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心理学(详细版)陈琦

上传人:桔**** 文档编号:490172338 上传时间:2023-07-30 格式:DOCX 页数:21 大小:55.49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教育心理学(详细版)陈琦_第1页
第1页 / 共21页
教育心理学(详细版)陈琦_第2页
第2页 / 共21页
教育心理学(详细版)陈琦_第3页
第3页 / 共21页
教育心理学(详细版)陈琦_第4页
第4页 / 共21页
教育心理学(详细版)陈琦_第5页
第5页 / 共21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教育心理学(详细版)陈琦》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教育心理学(详细版)陈琦(21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教育心理学复习题名词解释1. 陈述性知识:也叫描述性知识,是关于事物及其关系的知识,主要用于区别和辨别事物(. p74)2. 成就动机:是指人们在完成任务中力求获得成功的内部动因,即个体对自己认为重要的,有价值的事情乐意去做,并努力达到完美地步的一种内部推动力量。(p265)3最近发展区:指现有水平和在他人指导的情况下可以达到的较高的解决问题的水平之间的差距。(p62)4普雷马克原则:又称祖母的法则,即用高频的活动作为低频活动的有效强化物。(p39)5程序性知识:即操作性知识,是关于怎样做的知识,是一种经过学习自动化了的关于行为步骤的知识。( p74)6、自我效能感是指人们对自己能否成功地进行

2、某一行为的主观判断。班杜拉认为人类的行为不仅行受行 为结果的影响,而且受通过人的认知因素形成的对结果的期望这一先行因素的影响。是个体对自己能够 有效处理特定任务的主观评价,它与学习行为之间存在相互作用。自我效能感高低直接影响个体的努力 程度,从而影响成绩好坏,而成绩好坏反过来也影响个体自我效能感。 269 页7概念同化:用下定义的方式直接向学习者呈现,让他们利用已掌握概念来理解。(plOl)8正迁移:在学习的迁移中,一种学习对另一种学习起到促进,助长的作用。(p198)10、上位学习:又称总括学习,是在学生掌握一个比认知结构中原有概念的概括和包容程度更高的概念或命题时产生的。(p103)11、

3、学习迁移:是指一种学习对另一种学习的影响,或习得的经验对完成其他活动的影响(p198)12、替代强化:指观察者因看到榜样受强化而受到的强化。(p43)13、符号学习:托尔曼的符号学习理论把认知主义的观点引进行为主义的学习联结理论,改变了学习联结理论把学习看成是盲目的、机械的错误观点。学习不是简单的机械的运动反应,而是学习“达到目的 的符号”及其所代表的意义。(p46)14、发现学习:指给学生提供有关的学习材料,让学生通过探索、操作和思考,自行发现知识,理解概 念和原理的教学方法。(p322)15、先行组织者:先于某个学习任务本身呈现的引导性学习材料。(p54)16、智慧技能学习:指运用符号或概

4、念与环境交互作用的能力的学习。(p32)17、学习的顿悟说:这一学习理论的主要代表是苛勒,所谓顿悟,就是领会到自己的动作和情境,特别 是和目的物之间的关系。首先,学习不是简单的形成由此到彼的神经路的联结活动,而是头脑里主动积 极地对情境进行组织的过程;其次学习过程这种直觉的重新组织,不是渐进的尝试错误的过程,而是突 然的顿悟。(p46)18、下位学习:又称类属学习,认知心理学假定,人的认知结构是在观念的抽象、概括和包容程度上按 层次组织的。当学生原有的观念在概括和抽象的水平上高于新学习的观念时,新学习的观念归属于旧知 识而得到理解,新旧知识所构成的从属关系。(p102)19、特殊学习迁移:是某

5、一领域或课题的学习对学习另一领域或课题所产生的影响。(p199)20、认知地图:根据一个典型的实验即训练小白鼠走迷宫到达食物箱,托尔曼认为:白鼠之所以能选择最接近于食物的路线,是因为白鼠学会的不是简单的、机械的反应动作,而是学习达到目的的符号及其 所代表的意义,建立一个完整的“符号一完形”模式。(p47)21、相关研究:主要用于探讨变量之间的相关关系,并根据这种关系就研究对象的特征和行为做出解释 和预测。(p21)22、连续接近技术:23、效果律:如果一个动作跟随着情境中一个满意的变化,在类似的情境中这个动作重复的可能性将增加,如果跟随的是一个不满意的变化,这个行为重复的可能性将减少。24.

