清王朝的统治”不符合材料主旨,排除A项;材料没有涉及辛亥革命后,社会经济的变化,排除B项;“鸡尾酒会是按礼记的要求举办的”的说法与题意不符,排除D项。故选C项。9. 1920年冬,李大钊派张国焘、邓中夏等到北京长辛店筹办劳动补习学校,次年初学校正式成立,听课的是工人及其子弟。教员在向工人传授知识的过程中,经常宣讲“劳工神圣”的道理,工人们称

12、劳动补习学校为“工友之家”。该学校的创办( )A. 意在提升工人的劳动技能B. 适应了工业革命发展需要C. 促进了马克思主义的传播D. 响应了中共一大中心任务【答案】C【解析】【详解】本题是多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次题干设问词,可知这是影响、目的题,时空是1920年的中国。根据材料“教员在向工人传授知识的过程中,经常宣讲劳工神圣的道理,工人们称劳动补习学校为工友之家。”及所学可知,李大钊重视提高工人阶级的政治觉悟,通过筹办劳动补习学校的方式宣传“劳工神圣”思想,这有助于促进马克思主义的传播,C项正确;材料未涉及提升工人劳动技能的相关信息,排除A项;1920年中国并未进行工业革命,该学校的创办与

13、工业革命的发展无关,排除B项;1921年中共一大提出了党的中心任务,与题干信息无关,排除D项。故选C项。10. 了解历史事件,需要掌握事件的各个要素。下图是某历史事件的相关要素,据此可知,该事件是A. 淞沪会战B. 太原会战C. 徐州会战D. 百团大战【答案】D【解析】【分析】【详解】材料反映的是百团大战,它爆发于1940年下半年,是由彭德怀领导的,这是中国军队主动出击日军的一次大规模战役,振奋了全国军民争取抗战胜利的信心,D正确;淞沪会战发生于1937年,与材料时间不符,A排除;太原会战发生于1937年,B排除;徐州会战发生于1938年,与材料时间不符,C排除。【点睛】11. 周恩来总理在参

14、加某次会议期间提到,从解除殖民主义痛苦和灾难中找共同基础我们还应在共同的基础上来互相了解和重视彼此的不同见解。周总理的这一发言( )A. 使得印度支那问题得以政治解决B. 迎来了新中国成立以来第一次建交高潮C. 促进中国同亚非国家的友好合作D. 极大地拓展了中国外交的政治活动舞台【答案】C【解析】【详解】本题是多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次题干的提示词,可知这是本质题、影响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现代(中国)。根据材料“从解除殖民主义痛苦和灾难中找共同基础我们还应在共同的基础上来互相了解和重视彼此的不同见解。”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这是1955年的万隆会议,在1955年万隆会议召开期间,面对

15、部分国家对共产主义的攻击,周恩来果断提出“求同存异”方针,促进了会议的圆满召开,会后加强了同亚非国家的关系,促进中国同亚非国家的友好合作,C项正确;日内瓦会议推进印度支那问题得以政治解决,与题意不符,排除A项;新中国成立以来第一次建交高潮在1949年至1950年,与材料时间不符,排除B项;“极大地拓展了中国外交的政治活动舞台”在材料中没有体现,排除D项。故选C项。12. 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载入国家根本法的会议是( )A. 中共十七大B. 中共十八大C. 中共十九大D. 全国人大十三届一次会议【答案】D【解析】【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正向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2018年(中国)。据所学,2018年3月,全国人大十三届一次会议通过的宪法修正案,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载入国家根本法,D项正确。其它会议不符合题意,排除A、B、C三项。故选D项。13. 公元前5世纪波斯国王大流士一世在主要城市之间修筑大量“御道”,并定期派巡查员检查维护,便利军队和官方人员通行。在“御道”每隔20公里左右设置驿站,信使通过驿站依次传递文件,最快可在12天内横跨2500公里的距离。帝国“御道”和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高考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