麻醉设备学第六章肌松监测仪器

上传人:s9****2 文档编号:490210147 上传时间:2022-09-05 格式:DOC 页数:11 大小:47.01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麻醉设备学第六章肌松监测仪器_第1页
第1页 / 共11页
麻醉设备学第六章肌松监测仪器_第2页
第2页 / 共11页
麻醉设备学第六章肌松监测仪器_第3页
第3页 / 共11页
麻醉设备学第六章肌松监测仪器_第4页
第4页 / 共11页
麻醉设备学第六章肌松监测仪器_第5页
第5页 / 共11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麻醉设备学第六章肌松监测仪器》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麻醉设备学第六章肌松监测仪器(11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南昌大学医学院教案课程名称麻醉设备学院系部麻醉系教研室麻醉学教研室教师姓名尹世平职称教授授课时间2014年 2 月 16日至7月 30日南昌大学医学院教务办说 明一、教案基本内容1、首页:包括课程名称、授课题目、教师姓名、专业技术职称、授课对象、授课时间、教学主要内容、目的与要求、重点与难点、媒体与教具。2、续页:包括教学内容与方法以及时间安排,即教学详细内容、讲述方法和策略、教学过程、图表、媒体和教具的运用、主要专业外语词汇、各讲述部分的具体时间安排等。 3、尾页:包括课堂设问、教学小结、复习思考题与作业题、教研室(科室)主任意见、教学实施情况及分析。二、教案书写要求1、以教学大纲和教材为依

2、据。2、明确教学目的与要求。3、突出重点,明确难点。4、图表规范、简洁。5、书写工整,层次清楚,项目齐全,详略得当。南昌大学医学院教案课程名称麻醉设备学授课题目第十一章 肌松监测仪器教师姓名尹世平职称副教授所属院部系第一临床医学院教研室麻醉学教学层次研究生 本科生 专科 成教(本科 专科)学时4授课对象麻醉系2012级麻醉班学生授课时间 2014年 2 月 16日至7月 30日主要内容: 1、 肌松监测仪器概述。2、 EMG型肌松监测仪。3、 MMG型肌松自动监测仪。4、 肌松监测方法。目的与要求:5、 了解肌松监测仪器的进展。6、 了解EMG型肌松监测仪、MMG型肌松自动监测仪的基本原理。7

3、、 掌握肌松监测的常见方法。8、 课后应登陆麻醉设备学教学网站学习本章节内容,并在可教学论坛上与授课教师进行网络互动和发表自己的听课体会。重点与难点:重点:1、EMG型肌松监测仪、MMG型肌松自动监测仪的基本原理。2、肌松监测方法。难点: EMG型肌松监测仪、MMG型肌松自动监测仪的基本原理。媒体与教具:多媒体CAI课件教学 第 1 页 总 4页 (首页)南昌大学医学院教案教 学 内 容 与 方 法时间分配第六章 肌松监测仪器1、首先课堂提问肌松监测仪器的概念,学生回答后再详细讲述肌松监测仪器。 2介绍肌松监测仪器的发展概况。第一节 EMG型肌松监测仪一、EMG型肌松自动监测仪的基本结构:1、

4、刺激器2、刺激电极3、测量电极4、放大器5、CPU处理元件6、显示器7、打印机8、电源二、微处理器处理信号的两种方式:三、刺激电极与测量电极的分类:1、表面电极2、针型电极四、刺激部位的选择五、电极安放时的注意事项六、EMG型肌松自动监测仪的优缺点第二节 MMG型肌松自动监测仪一、直接监测MMG型肌松监测仪:1、原理2、直接MMG型肌松监测仪的优缺点二、加速度肌松监测仪(间接检测肌收缩力大小)1、原理2、加速度肌松监测仪的优缺点第三节 肌松监测方法10分钟30分钟30分钟20分钟第 2页 总 4页 (续页)南昌大学医学院教案教 学 内 容 与 方 法时间分配1、刺激电压与电流强度2、电压3、电

5、流4、刺激电流输出方式5、刺激脉冲参数二、电刺激方式1、单次颤搐刺激2、强直刺激3、四个成串刺激(train-of-four stimulation, TOF)4、强直刺激后计数(PTC)5、双重爆发刺激(DBS)课堂小结10分钟第 2页 总 4页 (续页) 南昌大学医学院教案课堂设问:1、 肌松监测仪器的概念是什么?2、 EMG型肌松自动监测仪的基本结构有哪些?3、 电刺激方式有哪些?课堂教学小结: 通过多媒体CAI课件的课程教学,使同学们了解了肌松监测仪器,掌握了掌握肌松监测的常见方法。使同学们明白现代医学对肌松监测仪器提出的新要求,达到了南昌大学重点建设课程的教学要求,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

6、果。复习思考题及作业题:1、自体血液回收的基本概念是什么?2、一次性镇痛泵的结构和工作原理是什么?3、微量泵输液的优点有哪些。教材及参考书:教材:麻醉设备学第二版参考书:现代麻醉学第三版教研室(科室)主 任意 见 教研室(科室)主任签章: 年 月 日教学实施情况及分析(此项内容在课程结束后填写): 第4页 总 4页 (尾页)南昌大学医学院讲稿第六章 肌松监测仪器一、概述1、肌松效应监测:临床麻醉病人使用肌松药后,对神经肌肉阻滞性质和效能的监测。2、肌松监测的意义:(1)保证良好的肌松效果(2)准确掌握肌松药应用后的恢复(3)防止残余肌松药的呼吸抑制作用3、肌松监测的基本原理:采用电刺激运动神经

