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一语文教案范文:孔雀东南飞

上传人:公**** 文档编号:491586752 上传时间:2023-01-10 格式:DOC 页数:12 大小:34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一语文教案范文:孔雀东南飞_第1页
第1页 / 共12页
高一语文教案范文:孔雀东南飞_第2页
第2页 / 共12页
高一语文教案范文:孔雀东南飞_第3页
第3页 / 共12页
高一语文教案范文:孔雀东南飞_第4页
第4页 / 共12页
高一语文教案范文:孔雀东南飞_第5页
第5页 / 共12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高一语文教案范文:孔雀东南飞》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一语文教案范文:孔雀东南飞(12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高一语文教案范文:孔雀东南飞一、 教学目标:1、知识与能力了解我国第一首长篇叙事诗的艺术成就。理解铺陈、排比、起兴的手法及其表达效果。2、过程与方法培养学生运用人物对话分析人物性格的能力。培养学生结合语境欣赏诗歌语言表达效果的能力。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让学生充分认识到封建家长制及封建礼教摧残男女青年幸福生活的罪恶,培养学生珍爱生活,敢于和一切腐朽势力作斗争的情操。二、教学重点1、理清叙事诗的矛盾冲突和曲折情节。2、了解叙事诗中通过人物对话揭示人物形象的艺术性。三、教学难点体味人物性格及诗句的民歌气息和抒情意味。四、教学方法1.运用诵读法,让学生通过反复诵读,初步体味人物的思想感情及性格特点。2

2、.运用讨论法,让学生将自己对课文的感情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五、课时安排2课时六、教学过程第一课时教学要点:以情感朗读贯穿课堂始终,进行读中品,品中读。教学过程(一)、#教案# 导语设计:孔雀东南飞堪称我国古代爱情诗的绝唱,千百年来,让人们感叹唏嘘不已,也一直让人们思索着。是什么要素使这首诗具有如此之大的震撼力呢?让我们一起走进孔雀东南飞的世界。(二)、解题1、孔雀东南飞是我国古代文学最早的一首长篇叙事诗,也是我国古代秀的民间叙事诗。是汉乐府叙事诗发展的高峰,也是我国文学现实主义诗歌发展中的重要标志。它原名焦仲卿妻,最早见于徐陵所编的玉台新咏,是以真人真事为基础创作的。全诗357句,1785个字

3、,沈归愚称为古今第一首长诗,与木兰辞并称乐府双璧。2、汉乐府:乐府是汉武帝时设立的一个官署。它的职责是采集民间歌谣或文人的诗来配乐,以备朝廷祭祀或宴会时演奏之用。它搜集整理的诗歌,后世就叫乐府诗,或简称乐府。它是继诗经楚辞而起的一种新诗体。(三)、教师引导学生在几处重要片段的分角色朗读中深入体验、品味人物个性化语言,鉴赏、剖析人物形象(以刘兰芝为主要探究对象)1、展示多媒体课件,在画面、文字、音乐背景中,教师范读鸡鸣外欲曙.新妇起严妆一段。2、指导学生朗读此段。(读出节奏、语调、重音;读出服饰之美、体态之美、风度之美)3、在多媒体画面中,师生反复朗读。4、设计问题,进入本节课中心环节:(1)刘

4、兰芝是在怎样的情景中起严妆的?探究讨论:被婆婆无理遣归之前。(2)被遣是在贞洁至上的封建社会中是对女子极大的侮辱,而刘兰芝面对巨大的心理打击,却能精心打扮自己,体现了她怎样的独特个性?提示:品读兰芝个性化语言,是走进她的内心世界,挖掘其鲜明的性格魅力的最重要途径5、师生共同勾画刘兰芝自述身世的语言片段,一起深情朗读和品味。(1)十三能织素到及时相遣归(个别朗读,点评)读后思考:刘兰芝不愿意离开焦仲卿,但为何自求遣归?你看到了她怎样的性格特征?明确:焦母蓄谋已久,兰芝自求遣归是一种为求得自尊、自由而不得已为之的反抗行为。(2)上堂拜阿母到嬉戏莫相忘(两位学生分别读出兰芝与焦母告别时的不同语言,接

5、着由同学品味前后语气上的差异。)思考:从兰芝与焦母告别的话语中你读出了她怎样的性格?明确:人物自身的言行和思想是高度统一的。从品读中,我们看到了漂亮能干、勤劳善良、果断坚决、不卑不亢、有礼有节、举止得体的兰芝。(3)品读遣归之后兰芝与刘兄的对话。A.朗读评价:在这一部分内容,着重表现了兰芝兄长这个人物,作者主要是通过他的语言来揭示其性格的,要求学生诵读刘兄的语言,分析其性格特征。明确:刘兄只有七句话,但这七句话写得极有个性。其中有质问:作事何不量;有利诱先嫁得府吏,后嫁得郎君。否泰如天地,足以荣汝身;也有威胁:不嫁义朗体,其往欲何云?短短几句,把一个自私横暴,趋炎附势的阿兄形象刻画得十分深刻和

