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天的怀念》窦桂梅

上传人:m**** 文档编号:491577117 上传时间:2023-08-28 格式:DOC 页数:10 大小:60.51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秋天的怀念》窦桂梅_第1页
第1页 / 共10页
《秋天的怀念》窦桂梅_第2页
第2页 / 共10页
《秋天的怀念》窦桂梅_第3页
第3页 / 共10页
《秋天的怀念》窦桂梅_第4页
第4页 / 共10页
《秋天的怀念》窦桂梅_第5页
第5页 / 共10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秋天的怀念》窦桂梅》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秋天的怀念》窦桂梅(10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教学实录秋天的怀念窦桂梅教学预设:1在“秋天”的回忆中,理解“母爱”的内涵。2在“怀念”的情意中,感受“爱母”的思绪。3在“秋天的怀念”中,获得“自己”的思考。教学层次:感受“娘俩”的好好儿活;探究“我俩”的好好儿活;思考“我们”的好好儿活。教学步骤:读出韵味读出思考读出韵味一、感受“娘俩”的“好好儿活”师:今天,一位新的老师来给你们上课,刚才听主持人介绍,我从哪儿来?生:清华大学。(笑)师:是清华大学附属小学。师:今天的课上,要为同学们带来什么礼物呢?我想起了我们学校的一位校友,他叫史铁生。这位在我们学校毕业的学生,今年已经54岁了,21岁的时候,突然的重病使他高位截瘫。也就是在那一年,他的

2、母亲也去世了,这么多年来,儿子一直用文字表达对母亲的感受。请同学们一起默读下面这段话。看你读到了什么。(课件出示:“我坐在小公园安静的树林里,闭上眼睛,想,上帝为什么早早的召母亲回去呢?很久很久,迷迷糊糊的我听见了回答:她心里太苦了,上帝看她受不住,就召她回去了。睁开眼睛,看见风正从树林里穿过。”合欢树)生:(学生默读后发言)我读到了他对母亲的思念。他把上帝招她回去作为安慰。生:作者心中的母亲活得太苦了“闭上眼睛,想,上帝为什么早早的召母亲回去呢?很久很久,迷迷糊糊我听见了回答:她心里太苦了,上帝看她受不住,就召她回去了。”(师板书:苦)(点评:介绍作者的同时也介绍作者的作品,很自然地把课外读

3、物引入课堂把小课堂置于一个大的语言环境之中,大气。这跟窦桂梅老师的主题教学是一脉相承的。她围绕作者史铁生来组织读物。把一篇文章置于作者一组文章之中:合欢树我与地坛有关庙的回忆病隙碎笔等。互文理解,教材外的几篇帮助学生对教材进行深入理解,由教材又引出作者的其他作品,激发学生去读教材外的更多篇,窦老师找准了课内外结合的点,巧妙地处理好了“走进文本”和“走出文本”的关系。这是窦老师对以“主题”构建课堂的又一次成功尝试。学生一定会对史铁生留下深刻的印象,课后一定会去找史铁生的作品来读的。至于听课的教师,就更不用说了名师授课的一个重要意义就在于培训教师不是吗?一篇课文只是一个例子,一堂课只是语文教学网络

4、中的一个点,窦老师正是充分发掘了这个“点”的作用,以点带面,起到了“四两拨千斤”的作用。)师:他的好多文章都表达了这份感情,比如课前发给同学们的生:秋天的怀念。师:作为高年级的同学,我相信大家的自学能力。我看到,同学们有很好的读书习惯,刚才拿到课文就迅速地阅读起来。这里有个自测题,请同学们看看,自己的读书到了哪一个台阶。(课件出示:“自测:正确流利有感情”)生1:我觉得我到了“有感情”。师:好哇,想坐下可不行。(对着同学们说)他说他读到了“有感情”,咱就听听,他怎么个“有感情”。听人家读要听音儿,等一会儿我们可要对他进行一番评价的啊!(对着该同学)好,你想读哪儿就读哪儿!生1读:“邻居们”(略

5、)师:想让谁评价?主动权给你了。(学生自己选择同学对己评价)生2:他读得师:(提示)你对他说话,要用“你”(点评:“他”变成“你”,学生第一次体验了“面对面”的评价,很真诚,很兴奋。师生之间的评价,变成了生生之间的评价。我们看到了评价的主动权在学生,看到了动态评价的价值。)生2:你读的很好,不过你读得太短了,不能表现你读得有感情,你应该读得长一点。(众笑)生1:我是因为激动的原因。师:也就是说,你读得太短,人家没感觉,你自己激动,人家还没感觉到。你愿意继续读下去呢,还是让别人读下去呢?主动权给你。生1:(继续读下去)“看着看着”师:请你转过去,你看,评你的那个同学又举手了。生2:没错,你读是很

