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叙文答题技巧

上传人:hs****ma 文档编号:490308200 上传时间:2022-08-18 格式:DOC 页数:6 大小:58.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记叙文答题技巧_第1页
第1页 / 共6页
记叙文答题技巧_第2页
第2页 / 共6页
记叙文答题技巧_第3页
第3页 / 共6页
记叙文答题技巧_第4页
第4页 / 共6页
记叙文答题技巧_第5页
第5页 / 共6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记叙文答题技巧》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记叙文答题技巧(6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记叙文答题技巧1、词语的表达作用及效果。(1)解释词语(或结合语境说说句中加点词的含义):答题技巧:解词一般应先解释词语的本意,再答语境中含义,要联系文章中心内容及语境,要注意词语的感情色彩。A、学会基本解词方法词语互释、词素解凑,望文生义等。(例:目不暇接眼睛看不过来。应接不暇人或事情太多,应付接待不过来。良莠不齐好人坏人都有。揩油占公家或别人便宜。)B、联系语境、人物形象、文章中心及作者的思想感情(中心思想)(还可以考虑修辞因素)。例:一双脚上的修养20小题“文中第段和第段中加点词“修养”各有什么含义?(4分)” (分析:第段中“修养”的含义指有文化或有学识。第段中“修养”的含义指养成正确

2、的待人处事的态度。)(2)词语的表达效果及作用。 答题技巧:联系原文,解析词语表现了什么内容(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感),有什么好处。例3:河北2008年小扇轻摇的时光 22小题“请简要分析下面句子中加着重号的词语的表达效果。(3分)我很贪婪地捧了瓜果啃,母亲在一边心满意足地看。”解答:“贪婪”“啃”生动形象地写出了“我”吃瓜时的情态以及对家乡挂果的喜爱;(2分)“心满意足”突出了母亲内心的满足和喜悦。(1分)2、概括文章主要内容。(主要情节) 答题技巧:(1) 题目扩展法。有的文章的题目高度概括了文章的内容,对它稍加扩展充实,就得到了文章的主要内容。(2) 要素归纳法。记叙文一般包含有时间、地点

3、、人物和事件(起因、经过、结果)六个要素。找出文中的记叙要素,并合理组织它们,就是文章主要内容。(3) 段意合并法。把每段的段意连起来,就是文章的主要内容。(4) 摘录句段法。有的文章中的总起、过渡句、重点段落概括了全文的大意。阅读时可直接引用或稍加整理,便可抓住主要内容。(5) 问题回答法。这种方法就是自己设计几个问题,循着问题总结全文内容。例如:什么时间?什么地点?什么人?发生了什么事情?起因是什么?结果怎样?(6) 简洁概括法。 人事结果3、梳理情节:答题要领:把握核心事件,逐段概括提炼内容,确定答题范围,筛选有效信息,简练作答。补全情节的题型,模仿示例句式。4、写出文章线索。 (1)以

4、题目为线索。例如:背影、皇帝的新装、风筝。(2)以实物为线索。例如:风筝(以“风筝”为线索)(3)以人物为线索。孔乙己中以“我”(小伙计)的见闻感受”为线索。(4)以感情为线索。(5)以时间地点的转换为线索。(6)以行踪(游踪)为线索。例如:桃花源记以渔人进出桃源的行踪为线索。5、考察主旨(中心思想):涉及两种题型: (1)归纳主旨:A要抓住中心人物与核心事件以及作者的感情倾向。B抓住文结尾处的议论抒情句。C掌握公式: 中心思想=课文的主要内容+作者的写作目的(作者所要表达的思想感情。)一般句式:a、本文记叙了表达了(赞颂了)精神(品质)(批判了)。写人、记事类b、本文描写了抒发了(表达了)思

5、想感情。写景、状物类c、本文通过故事,说明(告诉)了道理。寓言、童话类(2)谈感悟及收获:先把握好中心,然后将其升华或深化,或结合自己的学习生活经历,结合现实谈一谈重要性、必要性等等。6、分析人物思想性格。 答题技巧:(1)抓住主要事件,主人公做了哪些事,这些事件表现主人公怎样的思想品质。(2)从原文中找出关键词语。(3)分析对人物所做的具体描写(见塑造人物的手法及其作用)7、塑造人物的手法及其作用:答题技法:(1)明确塑造人物手法:表现人物的角度有:正面描写和侧面描写;正面刻画人物形象的方法有:语言描写、动作描写、神态描写、肖像描写、心理描写。此外还有细节描写。为了使人物性格鲜明,还可以采用

