哲学的主题与方法

上传人:大米 文档编号:490390667 上传时间:2023-06-21 格式:DOC 页数:17 大小:45.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哲学的主题与方法_第1页
第1页 / 共17页
哲学的主题与方法_第2页
第2页 / 共17页
哲学的主题与方法_第3页
第3页 / 共17页
哲学的主题与方法_第4页
第4页 / 共17页
哲学的主题与方法_第5页
第5页 / 共17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哲学的主题与方法》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哲学的主题与方法(17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核心词:存在思想语言措施 内容提纲:本文针对现代哲学所面临的某些问题,分析了作为哲学主题的存在、思想和语言的不批准义,也探讨了老式思想和现代思想中的哲学措施,最后提出了“无原则批判”的理论。 .现代哲学面临许多问题:理论的和实践的、历史的和现实的、民族的和国际的,如此等等。但现代哲学面临的最大的问题是自身越来越成为了问题。对此,任何一种主张具有时代意识的哲学思考都不也许简朴地回避。 所谓的问题一方面是哲学的死亡。它意味着哲学已经终结、完毕、对于现代思想不再具有规定性。但它是何种哲学的死亡?哲学作为一种学科,哲学系作为一种建制在全球范畴内的大学不仅存在,并且还兴旺发达。显然这里那种死亡的哲学具有

2、一种独特的名字,即西方的形而上学。形而上学不仅是西方哲学的一种学科,它作为第一哲学而不同于其他哲学,并且也是西方哲学的基本本性。如果这样的话,那么人们习惯于将形而上学与辩证法相对。前者是片面的、静止的;后者是全面的和运动的。但这只是近代以来一种独特的用法。事实上形而上学的本性是追问存在者整体:上帝、世界和灵魂,同步追问其存在的根据。这些根据就是真善美,是人的结识、意愿和情感的对象。形而上学的死亡既不是由于她杀,也不是由于自杀,而是它自身的寿终正寝。这也就是说它自身已经完毕了其思想使命,达到完满,汇集于其最大的也许性之中。 另一方面是哲学和非哲学的界线消失。我们姑且不讨论作为西方形而上学的哲学的

3、死亡,而将哲学当作一种仍然富有生机的思想现象,但也不得不承认这个哲学自身的同一性已经崩溃了。老式的哲学具有自己独特的领地,不同于科学和和文化。不仅如此,它还是科学之王,为它们提供原则,就是如目前所说的世界观和措施论。但现代的哲学与科学、文化的关系变得模糊。一方面哲学的独有领地被非哲学的学科所占有,自然哲学让位给自然科学,如数学、物理学和化学,甚至让位给现代技术,如原子(核)技术,生物技术和计算机技术。道德哲学的某些问题也被人类学、社会学、文化学、政治学和法学所替代。另一方面,不是哲学给其他学科制定原则,而是其她学科为哲学给出原则。现代语言学对于哲学以及有关学科的关系是最典型的例证。无论是语言哲

4、学,还是构造主义和后构造主义都从语言学那里获得了思想资源,由此语言学似乎成为了先导学科。鉴于上述状况,哲学和非哲学的边界是不拟定的。一种文本,既可以是哲学的,也可以是文学的、文化的,还也可以是语言的。第三是哲学的多元化,并体现为其学科的分类的复杂化。哲学的某些老式学科仍然存在,甚至还是主导性的,如结识论、伦理学和美学等。但是每一种学科自身都在分离某些新的学科。如结识论和心理学、认知科学的嫁接,形成新的结识论;伦理学浮现了生命伦理学、生态伦理学;美学诞生了身体美学和环境美学等。此外,哲学内部其她的某些学科也在不断生长。政治哲学、经济哲学(博弈论)等正成为哲学领域中的热点。在这些哲学不同的学科中,

5、它们之间存在着巨大的距离。以致人们可以说,哲学自身不同窗科之间的差别不小于它们各自与其有关的非哲学学科的差别。 !-empirenews.pae- 固然,现代哲学的问题尚有许多。但就我们所说的哲学的死亡,哲学边界的消失和哲学学科的多元化,就会使我们提出一种问题:什么是这个哲学?这一提问自身就是一哲学式的提问。所谓“什么是”就是事物的本质和本性。“什么是这个哲学”就是追问哲学的本质和本性。但是这样一种哲学有其本质和本性吗?也许现代哲学的本质和本性刚好是反本质和反本性,正是如此,它才成为了现代哲学。如果事情是这样的话,那么我们既不能犹如先秦那样把哲学思考描述为“爱道”的事情,也不能象古希腊那样将它

