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京朝天宫冶城阁设计

上传人:cl****1 文档编号:490338788 上传时间:2023-05-26 格式:DOC 页数:9 大小:722.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南京朝天宫冶城阁设计_第1页
第1页 / 共9页
南京朝天宫冶城阁设计_第2页
第2页 / 共9页
南京朝天宫冶城阁设计_第3页
第3页 / 共9页
南京朝天宫冶城阁设计_第4页
第4页 / 共9页
南京朝天宫冶城阁设计_第5页
第5页 / 共9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南京朝天宫冶城阁设计》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南京朝天宫冶城阁设计(9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南京朝天宫冶城阁设计O,作为当时全国最 葛洪、王羲之等人均曾:“丹阳冶城,去宫三里,. ;985 987年),于山南历代帝王多在此建寺兴重新修建。因其内建有、历史沿革朝天宫坐落于南京城西之冶山上。相传春秋时期,吴王夫差在此设冶炼作坊 ,制青铜兵器,故得名 冶城。三国时,孙权在此设冶官,专事冶铁。世说 新语注引丹阳记曰:“丹阳冶城, 吴时鼓铸之所”。东晋太元十五年 (公元390),建有冶城寺。东 晋元帝时,冶山被辟为宰相王导的西苑南朝刘宋时,此地建有总明观 高的科学研究机构,祖冲之、 任职于此。北宋太宗雍熙年间(公元 建造孔子的文宣王庙。此后, 宫,名称更换,数历兴废。明洪武时,又大兴土木,冶山

2、作为南京古代文明的发祥地之一,历千古变迁,经历史沧桑。其山上的朝天宫,目前仍为江南地 区最大的古建筑群之一 。而冶城阁的修复、建设,是 深化南京市历史文化名城的保护和建设、呈现古都风貌的重要内容之一。鉴于朝天宫的悠久历史,我们在总体规划中本着 尊重历史、尊重现状、体现传统特色的原则,以加强 文物保护、创造良好环境为前提,使朝天宫成为展示 南京古都文物杰作的艺术殿堂,包涵丰富历史文化底蕴的旅游热点。21冶城阁的设计构思我们心目中的冶城阁 ,应该是金陵山水名胜五十 景之一的“朝天云阁”,其设计理念应为:承传六朝 文化,弘扬建康风采。朝天宫东侧2号院内的小山,即为冶山的主要部 分。清末存在的学署、名

3、贤祠、乡宦祠等古建筑,现11冶山总体构思法隆寺玉虫厨子均荡然无存。幸运的是,山上绿化尚好,环境极为幽习仪亭,为文武官员学习朝拜天子礼仪之所在,故得名朝天宫。清同冶五年 (公元1866),重修朝天宫 ,形成 东、中、西三路轴线的格局。中路为江宁府学,包括 学署、名贤祠、乡宦祠等;西路为卞公祠、卞壶墓。 文庙为琉璃瓦屋面,整组建筑雕梁画栋、金碧辉煌、 宏伟壮观。解放后,被列为江苏省文物保护单位。目前,朝天宫保存有文庙的主要建筑、府学的明伦堂及后山上的飞云阁、飞霞阁、御碑亭等古建筑。朝天宫现辟为南京 市博物馆,为了加强文 物保护、创造良好的城 市环境,南京市人民政 府决定进行朝天宫广 场、冶山道院周

4、边环境 的治理,在冶山东面新 建具有六朝特色的公 园,而冶城阁位置最 高、体量最大,为公园 内主体建筑。二、设计构思、层平面三绘甲诵】、三层平面图静。我们在规划中将其辟为 “冶山公园”,以体现返 朴归真的意境,保持现有的自然山趣环境 ,尽量少建 建筑,仅建造冶亭、冶城阁,供市民休息、远眺。根据现有地形,我们将冶城阁建筑在冶山东面自 然形成的凸露小山体上 ,“山不高,以阁增之”。因山 下此处为解放后所修建的防空洞,为减轻荷载,故决定采用全木结构;与此同时,也可以充分利用防空 洞,作为冶城阁的地下附属用房 。31冶城阁建筑形制由于我国六朝时期的木建筑 遗构,现已无一保存下来,而有关此时期的建筑形制

5、 ,专家、学者们也有 多种说法。我们在规划、设计中,只能根据六朝考古 新发现、查阅文献资料及相近时代的日本建筑形制来 获得,并根据实际情况进行一定的调整。王国维先生曾经提出的“二重证据法”,即用“地下新材料”,检验、补充“地下材料”来考订古史的方法,在冶城阁设计中得到了充分的运用 。41冶城阁的设计冶城阁外观三层,内部五层,总高度2117m。平 面近方形,面阁、进深均为三间,底层南面出抱厦。 屋顶为阶梯式(或迭落式)屋顶,属歇山顶雏形。 平面 底层面阔1114m、进深1018m。南檐当 心间出一间抱厦,其面阔412m、进深217m。二层, 面阔916m、进深 9m。三层,面阔 718m、深 7

6、12m。 详见图1。 构架 抬梁式构架,内部四根中柱直通金檩。 四柱之间用梁枋连接,形成一井字形框架。二、三层 檐柱均分别内收019m ,立于抱头梁之上。每层内收, 很好地体现了冶城阁的稳健形体 。 斗拱参照宋营造法式,以三等材为建筑 0m規恥I:层平Iffitt*l二层柱头铺作正脊正脊犹楼卿瞰怯1-1栏杆斗子蜀柱、寻bt域角造楼梯做法等图尺度标准,材宽12cm ,足材高2512cm。一层外檐施双抄单下昂六铺作斗拱,二、三层外檐施单抄单下昂五铺作斗拱,两层平坐均为双抄五铺 作斗拱。补间铺作采用魏晋南北朝时常用的人字拱、蜀柱。 柱子 一层,金柱柱径 46cm ,檐柱径35cm , 高275cm。