6、逼真。B.思考:兰芝是忠于爱情的,为什么最后还是允婚了?你能再现画面,推断兰芝当时的心理吗?(4)品读兰芝与焦仲卿的三处精彩对话。A.被遣之前B.夫妇誓别夫妻誓别这一情节结构上起什么作用?明确:有两个作用:首先,它再次强调了这对新婚夫妇感情上的互相理解,互相眷念,他们的分别,非是己愿,而是逼迫,这就为后面写他俩的殉情奠下了基石。其次,在分别之时,兰芝既表白了对爱情的忠贞,也表露了对前途的忧虑,担心自己那个性情暴烈的兄长恐不如我意,这为下文的兄长逼嫁,以死践盟等情节埋下了伏笔。因此从情节发展来看,这是个必不可少的过渡段落。C.夫妇诀别分组朗读,比一比哪一组最能读出人物的真实情感?(5)在以上方法

7、指导下,学生自由品读。(四)、小结(五)、作业:1、课后深入朗读,分析人物性格。2、.总结文章中的重点字词。第二课时教学要点:引导学生为兰芝和仲卿设计人生。教学过程:(一)、从诗的小序切入,弄清作品主人公兰芝和仲卿走过了怎样的人生之路。探究问题:1、小序为什么称刘兰芝为刘氏?明确:兰芝处在女性地位极其低下的时代,其姓名可以淡化。但女性如果处在家长的地位上,便可对这个家庭的一切发号施令。所以兰芝是生活在一个歧视女性的以家长为核心的礼教社会中。2、序言中有3个之,分别由逼闻伤引出,这里的3个之个指代什么?3个动词各起什么作用?明确:概括情节:被逼回家-逼她再嫁-以身殉情-得闻自缢-时人哀伤而想出浪

8、漫结局。遣逼是悲剧的起因。闻说明仲卿一直抱有幻想,直到悲剧发生才以死抗争。伤点出了悲剧的社会意义。开端(从十三能织素到及时相遣归):兰芝被遣归。发展(从府吏得闻之到二情同依依):夫妻誓别。进一步发展(从入门上家堂到郁郁登郡门):兰芝抗婚。高潮(从阿母谓阿女到自挂东南枝):双双殉情。尾声(从两家求合葬到戒之慎勿忘):告诫后人。(二)、抓住诗歌所叙兰芝和仲卿人生命运的关键处进行设计,来理解社会环境、人物性格、悲剧命运三者之间的关系,加深对这一悲剧意义的理解。探究问题:1、刘兰芝是否可以屈从焦母,请求焦母留下自己?明确:焦母驱遣兰芝的原因是此妇无礼节,举动自专由,尽管兰芝有精妙世无双的美丽,有能织素

9、,学裁衣的本事,有弹箜篌、诵诗书的素养,有鸡鸣入机织,三日断五匹勤劳,但焦母就是看不惯她的举动自专由,她再美丽、再勤劳也是白搭。还应当明确:一则焦母已作决定,她要维护家长的权威就不会顺从兰芝的意愿;二则若兰芝屈从焦母,她的刚强的性格便不复存在,便不再有文学作品中的这一个。2、焦仲卿是否可以脱离焦母而带兰芝另立门户?明确:在当时以忠孝为社会核心的道德体系中,焦仲卿违背焦母就意味着背上不孝之罪,他毫无疑问会失去府吏之职,从而也就失去另立门户之根基;如果脱离焦母不仅会受到社会谴责,而且可能会坐牢,也得不到幸福。所以,当时的社会伦理道德钳制着他们的自由与幸福。3、焦仲卿是否可以听从焦母直接赶走兰芝了事

10、?明确:按照焦母为儿子设计的人生,休掉兰芝,自然是遂了母亲的愿,可对爱情忠贞不渝的仲卿就不复存在了。他的忠诚已经到了结发同枕席,黄泉共为友今若遣此妇,终老不复取的地步,焦仲卿不是薄情之人,也不是逆来顺受之人,他在那个时代作出的反抗与牺牲也是非常动人的。4、面对兄长的威逼利诱,兰芝一口应婚,这与她对母亲的态度形成鲜明的对比,为什么?要求学生体味一下兰芝此时的心理。明确:兰芝这样做,才符合她的性格特征,也是兰芝忠于爱情、反抗封建礼教的思想行为合乎逻辑的发展。因为她对阿兄的性格为人了如指掌,她知道哀求不会有效,而且她也不屑去哀求,她的突然允诺,是对前途完全绝望的表现,是不动声色拿定了主意,决心以死来