7、,使其所支配部位的肌肉产生收缩与肌电反应,通过传感元件检测此反应,经过放大和分析处理,其结果即表示神经肌肉阻滞程度。4、肌松监测仪的分类:(1)肌肉机械收缩力型肌松自动监测仪(MMG):直接或间接检测肌肉收缩力。(2)EMG型肌松监测仪:检测诱发肌肉复合动作电位。第一节 EMG型肌松监测仪一、EMG型肌松自动监测仪的基本结构:1、刺激器2、刺激电极3、测量电极4、放大器5、CPU处理元件6、显示器7、打印机8、电源二、微处理器处理信号的两种方式:1、检测每个诱发电位信号振幅高度2、检测每个诱发电位信号的积分面积:更稳定、抗干扰能力更强三、刺激电极与测量电极的分类:1、表面电极:导电橡胶电极,可

8、重复使用2、针型电极:一次性预涂导电膏型氯化银电极(使用广泛)四、刺激部位的选择:1、腕部、肘部尺神经2、腕部正中神经、胫后神经、腓神经、面部运动神经 第 1 页 总 5页 南昌大学医学院讲稿五、电极安放时的注意事项:电极间最佳距离为2cm(3cm不易获得超强刺激电流与100%参照值)。监测仪应远离高频电器,避免在同一肢体上连接其他监测仪。六、EMG型肌松自动监测仪的优缺点:1、优点:(1)受检部位或肢端不需特殊固定,很少受位移影响。(2)人-机连接简单。(3)受干扰因素影响小,检测结果稳定。2、缺点: 不能直接反映肌肉收缩力,易受高频电器的干扰。第二节 MMG型肌松自动监测仪一、直接监测MM

9、G型肌松监测仪:1、原理:当电刺激外周运动神经时,该神经所支配的肌肉产生收缩,在肌松药影响下,由于神经肌肉传导阻滞的存在,肌肉收缩力就会降低。因此在患者手术中,用不变的、强度足够大的刺激,使用肌力传感器测得肌肉收缩力就可知道神经肌肉的松弛程度。2、直接MMG型肌松监测仪的优缺点:(1)优点:能直接反映受检部位肌肉的收缩力。(2)缺点:设备复杂、人-机连接繁琐,受影响的因素(肢体位移、自主运动)较多,检测结果不够稳定。二、加速度肌松监测仪(间接检测肌收缩力大小)1、原理:将压电陶瓷做成的加速度传感器和患者拇指固定在一起,当肌肉收缩时,加速度传感器感受与拇指肌肉相同的振动,并受到与加速度方向相反的

10、惯性力作用。这样质量块就有一正比于加速度的交变力作用在压电元件上,由于压电效应,在它的两个表面上就有交变电压产生。在收缩振动频率远低于传感器的固有频率时,传感器输出电压与作用力成正比,即与拇指收缩时产生的加速度成正比。经专用放大器放大后测出收缩时的加速度,即可判别病人的肌松状况。2、加速度肌松监测仪的优缺点:(1)优点:传感器不易受外界干扰,不需预置前负荷,人-机连接简单,操作比较方便。(2)缺点:测量结果的稳定性不如EMG型监测仪。第三节 肌松监测方法一、电刺激参数:1、刺激电压与电流强度 第 2 页 总5页 南昌大学医学院讲稿2、电压:输出最大电压300-400mv,常用100-150mv

11、3、电流:输出最大电流60-80mA,常用20-50mA刺激电压与电流强度根据神经刺激器输出电流大小分为:(1)超强刺激:引起神经肌肉最大诱发反应的刺激电流,从2-10mA开始,按2-5mA递增,常用40-60mA.应用肌松药后的测量值与参照值的比值即表示神经肌肉的阻滞程度。(2)亚超强刺激:刺激电流小于超强刺激,且不引起神经肌肉最大反应的刺激。常用20-30mA。4、刺激电流输出方式(1)自动校准输出:其输出的刺激电流一般回忆录超强刺激。(2)手控校准输出:5、刺激脉冲参数(1)脉冲频率:从0.Hz开始,直至30-200Hz。在0.1-50Hz范围内,刺激频率越快,肌肉收缩程度越大,肌肉疼痛

12、越重。(2)神经肌肉传递功能(NMT)监测方法=刺激频率+脉冲数量+间隔时间。(3)刺激脉冲波宽:刺激脉冲持时间,常用0.2-0.3ms。二、电刺激方式:1、单次颤搐刺激2、强直刺激3、四个成串刺激(train-of-four stimulation, TOF)4、强直刺激后计数(PTC)5、双重爆发刺激(DBS)(一)单次颤搐刺激 神经刺激器产生单次刺激输出方波,刺激1次/10-20s,常用的频率为0.1Hz,电流为40-65mA,波宽为0.2ms。1、肌松程度表示方法:用药后的测量值与参照值的百分比,表示神经肌肉阻滞程度。2、单次颤搐刺激的优点:简单、病人疼痛不适感轻、可反复测试。3、单次颤搐刺激的缺点:敏感性差,当突触后膜的受体被肌松药占据时,肌颤搐才开始降低。不能反应肌松药对突触前膜的作用。不能区分阻滞的性质(如II相阻滞)无法评价肌松残余。(二)强直刺激 以一组连续的低频输出刺激神经肌肉,常用的频率为30Hz、50Hz、100Hz或200Hz,超强刺激电流为50-60mA,持续刺激时间为5s。1、非去极化阻滞与去极化阻滞对强直刺激的反应:(1)非去极化阻滞:衰减现象和强直后易化现象(有部分非去极化阻滞应用强直刺激后,由于Ach的合成、 第 3页 总 5页 南昌大学医学院讲稿动员及消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建筑/环境 > 建筑资料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