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朝重榷北新关雄峙运河五世纪(上)

上传人:cl****1 文档编号:490163158 上传时间:2022-10-15 格式:DOCX 页数:2 大小:11.51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两朝重榷北新关雄峙运河五世纪(上)_第1页
第1页 / 共2页
两朝重榷北新关雄峙运河五世纪(上)_第2页
第2页 / 共2页
亲,该文档总共2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两朝重榷北新关雄峙运河五世纪(上)》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两朝重榷北新关雄峙运河五世纪(上)(2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两朝重榷北新关,雄峙运河五世纪(上)土耳其诗人纳乔姆希格梅曾云:人的一生中有两样东西不能忘却,即母亲的面孔和城市的面貌。某种意义上, 运河之于拱墅,是有着母性光辉的。她不仅孕育出此地经济和文化之优势,也献出自然与环境之胜景。而北新关又 是运河对古杭州之经济发展和地位有丰巨贡献的一个重大例证。它们均成了今日拱墅和杭州城市面貌的重要构筑物 之一。大关桥上说“北新”门牌益于寻路,名牌助长竞争力。昔农村,或更遥远的古代市镇,街坊邻里常往来,抬头不见低头见,故而人就是门牌。寻亲访 友者,但需在村头或巷口一问:“大爷,谁谁谁家住哪,您知道吗?”若问一人无果,则续行续询,大娘、大嫂、小哥贴着脸客客 气气一路

2、问过去,只要没摸错村庄踏错巷,报错名号记错姓,十有八九能达目的。然随人口流动性之剧增,往城里寻人而不知其门牌, 则况如大海捞针。于是,门牌因人而贵,因主子是名人而成为“名牌”,成为名招牌的现象便也层出不穷了。人性喜简,斯现象之结果, 往往是时间一长,人们只记住了名门牌,却把其背后更大的名牌给遗忘了,哪怕记住的,也仅有碎片。大关与北新关,即况此一类型。个中就里,当由北新桥说起。南宋冯楫在中兴永安桥记一文中说:“府北十余里号北关镇 旧有三石桥居北面最大者曰永安。”冯楫所云之永安桥,是北新桥的第一个身份。至冯作记前一年,即绍兴七年(1137),永安桥已存世36 载。风吹雨雪侵,日晒人 车压,桥身毁损

3、严重,知者人人寒心,能绕行则绕行,饶不了行,便只好练飞毛腿,无人敢于桥上多停留半秒,恐其顷刻间覆坠,夺 去卿卿性命。斯情景,北关镇一长者看在眼,急在心。长者叫陈德诚,不顾年迈,数次踏勘危桥。他很清楚,单凭其一己之力,断然 无法完成心愿。于是,他联合了同辈余庆施、宗宥等人,又找来一位叫梵海的和尚,结约募缘。越来越多知晓此事者亦皆相助。在陈 老亲自监造下,至绍兴八年(1138)初春,历半年未满而新桥已屹,号曰“中兴永安桥”。中兴永安桥何时何因更名为北新桥,史无详实。不过,至迟淳熙十四年(1187),北新桥之谓当已出现。据宋史河渠七(淳熙)十四年七月,不雨,臣僚言:“窃见奉口至北新桥三十六里,断港绝

4、潢,莫此为甚。”淳佑临安志卷7则更实确地称:“北新桥, 元名中兴永安桥”。元,意即原来。此后,北新桥之称,一直沿用到清代。然,清中叶北新关似又非止一名,如舒位就以杭州关谓之。那么“大关”之谓,又是怎么来的呢?因不见记载,故而只能推测,权当抛砖。 北新关之大,吾以为有三。其一,桥大,按元代张士诚所开河面之阔(20 余丈)来算,北新桥之长至少60 米。其二,官署大, 明弘治丙辰(1495),北新关主事刘景寅花了三个月而建成官署,堂屋门阔三间,台阶直入运河水中,堂前有牌坊,牌坊侧有轩,坐其 中,河上景象一目了然。明万历年间,一把大火烧了官署,重修时,又于运河畔建有三丈高之鼓楼。其三,名气大。京杭大运