6、有感情,但你有添字也有减字的现象,刚才你读的师:根据你平时对他的了解,你认为他确实是激动呢,还是真的没读好。生2:凭着我对他的了解,我想他是太激动了。(生1频频点头)师:读正确是对作者的尊重,也是对你的朗读精益求精,高标准要求呢。对他的读的感情如何,你也可以评价一下。(点评:窦老师的人文思想凸显在每一个细节,在学生发言时,非常注意保护学生的积极性。学生间的评价喜欢挑刺,窦老师巧妙地引导学生全面客观地评价,既激励学生,又让学生看到自己的不足,让评价双方都有“面子”。)生2:我觉得你把对母亲思念的感情读出来了,我想你以后可以读得更好。师:既然你说他“可以读得更好”,说明还有余地呀,加个“更”字。(

7、众笑)你还有什么别的见解?同桌要说话了。好,你说!生3:我也觉得你读得有感情,但是你有的地方并没有把他的脾气的暴怒无常读出来,像:“望着望着天上北归的雁阵,我突然把前面的玻璃砸碎。”他就是(很平淡的语气读),没有读出动作的暴怒。这就是一点不好的地方(该生“暴怒”地读了起来,众鼓掌)。师:怎么样?人家对你的评价,你怎么看?生1:我觉得你说得很正确。谢谢!师:你对他的态度满意吗?生3:满意。师:给他们掌声!(学生鼓掌。)掌声的原因,他们能发表自己的看法,这是难能可贵的!尤其是同学们对课文中出现的儿话音较多的两句读得很准。我们再读读。(读“咱娘俩在一块儿要好好儿活,好好儿活”;“我俩在一块儿要好好儿

8、活”强化之为后文作铺垫。)师:你们刚才给我的启发怎么那么大呀!一下子让我觉得,平常说的这个“有感情”,怎么这么模糊!他有感情的读,是这样,可那位同学的朗读却是那样的。生:有人声音细,有人声音粗,有人性格深沉,有人性格外向。生:由于理解的角度不同,自然读出的味儿也就不同。师:是啊,读书是个人的,我们在尊重别人的朗读的同时,我们也有自己的滋味,我们不再评价别人,你读得“真有感情”啊。这真有感情,而应该说读得有特点,读得有个性,读得有自己的味道。(出示课件“读出韵味”)(点评:“读出感情”是语文课堂经常听到的,可什么才是“有感情”,确实是一个模糊概念。读一段文字,根据自己的理解,带这种感情可以,带那

9、种感情也可以。“由于理解的角度不同,自然读出的味儿也就不同。”既要尊重别人,又要读出个性理解。窦老师生动形象地演绎了“个性化朗读”。读出自己的理解,读出自己的体验,读出自己的韵味,这才是真正的“读出韵味”了。)师:让我们一起再大声提示一下自己。生:读出韵味。师:不信,我们先读读课题的韵味。师:(板书)怀念、秋天生读这两个词语;中间加一个字“的”生读出这个词组)。注意:怀念的“秋天”你的眼前会是怎样的情景?生1:怀念秋天里发生的一件事,一件刻骨铭心的事。师:带着你的想象读课题。(读略)生:“怀念的秋天”,让我踏着秋天的落叶,陶醉在小路上师:带着你的理解读出你的韵味。(读得陶醉)生:我的眼前出现的

10、画面是,一个人在怀念秋天的美景,那片片飘落的黄叶,那从北向南的雁阵师:好,带着你的体会读吧。(读得舒缓)师:注意:把这两个词语调一下,再读。生:秋天的怀念。师:有什么变化?最后一个男孩,虽然你在最后,但是我注意到你了。生:词语位置变了,我觉得秋天的某个事件或者某个人物变成了深深的怀念。生:或者怀念秋天里的给自己留下感慨的一片叶子或者一片花瓣生:我明白了,这秋天的景啊,人啊,事啊,沉淀成了一种感情就是怀念。师:读出你的理解了哟,这题目的韵味儿就出来了!(拍该学生肩膀,众笑。)(点评:读出韵味,当然要读出课题的韵味。巧妙地把课题中的词序调换一下,让学生想象不同的场景,在想象中,推进一个一个的场景,

