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年初三语文复习卷与答案

上传人:公**** 文档编号:490204486 上传时间:2023-06-29 格式:DOC 页数:8 大小:237.03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2012年初三语文复习卷与答案_第1页
第1页 / 共8页
2012年初三语文复习卷与答案_第2页
第2页 / 共8页
2012年初三语文复习卷与答案_第3页
第3页 / 共8页
2012年初三语文复习卷与答案_第4页
第4页 / 共8页
2012年初三语文复习卷与答案_第5页
第5页 / 共8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2012年初三语文复习卷与答案》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2012年初三语文复习卷与答案(8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2012年启慧教育初三语文复习卷(9)一、积累与运用(35分)1阅读下面一段话,按要求作答。(7分)悠久古老的中原文化和晋唐遗风,在泉州比比皆是,随处可见:那建于唐代的庄严宏伟的千年古寺开元寺和东西双塔,那我国古代桥梁中长度首屈一指的安平桥以及我国最早的梁式跨海长桥洛阳桥,那九日山上东西两面的摩崖祈风石刻,那清源山下的巨大的老君石像,以及南天寺的大石佛闻名遐迩,有口皆碑。为加点的同音字组词。(2分)宏伟弘( ) 桥梁粱( ) 摩崖摹( ) 遐迩暇( )下面所列内容正确的一项是( )。(2分)A“悠久古老”中,“久”字笔画数是3画,义为“时间的长短”。B“首屈一指”中,“屈”字的起笔是“丿”,义

2、为“弯”。C“晋唐遗风”中,“遗”字的起笔是“丶”,义为“遗失”。D“有口皆碑”中,“碑”字笔画数是13画,义为“镌刻功业事迹的石碑”。指出这段文字所使用的修辞手法,并品味其表达效果。(3分) 2诗文默写。(10分)烽火连三月, ,以观沧海。晓镜但愁云鬓改, ,塞上燕脂凝夜紫。闲来垂钓碧溪上, ,化作春泥更护花。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 ”3按提示填空。(任选3处作答)(3分)初中阶段,我们学了不少鲁迅先生的文章,从中受到中华文化的熏陶,更被他的伟大精神所感染。读故乡,我们感受到他 的强烈愿望;读风筝,我们钦佩他 的可贵精神;读鲁迅自传,我们敬仰他 的崇高品格;读藤野先生,他那 令我们油然而生

3、敬意。4民俗节日探究。(7分)民俗节日是我国民俗文化的一个组成部分,其中蕴藏着语文学习的宝贵资源。同学们伴随着这些节日度过了一年又一年,而对它的了解又有多少呢?那么,让我们一起去熟悉它,探究它,从而增进了解,获得知识。了解民俗节日。(2分)请用线段将下列相关内容连接起来。民俗节日春节清明端午中秋民俗活动赏月踏青舞狮赛龙舟饮食文化包粽子吃润饼尝月饼吃团圆饭品评民俗节日。(3分)请结合题提示的内容,说说我国民俗节日的特色。特色一: 特色二: 探究诗句内涵。(2分)下列诗句所表现的共同的文化内涵有哪些?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 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汨罗沉没一流恨,湘楚常怀千古羞。

4、 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5名著阅读。(8分)以“奋斗”为话题,阐明自己的一个观点。(2分) 下列名著中人物的经历与“奋斗”关系不够密切的一项是( )(2分)A格列佛 B鲁滨逊 C保尔柯察金 D骆驼祥子从以上与“奋斗”关系密切的人物中选取两位,各简述一个例子,作为你所阐述的观点的论据。(不少于30字)(4分)人物 事例: 人物 事例: 二、阅读(55分)(一)阅读下文,完成69题。(15分)桃花源记陶渊明晋太元中,武陵人捕鱼为业。缘溪行,忘路之远近。忽逢桃花林,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渔人甚异之。复前行,欲穷其林。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便舍船,从口入。初

5、极狭,才通人。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具答之。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停数日,辞去。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既出,得其船,便扶向路,处处志之。及郡下,诣太守,说如此。太守即遣人随其往,寻向所志,遂迷,不复得路。南阳刘子骥,高尚士也,闻之,欣然规往。未果,寻病终。后遂无问津者。

6、6下列句中加点词古今词义完全相同的一项是( )。(2分)A阡陌交通,鸡犬相闻 B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C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 D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7以下各组加点词意思不同的一项是( )。(3分)A便舍船 太丘舍去 B欲穷其林 子子孙孙无穷匮也C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 忠之属也D问今是何世 斯是陋室8翻译句子。(6分)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 既出,得其船,便扶向路,处处志之。 9本文内容在一定程度上体现了儒家、道家思想,请选择其中一“家”作简要说明。(4分) (二)阅读下文,完成10-12题。(15分)神奇的地声韩长代、田锟地震到来之前,或早或晚地总会有一些异常现象发生。古今中外的例子也证明了这

