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语文教学课例《岳阳楼记》课程思政核心素养教学设计及总结反思

上传人:汽*** 文档编号:490185167 上传时间:2023-03-20 格式:DOCX 页数:4 大小:28.11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初中语文教学课例《岳阳楼记》课程思政核心素养教学设计及总结反思_第1页
第1页 / 共4页
初中语文教学课例《岳阳楼记》课程思政核心素养教学设计及总结反思_第2页
第2页 / 共4页
初中语文教学课例《岳阳楼记》课程思政核心素养教学设计及总结反思_第3页
第3页 / 共4页
初中语文教学课例《岳阳楼记》课程思政核心素养教学设计及总结反思_第4页
第4页 / 共4页
亲,该文档总共4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初中语文教学课例《岳阳楼记》课程思政核心素养教学设计及总结反思》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初中语文教学课例《岳阳楼记》课程思政核心素养教学设计及总结反思(4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初中语文教学课例岳阳楼记教学设计及总结反思学科教学课例名称初中语文岳阳楼记岳阳楼记是范仲淹为老朋友滕子京治理巴陵郡而写的一篇散文。文中叙事、写景、抒情、议论融为一体,是范仲淹与好友共勉,也是抒发文人旷达胸襟和表教材分析明政治抱负的一篇文质兼美的好文章。读来洋洋洒洒,情感激荡。教学的重点是理解感知“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难点是“览物之情、得无异乎?”及“迁客骚人”“古仁人之心”的认识境界辨析理解。1、知识能力目标:积累掌握文中重要的文言实词虚词。2、过程与方法:学习叙事、描写、抒情、议论相教学目标结合的写法。3、情感态度价值观:学习范仲淹“不以物喜不以己悲”的矿大胸襟和“先天下之忧而

2、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忠贞爱国情怀。初三学生对文言文的学习已具备了一定的能力,但学生学习能要能透彻理解文中内容还是需要教师的引导及辅助,特力分析别是文言文所要表达的中心思想。作为文章内容,可以让学生多读多背来理解,但要真正理解文言文思想,就要老师帮助学生来完成,最主要的是教师要帮助学生理解写作背景及作者所处的社会环境都左右着文章的文义。本文要让学生多读,在熟背的基础上再去理解“览物之情得无异乎”和“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小组讨论,教师在学生讨论的基础上再加以引导理解,学生才可能理解文中的思想要义。根据学生的基础,我在教学本篇文章时应采取问题设疑的方法。让学生先自

3、学,之后小组之间相互汇报交流,再相互指出不足,然后将问题点汇集,进行质疑讨教学策略选论,最后老师再来为学生解疑,已达到让学生参与又使择与设计学生得到锻炼的学习机会。(根据您的教学思路,以及您对高效课堂的理解,说明您采用何种教学实施策略,在教学过程中怎么样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实现课堂有效甚至高效)我在为学生梳理课文内容时,学生对“览物之情得无异乎?”很困惑。这恰恰是理解文章的一个关键点,此句是文章第二自然段最后一句,它是承前启后的过渡教学过程句。教学时,我先将此句落下,直接对第3、4段进行梳理。当学生理解了第3段中是因为“满目萧然,感极而悲者矣。”第4段因为“宠辱偕忘,其喜洋洋者矣。”我问:“这

4、两段分别描写的是什么样的天气和心情?”学生:“分别是坏天气和坏心情;好天气和好心情。”我又问:“这两种不同的天气和不同的心情是些什么人的感触?”学生有的说是范仲淹的,有的说是滕子京的,有的说是迁客骚人的。我紧紧抓住学生不同的观点,回过头来阅读第2段后半部分,“迁客骚人,多会于此,览物之情,得无异乎?”接着给学生指出:迁客骚人,汇集岳阳楼,他们的情感就会随着天气的变化而触发不同的感触。同时我又问:“范仲淹的感触是不是也像迁客骚人一样呢?”学生得出的答案是范仲淹的感触与迁客骚人是不同的。因为文章末尾句“噫?微斯人,吾谁与归?”表明范仲淹的胸怀是古仁人“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即一个真正为天下苍生着想的

5、高洁情怀,他们宠辱不惊、傲然独立的人格,不随波逐流、始终为国为民着想的形象,值得我们学习的榜样。为了上好岳阳楼记,让学生更好地理解范仲淹所要表述的“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高洁情怀和老朋友滕子京共勉,我课例研究综上网查找了范仲淹和滕子京当时被贬的一些材料。为的述是更好地给学生指导这篇脍炙人口的名篇是在怎样的一种背景之下写成的。做到知人论世,理解古人情怀,把握住古人的济世情怀和高洁人格。从中也可让学生学习到一个人要如何从小树立起一种为国为民的理想目标,将来为社会国家做出自己应有的贡献。语文教学,不单只是要教会学生学会知识,更要培养学生高尚的人格。语文教学要秉持双重目标任务,既要传授好语文知识素养,又要传承好爱国情感教育,让学生身心得到全面发展。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幼儿/小学教育 > 小学课件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