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与儿童生活的可能性社会性发展》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爱”与儿童生活的可能性社会性发展(5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爱”与儿童生活的可能性-社会性发展-幼儿教育论文- “孩子的幸福是父母爱的价值所在,但在“爱的名义下,父母是否真的给儿童带来了幸福呢大约在70年前,罗素(RRussell)曾有一个判断:“父母与子女的关系十个之中有九个是双方苦恼的来源。1现在的情况也没有太多改变,环顾四周,我们发现,相当数量的孩子是在一种依附的状态下为了父母所认定的那种“幸福而生活。我们不禁要问:在“爱的名义下,儿童的生活还有自己的可能吗失去自己生活的可能性的儿童是否还有真正的幸福要使孩子拥有真正的幸福,父母之爱应是一种什么性质的爱,他们又应拥有什么样的“爱的能力 一、生活有多少可能,儿童就有多少幸福我们之所以关注儿童生活的
2、可能性,乃是因为生活有多少种可能,人就有多少幸福。也就是说,生活的可能性是人生幸福的决定性因素。现在越来越多的人误以为幸福就是对物的占有或外部感官的满足,而儿童的成长那么被视为“占有物的能力的提升。但事实上,对物的占有只是生活的一种可能性。光有这一种可能性,人并不一定幸福;如果只有这一种可能性,人那么必定不幸福。因为幸福是人类生活的一种状态,这种状态固然离不开生活物资的富余,但其根底性前提是生活的自由。当一个人刚来到这个世界的时候,世间的一切都是向他敞开的,他拥有多种生活的可能。但人总要生活在某种特定的环境里,生活环境的特定性意味着生活可能性的减少,也就是说,丢失生活的某些可能性是人在成长过程
3、中所必须付出的代价。但如果一个人最后只剩下一种生活可过,其他的生活之门都已向他关闭,那对他来说,生活就可能不再是一种幸福,而是一种压迫,因为他已失去自由。人的每一种生活能力都意味着一种可能生活。在现实生活中,可能生活的丢失有两种原因:要么是没有这种生活能力,要么是此种能力被压抑而得不到释放。但不管是哪种情况,生活可能性的丢失即意味着幸福生活的减少,放弃一种可能生活就等于放弃一种幸福。总之,尽可能实现各种可能生活是幸福生活的一个条件,幸福就是对尽可能多的可能生活的拥有。认识到这一点,对于教育来说,是至关重要的。教育历来宣称自己以关注和达致儿童的美好生活为己任。但教育要如何才能关注儿童的美好生活呢
4、现在的教育是否真的在关注儿童的美好生活呢可以肯定地说,要真正关注儿童的幸福生活,教育就必须珍视并确保儿童拥有一个开放的生活空间,拥有多种多样的可能生活。但实际上,自进入近代起,教育就成为限制儿童生活可能性的最强大的力量。所有学校都面向同一个目标,指向同一种可能生活,学校就像一个工厂,社会及教育者自作聪慧地认定一种生活模式,然后让所有学生都花上长达十几年的时间去学习和遵从。儿童进入学校,不是生活空间的扩展,而是生活空间的窄化;不是生活的可能性的增加,而是生活的众多可能性的丢失。家庭教育也是如此。父母总以为自己的爱一定能给孩子以幸福,爱得越多,孩子的幸福就越多。但是父母的爱十有八九不是生活的可能性
5、的发明。家长们自以为为孩子所规划的生活蓝图一定能给孩子带来幸福,却没想到,这恰恰违背了人的本性。人的开展具有非特定性,一个新生儿当其被抛入到这个世界的时候,他有无限多的开展的可能,生活的空间对他而言是非常宽广的,而正是这一点决定了他的幸福。无论学校教育还是家庭生活,如果其最终结果是儿童生活空间的窄化或生活道路的封闭,那它对儿童而言,就不是幸福生活的缔造者,而是美好生活的谋杀者!二、“占有式的爱对儿童生活可能性的封闭爱是一门艺术。美国驰名学者弗洛姆(Fromm,E)指出:“几乎没有任何一种活动、一项事业会像爱那样,以如此巨大的希望和期待开始,而又如此有规律地以失败告终。2弗洛姆的这一判断不仅适用
