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年级语文上册《诗词五首》精品教案 语文版

上传人:hs****ma 文档编号:490372810 上传时间:2022-12-01 格式:DOC 页数:9 大小:32.51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八年级语文上册《诗词五首》精品教案 语文版_第1页
第1页 / 共9页
八年级语文上册《诗词五首》精品教案 语文版_第2页
第2页 / 共9页
八年级语文上册《诗词五首》精品教案 语文版_第3页
第3页 / 共9页
八年级语文上册《诗词五首》精品教案 语文版_第4页
第4页 / 共9页
八年级语文上册《诗词五首》精品教案 语文版_第5页
第5页 / 共9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八年级语文上册《诗词五首》精品教案 语文版》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八年级语文上册《诗词五首》精品教案 语文版(9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诗词五首茅屋为秋风所破歌一、教学目标 有感情的朗读、体味诗歌的意境。体味作者的忧国忧民的思想感情。 二、教学重点 :体会作者关心人民疾苦,忧国忧民的思想感情。 三、难点分析 指导学生进行诗歌朗读训练。 创作背景的介绍和诗歌意境的理解。 四、教学用具:利用PowerPoint制作教学课件,根据教学过程,随堂使用。教学过程(一)导语设计 今天我们一起来欣赏杜甫的一首诗茅屋为秋风所破歌。(用多媒体在字幕上打出题目)大家都知道,唐朝有两位伟大的诗人,一位是李白,他是浪漫主义诗人,人们把他叫做“诗仙”;再一位就是杜甫,他是什么诗人?(学生回答:现实主义诗人。)人们叫他为?(学生回答:“诗圣”。)(用多媒

2、体打出杜甫的画像。这里我运用了1962年邮电部发行的纪93杜甫诞生1250周年两枚邮票。邮票上不仅有杜甫画像和杜甫草堂,还有郭沫若、朱德对杜甫的评价对联:世上疮痍诗中圣哲,民间疾苦笔底波澜; 草堂留后世,诗圣著千秋。) 1982年,“世界和平理事会”把杜甫命名为“世界文化名人”。杜甫是我们中华民族的骄傲。杜甫43岁的时候,爆发了一场有名的战乱,那就是?(学生回答:安史之乱)这是一场统治阶级内部争权夺利的一场战争,给百姓带来了巨大的灾难。当时是田园荒芜、战乱频仍,生灵涂炭、民不聊生,到处是饥饿哀号,到处是流血死亡。杜甫和百姓一起流浪,饱受了战乱之苦,写下了许多浸透血泪的伟大诗篇。这些诗篇因为真实

3、地反映了当时的社会现实,被人们称之为“诗史”用诗歌写成的历史。 公元759年岁末,杜甫一家辗转流浪到了成都,在杜甫西郊浣花溪畔找了一块荒地,盖了一所茅屋(即成都杜甫草堂),暂时结束了颠沛流离的生活,有了一个栖身之所。茅屋的建造很不容易,事事都需要亲戚朋友的帮助。但茅屋建造的并不坚固,两年后的一个秋天,一场大风把茅草给卷走了。杜甫一家只好在风雨淋漓中度过了一个难堪的不眠之夜。此情此景,杜甫感慨万端,写下了茅屋为秋风所破歌这首不朽的诗篇,下面我们就一起赏析一下这篇作品。 (这段导语比较长,主要是为了营造出一种浓浓的学习诗歌的感情氛围,把学生带进特定的情境中,从而实现熏陶感染、情感教育的目的,为下面

4、进一步顺理成章地提出学习目标做了很好的铺垫。) (二)整体感知 (俗话说:书读百遍,其义自见;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做诗也会吟。无论从深入理解体味本诗,还是对学生进行美育熏陶,都要求教师不能忽视对学生进行诗歌朗读的指导训练。我采取以“朗读训练”为切入点,再附以“揣摩语言”的方式,进而去体会作品的思想感情。) 1、初步感知 (指导学生领会作者忧国忧民的博大胸怀和沉郁顿挫的诗歌风格,局部则要求学生把握四节诗的情感分别是:痛惜、痛心、痛苦和忧国忧民,以确定全诗的感情基调与各节的语气。这时用多媒体打出杜甫草堂凄冷的画面并配以二胡独奏江河水音乐。) 先让学生齐读,并提醒学生在齐读时注意字的读音,注意领会这

