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三年级语文易错生字归因及对策的研究结题

上传人:cl****1 文档编号:492357071 上传时间:2022-10-20 格式:DOC 页数:15 大小:7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小学三年级语文易错生字归因及对策的研究结题_第1页
第1页 / 共15页
小学三年级语文易错生字归因及对策的研究结题_第2页
第2页 / 共15页
小学三年级语文易错生字归因及对策的研究结题_第3页
第3页 / 共15页
小学三年级语文易错生字归因及对策的研究结题_第4页
第4页 / 共15页
小学三年级语文易错生字归因及对策的研究结题_第5页
第5页 / 共15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小学三年级语文易错生字归因及对策的研究结题》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小学三年级语文易错生字归因及对策的研究结题(15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小学三年级语文易错生字归因及对策的研究结题报告莱芜市第二实验小学 苏 静一、 课题提出的背景与所要解决的主要问题在小学语文教学中,识字与写字教学是一项基本任务。它是学生学好语文的基础,是学生驾驭语言文字的工具,是学生提高语文素养的前提。但通过平时的作业及考试检测情况来看,学生的错别字现象很多,这对语文学习带来了很多障碍,要想使学生避免写错字的现象,牢固掌握所学生字,作为一名语文教师,我想将学生的错字现象作为生字教学的一个突破口,找到其出错原因,并研究相应的解决策略,提高识字教学效率。本课题所要解决的问题是:1.学生在识字与写字中易出现哪些错误; 2.根据错误,找出原因; 3.找到解决问题的教学

2、策略,避免类似错误的出现。二、 本课题在国内同一领域的现状与趋势分析当前,我国关于识字教学的系统的研究虽然不是很多,但识字教学的方法也有几百种。阎蔚、汪潮老师总结的新概念识字教学的实践、新概念写字教学的实践中提出了运用科学的理论机制将现代汉字构字特点和儿童识字特点有机结合起来,博采众长,借鉴各种识字教学方法的优点,构建了科学的高速、高效的语文识字体系。小学语文教师杂志从20052006各期连续刊登了一百篇短小的识字经验,值得借鉴。对于小学生错别字的研究,零零落落的论文也有一些,如江苏省南通市通棉一厂二、三工小郑小芳老师写的发挥想象,巧记易错字,教育学院的龚月萍老师写的从心理层面阐述小学生错别字

3、现象的成因及其解决策略,西城区文兴街小学张玉蓉老师写的学生作业中出现错别字的调研等经验,有利于减少学生错别字。但专门进行错别字研究的课题却非常少,报刊、杂志、网络等地方都不容易看到。尤其是面临新的课程改革,在识字教学中,学生错别字突出,这是当前新课程实施过程中亟待解决的问题,因此,我进行小学三年级语文易错生字归因及对策的研究非常有必要。三、 课题研究的实践意义和理论价值理论价值:本课题的研究为语文生字教学提供了可借鉴的经验;实践意义:本课题的研究有利于落实课改,提高学生识字能力和识字的兴趣,让学生自主的学习生字。四、课题概念的界定错字是指将其某个字写错,这个字既不为人知,也无任何意义,完全是写

4、字人自己编造出来的。本课题旨在研究:在新课程实施中,以新课程理念指导下的语文课堂教学中,造成学生易写错字的原因,寻找相应的教学对策,以减少学生写错字的现象,牢固识记生字,提高课堂识字教学效率。五、研究的主要内容,有层次的分解内容,提出步骤1、准备阶段(本阶段研究时间:2013.10-2014.02)对学生的现有的识字情况进行调查研究,如:学生的自我识字方法;学生的识字兴趣,学生哪些生字易写错等,针对学生出现的错误进行归纳总结,找到出错原因。2、实施阶段(本阶段研究时间:2014.03-2015.8 )以平时的生字教学为突破口,利用多种形式教学生字,加强学生识字训练,针对学生易错生字,研究并寻找

5、相应的解决策略,巩固学生识字,培养识字能力,提高学生的识字兴趣。3、总结阶段(本阶段研究时间:2015.9-2016.01)根据平日积累和研究的相关资料,总结经验,开始撰写课题研究报告,准备结题。六、研究方法:研究对象:本班学生(53人)1、 文献资料法:在研究初期,对国内外相关研究材料进行学习,作为本课题研究的理论支撑,帮助制定研究方案,指导课题研究;2、 调查分析法:在课题研究初期、中期和后期,通过调查测试,分析了解学生识字能力的状况及存在的问题,为课题研究提供依据,并不断调整自己的研究内容和方法,提高研究实效;3、 行动研究法:在日常教育教学实践中发现问题、思考、研究、提高;4、 经验总

