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山界》教学设计[209]

上传人:cl****1 文档编号:490376789 上传时间:2023-03-07 格式:DOC 页数:7 大小:454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老山界》教学设计[209]_第1页
第1页 / 共7页
《老山界》教学设计[209]_第2页
第2页 / 共7页
《老山界》教学设计[209]_第3页
第3页 / 共7页
《老山界》教学设计[209]_第4页
第4页 / 共7页
《老山界》教学设计[209]_第5页
第5页 / 共7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老山界》教学设计[209]》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老山界》教学设计[209](7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 老山界教学设计导入: 这是红军长征中所过的第一座难走的山 山路曲折迂回险峻,九十度垂直的石梯, 半夜只能在一尺来宽的崖路上休息,一翻身就会掉下悬崖。 这就是陆定一笔下的老山界,今天就让我们一起听听这位亲身经历过这次翻山战斗的老红军的讲述吧。学习目标:1.根据时间变化和地点转移,把握文章内容。2.揣摩语句,理解词句的意蕴,体会描写的特点。(教学重点)3.结合背景知识和文章内容,感悟红军战士顽强的意志和乐观的精神(教学难点)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一作家作品 :【陆定一】生于1906年,江苏无锡市人。曾任八届中央政治局候补委员、中共中央宣传部部长、国务院副总理,中央顾问委员会常委。长征时,在红军第一

2、方面军“红章”纵队政治部宣传部工作。二写作背景:老山界是当年红军长征途中翻越的第一座大山。其主峰海拔米,山势如潮似涌,连绵不绝;群峰如叠似垒,高耸入云;悬崖峭壁林立,河谷深不见底,为华南第一高峰,素有“五岭极顶,华南之颠”之美誉。年月,中央红军在湘江与国民党军队经过惨烈的激战,损失惨重,退入了山高路险的猫儿山,开始了翻越老山界的艰难历程。毛泽东、周恩来、邓小平、朱德、叶剑英等一代革命伟人率中央红军三军团、中央军委纵队、后卫五军团、八军团日夜兼程翻越老山界。本文即是按时间顺序记叙了第一天下午到第二天下午红军翻越老山界的全过程。三知识链接。 长征:20世纪30年代,蒋介石在“攘外必先安内”的政策下

3、,相继对中央苏区发动了四次军事围剿,蒋介石为彻底消灭中国工农红军,遂又亲自部署了第五次围剿,由于博古、李德等人的错误领导,第五次反“围剿”以失败告终。 1934年10月,中央主力红军(红一方面军)为了摆脱国民党军队的包围追击,被迫退出中央根据地,向陕甘苏区进行战略撤退和转移。红一方面军行程在二万五千里,因此长征又常被称作二万五千里长征。四. 读准字音 惊惶( ) 军阀( )缴租( ) 蜷身( ) 点缀() 搀扶( ) 呜咽( ) 咀嚼( ) 澎湃( )酣然入梦( )多音字 ju :咀嚼chng :盛饭 嚼 盛 jio :细嚼慢咽 咬文嚼字 shng :茂盛 ju :觉得 觉悟 觉 jio :睡

4、觉 午觉五 字词辨析及词语积累 琢磨:1.zhu m 动词:雕琢、打磨(玉石)。加工使精美,比喻对待诗文等反复加工,精益求精,通过润色加以修改(指文章等)。 2. zu mo 反复思索 、考虑、想。zhu m 捉 摸:猜测,预料;揣测 示例:难以捉摸捉摸不定 捉摸不透 呜咽:低声哭泣或形容凄切的水声或琴声。酣然入梦:甜美、畅快入睡。酣然,喝酒畅快的样子。苛捐杂税:指反动统治下的繁重捐税。 第二课时一 整体感知:1.用一句话概括文章主要内容红军长征途中翻越老山界2.学生速读课文,整体感知文章。这篇课文的体裁是记叙文,请在文中找出记叙的六要素。 【答案】时间:从第一天的下午到次日的下午地点:长征路

5、上老山界的山脚下和老山界的整个山路中人物:红军战士起因:红军总部决定翻越老山界经过:红军战士历经艰险翻山结果:红军取得了翻山的胜利3、 划分文章层次,找出文章线索。 明确:本文以时间的变化、地点的转换为线索。 第一部分(1):交代决定翻越老山界。第二部分(2-32):记叙翻越老山界的经过。第三部分(33):点明翻越老山界的意义。二 精读文本1、 默读课文,梳理红军翻越老山界的情节。找出表示时间的词语,并按照时间点,找出红军队所处的地点和正在做的事情。 2、 “老山界是我们长征中所过的第一座难走的山。”“难走”到底“难”在哪里?从文中找到依据,谈谈你的看法。3, 合作探究:1. 课文写红军翻越老

6、山界,却用了不少笔墨写“我们”与瑶民大嫂的攀谈,作用是什么?明确:显示了红军是为人民谋福利的军队。说明红军不但是战斗队,也是宣传队和播种机。从一个侧面丰富了课文的中心思想。2.这篇文章是按时间的变化和地点的转移安排层次的,这样写有何作用? 明确:一是材料按时间顺序安排十分恰当。什么时间,什么地点,什么事情,一层一层说下去,一清二楚,文章脉络十分清楚。二是逐层写明时间的变化和地点的转移,使叙事和描写都合情合理。例如,假设不写天黑的时间,那么火把的描写也就显得奇怪了。3、作者在文中细致地描写了翻越老山界的艰难,可是在最后一个自然段,作者又说“老山界的困难,比起这些地方来,还是小得很”。作者这样写的