6、有意义学习:是针对机械学习而言,指在学习知识过程中,符号所代表的新知识与学习者认知结 构中已有的适当观念建立实质性和非人为的联系的过程。(p53)25、高路学习水平:26、图式;在皮亚杰认知发展理论中,图式是指一个有组织、可重复的行为模式或心理结构,是一种认 知结构的单元。一个人的全部图式对组成一个人的认知结构。27 观察学习,即人的一切社会学行为都是在社会环境的影响下,通过对他人示范行为及其结果的观察学 习而得以形成的。不必直接做出行为,不避亲身体验强化,可提高学习效率。4.策略性知识:是关于如何学习和如何思维的知识,即个体运用陈述性知识和程序性知识去学习,记忆, 解决问题的一般方法和技巧。

7、(p74)7学习风格:指学习者持续一贯的带有个性特征的学习方式和学习倾向。(p292)8强化物:凡是能增强反应频率的刺激或事件叫做强化物。(p39)10负迁移:是指一种学习对另一种学习产生了干扰或阻碍的作用,对另一种学习产生了消极的影响。( p199)12. 自我效能感:是个体对自己能够有效处理特定任务的主观评价。(p42)14教育心理学:是教育学的基础学科之一,主要研究学校情景中的教与学的基本规律的科学,是一门基 础研究和应用研究并重的学科。15、内部动机:是指诱因来自于学习者本身的内在因素,即学生因对活动本身发生兴趣而产生的动机。( p258)26、准备律:指学习者在学习开始时的预备定势。

8、学习者有准备而又给以活动就感到满意,有准备而不 活动则感到烦恼,学习者无准备而强制以活动也感到烦恼。(p34)二、简答1简述斯金纳的强化理论。答:(1)强化的类型 凡能增强反应频率的刺激或事件叫做强化物。 正强化是通过呈现想要的愉快刺激来增强反应频率,负强化是通过消除或中止厌恶、不愉快刺激来增强 反应频率。强化分为一级强化和二级强化两类。一级强化满足人和动物的基本生理需要,如食物、水、安全、温暖 与性等。二级强化是指任何一个中性刺激与一级强化反复结合后,自身获得强化效力,可分为社会强化 信物和活动。同一物体对不同人而言,强化的效果会不同,甚至有可能截然相反。(2)强化的程序 强化的程序指强化出

9、现的时机和频率。强化的程序可分为连续强化程序和断续强化程序。断续强化程序 又可分为间隔程序和比率程序。间隔程序是根据历次强化之间的时间间隔而安排强化。比率程序是根据 历次强化之间学习者做出适当反应的数量而安排强化。教师作为强化的操作者,应当选择合适的强化物已经恰当的方式的组合,以塑造学生良好的行为。2. 简述班杜拉提出观察学习的过程。答:班杜拉以儿童的社会行为的习得为研究对象,进行了一系列重要的实验研究,系统地形成了他关于 学习的基本思路,即观察学习是人的学习的最重要的形式。班杜拉认为观察学习包括注意、保持、复制 和动机四个子过程。在注意过程中,观察者注意并知觉榜样情景的各个方面。 在保持过程

10、中,观察者记住从榜样情景了解的行为,以表象和言语形式将它们在记忆中进行表征,编码 与存储。在复制过程中,观察着将头脑中有关榜样情景的表象和符号概念转为外显的行为。 在动机过程中,观察者因表现所观察到的行为而受到刺激。 班杜拉的社会学习理论关于学习的实质问题的基本看法是,学习是指个体通过对他人的行为及其强化性 的结果的观察,从而获得某些新的行为反应,或有的行为反应得到修正的过程。3. 简述加涅对学习结果的分类。答:加涅根据人类学习的结果,人的学习结果可分为以下五种:(1)言语信息的学习,指有关事物的名称、时间、地点、定义以及特征等方面的事实性信息的学习。(2)智力技能的学习,指运用符号或概念与环