6、结法:重视资料积累,对研究活动中取得的经验、体会及时进行总结归纳,形成研究的规律及方法。七、课题研究的过程及结论 为了很好地研究本课题,我严格按照研究计划一步步进行探索和研究。从对本班53名学生的问卷调查开始入手,通过问卷调查掌握了学生的识字现状,大致了解了学生的识字兴趣、书写习惯、识字方法等问题,并掌握了哪些类型的字学生易于出错,近而从多方面分析学生出错的原因,并在实践中不断摸索出解决的对策。在这一年的研究过程中积累了一些经验,并相应的取得了一些成果。下面具体谈一谈我的研究过程。(一) 调查阶段在准备阶段,我对我所任教的三(3)班53名学生,就学生现有识字情况进行了问卷调查,调查内容及结果以

7、表格的形式呈现出来,具体如下:学习生字的兴趣喜欢一般不喜欢人数35人16人1人所占本班比例66300.02是否能及时订正作业中的错字能不能人数 46人7人所占本班比例8613有无认真书写的好习惯有没有人数40人13人所占本班比例7524学生现有的识字、记字的方法识字方法较为机械:如反复书写、反复练习,数笔画,加一加哪些字容易写错形近字、笔画较繁琐的字结论:学生的识字兴趣不是太高,班里三分之一的学生没有好的识字,写字的习惯,学生的识字方法较为机械,对于形近字,笔画较为繁琐的字容易写错。(二)实施阶段从多角度分析错别字的原因在我平时的教学过程中,针对学生出现的错别字,我积极动脑思考,认真研究,并积

8、极查找相关资料,我总结出学生易错字的原因,具体如下:1、查阅心理学书籍,从心理学角度进行分析。小学生的视、听、知觉是有选择的,所接受信息的强弱程度,影响他们的思考。我查阅了一些心理学的书籍,发现了小学生写错别字跟以下几个方面有着很大的关系。(1)从注意的角度说:小学生有意注意时间是十分有限的。年龄越小,注意时间就越短,要让小学生将注意力长时间地集中在无趣的写字练习中,小学生是难以忍受的。他更倾向于事先设有预定的目的,也不需要作意志努力的无意注意。在这样的过程中,错别字现象就有可能产生了。(2)从感知的角度说:小学生虽然思维能动不断发展从具体形象思维向抽象逻辑思维过渡。但是知觉的精确性仍然不够,

9、知觉的分化水平低。也就是说,在识字过程中小学生只能记住字体的粗略轮廓,而对于字体非常细微的部分,如果没有教师的提醒或训练就往往会忽略。如自己的“己”,小学生在写时往往写成“已”或“巳”。又如辨别的“辨”写成“辩”。(3)从迁移的角度说:迁移,指一种学习对另一种学习的影响。凡是一种学习对另一种学习起促进作用,都叫正迁移。凡是一种学习对另一种学习起干扰或抑制作用都是负迁移。有些错别字的产生原因就是一种负迁移。例如,教小学生学写汉字时先教会他们写“戚”“或”“成”“戏”等以“戈”为部首的字来写。这其实就先前的学习即以“戈”为部首的字的学习,对后继学习如学写“贰”“武”“试”等字的一种负迁移作用。当然

10、也可能出现后学习的字,对以前学的字产生一种干扰。(4)从提取的角度说:提取失败可能是失去了线索和线索错误所致。一旦有了正确的线索经过搜寻,那么所要的信息就能被提取出来。提取失败理论,也被称为的“舌尖现象”或“话到嘴边现象”。用这一理论来解释错别字现象,那就是,错别字产生的原因,也许并不是学生字型构建失败。学生字型的构建也许是正确的合理的,可是当他提取时,也就是说他想写出来的时候就失去了线索,就可能产生错别字。这就是有些小学生明明知道这个字怎么写,还会写错别字的原因。结论:错别字的出现与小学生的心理特点有关。2、观察学生作业习惯,从学生的行为习惯方面进行分析。小学生自控力不强意志较薄弱,写作业时