6、对比、衬托等写作手法。(2)作用:这些手法都是为刻画人物服务的,塑造了形象,表现了性格,体现了精神品质,为下文情节作铺垫等。例:07年沈阳“只是一个普通人”第4小题“选文第9段划线句子是对人物的什么描写?有什么作用?(解答:外貌描写。突出天气的寒冷,为下文年轻人将鞋袜脱给老妇人作铺垫。)(3)塑造某一人物形象的作用:思路:突出主题,表达(寄托)作者的思想感情。反衬社会的例:故乡中塑造杨二嫂这一形象的作用?(4)赏析人物描写的语句:思路:确定描写人物的方法,分析生动、传神或突出表现人物性格特点。肖像(外貌)描写(包括神态描写)(描写人物容貌、衣着、神情、姿态等):交代了人物的身份、地位、处境、经

7、历以及心理状态、思想性格等情况。 语言(对话)描写和行动(动作)描写:形象生动地表现出人物的心理(心情),并反映了人物的性格特征或精神品质。(有时还推动了情节的发展。)心理描写:形象生动地反映出人物的思想,揭示了人物的性格或者品质。8、考查对文中重点句子的理解及其作用。 文章重点句子一般指这么几种: 用做文章标题的句子 有深层含义的句子(通常与中心有关)运用了修辞方法的句子过渡句记叙文中的议论抒情句景物描写句(见景物描写的作用)人物描写句(见塑造人物的手法及作用)(1)理解文中重点句子的深层含义。 理解句子含义,由浅入深,由表层含义到深层含义。双关句解说双关语义;比喻句还原修辞本意;哲理句解析

8、蕴含的哲理;深奥难懂句抓关键词,结合上下文,化难为易。(2)分析句(段)在文章中的作用。分析句(段)作用,要从内容、结构两方面去考虑。通常内容上作用:开头常奠定全文感情基调、交待背景;结尾议论抒情句常画龙点睛,点明主旨,深化中心(升华主题)。或者:表现了作者态度(观点), 抒发(强调)了作者的思想感情。通常结构上的作用:开头常设悬念、总领下文(引出下文)、开篇点题、为下文埋伏笔、为下文的作铺垫;中间部分:承上启下、总结上文、引出下文;结尾:呼应开头(照应前文)使文章结构完整严谨;扣题;呼应标题。9、题目含义及作用:解题思路:题目的含义:(1)题目常常具有比喻、象征或双关、引申的意义,指出修辞(

9、常用修辞:象征、双关,比喻,拟人),抓住特征,说明作用。(2)联系中心,需要结合文章的主旨(内容、情感、写作目的)来分析。(3)文章原文可能会有解释。题目的作用通常有:(1)作者思想感情的触发点(荔枝蜜);(2)概括文章主要内容(阿长与山海经);(3)充当文章线索(背影);(4)充当文眼(爱莲说);(5)揭示文章中心(突出主题)(枫叶礼赞);(6)新颖、设悬念、引发读者的注意和阅读兴趣等。(变色龙)。10、环境描写的作用。(1)小说、记叙文中环境描写及作用:环境描写分自然环境与社会环境两种。社会环境是指能反映社会、时代特征的建筑、场所、陈设等景物以及民俗民风等。自然环境是指自然界的景物,如季节

10、变化、风霜雨雪、山川湖海、森林原野等。自然环境描写:A渲染气氛,为下文埋下伏笔(作铺垫,反衬)。例1:孔乙己“中秋过后,秋风是一天凉比一天”渲染悲凉气氛,暗示孔乙己的悲剧命运,为孔乙己出场作铺垫。B烘托(表现)人物的心情。C推动情节发展。D设置了的背景,烘托人物形象。E深化主题,与开头形成照应,使文章形象、生动、细腻,使读者有身临其境之感,增强文章感染力等。*注意:一段具体的环境描写,它的作用往往是多方面的,要根据具体的语言环境去综合分析,切忌生硬地把它归结为某一种作用。(2)散文中景物描写作用:A用景物衬托所歌咏的对象的特征,为后文作铺垫。例如:白杨礼赞第二段景物描写(描写黄土高原,为下文描

