统编版必修上册 情景式默写及答案

上传人:壹****1 文档编号:490161814 上传时间:2023-06-13 格式:DOC 页数:15 大小:597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统编版必修上册 情景式默写及答案_第1页
第1页 / 共15页
统编版必修上册 情景式默写及答案_第2页
第2页 / 共15页
统编版必修上册 情景式默写及答案_第3页
第3页 / 共15页
统编版必修上册 情景式默写及答案_第4页
第4页 / 共15页
统编版必修上册 情景式默写及答案_第5页
第5页 / 共15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统编版必修上册 情景式默写及答案》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统编版必修上册 情景式默写及答案(15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高一情境默写训练1.劝学(1)(2018全国卷)荀子劝学中举例论证借助外物的重要性时说,终日殚精竭虑思考, 却“ ”,踮起脚极目远望,也“ ”。 (2)(2017全国卷)荀子劝学中强调了积累的重要。以积土成山、积水成渊可以兴风 雨、生蛟龙设喻,引出“ , , ”的观点。 (3)(2016全国卷)荀子劝学指出,蚯蚓虽然身体柔弱,却能“ ,”,是用心专一的缘故。(4)(2014大纲卷)荀子劝学以蚯蚓为例,论证了为学必须锲而不舍,坚持不懈;同篇中与之相反的例证是:“ , ,。”(5)韩愈师说中的“是故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这句话与荀子劝学中 的“ , , ”观点相同。(6)荀子的劝学中,写

2、君子需要通过广泛学习来提升自己的句子是“ , ”。(7)劝学中强调空想不如学习的句子是“ , ”。 (8)荀子劝学中的“ , ”两句以行路为喻,说明了学习 重在积累的道理。(9)荀子在劝学中通过对“见者远”“闻者彰”“致千里”“绝江河”的原因的分析得 出的结论是“ , ”。(10)荀子在劝学中用劣马的事例强调人生贵在坚持的两句是“ ,”。(11)荀子劝学中为了强调学习必须持之以恒,用劣马与好马进行对比以说理的句子 是: , ; , 。(12)荀子在劝学中用比喻的手法,借助木头经过烘烤后发生变化,即使再烘烤也不能复 原了,说明事物经过一定的变化,可以改变原来的状态的语句是: , , 。(13)荀

3、子劝学中以站在高处招手为喻,阐明学习能借助外物提升自己道理的名句是 “ , , ”。(14)荀子劝学中,“ , ”两句通过“木”与 “金”的变化来进一步说明客观事物经过人工改造,可以改变原来的状况。(15)荀子劝学中的“ ”是说君子的天赋本性跟其他人并没有什 么不同,然而学识却超过一般人,是因为“ ”,说明了善于利用客观 条件可以弥补自身不足的道理。(16)荀子劝学中“ , , ”三句运 用类比手法,从反面强调学习必须专一。(17)荀子劝学中以借助舆马可“致千里”为例,论证了君子“善假于物”的道理,同 篇中与之相似的例证是“ , , ”。(18)荀子劝学中说将直木烤成符合圆规的曲度 ,“ ”,

4、 也不能够再 使其恢复原状的原因是“ ”,告诫我们只有经过学习才能增长知1识、锻炼才干。(19).荀子劝学中认为人的知识、道德、才能等是通过后天不断学习而获得的。人要成为 “ ”的君子,就要“ ”,可见学习与 自我检查的意义是十分重大的。(20).荀子劝学一文中,作者以“木”为喻的句子“ ”和 以“金”为喻的句子“ ”,形象地说明了只有不断地学习才能够 取得进步的道理。2.师说(1)(2019全国卷) 师说中,对于为子择师自己却耻于学习这种现象,韩愈最后的评 价是:“ , 。”(2)(2019北京高考)有些同学在阅读经典时,只摘抄妙语警句,而不注重领会思想、汲取智 慧。用俗话来说,这叫“捡了芝