6、于两性之间的爱,同样也适用于成人对儿童的爱,特别是父母对子女的爱。则,对儿童的爱是如何走向失败的呢对这个问题的解答必须深入到对爱的实质的理解。从基本上说,爱是对人类存在问题的一种解答。这种解答与其他有关人类存在问题的解答的不同之处在于,它波及人的存在状况,波及一个人与另一个人的融合。无论是爱还是被人爱,其生存状况都将在爱的关系中被改变。人不能忍受孤独,人要打消彼此间的别离而走向融合,必须要有爱。但是,并不是所有的爱都有助于改善人的生存状况。对儿童的爱之所以往往走向失败,原因就在于对儿童的爱往往是不健康的,甚至是畸形的,它们不仅不能改善儿童的生存状况,反而恶化了他们的生存环境。成人世界对于儿童的
7、不健康的爱的典型是“占有式的爱。如果我们不把人仅仅视为一个生物体而是同时成认其精神性和社会性的话,则我们就不得不看到,人是生成性的而不是既成性的,人的生命是发明进化的这一点并不因为人的年岁的大小而有什么不同,年幼的儿童甚至拥有比成人更大的发明进化空间和更多的生活的可能性。“占有式的爱却不成认这一点,它把爱的对象当咸一个静止的物去占领,其特点是:首先,占有式关系把一切化为僵死的客体,成人(尤其是父母)把儿童当作自己的所有物,导致一种“屈从共生性融合。从生物学的角度看,“共生性融合的典型模式是孕妇与胎儿的关系。3在这种关系中,两者外表上以爱为纽带而达成一种融合,他们甚至是共生性的。但二者并不平等,
8、胎儿是附属于母体的,完全依赖于母体。同样,在成人与儿童的关系中,“占有式的爱使儿童屈从于成人,其关系是一种“屈从性共生关系,成人对于儿童的生活拥有完全的、毋庸置疑的支配权。其次,“占有式的爱由于把爱的对象当成静止的占有物,因而它不尊重爱的对象,也不努力去认识爱的对象。爱不是一种征服人的热情,而是一种努力去认识对方、尊重对方并无怨无悔地为其“出力的能动性。尊重以认识为根底,它意味着按其本来面目去看待我们所爱的人,成认其独特性和惟一性,使其以自己的方式、为他自己而成长,而不是为着效劳于我们的目的和希望而成长。第三,“占有式的爱惧怕孩子与自己真正别离,努力去约束孩子的成长,而不是为孩子的自由成长发明
9、条件。性爱以结合为目的,母爱那么应该是希望孩子与自己别离。所有成人对孩子的爱都应与母爱类似,都应努力使孩子成为一个完全独立的人,并愿意承受与孩子的别离。“占有式的爱惧怕这种别离。以这种方式去爱孩子的人往往表现出自恋的倾向,他们总希望在孩子身上找到自己的影子,或在孩子身上实现自己的未了之愿。在这种所谓的爱的关系中,儿童的生活和开展都不可能有自己的真正空间。第四,“占有式的爱并不从基本上关怀儿童,而总是给儿童的生命施压。在“占有式的爱的关系中,父母和成人往往以权威的身份出现,要求儿童完全按他们的意愿生活。外表上看这是对儿童的关怀,但真正的关怀应是对儿童整个生命的关怀,特别是对人的生命特征的肯定。人
10、的生命是一股不断向上涌动的、有着自己的开展意欲和方向的洪流,它是主动的、活泼的、生成的和自主定向的,任何对人的生命之流的限制,都是对人的生命特性的扼杀。“占有式的爱不是肯定生命,而是限制生命的开展,使儿童的生命处于被压抑的状态。在一种与人的生命本性相悖的状态下,儿童的美好生活从何而来呢从以上特点可见,“占有式的爱不仅没有给儿童的生活带来美好和幸福,反而封闭了儿童生活的种种可能性;不仅没有促进儿童的生命活力的叙述与证明,反而挫伤了儿童的生命感乃至对幸福生活的向往。三、追问一个根本的问题:爱的能力为什么本出于最真诚、最美好的愿望的爱却导致了对儿童美好生活的封杀和对儿童生命感的挫伤呢,外表上看这只是
11、个爱的方式和爱的观念问题,可实际上却是个爱的能力问题。每个人都拥有爱的能力吗如果把爱理解为一种“喜欢或“迷恋,那答复应该是肯定的,因为如果这样来理解爱,就没有什么事比爱更容易的了,每个人似乎都各有所爱。但是,“喜欢和“迷恋也许仅仅是人的一种本能,顶多是爱的一个必要前提,而爱是在此前提下对一个人的生命的理解、认可、热爱和无怨无悔的付出。爱一旦被如此理解,它就不是每一个人都能胜任的,甚至是人世间最困难的成就之一。爱的真正实现必须以爱的能力为根底!弗洛姆曾将人的性格划分为“生产性取向(thepro-ductiveorientation)和“非生产性取向(nonprodUCtlVeOn-entatlo