7、目的是什么? 明确:用了对比的手法,点明了老山界是红军长征中第一座难走的山,但还不是最困难的,表现了红军战士藐视困难、敢于战胜一切困难的大无畏的革命英雄气概和革命乐观主义精神。说明红军长征经历了许多困难,长征胜利的取得是来之不易的。 第三课时品析语言1、 修辞美:本文运用了大量的修辞,请从修辞手法的角度,品味下列句子的语言美。 耳朵里有不可捉摸的声响,极远的又是极近的,极洪大的又是极细切的,像春蚕在咀嚼桑叶,像野马在平原上奔驰,像山泉在呜咽,像波涛在澎湃。 明确:作者运用比喻、排比等多种修辞手法将无形的声音化为具体的形象,给人以美好的联想。用看似矛盾的语言,表现了人声和大自然的声音交织在一起或

8、小或大或远或近的“不可捉摸”的感觉。同时作者还运用了反衬手法,以“耳朵里有不可捉摸的声响”来村托午夜雷公岩的寂静,获得了“以声衬静,静更静”的艺术效果。2.炼字美:除了修辞手法的运用,本文也有不少富有表现力的词语。品读课文,圈画出文章中你认为富有表现力的字词,尝试鉴赏。(1)她的房子和篱笆都是枯竹编成的,我们生怕有人拆下来当火把点,就写了几条标语,用米汤贴在外面显眼的地方,告知我们的部队不准拆篱笆当火把。明确:“生怕”是“很怕”的意思,“显眼”是“明显而容易看到,引人注目”的意思,用这两个词,强调我们的部队严禁拆瑶民的笆做火把,充分表现了红军对瑶民利益的关切和保护。(2)满天都是星光,火把也亮

9、起来了。从山脚向上望,只见火把排成许多“之”字形,一直连到天上,跟星光接起来,分不出是火把还是星星。明确:火把排成许多“之”字形”,表明老山界山势的陡峭,山路的险峻,爬山的艰难;火把一直“连到天上”,显示了老山界的高峻,也显示了红军指战员壮志凌云的英雄气概。(3)我们完成了任务,把一个坚强的意志灌输到整个纵队每个人心中,饥饿、疲劳甚至受伤的痛苦都被这个意志克服了。明确:这里说的“一个坚强的意志”,指红军指战员为北上抗日,下定决心,不怕牺牲,排除万难而争取胜利的坚强意志。用在这里,点明了红军进行长征的思想基础和力量源泉。3.景物美 (1)分析第13段景物描写你认为哪些字词用得好,请加以揣摩。 明

10、确:“之”字形说明山路曲折,迂回;火把与星光连接,写山势之高,表现了老山界的险峻。人、夜色、高山交织在一起,组成了瑰丽、壮观的景象。表现了红军队伍的宏伟气势并颂扬了红军坚强的革命意志和乐观主义的精神。(2) 分析第23段景物描写明确:“缀”字传神而又具立体感,好像人工装点在上面似的,突出夜之深、景之美,表现了作者的乐观主义精神和感受自然景色的丰富情感。 这部分用了什么修辞手法?有什么作用?明确:用巨人蓝立比喻眼前的山峰,用一口井比喻山谷,既突出了山势的险峻和连绵,又暗示了红军的艰难处境。但是直立、高耸的老山界阻挡不了红军北上抗日的决心,也改变不了他们长征必胜的信念。(3) 分析第32段景物描写

11、。我们一口气儿跑下去,跑得真快。路上有几处景致很好,浓密的树林里,银子似的泉水流下山去,清得透底。明确:景色明朗、清新,表达了战士们克服困难后欢畅、轻松的心情,集中展现了一种前景光明的意境。主题探究本文具体的记叙了长征途中红军翻越老山界的经过,表现了中国工农红军克服困难、英勇顽强的斗志和革命乐观主义精神。写作借鉴1.采用顺叙的方法,按时间变化和地点转移安排层次。2.以生动的描写具体而形象地表达中心意思。3.本文语言朴实而优美,凝练而细腻,字里行间流露着真挚而强烈的感情。课堂练习写寂静,可以以静写静,也可以以声写静。这篇课文既说“寂静”,又说“耳朵里有不可捉摸的声响”,正是以声写静。恰恰因为静极了,才听到一般听不到的声音;恰恰因为听到了一般听不到的声音,才说明实在是静极了。你在生活中曾有这样的感受吗?试用一二百字写出来,练习用比喻。 拓展提高仿照“像春蚕在咀嚼桑叶,像野马在平原上奔驰,像山泉在呜咽,像波涛在澎湃。”请你发挥想像能力,写一组排比句式。注意想像要合理,比喻要贴切,语势要一致。像 ,像 ,像 ,像 。课堂总结:本文材料组织清晰,叙述语言生动具体,记叙了长征途中红军翻越老山界的经过,表现了中国工农红军克服困难、英勇顽强的斗志和革命乐观主义精神板书设计作业布置:1背诵课文中景色描写的句子。 2继续收集有关长征的资料,进一步体会长征精神。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建筑/环境 > 施工组织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