5、麻丢了西瓜”。用古诗文名句来说,可谓“ , ”。(3)(2018全国卷)韩愈的师说是写给少年李蟠的。文末所说的“ ”,点 出李蟠的文章爱好,而“ ”,则说明了李蟠的儒学素养。 (4)(2014大纲卷)韩愈在师说中说:从师与年纪无关,比自己年纪大的人,闻道在自己 之先,要以之为师;而“ , , ”。 (5)师说中,写士大夫之族以地位、官职为借口拒绝从师学习的语句是“ , ”。(6)韩愈在师说中阐述老师职责的句子是“ , ”。(7)师说中,韩愈认为不必苛求老师一定要比弟子强的句子是“ , ”。(8)孔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韩愈在师说 中也明确提出了择师的标准

6、:无贵无贱,无长无少, , 。 (9)韩愈在师说中用“ , , ”三 句阐明了古代圣人良好的学习态度。(10)师说中强调从师是为了学道,和他人的年龄大小无关的两句是: , ?(11)“没有人是天生懂道理的”,这与师说中“ , ”的 意思一致。(12)韩愈在师说中表现当时普通人才能低下却耻于从师学习的句子是“ , , ”。(13)韩愈在师说中强调自己所说的老师不是指童子的启蒙老师的句子是: , , 。 (14)师说一文通过“古之圣人”与“今之众人”的对比,批判了“ , , ”的态度。(15)荀子劝学中指出“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这与韩愈师说中所表达的 “ , ”的观点是相同的。(16)中国是

7、一个有着尊师传统的国家,韩愈在师说中指出教师作用的一句是: , 。(17)师说中韩愈认为“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的原因2是: , 。(18)韩愈在师说中援引孔子的言论“ , ”,旨在批判士大夫之 族的愚妄。(19)韩愈在师说中提出“ ”的观点后,接着运用“ ”的事例加以论证。(20).韩愈师说认为:从师态度不同,结果也不同。古之圣人才智超出一般人很远,“ ”;今之众人才智低于圣人很多,“ ”, 这才造成了两种截然不同的结果。(21).韩愈在师说中说:从师与年纪无关,比自己年纪大的人,闻道在自己之先,要以之为师;即使生乎吾后, ,。(22).师说中用古今对比指出从师与不从师的两种结果,

8、并用一个反问句点出圣人更圣明、 愚人更愚笨的原因的语句是 , , ? 3.赤壁赋(1)(2019全国卷)苏轼在赤壁赋中以“ 出了婉转悠长、延绵不尽的乐声之美。,”两句,写(2)(2018全国卷)苏轼赤壁赋中描写明月初升的句子是“,”。(3)(2016全国卷)在赤壁赋的开头,苏轼写自己与朋友泛舟赤壁之上,朗诵诗经陈风中的月出篇,即文中所谓“,”。(4)(2014全国卷)在赤壁赋中,苏轼用“,”两句概括了曹操的军队在攻破荆州后顺流东下时的军容之盛。(5)赤壁赋中写江上水气弥漫,江水无边无际和远方天际相接的句子是“,”。(6)苏轼在赤壁赋中描写曹操攻破荆州后在长江边上横执长矛、饮酒作诗的英雄形象的

9、句子是: , , 。(7)苏轼赤壁赋中“客”感叹自己生命短暂、羡慕江水长流不息的句子是“,”。(8)在赤壁赋中,面对浩浩荡荡、奔腾不息的长江,吹洞箫的客人由此发出人生短暂的 感叹: , 。(9)苏轼赤壁赋中,“状难写之景如在目前”,写天上的满月从东面山上升起,似乎也像游 人一样,深深陶醉在这良辰美景之中,有意把脚步放得很慢、很慢的语句是: , 。(10)赤壁赋中通过侧面描写表现洞箫声的凄切婉转的两句是“,”。(11)赤壁赋中客人感叹自己的命运时,希望与神仙和明月同在的两句是“,”。(12)赤壁赋中写作者在江面上自由漂荡,似乎是在浩荡的宇宙间乘风飞行,飘飘忽忽升入仙境里去的句子是“, ;,”。(

