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化哲学部分读书笔记

上传人:壹****1 文档编号:490323902 上传时间:2023-04-21 格式:DOC 页数:5 大小:45.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诗化哲学部分读书笔记_第1页
第1页 / 共5页
诗化哲学部分读书笔记_第2页
第2页 / 共5页
诗化哲学部分读书笔记_第3页
第3页 / 共5页
诗化哲学部分读书笔记_第4页
第4页 / 共5页
诗化哲学部分读书笔记_第5页
第5页 / 共5页
亲,该文档总共5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诗化哲学部分读书笔记》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诗化哲学部分读书笔记(5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绪论 4.6浪漫主义最初是一种泛审美化的哲学,由德意志浪漫派诗哲们首先提出来P4浪漫主义思潮的兴起卢梭认为科学甚至现代文明不会给人类带来幸福,只会带来灾难。席勒认为现代文明把人的生存变成孤零零的断片,机器的轮盘使人丧失了生存的和谐和想象的青春。费希特认为,在这样的世界里,自己简直不知道该如何面对自己的灵魂。P6许多思想家发现,人们对支配物的追求意志越强烈,向外部世界攫取越多,自我也越迷惘,内在灵性也越少。P7人类生活似乎得借助科学技术的手段来提高、扩展自己的生存能力, 人类历史应该向更有保障、更安适、更有生存主动性的水平发展; 可是,科学技术像国家一样, 一旦成为一种制度, 历史地成为人类的生

2、存形式,就成了一种异在于人的神力,使得人类生存的憩息越来越窒息。P7唯理论和经验论思想家中有不少人探讨过伦理、宗教问题,但是,他们采用为自然科学的知识寻找解决办法的认识论来探讨伦理-宗教问题,无异于缘木求鱼。感觉,都不是数学式思维和三段逻辑的推导甚或那仿造自然体系的哲学体系所能感触到的。P7-8浪漫思想与以数学和智性为基础的近代科学思潮抗争,竭力想挽救被技术文明湮没了的人的内在灵性,挽救被数学性思维浸渍了的属人的思维方式和生活方式。P8所以,我们可以把浪漫主义概括为对现代性(modernity )的第一次自我批评。”浪漫哲学反对机械形而上学认识论对人生意义问题的解答,反对纯粹知性的无上治权。在

3、卢梭看来,人的伦理和宗教方面的教养,不属于理性的事情,而在于有道德良心,这种良 心本质上就是感情。使人性完善的是情操而非理性。P9不过,如果我们要追溯浪漫思潮的先导,恐怕应该追溯到17世纪的帕斯卡尔,不仅因为帕斯卡尔比卢梭更早地看到,人不能从理智方面找到安身立命之所,得靠情感、靠热爱;更重要的是,在笛卡尔的时代,帕斯卡尔就注意到后来成为浪漫哲学核心课题的有限与无限的关 系问题,即有限的生命到哪里去寻找现世皈依问题,甚至已经敏感到人的虚无、无根一一这些20世纪的浪漫精神深切关注的问题。P10针对现代生活世界中出现的轻狂和功利态度,以及随之而来人的灵性的丧失,浪漫哲学十分强调爱,爱成为浪漫哲学的一

4、条极为重要的思想基点,与唯理主义抬高理性针锋相对。P11德意志浪漫派是浪漫主义的第一个明确、系统的表达,但德意志浪漫派有自己的亲身父亲, 这就是康德、席勒、费希特,祖父则是柏拉图。2,德意志浪漫哲学的气质和禀赋人们将选择哪一种哲学,就看他是哪一种人。”(费希特语)P12浪漫派”(Romantik)和浪漫主义”(Romantismus)是两个不同的概念。浪漫主义指整个 浪漫思潮一一风靡全欧,至今还遗风不散的浪漫精神。浪漫派则指18世纪末、19世纪初在德国出现的文学、哲学派别。德国古典哲学以及浪漫派哲学的出现,才真正使得浪漫主义精神成为一种哲学形态,并在思辨化和诗化两个方面把浪漫主义提升到全新的高

5、度。P12针对唯理主义的自信,康德划定了以理性逻辑为基础的思维方式的权限,认定它只能认识现象世界,根本触及不到纯粹道德和信仰的自由生活的法则。P12可以这样来大致梳理德意志浪漫哲学的发展统绪:浪漫派诗哲们最早表述了这种浪漫哲学精神,经过晚期的浪漫派的极端推演,叔本华、尼采企图重塑浪漫哲学的品质,到了狄尔泰、 西美尔那里,浪漫哲学向哲学史和社会学方向扩展;第一次世界大战前后, 涌现出一群所谓新浪漫派诗哲(里尔克、盖奥尔格、特拉克尔、黑塞、霍夫曼斯塔尔),以充满哲理的诗文继续纠缠早期浪漫派关心的问题;两次世界大战之间,天降海德格尔斯人集浪漫哲学之大成,布洛赫则独辟蹊径,承接马克思哲学中的浪漫精神推