5、首诗的思想感情。学生齐读完后,教师指正解读并纠正字音。 齐读之后,再让一个同学单独朗读。学生读完,教师应肯定其能根据诗歌感情的需要处理轻重缓急、抑扬顿挫的优点。 最后,教师进行范读。(要注意读得声情并茂、抑扬顿挫,使课堂气氛达到一个小高潮。) 2、研读赏析 、赏析第一诗节 设计问题:作者是如何描述秋风的?(学生很快回答出来“怒号”。)为什么用“怒号”,而不用“猛烈”“凶猛”等词语,有何区别? 讨论明确:“怒号”说明风之大,风之猛烈和无情,又运用了拟人化手法。 设计问题:“卷”和“吹”相比,在描写风之猛烈上好在哪里? 讨论明确:“卷”字好在很形象化,有力度。 设计问题:后面的动词有哪些?用法有什

6、么好处? 讨论明确:后面还有“飞”“洒” “挂 ” “飘转” “沉”等动词,刻画了茅草飞扬的动感画面。 设计问题:给此段加一个什么小标题? 讨论明确:“秋风破屋”(板书) (根据上下文语境揣摩语言,确定词语是否用的得当,这种阅读方法很好。在揣摩语言的基础上,再让学生齐读第一段,教师进一步强调朗读时要重点突出这些词语,注意体会其运用的妙处。) 、赏析第二诗节 设计问题:让学生描述看到茅屋被吹破,茅草飘飘扬扬挂在树梢上、洒落到低洼积水处时,作者是什么心情? 讨论明确:诗人心情着急、发怒,无可奈何。作者在此段中没有一个字描写他的心理活动,但是能让读者体会得到这种心情。 设计问题:茅草被卷走了,这些草

7、如果拾起来,还可以修理茅屋。可这时一群顽童把草抱走了,诗人着急,他说:“南村群童欺我老无力”,杜甫写此诗时只有49岁,为什么用一个“老”字,是否用得不准确? 讨论明确:是写心情,诗人经受战乱之苦,未老先衰,心力憔悴。 设计问题:群童为何抱茅? 讨论明确:本身也是穷孩子,用茅草盖屋或回家当柴烧。当然也不排除调皮成分,但是也有更深层原因譬如社会现实。杜甫如其说生孩子们的气,倒不如说生社会的气,狠动乱社会造成人民贫困、灾难。 设计问题:“归来倚杖自叹息”,他叹息什么? 讨论明确:一叹自己之苦,茅屋被吹破,接下来的日子怎么过呢;二叹周围的人苦还有很多像自己一样穷苦的人;三叹战乱给人民造成的痛苦。所以此

8、句应该用叹息的声音读出来:归来倚杖自叹息。 设计问题:给此段加一个什么小标题? 讨论明确:“群童抱茅”(板书) 设计问题:如果在此时加上作者的动作、神态该怎么加?并体会其意境。(学生跃跃欲试,畅所欲言,回答异彩纷呈,课文分析达到一个小高潮。) 、赏析第三诗节 过渡问题:茅屋被吹破之后,最怕的是什么?(学生回答:下雨) 设计问题:给此段加一个什么小标题? 讨论明确:“夜雨湿屋”(板书)。 设计问题:看看第三段中,哪些词语用得好,找出来赏析一下。 讨论明确:“雨脚如麻”的“麻”字说明雨点密集,密密麻麻,很形象。“冷似铁”中的“铁”字说明被子很破旧,很脏长期颠沛流离,没有时间洗,或者没有钱买,只有一

9、床被子,没法拆洗;很冷,很硬,并且还破了,这说明杜甫的生活很困窘。体会杜甫“语不惊人死不休”的语言锤炼功夫。 、赏析第四诗节 设计问题:面对“夜雨湿屋”,作者此时的表现是什么?(学生回答:长夜沾湿何由彻?) 设计问题:漫漫长夜,杜甫无法入眠,他在想些什么呢?(很自然引出:“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风雨不动安如山。呜呼,何时眼前突兀见此屋,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 设计问题:给此段加一个什么小标题? 讨论明确:“祈求广厦”(板书) 设计问题:由此可见杜甫是怎样的一个人? 讨论明确:“忧国忧民”(板书)。 小结: 这正是诗人的伟大之处。他不仅只是写自己的不幸,而是推己及人,想到在这风雨

10、之夜,普天之下还有更多象他这样处于困苦(或者更糟糕)的境地,这使读者眼前为之一亮。 然后启发学生,谁能再说出一些杜甫忧国忧民的名句?(如“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和另一篇杜甫描写安史之乱的诗石壕吏中的有关句子,进一步感受他忧国忧民的博大思想。要用多媒体打出有关诗句。) 在此基础上,可再补充屈原“长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艰”、范仲淹“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以及陆游“位卑未敢忘忧国”等例句。(用多媒体打出有关诗句)并向学生说明忧国忧民是我国古代知识分子的优良传统,他们总是把自己的命运和国家、民族的命运联系在一起,与之同呼吸、共命运。 (四)课堂练习 假如你是一位电视剧编剧(导演),打算

