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向21世纪教育振兴行动计划

上传人:博****1 文档编号:490381208 上传时间:2024-02-23 格式:DOCX 页数:26 大小:69.3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面向21世纪教育振兴行动计划_第1页
第1页 / 共26页
面向21世纪教育振兴行动计划_第2页
第2页 / 共26页
面向21世纪教育振兴行动计划_第3页
第3页 / 共26页
面向21世纪教育振兴行动计划_第4页
第4页 / 共26页
面向21世纪教育振兴行动计划_第5页
第5页 / 共26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面向21世纪教育振兴行动计划》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面向21世纪教育振兴行动计划(26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面向 21 世纪教育振兴行动计划面向 21 世纪教育振兴行动计划(教育部一九九八年十二月二十四日) 中国共产党第十五次全国代表大会提出了跨世纪社会 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宏伟目标与任务,对落实科教兴国战略做 出了全面部署。为了实现党的十五大所确定的目标与任务, 落实科教兴国战略,全面推进教育的改革和发展,提高全民 族的素质和创新能力,特制定本行动计划。在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新时期,邓小平同志反复强调 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科技是关键,教育是基础。在世纪之 交的重要时刻,江泽民同志又深刻指出,“当今世界,以信 息技术为主要标志的科技进步日新月异,高科技成果向现实 生产力的转化越来越快,初见端倪的知识经济

2、预示人类的经 济社会生活将发生新的巨大变化。”在即将到来的 21 世纪, 以高新技术为核心的知识经济将占主导地位,国家的综合国 力和国际竞争能力将越来越取决于教育发展、科学技术和知 识创新的水平,教育将始终处于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现代 信息技术在教育中广泛应用并导致教育系统发生深刻的变化,终身教育将是教育发展与社会进步的共同要求。当前, 许多国家政府都把振兴教育作为面向新世纪的基本国策,这 些动向预示未来教育将发生深刻的变革,我们应当及早准备 迎接新的挑战。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我国的教育事业取得了显著 成就,普及九年义务教育和扫除青壮年文盲的工作取得历史 性进展;职业教育和成人教育迅速发展

3、;高等教育规模稳步 扩大;教育体制和教学改革逐步深化,办学条件和教育质量 有了提高;教育法规体系基本框架已初步形成,所有这些为 21 世纪教育事业的振兴奠定了坚实基础。但是,我国教育发 展水平仍然偏低,教育结构和体制、教育观念和方法以及人 才培养模式尚不能适应现代化建设的需要。在当前及今后一 个时期,缺少具有国际领先水平的创造性人才,已经成为制 约我国创新能力和竞争能力的主要因素之一。因此,顺应时 代要求,振兴我国教育事业,是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目标和 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客观需要。我们要高举邓小平理论伟大 旗帜,认真遵循邓小平同志关于“教育要面向现代化,面向 世界,面向未来”的战略指导方针,抓住

4、机遇,深化改革, 锐意进取,把充满生机活力的中国教育推向 21 世纪。面向21 世纪教育振兴行动计划,是在贯彻落实教 育法及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的基础上提出的跨世 纪教育改革和发展的施工蓝图。要全面规划,突出重点,抓住关键,重在落实。行动计划的主要目标是:到 2000 年,全国基本普及九年义务教育,基本扫除青 壮年文盲,大力推进素质教育;完善职业教育培训和继续教 育制度,城乡新增劳动力和在职人员能够普遍接受各种层次 和形式的教育与培训;积极稳步发展高等教育,高等教育入 学率达到 11%左右;瞄准国家创新体系的目标,培养造就一 批高水平的具有创新能力的人才;加强科学研究并使高校高 新技术产业为

5、培育经济发展新的增长点做贡献;深化改革, 建立起教育新体制的基本框架,主动适应经济社会发展。到 20XX 年,在全面实现“两基”目标的基础上,城市 和经济发达地区有步骤地普及高中阶段教育,全国人口受教 育年限达到发展中国家的先进水平;高等教育规模有较大扩 展,入学率接近 15%,若干所高校和一批重点学科进入或接 近世界一流水平;基本建立起终身学习体系,为国家知识创 新体系以及现代化建设提供充足的人才支持和知识贡献。一、实施“跨世纪素质教育工程”,提高国民素质12000 年如期实现基本普及九年义务教育、基本扫除青 壮年文盲的目标,是全国教育工作的“重中之重”。“两基” 已进入攻坚阶段,要确保全国