6、演希望原则”战后时期,马尔库塞、阿多诺虽然反对海德格尔,不过依新马克思主义续浪漫主义哲学之貂而已。德意志浪漫哲学并非一个特定学派,而是一种思想传统。他们在气质和禀赋上其实是相通的。P13现代的所谓美学学科,实际上是德国古典哲学的副产物。换言之,美学史康德哲学划分知、情、意的结果,是由此划分而出现的所谓哲学体系的必不可少的组成部分。认真说来,只有在现代德国学术中才有所谓美学,因为,只有德国现代哲学才搞体系” 浪漫哲学追寻人生的诗意,纯化人的本真情感,无意寻求关于美、艺术、审美等概念的哲学体系定义, 无意依傍某一现代学科的系统来解释审美现象,遑论搞出一套面面俱到的美学理论。P13浪漫哲学传统的三个

7、主题:1人生即诗;2本真情感的优先性;3个人与自然的神秘契合。(法国大革命后)从此,年青的诗人和哲人们对启蒙精神许诺的人类自由和社会解放变得审慎起来。启蒙理念已不再是个别民族或西方历史的问题,而是带根本性的人类命运问题。P15对法国大革命的反思, 加上民族历史和思想史上的一些特殊机缘,使得德意志浪漫精神自始就显得忧郁、内向而又不乏厚重的内在激情,表现出一种沉重得像背负十字架的沉郁气 质。历史现实与理想世界的尖锐对立就突显出来,浪漫哲学的焦思始终没有能摆脱这一 实在的矛盾。从思辨层次上讲,这一矛盾体现为有限与无限、经验与超验、现象与本体的一系列尖锐对立。浪漫哲学为寻得这一系列对立的统一,耗尽了全

8、部精力。P16独特的历史厄运使启蒙运动以来的德国哲人、诗人们对经验与超验、有限与无限、存在与思维、现象与本体、感性与理性、自然与必然、人性与文明的普遍分裂有深切的体验和独特的感受。现代性的历史苦恼在此浓缩为民族思想的反思苦恼,这就是德意志浪漫哲学的禀 赋。3德意志浪漫哲学的源起在德国古典哲学以及后来的浪漫哲学那里,审美(诗)成了走出对立差异的迷宫的路,普遍分裂的审美解决在一些思想家那里竟成了终极解决一一这才是德国古典哲学中所谓美学的真正定位。P18如果说,黑格尔突出的是古典哲学中思维与存在的同一性,突出的是存在论的无所不包的体系,那么浪漫哲学突出的则是有限与无线的同一性,突出的是个体的永恒超越

9、。在浪漫哲学这里,时间和直观问题至为重要。只有从同一性这一根本问题入手,并紧紧把握住有限与无限的同一这一关键点, 才能把握德意志浪漫哲学的精髓,才能恰切理解浪漫哲学的源起在思想史上的意义。P18自笛卡尔提出精神与物质、心与物的二元论,思维(认识)的主体与认识的对象出现了对 立。康德致力的就是调和思维主体与认识对象、唯理论与经验论的对立。P18判断力批判具有划时代的意义:审美(鉴赏力判断)被摆到了一个关键性的位置, 从而开启了以审美沟通两个对立的,互不干涉的领域这一全新的思路,而非像柏拉图那样, 把纯粹的美看作理想彼岸的神秘瞬间。主体的感性功能被摆到异常重要的位置,单纯的思辨理性失去了已有的权威

10、,随后的浪漫哲学,无论有怎样的差异,无不强调超理性的想象、情感(爱)、灵性等个体感性因素一一尤其想象力的作用,异常突出。P21一旦不可见的存在理念(天堂、永恒、创世)可能实现于感性可见的具体之中,艺术便被赋 予在死亡、爱情、宁静等有限的经验中显示出自由、灵魂、上帝等无限的超验性的能力。艺术最大程度地保障了自由。P21小施勒格尔说,判断力批判有三大功绩。首先,确立了审美领域的自律性,其次,把审 美愉悦规定为 无利害的愉悦”提出了一种未受功利主义玷污的经验模式,再就是看到了审美判断力不可被取代,而且与科学判断和道德判断相对立。P22费希特提出自我学说与康德的先验构架学说有关。他完全赞同康德为纯粹理