11、写白杨树的不平凡作铺垫。 B揭示环境的象征意义。11、修辞手法及作用:比喻:把比作,形象生动地表现了(表现作者的思想感情)拟人:赋予以人的情态(把人格化了),含蓄表现作者的思想感情,把写活了。排比:使句式工整,节奏感强,增强语言气势,富有感染力和表现力。反问:起警策作用,加强语气,发人深省。设问:自问自答,引起读者注意与思考,引起下文。引用:引用一些名人名句,主要为了突出主题,增加文章的说服力。同时也能展示作者的读书功底与阅历,给读者留下深刻的印象。反复:起强调作用。夸张:对事物的性质,特征等故意地夸张或缩小。烘托气氛,加强渲染力,引起联想效果。对偶:整齐匀称,节奏感强,高度概括,易于记忆,有

12、音乐美感。反语:用与本意相反的词语或句子表达本意,以说反话的方式加强表达效果。有的讽刺揭露,有的表示亲密友好的感情。12、记叙顺序及作用。记叙文的叙述顺序一般有顺叙、倒叙、插叙和补叙等。考察要点:倒叙作用、插叙作用。答题技法:(1)倒叙设置悬念,引人入胜,吸引读者。(2)插叙、补叙使文章情节更完整,对有关人物、情节或背景作补充交待。13、表达方式: 记叙、描写、议论、抒情、说明记叙文是以记叙,描写为主要表达方式,另外还用到议论,说明和抒情。1记叙文中的描写可分两大类:一是人物描写,包括肖像描写、语言描写、动作描写、心理描写、神态描写、细节描写等,以此突出人物的性格特征;一是环境描写,包括社会环

13、境和自然环境的描写。描写有正面也有侧面描写,描写有的结合各种修辞手法作生动、形象的描写以突出强调描写的对象,有的则是运用白描,使文字朴实、简练、干脆。 2记叙文中的抒情有直接抒情,有间接抒情。直接抒情是在记叙的基础上直接抒发自己对事物的思想感情。间接抒情包括借景抒情,寄情于人、事、物,在叙述描写的字里行间自然渗透作者的感情。 3记叙文中恰当的穿插议论往往使文章锦上添花,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尤其是文章末尾的议论。有时段与段之间用上一两句议论,也能起到承上启下的妙用。 考点: 记叙文中议论、抒情的作用?解题思路:总结全文,引发读者思考,点明人物或事件的意义,突出中心,升华主题,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

14、14、常用写作手法及作用。a托物言志:在状物的基础上明确指出所喻之人,表现作者的生活情趣、思想情感。例如:爱莲说陋室铭)b欲扬先抑(扬抑结合): 先贬抑再大力颂扬所描写的对象,上下文形成对比,突出所写的对象,收到出人意料的感人效果。 c烘托、衬托手法:以次要的人或事物衬托主要的人或事物,突出主要的人或事物的特点、性格、思想、感情等。 例如:爱莲说以菊、牡丹衬莲的高洁品格。 d对比手法:通过比较,突出事物的特点(人物性格),更好地表现文章的主题。例如:范进中举 故乡 e铺垫、伏笔照应:前后照应(首尾呼应)使情节完整、结构严谨、中心突出。f讽刺手法:运用比喻、夸张等手段和方法对人或事物进行揭露、批判和嘲笑,增强深刻性和批判性,使语言辛辣幽默。 例如:范进中举g想象:8联想:(春由桃、杏、梨花联想到满树果实。)h象征:用具体事物表现某种抽象意义或精神品质。 例如:白杨礼赞 i以小见大: j正面描写与侧面描写相结合: 例如:口技k虚实结合、动静结合: 例如:春陋室铭15、揣摸人物心理活动。答题要领:(1)用第一人称叙述。(2)结合上下文及原文。16、考查人称及作用。记叙文人称主要有:第一人称和第三人称两种(有时第二人称也穿插出现在用第一人称或第三人称的叙述中,是出于直接抒情的需要)。第一人称使人感到亲切自然,增强文章的真实性。第二人称与读者拉近距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等教育 > 其它相关文档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