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语文中的古代诗歌教学之我见

上传人:博****1 文档编号:492306554 上传时间:2023-01-08 格式:DOC 页数:4 大小:14.01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中语文中的古代诗歌教学之我见_第1页
第1页 / 共4页
高中语文中的古代诗歌教学之我见_第2页
第2页 / 共4页
高中语文中的古代诗歌教学之我见_第3页
第3页 / 共4页
高中语文中的古代诗歌教学之我见_第4页
第4页 / 共4页
亲,该文档总共4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高中语文中的古代诗歌教学之我见》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中语文中的古代诗歌教学之我见(4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高中语文中的古代诗歌教学之我见古代诗歌欣赏是新课程高中语文教学的重点之一。通过这几年的新课程教学反思,我们发现在高中语文古代诗歌教学中运用比较法教学策略有事半功倍的效果。下面是我们运用比较法教学的几点做法,供大家参考。一、词意相似,意味不同“吟安一个字,捻断数茎须。”古诗人非常重视遣词炼字之妙。有的诗句往往著一奇字而境界全出,读来令人回肠荡气、思绪万千。如韦庄的菩萨蛮其二词意浅显,但情感却稍显复杂,尤其末二句,一反作客异乡的游子总以不得还故乡而愁绪满怀之常情,偏偏说“未老莫还乡,还乡须断肠。”为了帮助学生更深入地理解此二句所反映出来的情感以及它和诗人所要表达的主旨的关系,我主要抓住“莫”字让学

2、生细细体会,并用“不”字与它进行了替换比较,让学生感受到“不”与“莫”虽都有否定意味,但“不”就是不,而“莫”为不要、不能,含有着殷殷叮嘱劝留的口吻,这一劝留,不仅见出江南的美好,更可见出游子未尝忘怀的故乡之思,以及游子那有家难归的无可奈何之情。这样通过抓住关键词替换比较,以点带面,牵一发而动全身,学生对整首诗的理解也便豁然贯通。二、句有类似,主旨各异古诗词短小凝练,虽然篇幅众多,主旨各异,但常常会在不同诗篇中出现相似的诗句。如果没有辨析清楚,就容易将两诗混淆,不利于记诵。如课本中杜甫蜀相尾联“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就与陆游书愤尾联“出师一表真名世,千载谁堪伯仲间”类似。往届学生在背

3、诵默写时就常将两联记混。所以再教这两首诗时,笔者干脆将他们放在一起,让学生重点比较这两联的异同。结合诗境,经过揣摩、点拨,学生了解到虽然两联都以“出师”开头,都用了诸葛亮之典,但“出师未捷”作者重在对诸葛亮“出师一表”之后功业未成的叹惋,表达千百年来如自己一般的“英雄”壮志未酬的痛苦。“出师一表”作者重在 “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精神自勉,表明至死也不放弃恢复中原的大志。这样通过对类似句的比较,学生不仅在背诵默写中再没将两句记混,而且对两首诗的主旨也有了更深的领悟。三、内容相似,手法有别中国是诗歌的国度,诗歌数量不胜枚举,但就其内容而言,不外乎咏物、怀古、思乡、怀人、山水田园、边塞等,很多诗虽

4、形式不一,旨趣各异,但内容常有相似之处。如学生在了解了李贺李凭箜篌引的内容后,自然地想到了必修3白居易在琵琶行中那段精彩的音乐描写,有学生还不由自主地背诵了起来。我便顺势引导学生对两首诗的描写技法和各自的艺术风格作了比较。明确了白诗侧重现实,多用比喻,着重写乐曲的艺术境界。李诗则侧重奇特的想象,多用夸张,着重写乐曲的艺术效果。两诗虽然手法有异,侧重点不同,但都将那不可触摸的音乐表现得具体可感,不愧为“摹写声音至文”。学生不由地赞叹起作品的手法之妙,作者的才情之高。四、境遇不同,诗情有别同一诗人,生活境遇发生变化,往往会影响到其创作,最典型的如李煜、李清照,一个由南唐后主沦为阶下囚,一个经历了国

5、破家亡夫死。因此在赏析李清照一剪梅时,笔者让学生将此词与必修4学过的声声慢作了比较。写于南渡前的一剪梅是作者写给外出的丈夫赵明诚的,这份相思之愁不过是生离之愁,暂时之愁,个人之愁,确如作者自己所言,不过是一种“闲愁”。而声声慢写于南渡后,北宋灭亡,丈夫病死,作者只身逃难,这时的愁已是死别之愁,永恒之愁,个人遭遇与国家兴亡交织在一起之愁,真可谓“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即使是“相识”的雁,一剪梅中还能“云中寄锦书”,有望“月满西楼”,而声声慢中却已是“雁过也”,徒留人“正伤心”。比一比,两词的“愁情”差异便凸显了出来,学生也更为深切地感受到了作者的心路历程。五、诗人不同,诗风各异“文如其人,其异

6、如面。”即是相同的题材,不同的诗人去写,仍会呈现出不同的情调和风格,透出诗人不同的个性。极具代表的是唐代诗歌创作领域的两大珠峰李白和杜甫。在学习杜甫的登岳阳楼时,笔者让学生在背诵的基础上把本诗与李白的与夏十二登岳阳楼进行了比较。两诗同写了登岳阳楼之感,但面对同样宽阔宏伟的洞庭湖时,杜甫是“老病有孤舟”“戎马关山北”,关注现实,时刻不忘身世国事,以致“凭轩涕泗流”。李白则“雁引愁心去,山衔好月来”,注重夸张想象,心情轻松欢快,以致“天上接行杯”“吹人舞袖回”,飘飘似仙,带人进入一个似真似梦的迷人境界。一个“诗圣”,一个“诗仙”;一个沉郁顿挫,一个飘逸豪放。不同诗人不同风格的作品各具的艺术魅力便在比较中更加彰显。乌申斯基曾说:“比较是一切理解和思维的基础,我们正是通过比较了解一切的。”通过比较,既能让学生对已学过的诗歌作一些复习巩固,又能开拓视野,深化理解,同时也活跃了课堂氛围,调动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培养了学生积极思索、探究的能力。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试题/考题 > 高中试题/考题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