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莲说原文、翻译、说课稿及教案

上传人:鲁** 文档编号:490347876 上传时间:2023-08-22 格式:DOCX 页数:7 大小:16.53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爱莲说原文、翻译、说课稿及教案_第1页
第1页 / 共7页
爱莲说原文、翻译、说课稿及教案_第2页
第2页 / 共7页
爱莲说原文、翻译、说课稿及教案_第3页
第3页 / 共7页
爱莲说原文、翻译、说课稿及教案_第4页
第4页 / 共7页
爱莲说原文、翻译、说课稿及教案_第5页
第5页 / 共7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爱莲说原文、翻译、说课稿及教案》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爱莲说原文、翻译、说课稿及教案(7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爱莲说原文、译文及教案爱莲说(宋 周敦颐) 水陆草木之花,可爱者甚蕃。晋陶渊明独爱菊。自李唐来,世人甚爱牡丹。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予谓菊,花之隐逸者也;牡丹,花之富贵者也;莲,花之君子者也。噫!菊之爱,陶后鲜有有闻,莲之爱,同予者何人,牡丹之家爱莲说(翻译): 水上,地上各种草木的花,可爱的很多。晋朝的陶渊明惟独喜爱菊。自唐朝以来,世上的人们很喜爱牡丹。我只喜爱莲从淤积的污泥里长出来却不受沾染,经过清水洗涤却不显得妖艳;它的茎内空外直,不牵牵连连,不枝枝节节;香气远播,越发清芬;笔挺洁净地站在那里,只能在远处观赏却

2、不能轻易地玩弄。 我认为菊,是花中的隐土;牡丹,是花中的富贵者;莲,是花中的君子。唉,对于菊花的喜爱,陶渊明以后就很少听到了。对于莲花的喜爱,像我一样的还有什么人呢?对于牡丹的喜爱,当然人数就很多了!说明:作者周敦颐,宋朝道州人,世称”濂溪先生”.这是篇借物咏志的抒情散文.作者把菊花比喻为隐士,把牡丹比七年级语文课件教案设计教学目标:一、学习咏荷、写荷的文章,培养语言的感知能力、想象能力、欣赏能力和对文化内涵的领悟能力。二、通过议荷,训练学生的思辩能力和表达能力。三、培养搜集信息和处理信息的能力,努力培养创新能力。四、引导学生建立正确的情感价值观。教学重点:一、 培养学生的欣赏能力和对其文化内

3、涵的领悟能力。二、 引导学生建立正确的情感价值观。教学难点通过议荷训练学生的思辩能力和表达能力。教学方法:探究、研讨情感 感知建立正确的情感价值观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一、创设情境,导入课文师:同学们,不知大家有没有发现,近来城市里鲜花店越来越多了。大家知道这是为什么呢? 生:因为鲜花除了具有缤纷的色彩和馨香之外,它们还具有美丽、圣洁、华贵等不同的精神气质。生:人们用鲜花来传递情感,表达问候,人们爱什么花,也反映了他们不同的心态和志趣。师:说得很好,古代有爱梅如妻的林逋,有以菊自励的陶渊明,我国文人的笔下赞莲的有杨万里的“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李商隐的“留得残荷听雨声”;苏轼 “荷尽已无

4、遮雨盖”。那么宋朝的哲学家周敦颐为什么特别喜爱莲花呢?他是怎样描绘莲花,抒发自己的心志的呢?让我们一起来学习他的爱莲说二、检查预习情况师:首先,请大家打开课本,我们来欣赏一下这篇课文的录音朗读。在听的过程之中,请大家注意课文的注释。待会我们要做一个小小的词语测试。请同学做好准备。三、听录音朗诵教师范读课文师:在朗读的时候出现一些生字,现在找一名同学给大家注音并解释它的含义生: 蕃 (fn)-多 亵( xi)-亲近而不庄重 濯(zhu)-洗涤 鲜(xin)-少四、解析课题,明确目标、 解题爱莲说及周敦颐师:本文的体裁是“说”,“说”是古代的一种文体,可以说明议论,也可以抒发感情。结合你所查找的资

