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身系统性疾病的肺功能表现

上传人:re****.1 文档编号:490356979 上传时间:2022-09-09 格式:DOCX 页数:7 大小:15.35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全身系统性疾病的肺功能表现_第1页
第1页 / 共7页
全身系统性疾病的肺功能表现_第2页
第2页 / 共7页
全身系统性疾病的肺功能表现_第3页
第3页 / 共7页
全身系统性疾病的肺功能表现_第4页
第4页 / 共7页
全身系统性疾病的肺功能表现_第5页
第5页 / 共7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全身系统性疾病的肺功能表现》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全身系统性疾病的肺功能表现(7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肺功能专家系列讲座一全身系统性疾病的肺功能表现2016-01-11呼吸功能检查及评估在呼吸系统疾病的诊治中有着及其重要的地位,而其他专科医师在临床实践过程 中也逐渐认识到呼吸功能评估在本专科疾病中的重要性,由此根据本专业疾病特点针对呼吸功能检查也进 行了探索,本文将就此对既往的研究作一回顾。一、心脏疾病在心脏疾病中对肺功能的研究始见于19世纪对心衰病人陈施氏呼吸的描述和探讨,上世纪的研究重点 多在于肺功能在心血管疾病和慢性心衰中的应用。流行病学调查显示VC和FEV1的下降与缺血性心脏病的 死亡率有密切关系,其确切机制尚不清楚。心脏疾病可以直接影响肺功能,如降低肺的顺应性,也可间接 起作用,如心

2、输出量下降,可导致无氧代谢,进而影响呼吸功能。1. 急性心衰1)对通气功能的影响:急性心衰时,如肺水肿仅限于肺间质,肺通气功能检查仅可出现轻度的肺容积 下降,如出现肺泡水肿,则肺容积减少更为明显,可下降到预计值的40%左右,常先于X线改变出现,且 通常需数周时间才能完全恢复,急性心衰还可造成支气管周围及粘膜水肿,气道神经反射异常,导致心源 性哮喘,其与支气管哮喘在临床症状上有时较难区别,时间肺活量检查FEV1在心源性哮喘仅有轻中度的 降低,PEF下降也较支气管哮喘程度较轻,通常在200L/min以上,有助于两者的鉴别。2)对换气功能的影响:急性心衰可导致远端气道的关闭,通气血流比失衡,心输出量

3、降低,使动脉血 氧分压和血氧饱和度下降,肺泡动脉氧分压差增加,组织供氧障碍。既往认为急性心衰病人呼吸加快,血 二氧化碳分压下降,但研究发现,相当多的患者可表现为高碳酸血症,至少出现一过性的血二氧化碳分压 增高。2. 慢性心衰1)对通气功能的影响:慢性心衰由于心脏增大压迫肺组织,以及心衰造成呼吸肌肌力减弱可导致限制 性通气功能障碍,最大吸气压下降且与心衰严重程度相关,同时由于肺血管充血及肺组织水肿,也可使肺 静态顺应性下降。虽然少数病人可有FEV1/FVC下降,但与急性心衰不同,病人较少有阻塞性通气功能障 碍的表现,但部分病人由于气道水肿,可有非特异性气道反应性的增高。2)对换气功能的影响:一氧

4、化碳弥散量中度降低,KCO可以正常或降低,虽然慢性心衰肺毛细血管容 积增加,但肺组织弥散膜的损伤更为严重,最终导致弥散功能下降。心脏移植虽可改善通气功能,增加肺 容积,但由于心功能改善,肺毛细血管容积较原来减少,而弥散膜损伤在近期没有明显改善,因此部分病 人弥散功能反而可能有小幅下降。3)陈施式呼吸与慢性心衰:陈施氏呼吸常见于重度慢性心衰病人,与循环时间延长导致化学刺激与通 气反应延迟,及过度通气导致PaCO2降低,接近呼吸暂停阈值有关。合并有陈施式呼吸的慢性心衰死亡率 增加,预后变差,正压通气治疗可以改善预后,延长生存时间。4)运动试验与慢性心衰:随着心衰严重程度的不同,最大运动能力和最大耗

5、氧量也受到不同程度的限 制,慢性心衰病人对运动的通气反应也高于正常人,其潮气量减小,呼吸频率增加,VD/VT增高,死腔通 气量增加,但患者肺泡通气量增大,PaCO2下降,无氧阈降低,DLCO也低于正常人。运动试验的结果有助 于判断慢性心衰患者的预后,帮助判断进行心脏移植手术的时机,其中两个指标与预后生存率有较好的相 关性:症状相关的最大耗氧量和通气与CO23. 心脏瓣膜病1)二尖瓣瓣膜病:由于患者呼吸肌肌力减弱、肺血管充血、肺组织纤维化及心脏增大等,其肺功能 VC下降,由于肺血管充血,肺顺应性下降,呼气时肺泡压缩受到阻碍,因此即增加,与VC下降相加,其 TLC接近正常。此类病人与气道阻塞呼吸疾