6、规定为“爱智慧”,不管是“智慧之爱”,还是“爱的智慧”,也不能和近代同样,将哲学等同于科学的世界观和措施论。如果哲学不是犹如它历史上曾所是的那样的话,那么它自身还能是什么?在此我们不再试图对哲学的本性作一种规定,而是探讨它也许的主题和措施。 .哲学的主题一般被理解为它的内容、对象、事情和问题等。但所有这些都和思想有关。哲学作为思想,其所思想的就是其主题。但是,中西哲学对此主题在其历史上均有不同的理解。虽然中国老式哲学涉及了许多深刻和丰富的问题,但其主题也许就是道。道家阐释了自然之道,儒家解释了社会之道,禅宗阐明了心灵之道。与此相似,西方也在其不同的时代讨论了世界、上帝和理性之类的问题,现代和和

7、后现代甚至将主题变得更加多元化。 尽管如此,无论对于何种哲学来说,存在问题始终是其基本问题。但什么是存在自身的意义,却是无拟定性的。因此存在问题又始终是晦暗不明和争论不休的。一方面是存在问题与否具有普遍性?显然它只是一种西方形而上学的问题,而不是中国老式思想的问题。固然我们可以将中国所说的“道”与西方所说的存在进行比较,觉得道具有存在的相似意义,但惟有西方思想将存在形成了主题。另一方面存在的意义在历史上与否是同一的?柏拉图的存在等同于亚里士多德的存在吗?古希腊思想的存在等同于德意志唯心主义的存在吗?最后,一种令现代存在问题的追问者着迷的是:存在的哲学上语义与否就是其语言学上的语义?这就是说,存

8、在只是系词“是”的不定式,还是这之外的其他的什么?对于第一种和第二个问题的回答已经给出:存在问题既不是普遍的,也不是同一的。因此我们的重心将集中在对于第三个问题的探讨,即它的哲学与语言学的语义的不同及其多重性。 在我们讨论存在时,最突显的存在是与虚无相对的存在。虚无在此不意味着虚空和虚幻,而是不存在。这样,存在是指一切不是虚无的东西,凡不是虚无的东西就是存在。在此意义上,不仅自然万物,并且人类社会,尚有思想、语言、文字等等都属于存在。虚无不存在,因此是不可思考和不可言说的,存在存在,并且是可思考和可言说的。存在和虚无在此看起来是相对的,却又具有某种隐秘的关联。虽然虚无不存在,但只要虚无是虚无的

9、话,那么虚无也作为虚无存在。这样存在问题甚至越过了自身的边界,它不仅涉及了自身,并且还涉及了自身的对立面,亦即虚无。对于存在问题,形而上学将它作为自身的基本问题提出:为什么只是存在者存在而不倒是虚无存在。根据海德格尔的观点,这不是一随意的问题,而是所有问题中的第一问题。在这种意义上,它是最广阔、最进一步的和最本源的问题,由于它切中了存在者的存在。一方面,此问题是广阔的。它涉及了所有的存在者,达到了存在者最远的和不可逾越的边界,由此边界而来表白了存在者的整体,此整体还包容了虚无。另一方面,此广阔的问题也是最进一步的,由于它追问存在者的根据。追问根据不仅相有关存在和非存在的辨别,并且有关与对于存在

10、和非存在的决定,即什么是必须存在的和什么是必须不存在的。最后,此问题是最本源的。它自身阐明根据和建立根据。于是它作为形而上学的问题是一切问题中的最本源的问题i。 !-peespae 存在除了被理解为与虚无相对之外,还与思想相对。思想泛指一切意识、心灵和精神的东西,它或者以主观的形态,或者以客观的形态。与思想相对的存在就是思想之外的万物,是被思考的,并因此是被思考之物。在这样的意义上,存在就不再涉及思想,而只涉及自然和人类。作为如此,存在甚至被理解为物质和物质性的。由于存在等同于物质,因此存在和思想的关系就变成了物质和思想的关系。在物质和思想的之间的优先性上,但凡觉得物质是第一性的,就是唯物主义

11、,但凡觉得思想是第一性的,就是唯心主义的13456下一页 。固然就唯物主义自身而论,如果从自然物质出发,那么就形成了所谓的自然本体论,某些旧唯物主义就是如此;如果从人类物质出发,并且强调人与自然的差别,那么就形成人类(学)本体论。其中,如果将人类物质理解为人类物质生产,那么就成为了马克思主义的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原则。就唯心主义而论,把主观精神作为出发点的,就是主观唯心主义;将客观精神作为出发点的,就是客观唯心主义。不管何种的唯物主义,也不管何种的唯心主义,它们都追求存在和思想的合一。这就是存在和思维的同一性问题,也就是真理问题。思想和存在的符合就是真理,否则就是谬误。由此而来,真理是“是”,谬