10、13)在赤壁赋中“客”用比喻的修辞手法感伤个人在天地间生命的短暂和个体的渺小的语句是“,”。(14)赤壁赋中,苏轼感受着江上微拂的清风,看着眼前平静的江面,不由得3“, ,”。(15)赤壁赋中“,”两句,描绘出秋江的爽朗与平静,这也正是作者悠然自得、怡然自乐的内心写照。(16)赤壁赋中用“,”来写游人任凭一叶扁舟随意漂荡,在辽阔江面上自由来去。(17)苏轼赤壁赋结尾处主客的精神实现了质的飞跃:“ ”忘记了空 间;“ ”忘记了时间。主客皆进入了“ ”的豁达超 然之“乐境”。(18).赤壁赋中概括了曹操军队在攻破荆州顺流而下的军容盛状的句子是: ,。(19).赤壁赋中叙写江水流逝却始终长流不息,月

11、亮盈亏却无所增减的哲理的句子: , ; ,。(20)赤壁赋中写清风与明月可尽情享用、无人禁止、无穷无尽的句子: ,。(21).赤壁赋中写月亮升起后,对游人依依眷恋,脉脉含情,实则是游人喜爱明月的句子: , ,。(22)赤壁赋中描绘秋江的爽朗和澄清,也恰好体现作者怡然自得的心境的句子: ,。4.登泰山记(1)登泰山记中,时间是“乾隆三十九年十二月”,路线是“自京师乘风雪,历齐河、长清, , ,”。“乘”“历”“穿”“越”“至于”这几个动词不但由远及近地交代行程,而且也准确地表现了时令和地形。 (2)登泰山记中,“由南麓登”,这是登山方向;循中谷入,“道少半, , ,”,是总写作者与友人的登山路线

12、。(3)登泰山记中,描绘日出前的气候和周围的景色的句子是:“。 。”(4)登泰山记中,“回视日观以西峰, , ,”,既描绘了旭日临空,光照万里的磅礴气概,又暗示了日观峰之高,是观日的最佳处,再次突 出了日观峰这幅主景。(5)登泰山记中,“日上, , 升起,那赤红的颜色,像是朱砂。”,共 14 字,只见一轮红日冉冉(6)泰山名山傍水,分外壮观。登泰山记“,”两句顿挫有力,把泰山的水景由汶水、济水两条河铺开成面写去,点出了山南山北众多支流纵横交叉、终归 一河的景色。(7)登泰山记写道作者登上山巅,俯瞰泰安城,看到“,”,写出了汶水和徂徕山沐浴在夕照中的美丽景色,以及环绕山间像轻柔的腰带一样的云雾。

13、(8)登泰山记写太阳将出时夜色已退,晨曦初现,太阳的形体未现,光芒已可见的景色是“,”,这是说,在天地相接的地方,有一线云层,显现出奇异的颜色,霎时间成为五彩缤纷。( 9 ) . 登 泰 山 记 中 , 姚 鼐 在 文 章 开 头 就 交 代 了 泰 山 所 处 的 地 理 位 置 :“泰 山 之4阳,”,且“阳谷皆入汶,”,概述了泰山前后的地理形胜。( 10 ) . 登 泰 山 记 中 , 作 者 以 简 练 的 笔 调 , 用 远 近 结 合 的 方 法 , 摹 写 了“弥漫的环境和气势。,”的近景,凸显了泰山日出前风雪交加、云雾(11)登泰山记中,作者立足日观亭上,但见“,”,由近及远 , 拔地参天的山峰 , 竟然小得像樗蒱 , 这里以夸张的手法 , 反衬出作者站得高 , 望得 远。(12).登泰山记中,作者写泰山日出,没有写红日以半圆形跃出海面的景象,而是轻笔勾勒 ,“量。,”, 只用丹砂的色彩 , 便写出朝阳的生气和力(13).登泰山记的侧面描写很巧妙。如写泰山的高峻,先用“ ” 暗暗点出 ,再借山顶俯视时“ ”和在日观亭时 “ 足下皆云漫”的图景从侧面 加以烘托。(14)登泰山记文末写泰山严冬景象 , 一句“ ”烘托出泰山冬 季的萧条,而“ ”则与前文“大风扬积雪击面”呼应。5.静女(1)静女中,写姑娘故意躲起来,小伙子焦急的句子是“,”。(2)静女中,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幼儿/小学教育 > 小学课件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