11、*吃人的封建势力。所以表面上是突然,实际上却是深思熟虑的结果,成竹在胸的表现,我们从兰芝的突然允诺中已预感到要发生非常事件了。5、研习高潮部分仲卿闻听兰芝再婚,赶来相见,要求学生集体朗诵府吏闻此变.自挂东南枝这一部分,体会两人的生死爱情,讨论:兰芝和仲卿相约黄泉下相见,兰芝死时毫不犹豫,仲卿却上堂拜阿母徘徊庭树下之后才自挂东南枝,为什么?明确:二人的行为都符合他们的性格发展。兰芝早已看透封建家长制的本质,这是她那坚强的性格所不能忍受的,所以她去的很决绝。仲卿出身于官宦世家,生性懦弱,而且又孝顺母亲,所以他要有一个彷徨的过程,但是对爱情忠贞却使他也富有叛逆精神。6、研习尾声部分要求学生集体诵读这

12、一部分。提问:诗歌的结尾处写兰芝、仲卿魂化为鸟、富有浪漫主义色彩,象这样的结尾,在我国的古典文学作品中很常见,如梁祝中的化蝶。同学们可讨论一下,这样写表达了人们什么样的愿望?明确:寄托人们追求恋爱自由、生活幸福的强烈愿望。(三)、要求学生根据课文分析总结主人公刘兰芝、焦仲卿的性格特点明确:刘兰芝,作者是把她作为我国古代劳动妇女的优秀代表来刻画的。她勤劳能干:十三能织素,十四学裁衣鸡鸣入机织,夜夜不得息三日断五匹;她也很有教养,这不光表现在她会弹箜篌、诵诗书,而且也表现在她对焦母谦逊有礼、不卑不亢的态度上;她与小姑话别时,泪落连珠子,表现了她的善良和友爱;她对仲卿爱情专一,惜别时留下箱笼,分手时

13、蒲苇为喻直至发出黄泉下相见的铮铮誓约,表现了她的倔强、坚贞、不慕富贵、忠于爱情等可贵品格;她遇事有主见,不同意仲卿复来还的幻想,慨然允诺太守家的求婚,这都表明了她对封建势力的本质有着清醒的认识和透彻的了解。是个鲜明的人物形象。 焦仲卿的个性也非常鲜明,他忠于爱情,结发同枕席,黄泉共为友,但是却不敢直接反抗破坏他爱情和幸福的母亲,违心地送走兰芝,但他又深爱着兰芝,所以寄希望于不久当归还,还必相迎取。当团圆之梦破灭之后,敢于违背不孝有三,无后为大的封建礼教,自挂东南枝,跟兰芝一样,是充满了叛逆精神的。(四)、小结:课文以个性化的语言塑造了性格鲜明的人物形象,尤其是刘兰芝那样的女性,在孔雀东南飞之前

14、,中国文学还没有出现过。另外,诗中作者还运用了抒情性的穿插,如生人作死别,恨恨那可论举手长劳劳,二情同依依,等诗句,有助于对人物的处境和心情的深入刻画。(五)、研讨文章铺陈起兴的写法。1、提问:诗歌开头的两句孔雀东南飞,五里一徘徊起什么作用?明确:作用有二:首先借鸟起兴,这是我国古代民歌传统手法。其次以孔雀失偶,徘徊反顾为全篇定下深沉悲哀的基调,形成一种笼罩全篇的悲剧气氛,起着提纲挈领,暗示全篇的作用。2、兰芝严妆:运用一连串的夸张性的铺陈排比,旨在写她的美,更表现了她的从容镇定,兰芝用自己美,向丈夫表达了自己对他的爱,向婆婆表示了她的无辜和坚强。(六)、课文小结:孔雀东南飞的出现标志着我国叙

15、事诗的创作已进入一个新的阶段。它的故事结构完整,开头结尾照应,中间情节起伏跌宕,表现了民歌作者在叙事上的高超技巧。塑造了众多鲜明的文学形象,语言具有个性特征,有的已成为我国古典文学中不朽的典型,至于诗中多运用的比兴、夸张、排比等修辞手法以及感人至深的细节描写和精当的处理分寸,更是值得我们借鉴。(七)、布置作业1、.依据课文,改编剧本。板书设计:孔雀东南飞 并序一、开端(从十三能织素到及时相遣归):兰芝被遣归。二、发展(从府吏得闻之到二情同依依):夫妻誓别。三、进一步发展(从入门上家堂到郁郁登郡门):兰芝抗婚。四、高潮(从阿母谓阿女到自挂东南枝):双双殉情。五、尾声(从两家求合葬到戒之慎勿忘):告诫后人。1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等教育 > 研究生课件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