12、误是“非”。也正是如此,真理是存在的,且必须是存在的,而谬误是不存在的,且必须是不存在的。但真理如何也许?也就是存在和思想的同一如何也许?这主线上在于一方面存在自身是真的,显明真相,然后思想归属于存在,而成为真知。 在比较了存在和虚无、存在和思想之后,我们还要进一步描述存在与变化、存在与现象的关系。变化不仅是从一物到另一物的转变,并且是从无到有的生成和从有到无的消失。因此变化所说的:发明就是消灭,消灭就是发明。但存在不同于变化。如果说存在就是变化的话,那么它一方面也许是:存在产生于存在。但如果存在产生于存在,那么就是存在产生于自身,它与自身是同一的。这是没有任何意义的。固然它另一方面也许是:存

13、在是从无到有,和从有到无。但从无到故意味着存在曾尚未存在,从有到无则意味着存在将不再存在。这两者都是和存在的本意相矛盾的,由于存在既不也许同步存在又不存在,或者不存在又存在。存在作为存在是一种不动的静止的整体。它不也许产生于虚无,并归于虚无。存在不仅不同于变化,并且也不同于现象。现象固然是存在的显现,但它却不是存在自身。因此现象具有几种不同的形态。现象一般被理解为假象,它似是而非,看起来如此却并非如此,或者反过来看起来并非如此却是如此。于是作为假象的现象遮盖了存在自身。现象也被理解为表象,它犹如疾病的某种症候,显示出某种自身不显现的东西,这样现象就成为了某物的现象,亦即存在的现象。这两种形态的

14、现象都与存在自身是具有差别性的。只有第三种现象,即现象学意义上的现象才与存在是同一的。这种现象被理解为显现,它是作为显现自身的显现者i。而它正是存在自身。在此存在和现象的矛盾得以克服。 !-empreew.pge-存在问题又始终关联于真善美的问题。真善美不仅作为人类永远追求的目的,并且也上哲学永恒的主题,由此也形成了结识论、伦理学和美学等。尽管哲学上对于真善美没有一种统一的规定,甚至对于真善美和假恶丑的界线缺少明确的划定,但人类历史的每个阶段对真善美均有商定并形成惯例。但是,对于哲学来说,真善美是作为理性的对象。真是结识的对象,善是意志的对象,美是情感的对象。于是真的领域是自然,善的领域是自由

15、,美的领域是艺术ii。在这样的意义上,真善美不仅各属自身的领域并且和存在没有直接的关联。但现代思想在完毕从理性哲学到存在哲学的转变的同步,也建立了存在和真善美的直接关系。这就是说,真善美是存在的真善美,是存在显现的不同维度。根据这样的观点,真一方面是存在问题,然后才是结识问题;善既不只是一种内在的道德问题,也不只是一种外在的伦理问题,而是一种人类的存在问题,即人如何生存在这个世界上的问题;美不再是存在的幻相或假象,也不再只是一种情感的对象或一种艺术问题,而是存在自身生成的完满显现。 最后,存在问题集中于人的存在特别是个人的存在问题。在存在者的领域内,有不同的存在者:自然、人类和神灵等。人只是其

16、中之一。人的存在显然不能等同于存在自身,甚至也不是存在的中心,犹如人类中心主义所设想的那样。但人的存在是一特别的存在,中国老式觉得人是万物之灵,西方觉得人是理性的动物。但马克思强调人是劳动的动物,是故意识的生命存在。对于海德格尔和许多现代思想家来说,人的独特存在则在于她是语言性的存在。语言不仅显示了人自身的存在,并且打开了人通往世界其她存在者存在的通道。因此存在和人的存在的真实关系表白为:人的存在启动了存在自身,同步存在自身规定了人的存在。但在人的存在自身,个体的存在显然又不同于一般的人类的存在。对于个体存在特性的标划是由所谓的死亡哲学和身体哲学所予以的。死亡哲学觉得,人是走向死亡的存在者,因而是一种要死者。不仅自然是永恒的,神灵是长存的,并且人类也是不死亡的。惟有个体是要死亡的。由于死亡的主线规定,个体的存在突显出来了。但死亡是个体存在的边界,是生存的另一面。正是在此边界处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解决方案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