11、浮躁,做完不检查,写不出时还会胡乱写一个读音相同或相近的代替。通过一段时间的观察,发现学生做作业的习惯、态度、情绪等与作业中是否出现错别字有很大的关联,错误率高的学生往往存在以下不良习惯: (1)只求数量,不求质量。有的小学生可能经常处在一些嘈杂的环境中,养成了不专心或东张西望等不良习惯。他们写字时往往是手中在抄,脑中却在想其他的事。教师在批改作业时常会发现这样的现象:有些学生在同一作业中,以不同的写法来写同一个字,前面一个写得很好,后面却冒出一个错别字来。比如抄“惊讶”的“讶”,前两遍是言字旁的“讶”,到了第三遍就写成了竖心旁的“讶”了。这种错误恐怕只能归结为“粗心”现象,跟学生作业浮躁 、

12、做完不检查的陋习有很大关系。 (2)只求速度,不求正确。学生在一起做作业时,出自好胜心的驱使和“做完作业就能玩”的诱惑,往往有意无意地比“速度”。由于生理、时间、复习量等多种因素的影响,一些学生在作业过程中提取以前学过的生字时出现暂时遗忘,又不能认真耐心地分析、追忆,或通过字典寻求帮助,而是为赶时间匆匆动笔,至于书写正确于否,是抱着“碰运气”的想法。(3)只求形似,不求神似。有些小学生书写汉字时,往往只限于最后把字写对了,不注意书写笔顺的准确性和稳定性。忽视笔顺规则,就不易在头脑中构建和强化字形的整体性,也不易更快地形成字与字的联系,牢固地掌握字形。这种“依样画葫芦”的做法常常一不留神就写出错

13、字来。结论:错别字的出现与小学生的学习习惯有关。3、研究汉字规律,从汉字本身进行分析。汉字的结构特点给小学生的学习带来了一定的困难。汉字由不同的笔画、偏旁、部首,按不同的数量、空间位置、布局方式组合搭配而成。要掌握这么大量的文字符号,的确比学拼音文字费劲。有关实验表明,在刺激呈现时间相等的情况下,年级高的被试者除认出汉字的大体轮廓外,还有时间继续分辨细节;而年级低的被试者则仅能够看出大体轮廓,所以他们常做出更多的错误反应。(1)字形相似,只有一两笔不同:如未-末、己-已、处-外;(2)字的笔画相同,但位置不同:如上-下、干-土、庄-压;(3)字的结构相同,但位置不同:如陪一部。 另外,一字多音

14、,一字多义,同音字、形近字多,这些是汉字的特点,是学生在学习上的难点,也是导致学生写错别字的一个重要原因。结论:错别字的出现与汉字本身的结构特点有关。4、调查语言环境,从身边的语言文字进行分析。人是社会中的人,无时不刻与他人与社会发生着相互的作用。小学生具有很强的模仿能力,我们不难发现,如果父母或亲密的同伴经常要写错的字,那么他就极有可能受他们的影响而写错那些字。现在的广告、标志牌及报刊杂志中,出现的错别字的频率很高,甚至某些教科书上也会出现错别字,而小学生又不可避免的要与之接触,这势必会对小学生造成不良的影响。在我们的周围,常见到以下错别字:其一,同音误用。例如: 寻物启示(事)、库(裤)子

15、、九(韭)菜等。其二,形似误用。如打气(汽)、花蓝(篮)等。其三,生造“简化字”。如 “感”写成“干”字下面加一个“心”字等。其四,滥用繁体字。如“形象設計(设计)”、“精剪髮(发)艺”等。其五,笔画有错,比如多一笔、少一点等。学生如果经常与这些字接触,潜移默化,也会发生错误。结论:错别字的出现与当前的社会语言环境有关。(三)针对错别字的原因,采取相对应的措施,减少错别字。1、依据学生心理,纠正错别字。(1)运用多种感官,引起学生注意。学生首次感知新材料,进入大脑的信息可以不受前摄抑制的干扰,长驱直入,印象深刻。如果首次感知不准确,造成的不良后果在短期内则难以清除。纠正学生的一个错误知识,要比向他传授一个正确的知识难的多。因此,在教学新字时,要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促使学生通过视觉器官、听觉器官、言语器官等相互联合,主动参与表象的建立、字义的探求。同时针对学生的感知特点,突出容易忽视的成分,如用彩笔标出字形易错、易混部位或笔画等,以强化感知。另外,纠正错别字要“防患于未然”,在首次感知时就要注意预防。(2)调动积极性,引导学生辨析。通过正误对比,可以使学生对错误理解的更深刻,也可使学生巩固正确的认识。前面提到,小学生精细的辨别能力不高,所以在指导学生进行正误对比时要讲究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幼儿/小学教育 > 小学课件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