桃花源记 对比阅读 含答案解析

上传人:新** 文档编号:490363971 上传时间:2023-11-22 格式:DOCX 页数:13 大小:24.58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桃花源记 对比阅读 含答案解析_第1页
第1页 / 共13页
桃花源记 对比阅读 含答案解析_第2页
第2页 / 共13页
桃花源记 对比阅读 含答案解析_第3页
第3页 / 共13页
桃花源记 对比阅读 含答案解析_第4页
第4页 / 共13页
桃花源记 对比阅读 含答案解析_第5页
第5页 / 共13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桃花源记 对比阅读 含答案解析》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桃花源记 对比阅读 含答案解析(13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桃花源记课内精读阅读下文,回答问题。桃花源记晋太元中,武陵人捕鱼为业。缘溪行,忘路之远近。忽逢 桃花林,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渔人 甚异之,复前行,欲穷其林。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便舍船,从口入。初极 狭,才通人。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 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 人。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具答之。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村中 闻有此人,咸来问讯。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 焉,遂与外人间隔。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此人一一为具 言所

2、闻,皆叹惋。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停数日,辞去。此中人 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既出,得其船,便扶向路,处处志之。及郡下,诣太守,说如此。太守 即遣人随其往,寻向所志,遂迷,不复得路。南阳刘子骥,高尚士也,闻之,欣然规往。未果,寻病终。后遂无问津 者。1【2017 海南】下列加点的字注音有误的一项是()B 黄发垂髫(ti do)D 辞去(ci)A林尽水源(yudn)C.遂与外人间隔(jian)2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1)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 处处志之()乃不知有汉()(4)余人各复延至其家(3. 2017 天津下面各句中加点的词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A屋舍俨然(整齐的样子)B

3、阡陌交通(运输事业)C咸来问讯(都)D 欣然规往(计划)4. 2017 天津下面的句子不是省略句的一项是()A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B 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C.及郡下,诣太守,说如此D 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5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1)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2)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6. 2017 海南请用自己的语言简要描述前两段文字所展现的图景。7. 2018 武威从本文看,作者追求怎样的社会理想?8. 2016 广东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理解不正确 的一项是()A.文章以武陵渔人进出桃花源的行踪为线索,记述了渔人的所见所闻,描 绘出一幅环境优美、生活安宁的图画。B“咸来问

4、讯”表现出桃花源人对外面的世界很好奇,“乃不知有汉,无 论魏晋”说明他们与外界隔绝的时间很长。C.文章写渔人虽“处处志之”,但终“不复得路”,暗示了桃花源觅不可 得,用“世外桃源”来指幻想中的美好世界。D文章语言简洁生动,涉及的成语有些至今沿用,如落英缤纷、豁然开朗、 怡然自乐、柳暗花明、无人问津等。比较阅读一、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回答问题。甲桃花源记(节选)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便舍船,从口入。初极 狭,才通人。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 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 人。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见渔人,乃大惊,问

5、所从来。具答之。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村中 闻有此人,咸来问讯。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 焉,遂与外人间隔。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此人一一为具 言所闻,皆叹惋。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停数日,辞去。此中人 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乙小国寡民小国寡民。使有什伯之器而不用,使民重死而不远徙。虽有舟舆,无所 乘之;虽有甲兵,无所陈之。使民复结绳而用之。甘其食,美其服,安其居,乐其俗。邻国相望,鸡犬之声相闻,民至老 死,不相往来。(选自道德经)1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豁然开朗()(2)阡陌交通()(3)使民重死而不远徙()小国寡民()2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

6、1)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邻国相望,鸡犬之声相闻,民至老死,不相往来。3甲、乙两文的作者从相似的角度分别对自己心目中的“理想国”展开了想象,请根据甲、乙两文完成下表。文早类别衣食居俗甲设酒杀鸡作食屋舍俨然黄发垂髯,并 怡然自乐乙美其服二、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题目。甲桃花源记(节选)晋太元中,武陵人捕鱼为业。缘溪行,忘路之远近。忽逢桃花林,夹岸 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渔人甚异之,复前行,欲穷其 林。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便舍船,从口入。初极 狭,才通人。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 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

