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氏之子》教学课例

上传人:鲁** 文档编号:490697272 上传时间:2024-01-26 格式:DOC 页数:7 大小:3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杨氏之子》教学课例_第1页
第1页 / 共7页
《杨氏之子》教学课例_第2页
第2页 / 共7页
《杨氏之子》教学课例_第3页
第3页 / 共7页
《杨氏之子》教学课例_第4页
第4页 / 共7页
《杨氏之子》教学课例_第5页
第5页 / 共7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杨氏之子》教学课例》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杨氏之子》教学课例(7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杨氏之子(第二课时)教学设计教学内容: 人教版五年级语文下册第十课杨氏之子第二课时。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能总结学习文言文的方法、了解课文内容。2、想象情境,感受杨氏之子的聪慧和他回答的妙处。过程与方法1、能在想象的基础上有感情、有韵味地朗读课文。2、通过学习重点句子,体会杨氏子的聪慧和他回答的妙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能产生学习文言文的兴趣,体会语言的巧妙艺术。教学重点:指导根据注释、插图和联系上下文进行合理想象,理解并朗读课文。教学难点:想象人物心理活动,品味语言,感受杨氏之子的聪慧和他回答的妙处。教学准备:图片教学过程:一、复习导入 1、想象情境,有感情地朗读。(指名读,男女生比赛读,师

2、生合作读。引导学生在多种形式读的过程中 总结和领悟读懂文言文的方法) 2、用自己的话说说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学生自由发言,有遗漏时,先肯定说对的地方,再请大家补充)过渡语:我们已了解这篇课文的大意,那 这个故事最精彩、最吸引人的地方是(同桌合作,讨论交流,得出下面结论)孔君平和杨氏子的对话。 二、深层对话,体悟“言外之意”,品味精妙之处。 1、感悟对答之巧。(1)理解孔君平的话,体悟言外之意。孔指以示儿曰:“此是君家果。”(师生合作读)师生对话,理解字面之意:杨梅是你们家的水果。 “此”这个(杨梅)“果”水果 “君家果”你家的水果 (得出“此是君家果”的意思) 品读孔君平的话,体味“言外之意

3、”。 此是君家果你和杨梅同姓,乃一家人 (2)理解杨氏子的回答,体会他回答的妙处。儿应声答曰:“未闻孔雀是夫子家禽。”引导学生明白这回答妙在哪里? 孔君平在姓氏上做文章,杨氏子也在姓上作文章,他由孔君平的“孔”姓想到了孔雀。 引读第一句:多么聪明的孩子,所以文章的开头这样写道:梁国杨氏子九岁,甚聪惠。 学生齐读第一句。 2、品读“未闻”之妙。 (1)学生对比着读下面两句话,比较这两句话,你发现了什么?(小组合作探究,交流。) 孔雀是夫子家禽。(语气硬邦邦的。) 未闻孔雀是夫子家禽。(语气比较婉转,听起来比较有礼貌。)读杨氏子的回答,引导学生理解杨氏子的回答的更妙之处。(杨氏子的回答妙在孔君平在

4、姓上做文章,孩子也在姓上作文章,更妙的是他没有生硬的直接说“孔雀是夫子家禽”,而是采用了否定的方式,说“未闻孔雀是夫子家禽”,婉转对答,即表现了应有的礼貌,又表达了“既然孔雀不是您家的鸟。杨梅岂是我家的果”这个意思,使孔君平无言以对。杨氏子说话机智幽默,他不但聪慧,而且有礼貌。)。再读杨氏子的回答,理解杨氏子为什么称孔君平为“夫子。(夫子是尊称,一般是指有涵养、有文化的成年男子。如孔子孔夫子,孟子孟夫子。)(2)引导学生有感情的朗读人物对话,加上表情。 (3)再造情境,迁移运用“未闻”。若来者是柳君平、梅君平呢?杨氏子又会怎样答?谁来替他回答?(师生合作,表演课本剧。)柳指以示儿曰:“此是君家

