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年级语文下册1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达标训练检测新人教版

上传人:hs****ma 文档编号:490299777 上传时间:2023-01-16 格式:DOC 页数:6 大小:191.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七年级语文下册1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达标训练检测新人教版_第1页
第1页 / 共6页
七年级语文下册1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达标训练检测新人教版_第2页
第2页 / 共6页
七年级语文下册1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达标训练检测新人教版_第3页
第3页 / 共6页
七年级语文下册1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达标训练检测新人教版_第4页
第4页 / 共6页
七年级语文下册1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达标训练检测新人教版_第5页
第5页 / 共6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七年级语文下册1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达标训练检测新人教版》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七年级语文下册1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达标训练检测新人教版(6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真诚为您提供优质参考资料,若有不当之处,请指正。1 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一、双基积累1.下列加点字注音无误的一项是()A.确凿(zu)秕谷(b)绣像(xi)桑椹(shn)B.菜畦(w)鼎沸(fi)蝉蜕(tu)竹筛(shi)C.锡箔(b)博学(b)脑髓(su)鉴赏(jin)D.觅食(m)宿儒(s)缠络(lu)渊博(yun)2.下面语句中没有错别字的一项是()A.我不知道为什么家里的人要将我送进书熟里去了。B.第二次行礼时,先生便和蔼地在一旁答礼。C.但所得的是麻雀居多,也有白颊的“张飞鸟”,性子很燥,养不过夜的。D.我曾经问他得失的缘由,他只静静地笑道:你太性急,来不急等它走到中间去。3.根据课文

2、内容填空。不必说碧绿的菜畦,光滑的石井栏,高大的皂荚树,紫红的桑椹;也不必说,轻捷的叫天子(云雀)忽然从草间直窜向云霄里去了。单是周围的短短的泥墙根一带,就有无限趣味。4.综合性学习。学习了本文,同学们开展了一次综合性学习活动,请你参与。(1)【读课文,拟对联】“我就只读书,正午习字,晚上对课。”这是鲁迅先生回忆在三味书屋读书的情景。其实,“对课”就是对对子、拟对联,请根据课文内容,为下面的上联对出下联。上联:百草园里赏景捕鸟听故事,其乐无穷下联: (2)【赏美景,仿句子】课文在写百草园时运用了“不必说也不必说单是就”的句式,对百草园的景物做了有层次的描述,洋溢着作者喜悦的心情,也让我们欣赏到

3、了百草园的美景。请你也用这种句式描写一段景物。答: 二、课内阅读阅读课文第2段,回答59题。5.请给文段拟一个小标题。答: 6.文段除描写景物外,还写了四件趣事,请用简洁的语言概括并写在下面的横线上。(1);(2) ;(3);(4) 。7.文段运用了较多的修辞手法,选择你感受最深的一种,先摘出例句,再做分析。答: 8.文段中的“我”是一个怎样的形象?答: 9.文段抒发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答: 三、美文品析(2013南宁中考)阅读下文,回答1013题。雨中片段放学后,女儿没有地方可去,又担心我接不着她,便跑到我必经的路口去会我。天气有些阴冷,下着小雨,女儿光着脑袋,一动不动地站在雨中等着我的出

4、现。我看到她时,她已由一只活泼的小鸟变成了落汤鸡。本想责怪她为什么不躲到一边避避雨,但看到她那个样子,我什么也说不出来。女儿毕竟只有七岁,我能想得出那一刻她内心的焦急,一是担心我接不着她,二是怕街头来来往往的人群挡住视线,望不着我。现在又有几人能执着地站在一场雨中,一动不动地等他要等的人?何况女儿看到我的时候,不仅没有埋怨这恼人的雨,反而喜出望外地扑向我,一个劲地喊着:“妈妈,我终于看到你了!”女儿这个样子,使我想到自己多年未淋过一场雨,甚至也多年没有见过一个人被雨淋到淋漓尽致的情景了。雨,曾经给了我许多美好的回忆。儿时的雨,来不及想象,来不及躲避,说来就来了。放学时,我们经常护抱着书包拼命往

5、家赶,夹着嘻嘻哈哈的追闹声,全然没觉得一场雨会给人的心情带来忧愁。回到家,母亲一个劲地拉长她的衣角在我头上擦了又擦,既不怨天也不责怪我们,眼里只有自责与心疼,因为那时家里根本就没有一把像样的伞。当母亲触摸到我的脑袋时,我顿感心里暖暖的,恨不得多淋几次这样的雨。我们姊妹很多,那个年代能在母亲面前撒娇,好像是非常奢侈的事。暴雨已经结束了,在地里干活的父母已被雨浇个透湿。裤管卷得老高,雨中的父亲一边往家跑,一边“哦哈嘿,哦哈嘿”很有节奏地喊着。那个时候,他们也都还年轻,年轻得使我们记不起那些年月里生活有多艰难,只记得他们每次从雨中赶回来时,陡然间家里溢满了温馨。一家人都在,哥哥姐姐们想做什么就做什么

6、,只管玩耍,因为有父母在呢!母亲会闲下来,低着头安心纳她的鞋底或缝缝补补;父亲会摆弄他心爱的二胡笛子什么的,奏出的旋律传出远远的,跟随茫茫的雨雾婉转起伏,隐约迷离,仿佛整个村子在舞蹈,变得婉约、优雅起来。还有些雨,不大不小,反正知道它要来了,左邻右舍都手忙脚乱地一起来帮忙。谁家晒在外面的稻谷麦粒,谁家的棉被衣物,那时一定要赶在雨前抢收完毕的。一阵紧张的忙乱之后,大雨就来了。粮食、衣物丁点儿也未被淋,大家你看着我,我看着你,那一刻,有简单、满足、胜利、幸福的笑容写在脸上。乡村的一场及时雨后,会有泥土、绿叶散发出清新的味道。能看到天边拱出美丽的彩虹,能听到欢快的鸟儿一阵清亮的歌唱。干涸已久的田渠、

