宁夏枸杞市场现状分析-宁杞堂枸杞

上传人:工**** 文档编号:490223741 上传时间:2023-07-14 格式:DOC 页数:5 大小:18.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宁夏枸杞市场现状分析-宁杞堂枸杞_第1页
第1页 / 共5页
宁夏枸杞市场现状分析-宁杞堂枸杞_第2页
第2页 / 共5页
宁夏枸杞市场现状分析-宁杞堂枸杞_第3页
第3页 / 共5页
宁夏枸杞市场现状分析-宁杞堂枸杞_第4页
第4页 / 共5页
宁夏枸杞市场现状分析-宁杞堂枸杞_第5页
第5页 / 共5页
亲,该文档总共5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宁夏枸杞市场现状分析-宁杞堂枸杞》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宁夏枸杞市场现状分析-宁杞堂枸杞(5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宁夏枸杞市场现状分析-宁杞堂枸杞 枸杞为宁夏“五宝”之首,是宁夏的特色优势产业。枸杞产品远销欧美、东南亚、港澳台等十几种国家和地区,遍及国内10多种大中都市,享誉中外,对宣传宁夏、提高宁夏出名度产生了积极影响。枸杞产业的发展对增进农业构造调节、农民增收发挥了重要作用。一、枸杞产业发展基本状况近年来,宁夏政府把枸杞产业做为我区农业发展的战略主导产业,从政策上、资金上予以扶持。自治区政府决定不定期举办枸杞节,并支持中宁县建起了全国最大的枸杞专业批发市场,为枸杞产业发展搭建了平台。各地特别是枸杞主产区充足发挥枸杞产业的品牌、科技、种植、加工和市场优势,采用有效措施,大力发展枸杞产业。目前全区枸杞面积

2、达到44.5万亩,约占全国的%。总产量达到万吨,约占全国总产量的5%;产值达5亿元,其中原果收入亿元,加工产值9亿元。出口量约占全国出口量的60%,出口创汇近来年份达50多万美元。全区枸杞加工、营销公司100多家,其中枸杞规模加工流通公司5家,枸杞加工转化率达到了总产量的5%。主产区中宁县已成为全国枸杞的集散地。我区枸杞产业发展迅速,枸杞产品产销两旺,突出有如下几种特点:一是在产业布局上获得了突破。在全区履行“优质名牌枸杞基地建设”、“枸杞南移工程”,建设万亩枸杞园区 4个,千亩园区30个,500亩以上联片种植区近百个,已基本形成了以中宁为核心区、清水河流域和银北灌区为两翼的产业带。二是在科技

3、服务上获得了突破。各地在发展枸杞产业中都十分注重新技术的应用、新品种的哺育和推广。宁夏枸杞研究所和中宁等主产区建立了优质枸杞育苗基地,推广先进的繁育技术,全面裁减了落后的老式繁育方式,以“宁杞号”、“大麻叶优系”等枸杞优良品种占种植面积的90%以上。同步积极推广日光烘干、热风烘干等技术,加大了硫磺薰蒸枸杞的查处力度,使枸杞产品质量和安全卫生原则有了明显提高,较好地维护了“中宁枸杞”品牌乃至“宁夏枸杞”的良好名誉。 三是在原则化生产上获得了突破。各地加大了枸杞无公害原则化生产和统防统治力度,仅中宁全县统防统治面积达到.6万亩,占全县种植面积11.5万亩的4%,已有万亩通过了无公害产地认定和产品认

4、证、3万亩通过了绿色食品认证,分别占全县种植面积的69.5和2%。四是在品牌创新上获得了突破。近年来,通过不懈努力,哺育出了“宁夏红”、“杞浓”、“早康”、“宁杞堂”等枸杞产品系列品牌,特别是“宁夏红”已成为国内外出名品牌。枸杞品牌的哺育和提高,对我区枸杞产业发展起到了积极的增进作用。同步注重对“宁夏枸杞”、“中宁枸杞”品牌的保护,注册使用了“中宁枸杞”证明商标,对其进行地理标志产品保护。枸杞品牌的哺育和提高,对我区枸杞产业发展起到了积极的增进作用。五是在关联发展上获得了突破。枸杞产业的发展,带动了流通加工、印刷包装、交通运送、旅游观光、餐饮服务等有关产业。据初步记录,仅关联产业收入达15 亿

5、元。枸杞市场营销网络建设速度加快,在全国136个大中都市建立了稳固的枸杞产品销售渠道和网点,从事枸杞营销的人员达100余人。,有0多万人加入了枸杞种植和深加工领域,有近20万劳动力从事枸杞采摘,使主产区和周边邻县的农村剩余劳动力实现了就地就近转移,增长了她们的收入。六是枸杞已成为农民增收的重要产业。据我们调查,枸杞主产区亩纯收入一般都在00元,收益很高。中宁县农民收入1/以上来自枸杞产业,惠农、原州区、同心等发展重点县、区枸杞集中乡镇或村农民来自枸杞的收入在40-8%以上。全区有0万农户依托枸杞产业增收致富。全区农民纯收入中枸杞收入人均380元。二、枸杞产业发展中存在的重要问题通过调研,我们觉

6、得枸杞产业在发展中还存在某些突出问题和制约因素,重要有:一是枸杞产业发展资金严重局限性。枸杞产业是一种高投入、高产出的产业,是一种重要依托投资拉动型的新兴产业。调研中我们理解到,正常状况下枸杞亩均投入过千元,按我区目前的枸杞种植规模,仅生产环节每年需要投入资金-5亿元,加之加工、流通和研发等环节,枸杞产业每年需要资金(重要是周转资金)约8亿元,如此巨额的资金仅靠政府的少量补贴和茨农的有限投入是远远不够的,每年的资金缺口约2亿元。资金局限性制约着产业的扩张和升级。二是枸杞原则化水平不高。重要表目前茨农的分散种植给统种统管、统防统治导致了障碍;部分茨农片面追求产量,忽视了质量的提高;制干技术落后、

