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语文2.5苏轼词两首第1课时试题含解析新人教版必修40728496

上传人:ni****g 文档编号:492307545 上传时间:2024-03-01 格式:DOC 页数:10 大小:85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中语文2.5苏轼词两首第1课时试题含解析新人教版必修40728496_第1页
第1页 / 共10页
高中语文2.5苏轼词两首第1课时试题含解析新人教版必修40728496_第2页
第2页 / 共10页
高中语文2.5苏轼词两首第1课时试题含解析新人教版必修40728496_第3页
第3页 / 共10页
高中语文2.5苏轼词两首第1课时试题含解析新人教版必修40728496_第4页
第4页 / 共10页
高中语文2.5苏轼词两首第1课时试题含解析新人教版必修40728496_第5页
第5页 / 共10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高中语文2.5苏轼词两首第1课时试题含解析新人教版必修40728496》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中语文2.5苏轼词两首第1课时试题含解析新人教版必修40728496(10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5 苏轼词两首(第1课时)1作家作品苏轼(10371101),字_,号_,四川眉山人。北宋著名_、_。诗词开_一派,为_之一。嘉佑二年(1057年)进士,曾官礼部尚书,翰林学士等职。一生坎坷,多次被贬官放逐。为人正直、性旷达,才华横溢,诗词文赋而外,对书画也很擅长,同_并称“_”。传世书迹有_等。2文体知识豪放派:中国宋词风格流派之一。北宋诗文革新派作家如欧阳修、王安石、苏轼、苏辙都曾用“豪放”一词衡文评诗。第一个用“豪放”评词的是苏轼。南宋人已明确地把苏轼、辛弃疾作为豪放派的代表,以后遂相沿用。3创作背景宋神宗年间,苏轼因反对新法,屡遭贬谪。元丰三年春被贬到黄州任团练副使,实则等于充军。被贬

2、黄州期间,生活困难,极度苦闷,却又是他创作丰富、成就突出的时期,尤以“两赋”(前后赤壁赋)“一词”(念奴娇赤壁怀古)最为著名。诗人政治上的不幸却成就了文学上的大幸。现代著名学者余秋雨在苏东坡突围中这样评价:“成熟是一种明亮而不刺眼的光辉,一种圆润而不腻耳的音响,一种不再需要对别人察言观色的从容,一种终于停止向周围申诉求告的大气,一种不理会哄闹的微笑,一种洗刷了偏激的淡漠,一种无须声张的厚实,一种并不陡峭的高度。勃郁的豪情发过了酵,尖利的山风收住了劲,湍急的细流汇成了湖,结果引导千古杰作的前奏已经鸣响,一道神秘的天光射向黄州,念奴娇赤壁怀古和前后赤壁赋马上就要产生了。”4给下面画线的字注音。故垒

3、( )酹( )狼狈( )何妨( )吟啸( )樯橹( )萧瑟( )一蓑烟雨( )5指出下列词语词类活用的类型并解释意思.(1)大江东去( )_(2)羽扇纶巾 ( )_( )_(3)灰飞烟灭 ( )_( )_(4)同行皆狼狈 ( )_(5)竹杖芒鞋轻胜马 ( )_( )_1. 子瞻 东坡居士 文学家 书画家 豪放 唐宋八大家 蔡襄、黄庭坚、米芾 宋四家 前赤壁赋黄州寒食诗帖洞庭春色赋中山松醪赋4. li li bi fang yn qing/l s su5. (1)名词作状语,向东。(2)名词作动词,手持羽扇;名词作动词,头戴纶巾。(3)名词作状语,像灰那样;名词作状语,像烟那样。(4)动词作名词

4、,同行的人。(5)名词作动词,拄着竹杖;名词作动词,骑马。1“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这三句有什么特点?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感?这三句不仅写出了长江奔流的磅礴气势,而且将写景与写人融合为一。在这里,江水浩荡,巨浪翻腾,倚势挟风,一泻千里。这是一幅壮美的大江奔流图。“浪淘尽”三个字最妙,它不仅给人以极佳的视听效果,而且化空间为时间,从具体有形的长江转到抽象的历史长河,从对自然伟力的惊赞转到对人类社会杰出人物的歌颂。自然伟力所引起的心灵震撼同对历史上英雄人物的羡慕叹惋妙合无垠地统一起来,给人以丰厚的意象美。作者面对波涛滚滚的江水发出感慨,把读者带到千古兴亡的历史氛围之中,抒发了诗人对往昔英