6、病病人的肺功能区别在于,虽呼吸困难症状较重,但时间肺活 量包括FEV1/FVC仅轻度降低,且TLC无增高。二尖瓣病变患者可有非特异性气道反应性增高,且与肺血 管充血严重程度相关,但其反应类型与COPD相似,不同于哮喘。虽然二尖瓣膜疾病肺血容量增加,但由于肺泡一毛细血管膜弥散障碍,两者相抵消,其DLCO可轻度降低, KCO常在正常范围。患者在接受换瓣手术治疗后,其VC和FEV1仅有轻度改善,但RV可明显降低,气道反应性降低,DLCO 则因肺血容量减少可有轻度下降。2)主动脉瓣瓣膜病:与二尖瓣瓣膜病不同,此类病人如肺动脉压无增高,其肺功能指标大多在正常范 围,如出现肺动脉压增高,则其VC、TLC、

7、DLCO可轻度降低,但其RV通常在正常范围。4. 先天性心脏病1)左向右分流性疾病:如房缺、室缺等,其通气功能大致在正常范围,成年病人可有轻度限制性通气 功能障碍,VC、TLC轻度降低,DLCO因分流的原因可有较大变化,因肺血流增加,DLCO和KCO增加,房缺 更为明显,如果合并肺动脉高压,因有效肺泡容积减少,增高的DLCO可回落,但KCO仍持续增高。2)右向左分流性疾病:如法乐氏四联症、艾森曼格综合征等,其通气功能可有轻度下降,可表现为限 制性或阻塞性,DLCO及KCO则明显下降。二、神经肌肉疾病中枢神经系统提供呼吸节律及控制呼吸的神经通路,呼吸肌为呼吸的效应器官,神经肌肉疾病可以影响 从中

8、枢到脊髓、周围神经到呼吸肌的不同节段,导致呼吸肌功能失调或肌力减弱,影响肺功能。1. 呼吸控制异常1)中枢神经系统疾病呼吸样式:延髓呼吸中枢神经元产生呼吸节律,通过周围或中枢部位的化学或神 经传入信息调节呼吸,经网状脊髓束传出到呼吸肌,潮气呼吸则可大脑皮质经由皮质脊髓束进行调节,慢 性中枢神经系统疾病导致的异常呼吸样式常见的有:脑血管疾病导致大脑损伤表现为陈施氏呼吸,脑干损 伤可表现为与陈施氏呼吸不同的非对称的短周期呼吸,延髓损伤可表现为不规则呼吸,桥脑损伤可表现为 长吸式呼吸,偶有中脑和上桥脑损伤表现为高通气,但高通气病人往往合并有心肺疾病,单独中枢神经损 伤导致的高通气较为罕见。上述特定的

9、呼吸样式在急性中枢神经损伤中与病变的定位相关性较差。2)代谢性呼吸控制异常:先天性中枢性低通气综合征较少见,表现为慢性低通气,多发生在非REM睡 眠期,延髓损伤可发生获得性中枢性低通气,此类患者通气功能正常,但其对代谢物刺激的呼吸反应减弱, 对高CO2和低氧刺激的反应明显降低或消失,运动后常导致PaCO2升高及血氧降低。3)自主呼吸控制异常:中风或其它疾病导致双侧锥体束损伤可造成对呼吸的自主控制丧失,患者无法 自主加强呼吸,但代谢物刺激的呼吸的调节仍存在。2. 呼吸肌肌力减弱:多种疾病可导致呼吸肌力减弱,如肌肉病变,周围神经或运动神经元病变等可造 成全部呼吸肌力减弱,包括吸气肌和呼气肌,双侧膈

10、肌麻痹,膈神经受损多造成单侧膈肌麻痹。1)全部呼吸肌力减弱:最大吸气压和最大呼气压下降,有研究采用吸鼻法测定吸气压来代替最大吸气 压,最大呼吸压力测定对于呼吸肌力减弱比较敏感,且早于肺容量下降之前出现。最常见的肺容量变化为 VC下降,还可表现为肺顺应性下降,其确切机制尚不清楚,可能与肺泡表面活性物质功能异常有关。在肺容量测定中,呼吸肌力下降可导致潮气量下降,呼吸频率增加,RV增加,但肺顺应性下降则产生 抵消作用,最终部分病人RV正常。由于呼吸肌力减弱,在最大呼吸流速一容量曲线上表现为呼气末段, 呼气突然停止,如上气道呼吸肌肌力减弱,呼气及吸气曲线可出现锯齿波。由于肺顺应性下降,FRC可以 下降

11、,但在某些患者如运动神经元疾病,呼吸肌力重度减弱,其显著增高,FRC也随之增高。时间肺活 量测定FEV1/FVC可在正常范围,但PEF及最大吸气流速明显下降。肺换气功能检测可发现DLCO正常或轻度降低,降低的原因可能是呼吸过程中肺泡未充分扩张,而KCO可 轻度升高。急性神经肌肉疾病PaO2可降低,而慢性神经肌肉疾病PaO2及AaPO2均多正常,病情较轻者PaCO2 常低于正常,随病情加重,PaCO2可升高,且先于夜间发生,逐渐白天PaCO2也出现增高,PaCO2与潮气 量呈负相关。2)双侧膈肌麻痹:在最大吸气努力时,跨膈压消失,仰卧位VC显著低于立位,通常下降超过50%, 仰卧位吸气时可见腹壁