5、果。”儿应声答曰:“”梅指以示儿曰:“此是君家果。”儿应声答曰:“”(对学生的表演进行评价: 大家说的真好!真聪慧!今天我们不仅学会了用妙语很有礼貌地与别人交流,同时,我们还明白了同样的意思用不同的方式讲出来,会达到不同的效果,这,就是语言的魅力。)3、理解“应声答曰”。这么巧妙的回答,杨氏子一定思考了很长时间吧?(同桌讨论、交流)(应声,很快回答出来,几乎想都没想。)杨氏子反应这么快,那你觉得他是一个怎样的孩子呢?(师生合作,归纳结论。)(思维敏捷,机智,说话有礼貌)三、小结:杨氏子的回答是如此迅速,如此巧妙,如此有礼,怪不得文章一开头就说了(学生齐读:梁国杨氏子九岁,甚聪惠。)四、熟读成诵

6、。 这么聪慧又懂事的孩子,你们喜欢吗?让我们再来读一读课文,注意读出喜欢的感受,读出古文的韵味,并试着把这个故事背诵下来。五、作业 搜集、积累在表达上很有特点的语言,比如:歇后语,谚语,幽默笑话,古今笑话等。板书设计 10、杨氏之子 孔君平 杨梅 杨家果杨氏之子 孔雀 夫子家禽杨氏之子(第二课时)教学实录及评价 一、复习导入。师;古文是我国文化宝库中一笔巨大的财富,今天我们继续学习这篇文言文。(板书;杨氏之子,学生读课题) 1、想象情境,有感情地朗读。(指名读,男女生比赛读,师生合作读)师:读的真不错!通过上节课的学习,要读懂文言文,大家有什么好办法吗?(学生自由发言:看注释、看插图、联系上下

7、文)2、师:用自己的话说说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学生自由发言,有遗漏时,先肯定说对的地方,再请大家补充)师:我们已经了解了这篇课文的大意,那这个故事最精彩、最吸引人的地方是什么?(同桌讨论交流)生:我认为是孔君平和杨氏子的对话。(通过多次提问,对学生的回答加以肯定。) 二、深层对话,体悟“言外之意”,品味精妙之处 1、感悟对答之巧。师:让我们再一次走进杨氏之子,去细细领略其中的精妙语言。 师: 孔指以示儿曰:“此是君家果。”(师生合作读孔君平的话,引导学生理解字面之意。) 师:“此”是指什么呢? 生:杨梅,它是一种水果。师: 孔君平指着杨梅对孩子说,杨梅是你家的水果。 师:孔君平为什么单单指着

8、杨梅说,不说其他水果呢?你听懂了孔君平的言外之意了吗?(师生合作,再读孔君平的话,体味言外之意。)生:杨氏子姓杨,杨梅的第一个字也是杨,孔君平拿杨梅和杨家姓开玩笑,说杨梅是杨家的果子。师:哦!这是个了不起的发现。孔君平是要诱导杨氏子(生:杨梅和杨氏子是一家的)(板书:杨梅 杨家果)师:你真聪明,一下就听明白了。孔君平看到杨梅,联想到孩子的姓,就故意逗孩子,意思是(生:你姓杨,它叫杨梅,你们是一家的。)师:可是这么巧妙的弦外之音杨氏子听出来了吗?生齐读:未闻孔雀是夫子家禽。师:找的真准!能说说这句话怎么表现出杨氏子的聪慧吗?生:孔君平拿杨梅和杨家姓开玩笑,说杨梅是杨家的果子。杨氏子也拿孔君平的姓

9、反驳,他由孔君平的“孔”姓想到了孔雀。师:你说的太好了!既然人家在用杨氏子的姓氏开玩笑,杨氏子就应当也用对方的姓氏来回应。杨氏子的言外之意是如果说杨梅是我杨家的果子,那么(生:孔雀就是您孔家的鸟了)。所以,既然孔雀不是您家的鸟(生: 那么杨梅又怎么会是我家的果子呢?)师:杨氏子不但会听,还挺会说。这一招在兵法上叫以其人之道还治其人之身。(板书:孔雀 孔家禽) 多么聪明的孩子,所以文章的开头这样写道( 引读第一句):梁国杨氏子九岁,甚聪惠。2、品读“未闻”之妙 师:读下面两句话,比较这两句话,你发现了什么? (小组合作探究,交流。) 孔雀是夫子家禽。 未闻孔雀是夫子家禽。生:原句语气比较委婉,听