5、雄人物的无限怀念。2词的开篇“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奠定了全词怎样的感情基调?是怎样引起下文的?(1)词的开篇“大江东去”,即将一条浩浩荡荡、不舍昼夜、奔腾不息、向东疾逝的长江推到了我们面前,澎湃的浪潮激起了我们胸中的豪迈之情,奠定了全词雄浑大气、壮阔磅礴的感情基调。(2)“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中“淘尽”一词与“千古风流人物”搭配,饱含对时光易逝、岁月无情、人生短促而事业难成的喟叹,于豪迈雄浑中又融入一丝“苍凉悲叹”;同时将下文“周瑜”的身份归入“英雄之列”,自然而然引出对他的歌颂。3念奴娇的上片说:“故垒西边,人道是,三国周郎赤壁”。为什么特别提出“人道是”三个字?赤壁之战的战场

6、到底在什么地方,一直有很多不同的说法,据考证,有人认为在现在湖北武昌的赤矶山,或湖北赤壁。而苏轼写这首词时被贬黄州团练副使,他所游的地方在湖北黄冈的赤鼻矶。用“人道是”这三个字,表示作者对于黄州“赤鼻矶”就是三国周瑜破曹处的说法是有怀疑的,是说人们传说是如此,而自己并不坚信。4“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写出了赤壁怎样的特点?有什么作用?画面和特点:画面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特点“乱”写出岸边岩石山崖之险怪“穿”写出陡峭山崖直插云霄的高峻“惊”写出了江水的汹涌澎湃“拍”突出了惊涛骇浪与江岸搏击的力度“卷”波涛力量之迅猛巨大作用:这几句环境描写有声有色,有动有静,寥寥数笔便勾画了它

7、的雄奇壮丽,令人想到当年赤壁鏖战的壮阔场面,为下片追怀赤壁大战中的英雄人物渲染了环境气氛,为英雄的出场创设了一个广阔的背景。5“江山如画,一时多少豪杰”在上下片中起什么作用?过渡。“江山如画”承上,“一时多少豪杰”启下,由状景过渡到述人,十分自然。这一声慨叹将怀古之情和江山之胜融为一体。“一时多少豪杰”是虚写,既照应了开头“千古风流人物”,又为下片写周瑜做了铺垫。6念奴娇赤壁怀古上片通过写景营造了怎样的意境?这样写对下片的描写有什么作用?上片通过描写滚滚东去的滔滔江水、高插云霄的陡峭山崖、汹涌骇浪拍击江岸、滚滚江流卷起澎湃雪浪等景物形象,给读者造成强烈的视觉冲击,营造了一种惊心动魄、奔放豪壮、

8、雄奇壮丽的意境。作用:为下文追怀赤壁大战的英雄人物渲染了环境气氛。7“故国神游,多情应笑我,早生华发”这几句的主语是谁?对这几句的理解历来众说纷纭,有人认为主语是周瑜,因为它是承接上文的,是词人想象周瑜心恋故地,神游古战场,与词人相遇,笑话他功业未成而华发早生。大多数人认为主语是苏轼。是苏轼自己神游故国,自己笑自己自作多情,使得华发早生。8“人生如梦,一尊还酹江月”中体现的情感,体现了苏轼怎样的情感?是消极的还是积极的?“人生如梦,一尊还酹江月”,反映了理想与现实的矛盾,是词人仕途坎坷、壮志难酬的悲叹和愤慨,在貌似自慰自解的言辞之中激荡着一腔追慕英雄、渴望建功立业的豪迈之情。这里寄寓着作者入世

9、、出世的双重矛盾心理,貌似“出世”清静无为、超脱凡尘的老庄思想,实质是“入世”渴望建功立业的儒家思想反拨形式。因而,在消极的思想深处,隐含着积极入世、创建伟业的豪情。9从内容来看,念奴娇赤壁怀古这首词是苏轼在谪居黄州时写的。词中借咏史抒发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是怎样抒发这种感情的?词中借咏史抒发了作者壮志难酬的郁闷心情。上阕先以波澜壮阔的长江为背景,点出赤壁战场之所在,然后写它的险要形势,并称颂当时众多英雄人物。下阕先着力塑造周瑜的英雄形象,描述火烧曹营的历史事件,最后抒发作者的感慨,归结全词主旨。10念奴娇最突出的写作特点是什么?以景衬人,以他人衬自己,是这首词中的两层衬托。词的主旨也在衬托

