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内科学——积证、聚证

上传人:cn****1 文档编号:491236639 上传时间:2022-11-08 格式:DOCX 页数:16 大小:23.1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中医内科学——积证、聚证_第1页
第1页 / 共16页
中医内科学——积证、聚证_第2页
第2页 / 共16页
中医内科学——积证、聚证_第3页
第3页 / 共16页
中医内科学——积证、聚证_第4页
第4页 / 共16页
中医内科学——积证、聚证_第5页
第5页 / 共16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中医内科学——积证、聚证》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中医内科学——积证、聚证(16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中医内科学积证、聚证hlA、 B、 CD积证的特征不包含 结块有形可征 痛有定处 结块聚散无常 多为脏病2、积证患者见到下列哪项病症不属病重A、黄疸B、吐血C、水鼓D、胁痛3、患者腹部结块,定不移,胀痛不适,苔薄脉弱,其诊断是A、积证属正虚瘀结B、积证属气滞血阻C、聚证属食滞痰阻D、聚证属肝气郁结病积聚之轻者,症见脘腹痞满,食少纳呆,舌苔白腻,脉象弦缓。治疗宜用A、木香顺气散B、四逆散C、柴胡疏肝散D、香苏散E、胃苓汤5、患者腹胀且痛,便秘纳呆,时有如条状物伏于腹部,重按则胀痛更甚,苔腻,其诊断是A、气结血瘀之积证B、肝气挟痰之聚证C、食滞痰阻之聚证D、肝郁气滞之聚证E、气郁血瘀之积证答案与解

2、析1、【正确答案】 C答案解析:本题的关键在于积证和聚证的鉴别。积证结块有 形可征(A对),聚证腹内结块聚散无常(C错,为本题正 确答案);积证痛有定处( B 对),聚证痛无定处;积证多 为脏病( D 对),聚证多为腑病。2、【正确答案】 D答案解析:积聚日久,可发生严重变证,如湿热瘀结,胆汁 泛溢,可出现黄疸( A 对)。气血瘀阻,血不循经导致出 血,可见吐血( B 对)。气血水湿瘀阻,水湿泛滥,可出现 水鼓(C对)。胁痛并非积证日久导致的变证(D错,为本 题正确答案)。3、【正确答案】 B答案解析:患者腹部结块,固定不移,辨为积证瘀血阻滞, 又见胀痛不适,苔薄脉弱,多提示气滞之象,故诊为积

3、证之 气滞血阻证( B 对),方用柴胡疏肝散合失笑散加减,以理 气活血,消积散瘀。积证属正虚瘀结( A 错)多见积块坚 硬,隐痛或剧痛,饮食大减,消瘦形脱,神倦乏力等虚象; 聚证属食滞痰阻( C 错)多见腹胀或痛,腹部时有条索状物 聚起,便秘,纳呆之食阻中焦之象;聚证属肝气郁结( D 错)多见腹中结块攻窜胀痛,时聚时散,脘胁胀闷不适,且 常随情绪波动而起伏。4、【正确答案】 A答案解析:题中症状无明显腹部积块,故为聚证之轻证; “脘腹痞满,食少纳呆,舌苔白腻,脉象弦缓”为寒湿之邪侵 袭,寒湿中阻,气机不畅所致;治宜温中散寒,行气化湿, 方选疏肝行气、温中化湿的木香顺气散( A 对)。四逆散,

4、能透邪解郁,疏肝理脾,用于治疗肝脾不和或肝胆气郁所致 的胁脘疼痛等症( B 错)。柴胡疏肝散,能疏肝解郁,行气 止痛,主治肝郁气滞之证,以胁肋胀痛,脉弦为主要表现 (C 错)。香苏散,能疏风散寒,理气和中,适用于外感风 寒,内有气滞之证( D 错)。胃苓汤,能祛湿和胃,主治水 湿内停气滞证( E 错)。5、【正确答案】 C答案解析:根据“时有如条状物伏于腹部”,辨为“聚证”( AE 错);根据“腹胀且痛,便秘纳呆,重按则胀痛更甚,苔 腻,脉弦滑”,辨为“食滞痰阻证”( C 对)。细 目 三 积 证要点一 概述积证是以腹内结块,或痛或胀,结块固定不移,痛有定处为 主要临床表现的一类病证。要点二

5、病因病机(一)病因情志失调、饮食所伤、感受外邪、他病续发所致。(二)病机积证的基本病机是气机阻滞,瘀血内结。病位主要在于肝、 脾、胃、肠。其病理因素有气滞、血瘀、寒邪、湿浊、痰 浊、食滞、虫积等,但主要以血瘀为主。其病理性质初起多实,后期转为正虚为主。本病初起,气滞 血瘀,邪气壅实,正气未虚,病理性质多属实;积证日久, 病势较深,正气耗伤,可转为虚实夹杂之证。病至后期,气 血衰少,体质赢弱,则往往转以正虚为主。要点三 诊断与鉴别诊断(一)诊断依据1. 以腹内结块,或痛或胀为主要临床表现。2. 腹内结块特征为触之有形,固定不移,以痛为主,痛有定 处。3. 常有情志失调、饮食不节、外邪侵装,或黄疸