12、ns)两种根本类型。4生产性取向的典型特点是发明和给予,而非生产性取向的重要特点之一是占有和交换。现代人越来越表现出非生产性取向而丢失生产性取向,最直接的证明就是现代人拥有了越来越强的占有欲和占有的能力,他们占有自然、占有社会、占有他人、占有孩子,但却并不懂得如何真正去爱他们。因为现代人越来越短少爱的能力,他们甚至把自己都变成了商品:不但他所掌握的知识和技术在他看来是可在劳动力市场上发售的商品,就是其情感和爱也是其在“人格市场上用来交换的“人格部件。爱的关系变成了一种交换关系,在这种关系里,只有公平原那么和对等交换的原那么,而没有以生命去付出的原那么。人既然已等同于他的占有物,生活既然完全以消
13、费为目的,人也就不再是可以用生命去见证的人,而只是一架具有能动的消费欲求和强大的消费能力的机器,他已丢失爱的能力。从这里我们可以看到,爱的能力的问题实际上是人如何为人的问题,对爱的问题的查究必须深入到对人如何为人的叩问。因此,要打消成人的爱对儿童生活可能性的遮蔽,必须首先重塑父母和成人自己的生活和生命状态。在所有爱的能力中,自爱是最为重要的。有爱的能力的人必定是自爱的人,爱别人的前提首先是真正爱自己。这听起来似乎有些矛盾,因为无论在理论上还是在现实中,爱自己和爱别人都被普遍视为互不相容的对立物。5但爱自己确实是爱他人的一个必要而十分重要的前提。因为爱自己不等于自私,更非自恋。自私者和自恋者排除
14、了一切对他人的真正关怀,他们所争取的一切都只是为了自己,“给予对他们意味着痛苦。外表上,这样的人是高度自爱的,但实际上他们基本不懂得如何爱己。人一旦把自己与他人对立起来,就势必导致对自己和他人的双重否认。自私者既不爱人,也不爱己,他们基本就不具备爱的能力。相应地,爱他人与爱自己也是联系在一起的,不健康的“爱己必将导致不健康的“爱人。一个把爱己等同于自私的人,必然把对他人的爱当成一种占有。无论爱己还是爱人,爱的真谛都统一于对人本身的完整性和独特性的尊重。所以对自己的生命、幸福、成长和自由的肯定,是肯定他人的生命、自由和幸福的前提。那些完全否认自己的生命价值和高兴与幸福的“无私的母亲,本以为将使孩
15、子体会到爱的意义,进而学会如何去爱,可是,“孩子并没有表现出被爱者的幸福;他们焦虑、紧张,胆怯母亲对他们不称心,并急于不辜负他的冀望。他们常常为母亲那暗藏着的对生活的敌意所影响。6最后,母亲对孩子的爱异化为对孩子的控制和占有,实质是蜕化为一种自私,因为孩子成了母亲的所有物,对孩子的爱仅仅满足了母亲种种占有欲中的一种而已。可见,不真正爱己的人是不可能真正爱人的。爱的能力的另一个重要方面是尊重与宽容。爱是生命的沟通,它与权威主义背道而驰。权威主义和爱都致力于打破人与人之间的别离,但权威主义是通过迫使一个人服从另一个人来实现的,而爱那么完全依靠对人的理解、尊重、付出和宽容。爱的成功的秘诀是确保对方是
16、一个独立的人,确保其依然按其本性和意愿去生活和开展。如果说不足对孩子的关怀意味着基本没有爱,则不足对孩子的尊重和宽容就意味着对孩子的爱是不健全的。占有式的爱实为一种权威主义,以这种方式去对待孩子的人不足的就是宽容与尊重之心。宽容不是放荡,而是对孩子成长中不可防止的差错或开展上的某些非理想状况的理解。尊重那么往往表现为一种倾听:耐心倾听孩子的意愿零口选择,倾听孩子自己的理想及其对生活的理解。教育要帮忙孩子实现其潜在可能性,就必须拥有尊重与宽容之心。学会尊重与宽容应是所有人的必修课,父母和教育工作者尤其要懂得这一点。关怀与付出也是爱的能力的重要方面。爱的真谛是为所爱者“出力,是一种主动的给予,而不是做旁观者。关怀是“出力的一种方式,但它不能被等同于物质生活条件的满足,甚至也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