10、中得以强调。11从表现手法来看,念奴娇.赤壁怀古这首词有什么特点?烘托是以乙托甲,使甲的特点或特质更加突出。千古风流人物多少豪杰周瑜,从而突出了周瑜在作者心中的地位,感慨由之而发。映衬是烘托的一种,即以乙托甲,又以甲托乙。词中有两处映衬:实景(赤壁的险要形势)和虚景(火烧曹营)的映衬;周瑜的“雄姿英发”和作者“早生华发”的映衬。12词的下片是怎样刻画周瑜形象的?作者为什么要着意描写周瑜年轻有为、英气不凡?(1)形象:“小乔初嫁”,美人衬英雄,写尽俊伟风姿。“羽扇纶巾”,描写周瑜儒将装束,手握羽扇,头戴纶巾,从容娴雅,一派儒将风度。“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以曹操水军的惨败衬托周瑜指挥若定蔑视强

11、敌的气概。小乔初嫁距赤壁之战十年,放在一起写,是为了突出地表现周瑜少年得志、建功立业的形象。(2)作用:作者之所以这样写是为了抒发对英雄的仰慕之情,引发自己未能建功立业的感伤。苏轼这年四十五岁,不但功业没有建树,还戴罪被贬黄州。怀古思今,感慨万千。“故国神游”以后几句就是抒发自己失意的感伤之情。13与赤壁相关的英雄人物很多,苏轼为什么在念奴娇赤壁怀古突出地写了周瑜?为什么要插入“小乔初嫁了”这一细节?周瑜青春年少,春风得意,又是赤壁大战击败曹操的主要指挥员,这正与自己青壮岁月已逝,却屡遭贬谪功业无成的遭遇形成鲜明对照,作者写周瑜其用意在于借周瑜的形象反衬自己,抒发自己的悲壮情怀。插入“小乔初嫁

12、了”这一细节,一方面要表现周瑜年轻有为,另一方面是以美女衬英雄,着力表现周瑜风流倜傥潇洒儒雅的风采,更便于抒写自己的情怀。1下列句子中画线字的注音全都正确的一项是A故垒(li)公瑾(qn)拍岸(pi)B狼狈(bi)何妨(fng)吟啸(yng)C赤壁(b)料峭(qio)纶巾(ln)D樯橹(qing)遂晴(su)萧瑟(s)2下列诗句中有错别字的一项是A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B遥想公瑾当年,小乔出嫁了,雄姿英发。C人生如梦,一尊还酹江月。D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3下列画线字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A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淘:冲洗B人道是,三国周郎赤壁道:知道C多情应笑我,早生华发

13、华:花白的D人生如梦,一尊还酹江月酹:将酒洒在地上,以表示凭吊。4比较下列句子中画线词语的意思,判断正确的一项是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风流总被雨打风吹去故垒西边,人道是,三国周郎赤壁暮去朝来颜色故A和相同,和也相同B和相同,和不同C和不同,和相同D和不同,和也不同5对下列句子使用的修辞手法说明错误的一项是A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比喻)B羽扇纶巾,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比喻)C人生如梦,一尊还酹江月。(比喻)D两岸青山相对出,孤帆一片日边来。(借代)6把下面的句子组成语意连贯的一段话。(只填序号)发思古之幽情不约而同地都把长江奔流视为历史变化的象征永恒地流动而一去不复返苏轼和辛弃疾面对浩瀚的长江这就是河流与历史的共同点分别吟出“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和“千古兴亡多少事,悠悠,不尽长江滚滚流”的著名词句_7下列有关文学常识的表述有误的一项是A大部分词调分成两段,甚至三段、四段,分别称为“双调”“三叠”“四叠”。段在词中又叫“片”或“阕”。一首词的上下两段分别称上下片或上下阕。B从晚唐五代到宋的温庭筠、晏殊、秦观、苏轼、李清照等一系列词坛名家的词风虽不无差别,各有擅长,但大体上可归诸婉约范畴。C婉约词风,其内容主要是写男女情爱,离情别绪,伤春悲秋,光景流连;其形式大都婉丽柔美,含蓄蕴藉,情景交融,声调和谐。D苏轼,北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工作计划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