5、料谁来说说“爱莲说”这个题目的意思?生:谈谈喜爱莲花的道理师:对,说说爱莲花的道理。周敦颐要告诉我们,他爱莲花有什么道理呢?等下让我们来共同学习课文。2、(出示作者图片)现在那位同学能给大家说一下你对作者了解多少,看那为同学掌握的最多,查找的资料最详细。生:周敦颐(10171073),宋代著名哲学家,字茂叔,道州营道(今湖南道县)人。生:他任职南康郡(今江西星子县)时,曾率属下在府署东侧开辟四十余丈宽的莲池(后被称为“爱莲池”),池中建“赏莲亭”,南北曲桥连岸。夏秋之交,莲花盛开,清香扑鼻。作者触景生情,写下爱莲说,借花述志。生:爱莲说已经成为了赞美荷花的名篇。师:大家说得非常的好,看来你们课

6、下是认真的查找资料了。现在让我们分析一下课文。五、分组自学,交流讨论。、分组自学要求:、对照注释,利用工具书,翻译全文。、不懂之处,互相讨论。、由一个学生口译全文,其他认真听,并指出其错误,予以矫正。、汇报自学情况,不懂之处,举手提出,可指名回答。六、品味赏析师:作者是从哪几个角度来写出了莲花怎样的特点,反映了莲花具有哪些美好的品质?(讨论后回答填空)角度特点品质环境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洁身自好外形中通外直,不蔓不枝品行端正味道香远益清美名远扬姿态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仪态庄重师:作者表面写莲,其实意在写人,赞莲目的是赞人,这种写作手法是什么?生:作者以花喻人,借莲自况,以莲的清逸

7、来比喻君子的美德和节操。生:托物言志。师:我们学过托物言志的文章吗?生:荔枝蜜。生:石榴师:作者除了写莲花外,还写了菊花和牡丹,这样写的用意是什么?生:用菊花、牡丹作衬托,突出莲花的美好品质,表达作者对莲花的喜爱之情。师:说得非常好,唐朝刘禹锡也赞誉牡丹“惟有牡丹真国色,花开时节动京城。”(配以牡丹的图片)诗文描写了自唐以来世人甚爱牡丹的空前盛况,充分反映了世人趋炎附势、追求富贵、骄奢淫逸的庸俗世风。作者用“牡丹之爱,宜乎众矣。”婉曲地批判了当时趋炎附势、追求富贵的世风。作者为什么不爱菊花、牡丹,而偏爱莲呢?这反映了作者怎样的生活态度呢?(小组讨论教师总结)师:作者认为,菊花是花之隐逸者的象征

8、,它虽然也孤傲高洁,但它是避污泥而洁,出世以求洁,对污浊的尘世采取的是消极逃避的方式。莲花则是出淤泥而不染,身处尘世而不随波逐流、同流合污,相比之下,菊花便稍逊一筹。所以不愿象陶渊明一样,逃避现实的矛盾而过着与世无争的隐居生活。牡丹色彩绚丽,娇艳妩媚,它是雍容华贵的象征,作者也不愿象世人一样去趋炎附势,追求富贵。他愿意自己象莲一样,出淤泥而不染,在污浊的尘世中,坚贞不屈的保持自己正直的操守、高洁的品行。作者用菊花的傲然凌霜正面衬托莲的洁身自好,用牡丹的绚丽浓艳从反面来衬托莲的质朴、自然。通过这不同角度的衬托,从而突出莲花的高洁,烘托了文章的主题。七、归纳小结写作特色a.托物言志,借物抒情 b.