7、二层,金柱柱径 42cm ,檐柱径 32cm ,高 267cm。二层,金 柱柱径35cm ,檐柱径 30cm ,高 285cm。柱端顶部均有卷刹 。 梁枋榫卯A大梁榫宽为12cm ,榫高按梁高尺寸,榫眼宽 为1211cm,榫眼高按榫高。B 一层檐枋的下枋榫宽为8cm ,榫高按枋高尺寸、榫眼宽为811cm,榫高按枋尺寸。上枋的榫宽为 12cm,榫夹宽为1211cm ,榫夹高为枋高尺寸。C次梁和枋的榫宽为 10cm和8cm ,榫高为次梁 和枋高的尺寸,榫眼宽为1011cm和811cm,榫眼高 为次梁和枋高尺寸。 屋顶与脊饰屋顶采用阶梯式屋顶,这被认为是歇山式屋顶的雏形,早在汉代就已经出现,日本飞鸟

8、时代(约为我国南北朝时期)的建筑也有类似的 屋顶形制,如法隆寺玉虫厨子。屋面覆以灰琉璃重唇 板瓦,小号灰筒瓦(直径13cm)和大号底瓦,瓦当采用六朝莲花饰纹,直径13cm。(下转第44页)心CJiina Academic Joiimal Elccrrnnic诞 Ilousr- .jlL(上接39页)好拍摄前的准备,等待合适的阳光。耐心等待,对一个摄影者来说是太重要了。这种等待除了合适阳光、云彩,有时一个恰当的人物出 现,都能收到意想不到的艺术效果。一来增加了生活气氛,二来也有个比例尺度,但人物的位置要恰当,不能破坏画面,遮挡了拍摄主体建筑物就不行了。总的来说要自然,这就要求摄影者有足够的耐心了

9、。罗哲文先生的这部文集,它所包含的文化底蕴还远远不止这些,我只是略及皮毛的粗谈一些学习文集 的体会,不足示大雅,惟所撷咸有据。由于我对中国 古代建筑缺乏系统的研究,故挂漏之讥,附骥之嫌,体会之舛,观点之误,定所难免,恳请博学专家、同 道爱好不吝赐教为盼。二OO二年七月五日于苏州春华苑(上接43页)檐出的48 %,比法 式规定的 60 %稍短,飞椽高 9 厘米,宽8厘米,卷刹头部高6厘米,头宽5厘米,卷刹长20厘米。6.墙体殿身檐柱间以墙体围 砌。下肩墙为砍磨干摆叠涩收分垒砌,底宽116厘米,上宽110厘米,高7115厘米,内外各收3厘米。其上墙身下宽106厘米,上宽91厘米,高”时.钳306厘

10、米。顶部留有墙肩,外侧收分10厘米,内侧收分5厘米。7.装修 大殿前槽柱之间施门 畀 窗。明间施板门,门高299厘米,宽289厘 米,咼宽比基本呈方形 。板门上施 五路门钉,每路七枚。门簪四枚, 呈方形,边缘抹八字素面无饰。立图10转角斗颊外施抱框,门帖为木制。两次间下施坎墙高 120厘米,上置破子棂窗,每 窗安棂条十九根,窗槛外施抱框。(板门,破子棂窗 为91年新制,其余构件为旧件)8.屋顶屋脊随木构架生起显著 ,层顶为布瓦顶, 坡度曲线柔和,正、垂、戗、曲脊均为瓦条脊。岔脊 为条砖一层,上为扣脊瓦。正脊连同脊座、扣背瓦高 7 0厘米,两端施鸱尾式琉璃大吻 。垂、曲脊高40厘(上接48页)垂

11、脊鬼脸瓦、正脊鬼脸瓦、戗脊上下鬼 胗瓦及滴水瓦的形制、规格,均见图8。所有的屋脊 都为瓦条脊,正脊无鸱尾。正脊及檐口都有生起曲 线。屋面做法:望板面刷水柏油一遍,30厚钢板网加防水水泥砂浆。屋面琉璃瓦铺设均采用1 : 1 : 1 :4混合砂浆。 装修冶城阁采用板门,直棂三角楞木窗。栏杆为斗子蜀柱、寻杖绞角造。阁内天花采用小方格 的平鬥。米,戗脊高30厘米,垂、戗兽为琉璃贴面兽。关王 庙大殿屋顶脊饰90年测绘时已荡然无存,筒板瓦也残损甚重。檐部残留部分绳纹式滴水瓦和明 清修缮时兽面勾头。91年修缮主要对其主体结构梁 架、斗等保存现状,对其附属构件如装修瓦件等予 以复原。工程的重点是结构加固归安的保固性处理 以保持现状为主及局部的恢复原状。 铺地 阁内采用50cm X 50cm方砖铺地,阶条 石为100cm X 35cm X 15cm。台明、踏跺、垂带采用苏 州金山石制作。 楼梯以两块厚木板为斜梁,内侧相对开槽,其间嵌入踢板、踏板,构成梯级。 油饰柱子、室外梁枋等木构,均采用传统的一麻五灰地杖三道油做法。参考文献1朱籎.金陵古迹图考.商条印书馆发行2关野贞.日本的建筑艺术 L994-2016 ChinaJournal Fkctrooic mblishing Hou 述一 411 klnet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医学/心理学 > 基础医学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