6、目标的实现。普及义务教育工 作的重点和难点在中西部地区,在“十五”计划期间继续实施“国家贫困地区义务教育工程”,重点放在山区、牧区和 边境地区。进一步加强教育督导工作,健全督导机构,完善督导制 度,保证“两基”的质量和素质教育的顺利实施。2?实施“跨世纪素质教育工程”,整体推进素质教育, 全面提高国民素质和民族创新能力。改革课程体系和评价制 度,2000 年初步形成现代化基础教育课程框架和课程标准, 改革教育内容和教学方法,推行新的评价制度,开展教师培 训,启动新课程的实验。争取经过 10年左右的实验,在全 国推行 21 世纪基础教育课程教材体系。3?加强和改进学校的德育工作。继续加强爱国主义

7、、集 体主义、社会主义理想教育,遵纪守法和社会公德教育,进 行中华民族优秀传统和革命传统教育,实施劳动技能教育以 及心理健康教育,培养学生具有良好的道德、健康的心理和 高尚的情操。4?体育和美育是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要加强体育 和美育工作。要使学生有健强体魄。美育不仅能培养学生有 高尚情操,还能激发学生学习活力,促进智力的开发,培养 学生创新能力。到 20XX 年,通过颁布学校艺术教育工作 条例、深化教育改革和器材配备等工作,初步建立大中小 学相互衔接的、较为科学合理的体育、艺术教育体系,保证 学校体育和艺术教育教师的数量和质量,提高教学水平。5?实施素质教育,要从幼儿阶段抓起,要用科学的

8、方法 启迪和开发幼儿的智力,培养幼儿健康的体质、良好的生活 习惯、活泼开朗的性格与求知的欲望。重视特殊教育,努力为广大残疾少年儿童提供受教育的 机会,培养他们自主自强的精神和生存发展的能力。6?继续扩大内地学校培养少数民族学生的规模,促进各 民族素质的共同提高。基础教育阶段,要继续办好内地为边 疆少数民族举办的教学班(校),适当扩大培养规模。内地高 等学校要为培养少数民族的优秀专门人才做出更多贡献。要 重视加强民族地区“双语”教育教学和师资培养培训工作。7?建立和完善有关语言文字工作的法规体系,全面推进 学校语言文字工作,各级各类学校特别是中小学、师范院校 要继续把说好普通话、写好规范字、提高

9、语言文字能力作为 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加强汉语言文字和少数民族语言文字 信息处理的宏观管理,依法努力提高全社会的语言文字规范 化意识,到20XX年在全国实现文字应用基本规范化,使我 国语言文字的应用更加适应社会主义经济、政治和文化建设 的需要。二、实施“跨世纪园丁工程”,大力提高教师队伍素质8?大力提高教师队伍的整体素质,特别要加强师德建设 3 年内,以不同方式对现有中小学校长和专任教师进行全员培训和继续教育,巩固和完善中小学校长岗位培训和持证上 岗制度。加强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的教材建设。中小学专任 教师及师范学校在学校生都要接受计算机基础知识培训。 20XX 年前后,具备条件的地区力争使小学

10、和初中专任教师的 学历分别提升到专科和本科层次,经济发达地区高中专任教 师和校长中获硕士学位者应达到一定比例。要加强和改革师 范教育,提高新师资的培养质量。实力较强的高等学校要在 新师资培养以及教师培训中做出贡献。9?重点加强中小学骨干教师队伍建设。1999 年、2000 年,在全国选培 10 万名中小学及职业学校骨干教师(其中 1 万名由教育部组织重点培训)。通过开展本校教学改革试验 巡回讲学、研讨培训和接受外校教师观摩进修等活动,发挥 骨干教师在当地教学改革中的带动和辐射作用。10?实行教师聘任制和全员聘用制,加强考核,竞争上 岗,优化教师队伍。2000 年前后,要通过提高生师(包括职 工

11、)比、下岗、分流富余人员等途径,优化中小学教职工队 伍,提高办学效益。同时,要拓宽教师来源渠道,向社会招 聘具有教师资格的非师范类高等学校优秀毕业生到中小学 任教,改善教师队伍结构。认真解决边远山区和贫困地区中 小学教师短缺问题。要进一步完善师范毕业生的定期服务制 度,对高校毕业生(包括非师范类)到边远贫困的农村地区任 教,采取定期轮换制度,并享受国家规定的工资倾斜政策。鼓励各级政府机关公务员到中小学任教。三、实施“高层次创造性人才工程”,加强高等学校科 研工作,积极参与国家创新体系建设11?高等学校要跟踪国际学术发展前沿,成为知识创新 和高层次创造性人才培养的基地。要重视培养高层次创造性 人