11、性(推论的知性)划定的权限,认为它无法把握自由、道德的世界秩序和上帝。但人之为人就在于不局限于科 学知识,能超逾必然的因果秩序,进入道德(自由)领域。这使费希特下决心把立足点完全移到信仰和意志上来,放弃康德脚踏两界的立场,提出纯粹的自我作为绝对自明的根据区设定一切。P22纯粹自我是超出经验之外、有独立意义的纯粹的活动性实体,它具有逻辑上在先的性质,与现代心理学说的个体的自我(ego)不是一回事情。P2223费希特把人的主观(认识、情感、意志)能动性上升为全部世界的根据,对浪漫派哲学产生 了相当大的影响。(费希特)人的在世使命并非把握经验性的自然知识,而是超越一切经验世界,因为,人的生存目的在感

12、性的经验世界中是无法达到的。P23费希特的浪漫哲学的影响在于自我设定非我遗留下来的分裂和统一的问题。P24纯粹自我既然超逾于经验之外,处于因果序列之外, 也就是差不多成了绝对的、不受限制和设定的无限。纯粹自我自己设定自己,除自身以外没有任何其他根据,正如我们不能问,上帝是由谁设定的。自我必得设定一个非我来作为自己的对立面,于是,纯粹自我就进入 了经验世界。这样一来,就出现了一个经验的自我,这个经验的自我当然是有限的,处于时间之中的。 P24-26这一分裂(纯粹自我与非我) 最关键的地方在于造成了个体与绝对的差异关系。纯粹自我是无限的、不受限制的,经验自我是有限的、受限制的。既然自我与非我的分裂

13、是纯粹自我的 原始活动的产物,那么,这一活动的目的就无非是使非我重新同一于自我,使经验的有限自我返回超验的无限自我。P26感性、有限的个体(经验自我)如何才能回到绝对、无限的纯粹自我?这里有两个关结点:个是意识,一个是时间。纯粹自我本来是原始的意识活动,但当进入有限自我时,意识就在有限中与自身的绝对性分开,成了一个相对的自我。意识的自我与绝对的自我就难以达到同一。经验自我不仅必然地粘滞于物,也作为自在自为的规定处于或外在于纯粹自我的法则之中。P26-27意识成为相对的,无法返回原始的统一,完全是由于时间的拖累, 而绝对的自我只有在无限中(超时间)才能接近。在时间中无法进入无限,这就是所谓有限与

14、无限的矛盾。P27如谢林说的,这样一来,整个问题就是自我与绝对的差异关系,自为存在与有限认识的 不对称关系,成了真正的问题。在这些普遍的对立面前,又是审美(感觉)出来担当中介角色;只有审美或宗教才能使人达到无对待的同一,超越的感性(审美)成了普遍分裂趋达同一的中介;所谓艺术可以超时间,所谓有限者只有通过其超越的意向才获得自身的真实存在。P27强调超越性的感性官能,使浪漫哲学与费希特的先验哲学思路恰好相反。费希特的先验哲学思路是,从无限来设定有限,从绝对出发来设定个别,浪漫派诗哲感觉到这一困难,于是颠倒过来,以有限设定无限,从个别进入绝对,这就不是自我设定非我的路子了。他们发现只有在时间中(而非

15、寂灭中)进入整体关系(与上帝的关系),才能扬弃有限,反过来说,无限只有通过否定来证明。P28以审美直观来化解时间这一根本麻烦,将会具体面临更为复杂的哲学问题。康德以后,席勒第一个有意识地思考以诗来消除必然王国与自由王国的对立,在启蒙运动和浪漫派运动之间起了极为重要的桥梁作用。如果说,费希特以古典哲学特有的形而上学抽象语言表达了普遍分裂的问题,并企求予以解决,那么,席勒则是从人类文化历史的角度, 具体地表达和探索普遍分裂的问题, 并企求以 诗人的方式加以解决。P29席勒把康德的二元论具体地放到人性自身的历史中来考察,而非停留在形而上学的思辨领 域。P29席勒提出现代人的中心特征就是失落了自己的归属,没有自由,完全被束缚在必然性中。人类要获得真正的解放,达到真正的自由,必须改造人性自身。只有循审美的途径人才可能抵达自由,拾回人性的和谐,而拾回人性的和谐正是诗的使命。在审美自由的中间状态,游戏冲动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活动策划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