12、矛盾运动,患者在水中由于受水压影响,VC可显著下降,出现呼吸困难症状。如其 它呼吸肌肉正常,静息时血气指标可保持正常。3)单侧膈肌麻痹:单侧膈肌麻痹常常为单发的神经肌肉疾病,病因为由肿瘤、创伤或感染造成的同侧 膈神经损伤,由于其它呼吸肌肉正常,通气功能检查常在正常范围,但立位检测VC、TLC其结果常在正常预计值70-80%之间,最大吸气压和吸鼻法吸气压中度降低,弥散功能检查DLCO正常,但KCO可增高。3. 中枢神经系统疾病1)中风:大脑皮质广泛参与对自主呼吸的控制,局部梗塞对呼吸功能影响很小,而内囊或中脑、延髓 梗塞对呼吸的影响则较大,中风的最初几天可有低氧血症,部分病人与陈施氏呼吸相关。偏

13、瘫病人可见胸 部不对称运动,中风后恢复期的病人仍可有吸气肌和呼气肌的肌力减弱。2)帕金森病:表现为限制性通气障碍,最大通气量受影响较大,即使在轻度病人也有明显下降,呼吸 肌耐力下降,肌电图检查显示潮气呼吸运动不协调,用力肺活量检查显示最大呼气和吸气流速降低,呼气 曲线呈锯齿状。运动肺功能检查显示最大运动通气量与最大摄氧量下降,并与最大呼吸压相关。3)脊髓损伤:脊髓损伤的呼吸功能改变与损伤水平有关,膈神经水平以上即和C2以上,可导致所 有主要呼吸肌麻痹,需立即呼吸机通气支持治疗。颈部下段损伤可使膈肌和吸气辅助肌不受影响,但肋间 吸气肌和大多数呼气肌功能丧失,患者可以保持潮气呼吸,但用力咳嗽能力明

14、显下降。平卧位VC和FEV1 显著高于立位测定值,一般情况下,损伤水平越低,对通气功能的影响越小TLC下降,RV增高,如呼气 肌功能完全丧失,FRC即等于RV。患者PEF下降,但FEV1/FVC可正常,四肢瘫痪的病人,支气管吸入乙酰甲胆碱的反应性增高,而吸入抗 胆碱能药物,可产生明显的支气管效应,气道反应性也降低,其原因在于四肢瘫痪患者交感神经支配作用 缺失,主要为胆碱能神经起作用。在脊髓损伤的最初几天,部分病人可出现明显的低氧血症,损伤水平越高,换气功能异常越明显,在C4 水平,常可以出现PaCO2升高。胸段脊髓损伤对肺功能的影响相对较小。4)运动神经元病变:肌萎缩性脊髓侧索硬化症病变可累及

15、延髓和脊髓运动神经元,导致呼吸肌包括膈 肌和其它呼吸肌肌力重度下降,肺功能表现为VC下降,RV增高,TLC可正常,用力呼吸流速容量曲线在 呼气相和吸入相末段突然中断。呼吸中枢对CO2的通气反应下降,且与最大呼吸压降低相关,PaCO2升高通常提示呼吸肌力严重下降, 病人预后较差,与预后相关的肺功能检查指标包括最大吸气压、VC和吸鼻法吸气压。4. 周围神经和肌肉病变1)神经疾病:格林巴利综合征:本病多发神经炎患者肌力在数日或数周内减弱,约30%需机械通气支持治疗,作为开 始通气治疗的指标,肺功能结果比血气更为敏感。有研究认为可将VC 15-20ml/kg体重或低于60%预计值 或VC下降超过30%

16、作为开始通气治疗的指标,也有将最大吸气压30cmH2O或最大呼气压40cmH2O作为通气 指标。2)肌无力:重症肌无力:患者呼吸肌肌力下降,耐受性降低,跨膈压降低,肺容量下降,用力流速一容量曲线可 见上气道阻塞表现,在应用抗胆碱脂酶药物治疗后,患者的肺容量可增加,最大呼吸压升高,但呼吸肌耐 力常无明显改善。3)肌肉营养不良:杜兴氏营养不良:儿童患者在10岁前VC可随年龄正常增长,但10岁后进入平台期并逐渐下降,每年 约下降8%左右,重度病人RV升高。VC下降与死亡率相关。弥散功能一般正常,重度病人如出现PaCO2增 高,提示预后较差4)肌强直性营养不良:患者呈限制性通气功能障碍,VC及MVV降低,最大呼吸压降低,最大呼气压下 降较最大吸气压下降更为明显,对CO2的通气反应减退,可合并有慢性高碳酸血症。部分病人潮气呼吸可 有特征性的不规则呼吸,与脑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学术论文 > 其它学术论文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