9、巧用衬托,突出主题 c.记叙、议论、抒情相结合再次听朗诵录音,加深理解,学生齐读,当堂背诵。然后根据课文内容自拟二、三道题目并作答。师:.作者把莲花比作什么?哪些语句具体描写了莲花?表现了莲花哪些品格?生:比作君子。描写句为: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表现的品格:不与恶浊的世风同流合污,但又不孤高自许。(洁净而又庄重)师总结:莲花的整体的形象是端庄美丽,令人敬重。我们同学体会得很好。我们知道了作者爱莲,不仅因为莲花姿态美丽,而且更因为莲的品格高尚。作者爱莲,也在赞颂莲,我们要注意带着赞美之情来读。一起朗读一下这个长句。(予独爱)师:

10、课文写了莲,还写了哪几种花?分别比作什么?生(回答):还写了菊和牡丹。 分别比作君子、隐逸者、富贵者。师:依据教材和你所搜集的材料,再谈谈你对荷花特点的理解(学生发言并展示自己搜集的材料)生:荷花出淤泥而不染,品质高洁。生:中通外直,不蔓不枝,正直,品德端正,是君子。生:亭亭径直,说明它还是一个“美人”师:同学们说得很好,人们喜爱荷花是因为它有很多价值,你更看中的是它身上的实用价值还是精神价值?生:荷花品质高尚,我欣赏它的精神价值。生:荷花的莲子可以吃,荷叶可以包东西,莲藕很清香,所以我欣赏它的使用价值。生:它给我们的生活带来很大的方便和帮助,陶冶了我们的情操,所以我既看中他的实用价值也看中它

11、的精神价值。师:恩,现在大家的观点可以说是百家争鸣,百花齐放,这很好,这道题答案不唯一,只要言之有理,你就是对的。荷花是一种普通的植物,为什么古往今来的许多文人都喜欢吟咏它?生:因为古代文人更看中的是它的精神价值,吟咏它,应该属于我们学过的托物言之的手法生:我同意他的观点古人通过歌颂它抒发自己内心的感情,例如有歌颂自然热爱生活的“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的诗句。师:同学们说的太好了,希望通过学习这篇课文大家不但能掌握文言知识,更能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情感观。布置作业:选择另一种植物,抓住特点,赋予它某种精神品质。写一段话。板书: 物 联想 品质托物 言志教学后记新“课标”要求积极倡导“

12、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爱莲说这一课,我的设计指导思想是:尽量发掘学生身上蕴涵的潜力,激发他们的求知欲望,引导他们在发现中学习,在探究中提高学习的能力,同时体验成就感,进一步激发他们自主学习的热情。注重过程与方法,不简单的追求结论。根据本课的特点,要求学生在初读课文的基础上,课外广泛收集有关荷的资料、信息,以供课上进行补充、加工和整理。本文的赏荷、咏荷、读荷、议荷、写荷五个板块既是相互渗透、有机统一、又是层层深入的。我把本课的重点定位在“议荷”上,以交流讨论提问的形式将教材的内容和学生自己搜集的资料加以整理、提炼并形成新的认识、观点。对“人们喜爱荷花是因为实用价值还是精神价值”一题不设标准答案,答案成开放型、多元化。学生依据个人的价值观取象确定答案,只要言之有理即可。希望能引起争论,在争论中加强比较。同时实现本课的教学目标,提高学生的思辩能力和表达能力。本课的讨论重点放在“荷是一种普通的植物,为什么古往今来的许多文人都喜欢吟咏它”以此题将讨论深入:以物抒情、借物言志是人精神活动的一部分,是一种较高层次的需要,所以人们笔下的客观事物往往既是人们思想感情的主观反映,也是作者价值观的体现。喻为富贵的人,把莲花比喻为君子,热情地赞扬了出污泥而不染的莲花,暗讽了喜爱牡丹,贪图富贵的人!作者的心志清爽,对媚俗恶劣,世风江河日下的今人也不无鞭策!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等教育 > 研究生课件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