11、带着不同的体验进行朗读。)师:现在我们就走进课文,品品课文中文字的味道。师:通过读书,我们知道课文写了几次秋天里看菊花的故事?生:两次。第一次没有去成,第二次去了。不过是和妹妹去的。第一次母亲要推着他去,没去成。师;这是为什么?生;他双腿瘫痪,脾气变得暴怒无常根本没有心情的。师:是的,作为21岁的年轻人,突然得了高位截瘫,自然受不了这个打击。读读课文,让我们体会他脾气变得暴怒无常时的心情。生:“双腿瘫痪后”(学生读的好)师:(引读课文,进一步深化)望着望着北归的雁阵,他会生:把眼前的玻璃砸碎;师:听着听着李谷一甜美的歌声,他会生:猛地把东西摔向前面的墙壁。师:还有呢,妈妈要他去北海看菊花,他喊

12、着生:不,我不去,我活着有什么劲!(点评:这一堂课里,窦老师三次使用这段教材进行引读。“望着望着北归的雁阵”“听着听着李谷一甜美的歌声”第一次,在作者体会“好好儿活”之前,表现作者的喜怒无常;第二次,体会母亲是在怎样的情况下,“忍”着怎样的痛苦向作者说“好好儿活”;第三次,作者体会到应该“好好儿活”之后。三次引读,分别了展示了三种不同的情景,让学生清楚地感受到“好好儿活”是怎样在作者身上产生强大的力量的。师:作者觉得活得没劲。课文有一句话,请同学们大胆想象,作者又会怎么样呢?(出示课件:独自坐在屋里,看着窗外的树叶“唰唰啦啦”地飘落,我。)生1:我会想起小时侯像落叶一样尽情飞舞的情景,可是现在

13、再也不能像落叶一样飘飘洒洒了呀,我活着还有什么劲?生2:独自坐在屋里,看着窗外的树叶“唰唰啦啦”地飘落,我不禁暗暗流泪,我的命运就像那落叶一样唰唰啦啦落地死去。(点评:敏锐地抓住训练点,别开生面地进行语言训练设计,“树叶飘落”这一意象,引发了学生的联想,带着伤感,充满诗意,学生深情地坠入了“我”当时的情感之中。这语言训练中有丰富的内涵,丰厚的情感。)师:“我”活着还有什么劲儿!原来活蹦乱跳的,现在突然坐在轮椅上,发这么大的脾气,此时的他的确很痛苦(回扣一下“苦”字),要是他是你的朋友,或者你的哥哥,妹妹,面对他这副样子,你会怎么做?生1:我是他的妹妹的话,我会劝他说,人人都有苦,但不要随便发泄

14、这苦,这会更伤你的身体的。生2:我会安慰他,人不一定没有双腿,就会变得懦弱,人没有双腿,还是可以干出一番大事业。生3:我可以告诉他,你可以练一项体育技能将来参加残疾人奥运会,说不上能拿大奖呢。生4:虽然你的腿瘫痪了,但是世界是美好的,只要你用心灵去感受。(点评:学生“劝”的过程,就是他们的思想成长的过程,同时也为后面进一步体会母亲毫不张扬的爱埋下伏笔。)师:谢谢同学们,你们的爱心让大家感动。不过我想采访你们,你们讲得道理很对,建议也不错,不过,请你设身处地的想想,他能听进去吗?(学生停了停,开始议论,有的摇头,有的说听不进去。) 生:嗯,他也许听不进去。师;是啊,面对这样的儿子,面对这样的现实,怎么做更合适一些?让我们看看母亲是怎么做的吧。生:母亲扑过来,抓住我的手,忍住哭声说:“咱娘俩,好好儿活,好好儿活!”我从母亲的动作中看出她劝儿子要好好儿活。师:感谢你,让我们大家跟这名同学一起讨论讨论母亲的做法。(出示课件文字:母亲扑过来,抓住我的手,忍住哭声说,咱娘俩,好好儿活,好好儿活。)师:请你们默读这句话,注意这几个动作。(老师点示“扑”)母亲“扑”下去的会是什么?生:因为儿子不想活了,所以母亲扑下去的一定是儿子想要去死的信念。师:啊?“信念”?把其中的一个字换一下意义完全不同了。生:是念头。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幼儿/小学教育 > 小学课件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