7、。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 人。黄发垂髯,并怡然自乐。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具答之。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村中 闻有此人,咸来问讯。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 焉,遂与外人间隔。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此人一一为具 言所闻,皆叹惋。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停数日,辞去。此中人 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乙雪窦游志(节选)水益涩,曳舟不得进,陆行六七里,止药师寺。寺负紫芝山,僧多读 书,不类城府。越信宿,遂缘小溪,益出山左,涉溪水,四山回环,遥望白蛇蜿蜒下赴大壑,盖涧水尔。桑畦麦陇 ,高下联络,田家隐翳竹树,樵童牧竖 相 征逐,真行画图中!欲问地所历名

8、,则舆夫朴野,不深解吴语,或强然诺, 或不应所问,率十问仅得二三。越二岭,首有亭当道,鬃书“雪窦山”字。注涩:不通畅。曳:拖,拉。白蛇:喻指清澈而细长的水流。 陇:同“垄”。牧竖:牧童。髹(xiu)书:用赤黑色的漆写。本文作者邓牧是杭州人,宋亡后,他怀着悲愤的心情漫游名山大川,抒 发亡国之痛。游记散文雪窦游志,从作者闻胜而往,一直写到游毕兴 尽,是作者漫游这座东南名山的实录,也是他欲独善其身而向往世外桃源 的心理写照。因此,许多鉴赏者、文艺评论家都称:“雪窦游志所叙 雪窦山麓的田地、人物、风光,颇类陶渊明桃花源记所写,正反映了 他所追求的理想境界。”4下面各组句子中加点的词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

9、)A渔人甚异之异口同声B.便舍船屋舍俨然C乃记之而去停数日,辞去D.不足为外人道也妾妇之道也把下面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6甲文寄托了作者怎样的社会理想?7根据甲、乙两文的内容,分条概括雪窦山与桃花源的相似之处。课外阅读一、阅读下文,回答问题。桃花源诗(节选)相命肆农耕,日入从所憩。桑竹垂余荫,菽稷随时艺 。春蚕收长丝, 秋熟靡王税。荒路暧交通,鸡犬互鸣吠。俎豆犹古法,衣裳无新制。童 孺纵行歌,斑白欢游诣。草荣识节和,木衰知风厉。虽无纪历志,四时自 成岁。怡然有余乐,于何劳智慧。奇踪隐五百,一朝敞神界。淳薄既异源, 旋复还幽蔽。借问游方士,焉测尘嚣外。愿言蹑轻风

10、,高举寻吾契。注肆:致力。艺:种植。靡:没有。暧:遮蔽。俎豆: 祭器。1解释下面加点的词。日入从所憩()2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1)春蚕收长丝,秋熟靡王税。(2)荒路暧交通,鸡犬互鸣吠。3这首诗给我们描绘了怎样的社会情景?4桃花源诗和桃花源记都是写世外桃源的社会情景,但内容 和写法又各有特点,说一说它们各自的特点是什么。二、阅读下文,回答问题。游石笼记宋王向龙安自陂下东入其山,蹑浮云而上之,极十里,有群石环会突立。石 顶有双瀑淙下,有石涧广六七寻,傍无荒茅萑苇 之秽。而其水无泥沙,皆 清冷可啜,游鱼沉泳,历历可见。而水间之石,或哮然如岩,或剜然如臼, 或偃然如槽,或落然如盂,端正莹彻,类