5、河自南 而北第一座榷关。因此,吾之理解为:于上述“三大”之基础上,坊间亦渐以“大关”入语。 19 世纪英国人库克在中国一书中言及此地时,亦有“新关,又称大关既新又大的通关关口。”之语。 人性厌繁,“大关、大关”地叫多叫久了,“北新”便也离尘世越来越远, 以致再用北新旧名悬刻新桥之上,反倒显得不合时宜。止今,伫立大关桥上北望,第一道河湾处东面即为北新关旧址,新造木码头旁,仿古旗迎风猎猎。百十年前北新关,不说名扬天 下,亦属一方之雄。而今,会意者又有几人?水浮陆走者必由明李旻在其公恕堂记一文里说北新关:“路当吴楚闽越之冲,水浮陆走者必由。”倘以今时杭州南北交通干道之丰,宇内 海陆空运输之发达来读,

6、定有不少人要哂笑李旻在吹大牛。南宋,杭州贵为国都,兼满城“皆石板街道,非泥沙比,车轮难行,所以用舟楫及人力”,运河水系交通地位之高,自不消说。元 代漕运虽以海路为主,但由南至北航线的入海口却是在平江刘家港(今属江苏太仓),故浙江运河地位亦未受损。明朝实行禁海政策, 全国南北商品流通更有赖于京杭大运河。明廷于其前历代基础上,竭力治理运河,维护其畅通,公私运漕,尽得利便。这里有必要说明一下:至明朝,江南运河南段主干已非宋时本道。宋之本道为上塘河,“西至德胜桥,抵长安坝”。明以新开河为 本道,过德胜桥、北新桥,经塘栖北上。江南运河西移固有地理环境变迁之因,但主要推手还是张士诚。嘉靖仁和县志卷 6载:

7、“元 末张氏军船往来苏杭,以旧河为狭,复自武林港口(在德清)开浚至北新桥,又南至江涨桥,河广20 余丈,遂成大河。因名新开河。” 自此,浙东运河、钱塘江、西湖、苕溪、余杭诸水结脉北新桥南,杭州运河的中心,遂由东新桥转为北新桥。宣德四年(1429),明廷 据桥设关,关以桥名,曰:北新钞关。钞关,即当时税务机关之一种。明高凌夷钞关政录记一文开篇即云:“钞关何为?征商税也!”有明一代,全国八大钞关,七 个设在运河沿线,其一便是北新钞关京杭大运河商运之繁荣,北新关地位之重,由此可见一斑。看来,李旻所言非但不是吹牛,还相当到位地概括了北新关的价值和意义。康熙年间,北新关依然“上赖江西闽广,下赖苏松常 镇

8、等商货”,依然“百物辐辏,商贾云集,千艘万舳,往迥不绝”。李旻的观点,也得到了清代文人的呼应。却说雍正九年某日,北新关官署大院,张灯结彩,官差士绅,进进出出,丫鬟男仆,忙忙碌碌,酒香菜色,推杯换盏,大楷小楷 轮番上场,隶草行楷,交互亮相,欢歌笑语,此伏彼响,溢美之词,盘柱绕梁,煞是闹热。各位看官,道是为何?原来,因旧版北新关志内北关八咏有题无诗,令新北新关志的编委们感到特别遗憾,便搞了 这么个创作活动,由新志编委会出面,北新关官署买单,邀请当时的士绅新作北关八咏,五言七绝不限。哪八咏?即地部开司、芳 村即景、化度绀园、明正琳馆、康桥晓市、龙舌清流、北新泛鷁、南石垂虹,皆北关周遭景胜。此番征文,共征得八咏诗凡百余首, 然多浮于献媚吹捧,诗质不高,不如当稗史之料来读更为有趣。且录地部开司题下四行诗如次:其一曰:新榷何年建,宏图壮北隅。咽喉藏百越,襟带绕三吴。(杜芬) 其二云:秉榷东南旧版曹,巍峨宫阁莅江皋。地当两浙临沧海,境借三吴通巨艘。(唐鲁述) 乍读,差点以为王勃复活,滕王阁北漂;范仲淹再世,岳阳楼东移。辨之,此四行诗尽管有仿制之嫌,但其所形所概之于北新关 的地理位置、历史地位,大抵称得上所言不虚。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建筑/环境 > 建筑资料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