6、、胁痛、虫 毒、久疟、久泻、久痢、虚劳等病史。(二)鉴别诊断1.积证与聚证积证与聚证都以腹内结块,腹痛为主症。但积证腹内结块触 之有形,固定不移,痛有定处,刺痛为主,病在血分,多属 脏病。聚证腹内结块聚散无常,痛无定处,胀痛为主,病在气分, 多属腑病。积证多为逐渐形成,结块大多由小渐大,由软渐砸,疼痛逐 渐加剧,病史较长,病情较重。聚证病史较短,病情较轻。2.积证与鼓胀 鼓胀与积证都可见腹内积块。鼓胀是以腹部胀大如鼓,甚者 腹皮青筋暴露、四肢微肿等为临床特征。鼓胀除腹内积块以 外,更有水液停聚于腹内,肚腹胀大,而积证一般腹内尚无 停水,但积证日久可转化为鼓胀。3. 积证与腹痛积证与瘀血内停之腹

7、痛均可有腹部刺痛,痛处不移,瘀血内 停的腹痛甚者,亦可有腹部结块。但积证以腹内结块为主 症,兼有腹痛。而腹痛以腹部疼痛为主症,或可伴有腹部结 块,瘀血内停腹痛日久亦有可能转化为积证。要点四 积与聚的主症特点和异同点积证与聚证都以腹内结块,腹痛为主症,常相兼为病。然病 机与主症皆有不同。积证病在血分,多属脏病,病机以痰凝 血瘀为主。积证的主症为腹内结块触之有形,固定不移,痛有定处,刺 痛为主。聚证病在气分,多属腑病,病机为气机阻滞。聚证的主症为腹内结块聚散无常,痛无定处,胀痛为主。积 证多为逐渐形成,结块大多由小渐大,由软渐硬,继而疼痛 逐渐加剧,病史较长,病情较重。聚证病史较短,病情较 轻。要

8、点五 辨证论治(一) 辨证要点积证应首先辨明积块的部位;其次辨积证的初、中、末三 期:再辨病证的标本级急。首先辨明积块部位,明确所病之脏腑。一 -般而言,心下属 胃,两胁及少腹属肝,大腹属脾。如积块出现在右胁腹,伴 见胁肋刺痛、纳呆、腹部胀满、黄疸等症状者,病在肝;积 块出现在胃脘部,伴见泛恶呕吐,呕血便血者,病在胃;左 胁腹部有积块,伴见患处胀痛,倦怠乏力,反复出血者,多 为病在肝脾;左腹或右腹部有积块,伴腹泻或便秘,消瘦乏 力,或大便次数增多,混有脓血者,其病多在肠。其次根据病史长短,邪正盛衰,可将积证分成初、中、末三 个阶段。初期,邪气尚浅,正气未伤,表现为结块形小,按 之不坚;中期,邪

9、气渐深,正气耗损,表现为结块增大,按 之较硬;末期邪气炽盛,正气大伤,表现为结块明显,按之 坚硬。最后,在积证的病程中,应辨清标本缓急,随着病情进展, 可出现吐血、便血、黄疸、大便不通、剧烈呕吐等危重急 诊,这属于标证。应按照急则治标或标本兼顾的原则及时处 理。(二) 治疗原则积证治疗宜分初、中、末三个阶段:积证初期属邪实,应予 消散;中期邪实正虚,予消补兼施;后期以正虚为主,应予 养正除积。(三)证治分类1. 气滞血阻证证候:腹部积块质软不坚,固定不移,胁肋疼痛,脘腹痞 满,舌暗苔薄白,脉弦。证机概要:气滞血瘀,脉络不和,积而成块。治法:理气消积,活血散瘀。代表方:大七气汤加减。常用药:青皮

10、、陈皮、香附、桂枝、三棱、莪术、延胡索。 加减:若兼烦热口干,舌红,脉细弦者,加牡丹皮、栀子、 赤芍、黄芩等凉血清热;如腹中冷痛,畏寒喜温,舌苔白, 脉缓,可加肉桂、吴茱萸、当归等温经祛寒散结。2. 瘀血内结证证候:腹部积块明显,质地较硬,固定不移,隐痛或刺痛, 形体消瘦,纳谷减少,面色晦暗黧黑,面颈胸臂或有血痣赤 缕,女子可见月事不下,舌质紫或有瘀斑、瘀点,脉细涩。证机概要:瘀结不消,正气渐损,脾运不健。治法:祛瘀软坚,佐以扶正健脾。代表方:膈下逐瘀汤合六君子汤加减。常用药:当归、川芎、桃仁、三棱、莪术、石见穿、香附、 乌药、陈皮、人参、白术、黄精、甘草。加减:如积块疼痛,加五灵脂、延胡索、