7、统防统治以及检测工作滞后、市场准入制度不健全,对产业的健康发展影响较大;无公害原则远远不能适应国际市场的需要,绿色和有机产品发展较慢,有些产区还存在化学药物熏蒸加色等危害消费者安全的不法行为,这些现象都对“宁夏枸杞”的品牌、名誉乃至茨农的收益产生较大的负面影响。三是枸杞产业化水平较低。由于缺少行业协会自律和社会化优质服务,受资金短缺、烘干储存手段落后等因素的制约,广大茨农无法挣脱受制于营销商的被动局面。特别是枸杞加工龙头公司与多数基地、农户缺少有机结合,没有形成风险共担、利益均沾的共同体。四是枸杞深加工转化能力有限。随着枸杞种植面积的不断扩大和产量的逐年增长,全区深加工龙头公司少、加工转化能力

8、弱的问题日益凸现,目前的加工转化率仅为1%,85%的枸杞仍以干果形式发售,影响了枸杞产业整体效益的增长。五是枸杞科技服务相对滞后。科技服务机构不健全,服务工作滞后。高科技、高附加值产品的综合研发不够。枸杞的烘干、储藏技术还不适应产业发展的需要。枸杞采用落后的人工手段采摘,生产成本提高,劳动力资源约束严重。总之,从资源支撑、市场容量和产业递进规律来看,枸杞产业已基本完毕了产业初级阶段即扩张阶段的发展,逐渐进入中级阶段即内涵式发展阶段,需要适时调节发展指引思想,增进产业更快更好地发展。三、对做强做大枸杞产业的建议1、完善枸杞发展政策,拓宽融资渠道。一是将枸杞产业纳入农业综合开发、农业外资项目以及生

9、态建设和环保等项目实行范畴,扩大扶持资金覆盖渠道;二是摸索和履行“枸杞园证”抵押贷款机制,加大信贷资金支持力度,从主线上解决茨农贷款难问题;三是充足发挥产业优势,积极开展招商引资活动,广泛吸引外资和民间资本,尽快形成枸杞产业投资主体多元化和投入方式多样化;四是发挥好财政资金“四两拔千金”的作用,采用“以奖代补”等措施,撬动社会资本大量进入枸杞产业,增进枸杞产业的发展和壮大。2、整合市场资源,完善利益联结机制,增进产业升级。目前加快宁夏枸杞产业发展的核心之一,是加大品牌和资源的整合力度,摸索整合组建不同系列的枸杞深加工集团,重点支持龙头公司同国内外出名的加工集团合伙,形成带动力强的大型产业集团。

10、打造经济实力强、销售网络完善、经营规模大、经营信誉好的营销龙头集团。鼓励龙头公司与科研院所联合建立研发中心,开发新产品,不断提高产品档次。引导和鼓励广大茨农积极建立专业合伙经济组织,提高茨农的产销组织化限度。要引导龙头公司、合伙组织和茨农建立风险共担、利益共享的利益联结机制,使茨农参与枸杞产品加工销售环节的利益分派,提高茨农在枸杞产业化发展中的获利水平,增进枸杞产业不断升级。3、大力履行原则化生产,强化市场监管,增强品牌效应。一是加大履行无公害枸杞生产技术和原则化生产的普及力度,质监部门要加快无公害枸杞产地和产品认定及认证工作。科研与推广部门要积极研发推广新技术,不断完善枸杞原则化生产技术规程

11、。大力开展绿色、有机枸杞产品的生产和推广普及工作,积极引导农民不断提高枸杞原则化生产水平,全面提高宁夏枸杞质量。二是工商部门要尽快制定我区枸杞产品的市场准入制度,加强对流通环节的市场监管,严防非原则化生产等假冒伪劣产品流入我区市场,败坏宁夏枸杞的名誉。三是全力打造宁夏枸杞老式文化品牌,运用多种手段和媒体大力宣传宁夏枸杞及其老式文化,让国内外消费者认知宁夏枸杞,满意消费宁夏枸杞产品。要运用法律手段保护宁夏枸杞品牌,加强宁夏枸杞地理标志保护和“宁夏枸杞”商标的启用与管理工作,形成保护合法使用宁夏枸杞品牌的良好氛围。4、加强基本研究,研发新产品,继续挖掘宁夏枸杞的增值潜力。创新机制,积极开展同区内外

12、院校、科研单位的合伙,尽快培养和建立一支高水平的枸杞产业研究队伍,全面开展对宁夏枸杞的基本研究。着力哺育专用新品种,进一步挖掘宁夏枸杞在健康生活产品开发中的巨大潜力。重点支持加快枸杞保健品、药物、化妆制品等系列产品的研发,不断创新枸杞产品,大力拓展市场,挖掘增值潜力。5、哺育现代营销网络与流通体系。要运用现代物流配送等先进方式,逐渐引导整合既有产品营销组织,组建宁夏枸杞系列产品营销配送集团。要鼓励和支持公司或个人在全国各地设立多种形式的营销网点,建立营销网络,扩大营销空间,保护品牌,开拓市场。要积极争取枸杞产品进入期货交易市场,运用现代流通手段套利保值。要扶持龙头公司走出去,到国外建立合伙公司或窗口,使宁夏枸杞红遍全国、走向世界。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解决方案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