10、起来比较有礼貌。 师:回答的非常好!”未闻”就是指没有听说过,读起来语气显得委婉,上一句就显得生硬了。 我们试着用婉转的语气读杨氏子的应答 。 师:你读的太好了 ! 杨氏子的回答妙在孔君平在姓上做文章,孩子也在姓上作文章,更妙的是他没有生硬的直接说(生:孔雀是夫子家禽。)而是采用了否定的方式说(生:未闻孔雀是夫子家禽),婉转对答,即表现了应有的礼貌,又表达了“既然孔雀不是您家的鸟。杨梅岂是我家的果”这个意思,使孔君平无言以对。杨氏子说话机智幽默,他不但聪慧,而且(生:有礼貌。)2师:再读杨氏子的回答,理解杨氏子为什么称孔君平为“夫子”? 师: 夫子是尊称,一般是指有涵养,有文化的成年男子。比如

11、孔子我们称为(生:孔夫子)孟子(生:孟夫子)。杨氏子称孔君平为“夫子”显得(生:有礼貌)师:看,杨氏子不但想到了用“孔雀”来回 应“杨梅”,还说的这么有礼貌,用课文里的一个词来形容他(学生齐答:甚聪惠。) 师:让我们再有感情的朗读人物对话,一定要加上自己的表情哟。师:若来者是柳君平、梅君平呢?杨氏子又会怎样答?谁来替他回答?(师生合作,表演课本剧) 师:杨氏子,(师手指自己)在下柳君平。(手指杨梅图片)此是君家果。 生:未闻柳树是夫子家树。 师:果然聪明!接着又来了个姓梅的。(师手指杨梅图片)此是君家果。 生:未闻梅花是夫子家花。(对学生的表演进行评价: 大家说的真好!真聪慧!今天我们不仅学会

12、了用妙语很有礼貌地与别人交流,同时,我们还明白了同样的意思用不同的方式讲出来,会达到不同的效果。这,就是语言的魅力。)3、理解“应声答曰”。师:这么巧妙的回答,杨氏子一定思考了很长时间吧 ?(同桌讨论交流)生:应声,很快回答出来,几乎想都没想。师:杨氏子反应这么快,那你觉得他是一个怎样的孩子呢?(师生合作,归纳结论。)生:思维敏捷,机智,说话有礼貌。三、小结:杨氏子的回答是如此迅速,如此巧妙,如此有礼,怪不得文章一开头就说了(学生齐读:梁国杨氏子九岁,甚聪惠。)四、熟读成诵。 这么聪慧又懂事的孩子,你们喜欢吗?让我们再来读一读课文,注意读出喜欢的感受,读出古文的韵味,并试着把这个故事背诵下来。

13、五、作业 搜集、积累在表达上很有特点的语言,比如:歇后语,谚语,幽默笑话,古今笑话等。杨氏之子(第二课时)教学反思 在上一节课的学习当中,学生已经基本了解了这篇文言文的意思,那么这节课主要是体会人物语言的巧妙之处,引导学生发现、积累学习并运用有艺术性、有魅力的语言。 为了让学生体会人物语言的风趣和机智,我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在学生读懂故事的基础上,我抓住文章的中心词“甚聪慧”,引导学生抓住孔君平与杨氏子的对话来理解。孔君平是在姓上做文章,杨氏子的回答巧在同样是抓着了孔君平的姓,而后又紧抓“应声答曰”体会杨氏子的聪慧。 那么,这个九岁的孩子除了回答巧妙以外,还有什么特点呢?我就给出两个句子让学生进行品读比较,一个是“孔雀是夫子家禽”,一个是“未闻孔雀是夫子家禽”,通过比较,学生自然体会到,原来杨氏子不但回答巧妙,而且回答的语气很委婉。 通过师生共同学习,让学生明白同样的意思用不同的方式讲出来,会达到不同的效果,学生就会深刻地领悟到语言的魅力。 学完此文,我自感牵引过甚,但是我转念一想,虽然教的多,可孩子们学古文的兴趣变浓了,而且也了解了一些学古文的方法。他们有收获,我心应足矣。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试题/考题 > 初中试题/考题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