11、境交互作用的能力的学习。(3)认知策略的学习,指调控自己注意、学习、记忆和思维等内部心理过程的技能的学习。(4)态度的学习,指影响个人对人、事和物采取行动的内部状态。(5)动作技能的学习,指通过身体动作的质量的不断改善而形成的整体动作模式的学习。4. 简述科尔伯格的道德发展阶段理论的基本内容。答:四. 简述科尔伯格的道德发展阶段理论的基本内容(235236)答:由于儿童道德判断和推理的发展是有阶段性的,对于处于不同阶段的儿童道德教育的内容和方法 应有所不同。开展道德两难故事讨论,用矛盾的观点看待道德情景,有利于儿童道德推理能力的发展按照“加一原则”提升儿童道德推理水平。科尔伯格从理论上提出,在

12、引导儿童发展其道德认识 能力时,一次只提升一个阶段。儿童与比自己高一个阶段,至多搞两个阶段的人相互作用,可以有效地 提高其道德推理水平5. 简述人本主义学习理论的基本内容。 答:人本主义理论是指更加注重人类的思维能力、情感体验和主宰自己命运的能力,强调人之所以为人 的最实质的东西,成为有别于行为主义与精神分析理论的号称“第三势力”的心理学思潮人本主义 心理学。它包括以下三方面的内容:(1)对学习的看法。人本主义的学习理论以人本主义心理学的基本理论框架为基础。人本主义深信,学习是人固有能量的自 我实现过程,强调人的尊严和价值,强调无条件积极关注在个体成长过程中的重要作用。学习的目的和 结果是使学

13、生成为一个完善的人,一个充分起作用的人,也就是使学生整体人格得到发展。 它根据学习对学习者的个人意义,将学习分为无意义学习和有意义学习两大类。(2)对教育的看法。人本主义认为教育与教学过程就是要促进学生个性的发展,发挥学生的潜能,培养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与 主动性。教师的任务不是教学生学知识,也不是教学生怎样学,而是要为学生提供学习的手段和条件, 促进个体自由地成长。罗杰斯提出了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思想,强调将学生视为教育的中心,学校为学 生而设,教师为学生而教。(3)基本教学模式。第一,以题目为中心的课堂讨论模式 第二,开放课堂模式第三 ,自由学习的教学模式6. 学生学习的特点有哪些?(1)主要掌

14、握间接经验,直接经验的习得相对较少。学生的学习从现有的经验、理论开始,同时补充 以感性经验。从总体上来说,学生对间接经验的学习是主要的。(2)学习的时间有限。学生的学习是在有计划、有目的、有组织的情况下进行的,学习必须在有限的时 间内完成,并达到社会的要求,因而需要教师的指导。教师对学生的了解能够保证在较短的时间内采用 特殊有效地方法,帮助学生学会学习。(3)学习具有一定的被动性。学生的学习更多的不是为了适应当前的环境,而是为了适应将来的环境,当学生意识不到他当前的学习与将来生活实践的关系时,就不愿为学习付出更大努力。7. 简述班杜拉自我效能理论的基本内容。(P42)答:自我效能感理论是社会学

15、习理论的创始人班杜拉提出的,班杜拉运用自我效能感理论来解释人 类行为的启动和改变。自我效能感是指人们对自己能否成功地进行某一行为的主观判断。班杜拉认为人 类的行为不仅受行为结果的影响,而且受通过人的认知因素形成的对结果的期望这一先行因素的影响。 因此,他认为行为出现的概率是强化的函数这一传统观点是不确切的,行为的出现不是由随后的强化决 定的,而是由人认知了行为与强化之间的依随关系后对下一步强化的期望决定的。班杜拉指出,传统的 期望概念只是结果期望,此外,还存在的一种期望,及人对自己能够进行某一行为的实施能力的推测或 判断,这就是效能期望,及人对自己行为努力的主观判断。人们在获得了相应的知识、技能后,自我效 能感就成了行为的决定因素。班杜拉通过大量的研究指出,个体自我效能感的形成由四个来源:(1) 个体自身行为的成败经验。因为它基于个人的直接经验,所以,对自我效能感形成的影响最 大。一般说来,成功经验会增强自我效能感,反复的失败会降低自我效能感。但事实并非这么简单, 成败经验对自我效能感的影响还要受到自我归因方式的左右。(2) 替代性经验。人类的许多自我效能期望来自于观察他人多获得的替代性经验,能否成功获得 这种经验,一个关键因素是观察者能否于榜样一致(3) 言语劝说在影响自我效能感的各种因素中,言语劝说因其简单有效而得到广泛的应用,但由于 它缺乏经验基础,所形成的自我效能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学术论文 > 其它学术论文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