7、一点。例如,地震前发生的地光、地声,以及水位变化等。其中的地声,可以说是大自然在给人类带来灾难前向人们发出的最后警告信号。我国史书上记载地声的例子很多。魏书灵征志载:山西“雁门崎城有声如雷,自上西引十余声,声止地震”。清朝乾隆年间的三河县志记载1679年三河8级地震前的情景:“忽地底如鸣大炮,继以千百石炮,又四远有声,俨然十万军飒沓而至,余知为地震”1976年8月28日,唐山大地震前五六个小时不少人也听到特别奇怪的声音。地声的响声多种多样,这与震级的大小、距离、远近和震源的深度及地面覆盖物有关。有的像雷声、狂风怒吼声、炮声及汽车声、飞机声,还有的似撕布声、大树折断声、铅球在地板上滚动声、击鼓声

8、等。同一次地震,各地听到的地声情况也不尽相同。地声,同其他声音一样,也是由于振动引起的。地震前,由于地壳中岩体的脆弱部位首先发生断裂或滑擦,引起的声现象,是地震孕育过程中的一种物理现象,是一种地震先兆现象。注意观测地声,对地震预防有重大意义。我国已有利用地声成功预测地震的先例。唐山大地震前,滦南县有位中学教师,凌晨两点钟听到隆隆的地声后,立即喊醒周围所有的人离开建筑物,到空旷地带躲避。结果,凌晨3时42分,大地震就发生了。地震发生前,地壳岩石断裂或者滑擦,有时要经过几个小时或者几十个小时才发出声音;有时是震前几秒钟或几分钟。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科学家们研制了无人地震监测仪,由地声接受器、放大器

9、、数据采集器和计算机组成的监测系统,能采集、记录各种地声信号,再经过识别、判断、分析、综合整理后通过打印机,制成图形材料,供地震专家分析地震趋势,预报地震发生的大概时间、地点及强度。科学家们和人民群众总结出用地声预报地震的谚语。谚语曰:“临震前,一瞬间,地声发,最常见。震级大,地声沉;震级小,地声尖。响声长,隔得远;响声短,在眼前。闻地声,宜果断;速躲避,少危险。”观测地声作出判断,采取措施,达到避免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的目的。(选自青年科学2011年1月)10什么是地声?地声有哪些神奇之处?(6分) 11作者所要说明的事理是什么?明白这个事理对地震的预防有何意义?(5分) 12试分析文中引史料

10、和引谚语对说明事理的不同作用。(4分) (三)阅读下文,完成1317题。(25分)故乡滋味凸凹这是8年前的旧事。那年,刚刚过完40岁的生日,突然生出一种莫名的思乡之情。这种感情很强烈,近乎一种烧燎,若不回故乡住上一段日子,心里难以平静下来。于是我回了一趟老家。到了母亲的老宅院,推开那一道柴门,母亲“哦”了一声,显出意外的喜悦,眼睛潮潮地红起来。走近母亲身边,觉得母亲很矮小,依旧是粗布衣裤,与那道柴门一个色调。多少年了,故乡仍带着那种逼人的质朴。我心里很温暖,觉得自己就是为这质朴而来。母亲烧起柴草,煮了几穗青玉米。柴草很干,火烧得热烈。“住几天吗?”母亲问。我说:“当然要住几天,陪您唠一唠近20

11、年来不曾细唠的家常。”母亲笑一笑:“你已是老家雀了,只有老家雀才知道回窝哩。”在母亲的感觉里,我居然跟她一样老了。青玉米煮熟了,剥了玉米的苞衣,米粒很黄。一粒一粒剥着吃,很绵软,香得和奶一样。母亲同我一起剥玉米吃。炉膛的余火闪着黄黄的光。我一下子找到了故乡的感觉,即黄色的温暖。晚上,母亲问:“你到哪儿睡呢?娘就这一条土炕。”我说:“除了娘的土炕,我哪儿都不去。”躺在土炕上,感到这土炕就是久违了的母亲的胸怀。母亲就是在这土炕上生我的,揭开席子,肯定还能闻到老炕土上胎衣的味道。而今,母亲的儿子大了,自己也老了,却依然睡着这条土炕。土炕是故乡永恒的岁月、不变的情结吗?这一夜,母亲睡不着,她的儿子也睡不着。母亲很想对儿子说些什么,儿子也想对母亲说些什么,却都不知道从何说起,只能清晰地听到对方的呼吸。其实,岁月已使母子很隔膜了,却仍爱着,像呼吸,虽然有时感觉不到,却须臾不曾停止。天亮了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试题/考题 > 初中试题/考题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