11、佛手活血行气止 痛;如痰瘀互结,舌苔白腻者,可加白芥子、半夏、苍术等 化痰散结药物。3. 正虚瘀结证证候:久病体弱,积块坚硬,隐痛或剧痛,饮食大减,肌肉 瘦削,神倦乏力,面色萎黄或黧黑,甚则面肢浮肿,舌质淡 紫,或光剥无苔,脉细数或弦细。证机概要:微积日久,中虚失运,气血衰少。治法:补益气血,化瘀消积。代表方:八珍汤合化积丸加减。常用药:人参、白术、茯苓、甘草、当归、白芍、地黄、川 芎、三棱、莪术、瓦楞子、五灵脂、香附、槟榔。加减:若阴伤较甚,头晕目眩,舌光无苔,脉象细数者,可 加生地黄、北沙参、枸杞子、石斛;如牙龈出血,鼻衄,酌 加栀子、牡丹皮、白茅根、茜草、三七等凉血化瘀止血;若 畏寒肢肿

12、,舌淡白,脉沉细者,加黄芪、附子、肉桂、泽泻 等以温阳益气,利水消肿。积证系日积月累而成,其消亦缓,切不可急功近利。过用、 久用攻伐之品,易于损正伤胃;过用破血、逐瘀之品,易于 损络出血;过用香燥理气之品,则易耗气伤阴积热,加重病 情。细目!1!要点一 概述聚证是以腹内结块,或痛或胀,聚散无常,痛无定处为主要 临床表现的一类病证。要点二 病机聚证的基本病机是气机阻滞。病位主要在于肝牌。其病理因 素有气滞、寒湿、痰浊、食滞、虫积等,但主要以气滞为 主。其病理性质初起多实,后期转以正虚为主。要点三 诊断与鉴别诊断(一) 诊断依据1. 主要临床表现为腹内结块,或痛或胀,以胀为主。2. 腹内结块特征为

13、聚散无常,时作时止,痛无定处。3. 常有情志失调、饮食不节、外邪侵袭等病史。(二) 鉴别诊断1. 聚证与积证参见积证。2. 聚证与鼓胀 聚证与鼓胀之气鼓均有脘腹满闷、胀痛的症状。鼓胀之气鼓 以腹部膨隆,叩之如鼓等为临床特征;聚证以腹中气聚,局 部可见结块,望之有形,按之柔软,聚散无常,时作时止, 痛无定处为主要表现。3. 聚证与胃痞两病证都有脘腹满闷之症状。 .胃痞的胃脘满闷是自觉症 状,而无结块可扪及。聚证有腹部时聚时散的结块,结块消 散时,脘腹胀闷好转。要点四 辨证论治(一) 辨证要点聚证主要辨别结块的成因,聚证结块的形成多以气滞、食积、痰阻、燥尿等内结所致。若腹痛以胀痛为主,嗳气则 舒,

14、症状随情绪变化而起伏,则以气滞为主。若脘腹胀满, 嗳腐吞酸,厌食呕吐等症状,则以食积为主。若脘腹痞闷, 呕吐痰涎,舌苔滑腻,则以痰湿为主。若大便秘结,排便困 难,腹痛拒按,则以燥屎内结为主。(二) 治疗原则聚证病在气分,应以疏肝理气、行气消聚为治疗原则。再根 据病理因素的不同,分别采用行气散结、消食散结、化痰散 结、导滞散结。(三)证治分类1.肝气郁结证证候:腹中结块柔软,时聚时散,攻窜胀痛,脘胁胀闷不 适,常随情绪变化而起伏,苔薄,脉弦。证机概要:肝失疏泄,腹中气结成块。治法:疏肝解郁,行气散结。代表方:逍遥散加减。常用药:柴胡、当归、白芍、甘草、生姜、薄荷、香附、青 皮。加减:如胀痛甚者,

15、加川楝子、延胡索、木香理气止痛;如 兼瘀象者,加延胡索、莪术活血化瘀;如寒湿中阻,腹胀, 舌苔白腻者,可加木香顺气散。2.食滞痰阻证证候:腹胀或痛,腹部时有条索状物聚起,按之胀痛更甚, 便秘,纳呆,舌苔腻,脉弦滑。证机概要:虫积、食滞、痰浊交阻,气聚不散,结而成块。治法:理气化痰,导滞散结。代表方:六磨汤加减。常用药:大黄、槟榔、枳实、沉香、木香、乌药。加减:若因蛔虫结聚,阻于肠道所致者,可加入鹤虱、雷 丸、使君子等驱蛔药物;若痰湿较重,兼有食滞,腑气虽 通,苔腻不化者,可用平胃散加山楂、神曲。六磨汤以行气 导滞为主,平胃散以健脾燥湿为主,运用时宜加区别。聚证以实证居多,但如反复发作,脾气易损,此时需用香砂 六君子汤加减,以健脾运中。要点五转归预后聚证一般病程短,预后良好。但聚证日久,或因虚损、燥 热、痰湿、瘀阻而加重病情,进而病由气入血,可转化为积 证。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学术论文 > 其它学术论文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