12、才的团结、协作和奉献的精神。要从国内外吸引一批能够 领导本学科进入国际先进水平的优秀学术带头人。按照“选 到一个聘任一个”的原则,国家给予重点资助,学术带头人 在国家政策允许的范围内享有人员聘用和经费使用的自主 权。12?造就一批具有世界先进水平的中青年学术攻坚人才 使高等学校知识和技术创新基地尽快取得创新成果。从 1998 年起,在全国高等学校的重点学科中,设立一批特聘教授岗 位,面向国内外公开招聘特别优秀的中青年学者进入岗位, 设立专项奖金并鼓励地方政府和学校相应设岗奖励。13?全国高等学校以竞争选优方式分批精选万名骨干教 师,采取国家拨款与自筹经费相结合的办法增强科研经费支 持力度,提高

13、科研、教学质量及设备装备水平。设立高等学校优秀青年教师科研和教学奖励基金。从 1999 年起每年评选百名 35 岁以下取得重大科研和教学成果 的青年教师,连续 5 年加大支持其科研和教学工作的力度。14?高等学校实行国家重点实验室和开放实验室访问学 者制度,实现重点学科的开放效益,提高师资队伍的整体水 平。国家设立专项基金,用于实验室业务费用。15?进一步提高高等学校博士生培养质量,增设博士专 项奖学金。从1999 年开始,每年评选百篇具有创新水平的 优秀博士论文。对于获奖后留在高等学校工作的博士,连续 5 年支持其科研、教学工作。要稳妥扩大高等学校博士后流 动站的数量和规模。16?加强国际学

14、术交流。除按现有留学基金制度继续派 遣短期访问学者外,由国家资助,选拔大学系主任和研究所、 实验室骨干作为高级访问学者,有针对性地到国外一流大学 进行研修交流。邀请海外知名学者特别是世界一流大学的教 授任国内大学客座教授,来华进行短期讲学和研究。还要采 取各种措施,鼓励留学人员回国服务,或以其他方式为提高 我国高等学校的教学质量和科学水平贡献力量。四、继续并加快进行“211 工程”建设,大力提高高等 学校的知识创新能力17?1995 年启动的“211 工程”,重点建设一批高等学校 和一批学科,已经为我国创新人才的培养和国家创新体系的 建设奠定了重要基础。“九五”期间,进入实质性建设阶段。 要保

15、证2000 年切实完成“211 工程”首期计划并在此基础上启动二期计划,以进一步提高高校知识创新能力和科学研究 水平。“211 工程”二期计划建设资金仍采取国家、部门、地 方和高等学校共同筹集的方式。其中,中央专项投入部分的 力度至少与首期计划持平,主要用于加大已立项的重点学科 建设力度。同时加强项目管理,提高资金使用效益。五、创建若干所具有世界先进水平的一流大学和一批一 流学科18?建设世界一流大学,具有重大的战略意义。按照江 泽民同志在北京大学百年校庆大会上讲话的精神,“为了实 现现代化,我国要有若干所具有世界先进水平的一流大学。” 经过长期的建设和积累,我国少数大学在少数学科和高新技 术

16、领域已达到和接近国际先进水平,拥有一批高水平的教授 尤其是本科生培养质量较高,为创建世界一流大学创造了条 件。19?国际上一流大学都是经过长期的建设形成的。一流 大学建设要有政府的支持、资金的投入,但更重要的是学校 领导、教师、学生长年累月辛勤奋斗的结果。特别是学生毕 业以后在国家的各个建设岗位上乃至在国际上体现出了公 认的信誉。同时这种学校集中有一大批知名的学者教授。因此,办成一流的大学,需要有一定的历史过程,要经过社会 实践的考验。对此,既要有雄心壮志,又必须脚踏实地。要 相对集中国家有限财力,调动多方面积极性,从重点学科建 设入手,加大投入力度,对于若干所高等学校和已经接近并 有条件达到国际先进水平的学科进行重点建设。今后1020 年,争取若干所大学和一批重点学科进入世界一流水平。六、实施“现代远程教育工程”,形成开放式教育网络, 构建终身学习体系2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学术论文 > 其它学术论文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