7、沟壑、池塘顿时灌满了琼浆。乡村人最愿意看到的是种子突然冒出了牙尖尖儿。本是蔫了下去的秧苗与一场雨相遇后,一根根一簇簇有棱有角地鲜活起来了。那个时候的雨好像会和很多人,很多事,很多感情牵连在一起的。时过多年,我在慢慢老去,对雨的感受愈发地迟钝了,甚至时常根本不愿意看到一场雨的到来。每天都要看天气预报,提前添衣带伞,仿佛雨来的时候,是它独自的行为,与我的情感一丁点儿关系都没有。我甚至开始怀疑自己,是否还有勇气,像七岁的女儿一样站在大街上去淋一场属于自己心中的雨?(选自散文百家2013年第2期,徐金秋作,有删改)10.本文段作者回忆了儿时下雨的四个美好片段。根据你的理解,仿照示例,在空白方框里填写相

8、应的小标题。母亲怜爱之美 乡野生机之美11.说说下列句中加点的词好在哪里。(1)我们姊妹很多,那个年代能在母亲面前撒娇,好像是非常奢侈的事。答: (2)本是蔫了下去的秧苗与一场雨相遇后,一根根一簇簇有棱有角地鲜活起来了。答: 12.结合语境,赏析文中画线的句子。父亲会摆弄他心爱的二胡笛子什么的,奏出的旋律传出远远的,跟随茫茫的雨雾婉转起伏,隐约迷离,仿佛整个村子在舞蹈,变得婉约、优雅起来。答: 13.根据你的理解,从行文结构、表现手法、文章主题等方面任选一个角度,谈谈“雨”在文中的作用。答: 四、写作练笔14.【写法借鉴】用“动作分解”的方法把一件事分步骤用一系列动词描写出来,会产生趣味盎然的

9、艺术效果。如课文第7段“扫”“露”“支”“撒”“系”“牵”“看”“拉”“罩”一系列动词准确地写出了捕鸟的过程和方法。作者用“动作分解”的方法描写捕鸟的情景,让我们仿佛可以看见作者当时的一举一动,仿佛可以听见他紧张的心跳、兴奋的欢呼,文章也因此具体丰满。【片段仿写】请你也用“动作分解”的方法,具体描写一下做游戏或参加某项活动的过程,试着写一下吧!(150字左右)答案解析1.【解析】选D。A项中“凿”应读zo;B项中“畦”应读q;C项中“髓”应读su。2.【解析】选B。A项中“熟”应为“塾”;C项中“燥”应为“躁”;D项中第二个“急”应为“及”。3.答案:鸣蝉在树叶里长吟肥胖的黄蜂伏在菜花上4.答

10、案(示例):(1)三味书屋习字作画读课文,别有情趣(2)不必说春天里蜂飞蝶阵,莺歌燕舞,花红柳绿,云淡风轻;也不必说炎炎夏日中荷叶田田,蝉鸣阵阵,流水潺潺。单是秋天那满山遍野的红叶,就让人咏叹不尽了!5.【解析】标题是对文段内容的高度概括,注意从文段中提取相关信息,用高度概括的语言表述。答案(示例):五彩缤纷的“乐园”6.答案:(1)找蜈蚣(翻断砖)(2)按斑蝥(3)拔何首乌(4)摘覆盆子7.【解析】找出所用修辞手法的句子,再分析所用修辞的表达效果。答案(示例):油蛉在这里低唱,蟋蟀们在这里弹琴。运用拟人的修辞手法,形象生动地写出了油蛉、蟋蟀们叫声的悦耳动听,表达了百草园给儿时的“我”带来无限

11、的乐趣。8.答案:天真活泼,充满好奇心和探索欲,热爱自然的儿童形象。9.答案:抒发了作者对百草园的由衷喜爱和深切怀恋之情。10.答案:家庭温馨之美邻居互助之美11.【解析】本题考查对词语作用的理解。结合语境作答,(1)题可从“撒娇”难得的角度,体会作者对童年和母爱的怀恋。(2)题可从雨后秧苗的状态体会。答案:(1)“奢侈”通过强调“撒娇”的难得,写出了作者淋雨后得到母亲疼爱的激动心情,表达了作者对美好童年和深沉母爱的无比眷恋。(2)“鲜活”化静为动,写出了雨后秧苗重获生机的盎然景象,表达了乡间“久旱逢甘霖”的喜悦心情。12.【解析】本题考查对语言的赏析。“整个村子在舞蹈”运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

12、表现了父亲二胡笛子声音的优美。意合即可。答案:句子采用拟人的修辞手法,通过“村子”的“舞蹈”,侧面反映出父亲二胡笛子声音的优美,表达了作者对父亲的无限思念之情。13.【解析】本题考查对“雨”的作用的理解。从行文结构、表现手法、文章主题等方面任选一个角度谈,意思对即可。答案(示例):雨作为行文的线索贯串全文,作者通过描写女儿淋雨接自己和回忆几个下雨的片段,写出了亲情的温馨,邻居的友善,表达了自己对快乐童年的向往,对亲人故乡的怀念。14.答案(示例):他弯着腰,篮球在他的手下前后左右不停地拍着,两眼溜溜地转动,寻找“突围”的机会。突然他加快了步伐,一会儿左拐,一会儿右拐,冲过了两层防线,来到篮下,一个虎跳,转身投篮,篮球在空中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建筑/环境 > 施工组织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