11、写(导)一部有关杜甫的历史剧,结合此诗,你准备设计一些情节和画面,请进行合理的想象,把有关的画面描写出来,并适当加入主人公动作、神态的描写。(用多媒体打出课堂练习内容。该作业以“奇思妙想”为主题,为学生创造了一个感知的新情境,锻炼了学生的想象力,活化了所学的知识,起到了很好的课堂教学效果,也可以要求学生课下进行专门的习作创作。)过故人庄教学背景 这是一首看似平淡如水的诗歌,如果你细细品位会发现这就像是一幅画着田园风光的中国画,将景、事、情完美的结合在一起,具有强烈的艺术感染力。在纯朴自然的田园风光中,举杯饮酒,闲谈家常,充满了乐趣。抒发了作者对田园生活的向往以及和老朋友之间的真挚情感。设计理念

12、 诗歌是有韵味的,要让学生在读中感悟,以悟促读。再加上本诗蕴涵着深远的意境美,完美的结构美,轻快的音乐美。因此在教学中要让学生在朗读之后去体会诗歌的纯朴自然,情深意浓。设计过程 一、诗歌导入。请学生说一说,有哪些诗歌表现了朋友之间的友谊深厚的。由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导入课题。再背有关朋友情深的诗歌。二、读读诗句。读准字音,读通课文。本诗歌平淡似水,如一幅淡雅的中国画,浅显易懂,但是其中蕴涵着丰富的情感,因此教学之前首先要让学生读通诗歌,读熟诗歌。检查朗读情况。正音黍(sh)还(hi)三、看看画面。轻音乐作为背景,出示画面:茂密的树林把整个村庄围绕,给人以静谧的感觉,隐隐约约的斜山在远处蜿蜒起伏

13、1、欣赏图片2、说说图上画了什么,再说说自己的感受。重点让学生描述出农家生活环境的安谧悠闲。四、想想意境。切换到故人举杯畅饮,谈笑风声的画面。背景放爽朗的笑声。1、想象诗人和老朋友在谈论什么问题呢?家常话又有哪些呢?他们可能在说什么。2、即兴表演”把酒话桑麻“。指导表演:注意老朋友之间谈话的内容是有关农事,神态自然大方,语言淳朴自然,气氛融洽和谐。注意人物的神态语言和动作,揣摩人物的心理。准备表演:组织语言,酝酿情感。即兴表演,及时评价。五、悟悟情感。再切换到朋友依依惜别的情景。在读中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和故人的心情。六、即兴表演。让学生即兴表演这一场景。让学生通过自己的语言,动作再现出当年诗人

14、和故人相聚的情景。进一步体会人物的心情。教学反思 课上完之后,发现学生的表现能力是极高的,我们要给学生创设他们表现的空间,给他们保证表现的时间。特别是在表演这一环节,起初一组学生的表演并不出色,我请大家给他们提意见,都很中肯。然后再请一组上来的时候,就克服了先前的不足。基本进入了状态,进入了情境。因此我想教师的主导地位还是十分重要的。再者关于诗歌的教学,我想不要什么花架子,就是让学生去读一读。开始我指名读,将近20名同学,大家是越读越有兴趣,在调动起学生的阅读兴趣之后要立即打住,引导学生去体会诗歌的意思和意韵。游山西村一、教学目的 1、知识:背诵这首诗;理解诗的意境。 2、能力:诵读能力;联想、想象能力。 3、德 育:陶冶美的情操。 4、重点目标:背诵此诗。 5、目标难点:理解诗的意境。 二、教 学 过 程 (一)作者及背景简介: 爱国诗人陆游在政治斗争中,屡受统治集团投降派的排挤打击,但他坚持抗金主张,始终不渝。宋孝宗乾道二年(1166),陆游由于支持张俊北伐失败被罢官还乡。居山阴(今绍兴)镜湖之三山村。这道诗作于次年春。诗中生动地描写了农村淳朴的习俗和美丽的自然风光,表现出作者对农村生活的真挚的情感。 (二)理解诗的意境: 1、“莫笑农家腊洒浑,丰年留客足鸡豚”。写农家热情、淳朴、热情好客,以丰馔款待客人的情况。“足鸡豚”,形容菜肴很丰盛。“足”,“足够”。“豚”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幼儿/小学教育 > 小学课件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