11、非镌凿之能及。凡若此行数十步,即至其所谓石笼者。笼之状类巨槽,而圜围斗壁,下阔五丈,会一涧之水而环之,已即复泄而为涧。前之岩者、槽者、盂者, 又纷罗错列,亦无苔藓泥沙之秽焉。由此少进,而涧下之石乃坦然成盘, 纵数十尺,盘之中直发小圳 广才盈咫。而一涧之水,又悉流于盘之下, 其声珑珑若雷。窥其底,广深不可穷,而水涓涓可爱。(选自天下名山记钞)注石笼:江西黎川西南龙安山中涧水流经的一块槽形大石,石笼 是本文作者给它取的名字。龙安:宋时龙安驿,在今江西黎州县西南, 往东多山,地近赣闽交界处。陂(be i):斜坡。萑(hudn)苇:芦苇。 直发小圳(zhen):石盘上显出直的小沟。发,表现,显露。圳,

12、本指田间小沟,这里指石盘上有沟状凹痕。5 下列句子朗读节奏划分不正确的一项是()A.蹑浮云/而上之B 有/群石环会突立C笼/之状类巨槽D 广深/不可穷6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1)会一涧之水而环之()窥其底()7用现代汉语翻译文中画线的句子。(1)其水无泥沙,皆清冷可啜,游鱼沉泳,历历可见。(2)涧之水,又悉流于盘之下,其声珑珑若雷。8文章两段中都提到了“无之秽”,这样写有什么作用?请用简 要的语言概括。参考译文与答案详析课内精读1. 解析C “间”是多音字,此处应读“ jia n”。2. (1 )类(2)做记号 (3)竟然,居然邀请3. 解析B要注意古今义,“交通”的古义为“交错相通”。4.

13、 A5. (1)老人和小孩个个都安适愉快,自得其乐。(2)村里的人对他说:“不值得向外面的人说起 (这里的情况)。”6. 解析围绕“幽美宁静”“和乐富足”来描述且表意正确即可。答案前两段文字向人们展现了一幅幽美宁静的田园风光图画,那里 民风淳朴,人们热情好客、和谐幸福,是一个与世隔绝的地方。7. 解析本题考查体会作者的情感。年轻时的陶渊明本有“大济苍生” 之志,可是,他生活在晋宋易代之际,东晋王朝极端腐败,加重了对人民 的剥削和压榨,赋税徭役繁重。在国家濒临灭亡的动乱岁月里,陶渊明的 一腔抱负根本无法实现。他辞官隐居田园,躬耕僻野。他虽“心远地自偏”, 但仍旧关心国家政事。他对当时政权不满,对

14、现实社会憎恨。但他无法改变、也不愿干预这种现状,只好借助创作来抒写情怀,塑造一个与污浊黑 暗社会相对立的美好境界,以寄托自己的政治理想与美好情趣。答案没有剥削压迫,没有战乱,安宁和乐,自由平等,丰衣足食。8. 解析D此题考查对文言文内容的理解。D项,“柳暗花明”不是 出自本文的成语。比较阅读1. 解析本题考查文言词语的解释,要注意词语的古今异义,如“交 通”。答案(1)开阔的样子 (2 )交错相通 迁徙(4)使变小2. 解析这道题考查文言语句的翻译,要抓住关键词语,如“尽” “望” “闻”等,补充省略的部分,使句子通顺。答案(1)桃林的尽头正是溪水的发源地,于是便出现一座山,山上有 个小洞口,(洞里)隐隐约约有点光亮。(2)相邻国家互相看得见,鸡鸣狗叫的声音互相听得到,(但)人民直到老死,也不互相往来。(意对即可)3. 解析本题考查对比阅读能力,要根据同一类别内其中一篇文章的 提示语言,找到另一篇文章中和它相似的语句。答案男女衣着,悉如外人 甘其食安其居乐其俗参考译文乙使国家变小,使人民稀少。即使有各种各样的器具却不使用,使 人民重视死亡却不向远方迁徙。虽然有船只车辆,却不必每次坐它们;虽 然有武器装备,却没有地方去布阵打仗。使人民再回复到远古结绳记事的 自然状态之中。使人民吃得香甜,穿得漂亮,住得安适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建筑/环境 > 建筑资料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