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论商业银行存款利率市场化改革的制度思索

上传人:cl****1 文档编号:490160538 上传时间:2023-02-10 格式:DOCX 页数:8 大小:20.19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试论商业银行存款利率市场化改革的制度思索_第1页
第1页 / 共8页
试论商业银行存款利率市场化改革的制度思索_第2页
第2页 / 共8页
试论商业银行存款利率市场化改革的制度思索_第3页
第3页 / 共8页
试论商业银行存款利率市场化改革的制度思索_第4页
第4页 / 共8页
试论商业银行存款利率市场化改革的制度思索_第5页
第5页 / 共8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试论商业银行存款利率市场化改革的制度思索》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试论商业银行存款利率市场化改革的制度思索(8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试论商业银行存款利率市场化改革的制度思索 摘要:利率市场化是市场经济发展的必定趋势。改革开放以来,商业银行利率市场化取得了一定进展,但美国Q条例的废除历程和阿根廷利率改革失败的教训说明存款利率市场化需要慎之又慎,现在中国经济主体对利率的敏感程度、中央银行基准利率生成机制、商业银行财务管理能力和风险管控技术还不能完全满足存款利率市场化的要求,所以深入完善利率市场化体系尤为关键和迫切。关键词:利率市场化;银行存款;浮动利率;生成机制一、引言利率市场化是指资金供求双方经过市场机制决定资金均衡价格,从而能够更加好的反应资金稀缺程度,提升资金配置效率。现在中国的利率体系依然属于国家主导型,这里面有历史原

2、因、经济现实状况约束、未来风险考虑等原因,不过为了更加好地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发挥市场机制作用,利率市场化是必定趋势。利率市场化是一项系统工程,利率市场化不是目标,不能为了市场化而简单的放开管制任其浮动。本文将在分析中国经济背景的基础上,从新制度经济学制度变迁的理论出发,经过对美国等发达国家和阿根廷等发展家利率市场化的经验借鉴,分析中国存款利率市场化的可行性。二、我国外利率市场化实践(一)美国利率市场化的改革历程美国利率市场化历程实际上就是“Q条例”从颁布到废止的过程。二十世纪30年代以前,美国的金融制度基础上是自由、非管制的。二十世纪30年代经济大危机后,为了限制银行间的存款利率竞争,

3、美国逐步形成了多种金融机构分工较为明确的专业化金融体制,出台了一系列法案,尤其是1933年6月美国国会经过了1933年银行法,其中的Q条例要求:严禁会员银行对活期存款支付利息,对定时存款和储蓄存款设定利率最高上限。1966年后又制订了暂时利率控制法案,将Q条例的使用范围扩展到储蓄、贷款协会和互助储蓄银行等。制订Q条例的初衷是为了限制银行业争夺存款的过分利率竞争,确保银行业稳健经营。Q条例的实施对美国经济的恢复起到了一定的主动作用,但进入二十世纪60年代后期,该条款的弊端开始逐步显现:储蓄增加下降,存款机构的存款大幅度缩减,难以满足实体经济发展的投资需求,最终出现了显著的金融脱媒现象,各存款机构

4、经营陷入困境。经过商业银行和美联储的不停博弈,最终美联储拉开了利率市场化的序幕。首先将10万美元以上、3个月以内的短期定时存款利率市场化,后又将90天以上的大额存款利率管制给予取消;并将定时存款利率的上限逐步提升,以缓解利率管制的程度。1980年3月,美国政府制订了解除存款机构管制和货币管理法案,决定自1980年3月31日起,分6年逐步取消对定时存款利率的最高限,即取消Q条例,但该法案直到1982年才开始正式组织实施。1982年的高恩胜杰曼法案的实施,深入加强了存款机构吸收存款的能力,增强了其和货币市场基金竞争的能力,“金融脱媒”现象得到缓解。到1986年1月美国全部的存款利率和大部分贷款利率

5、的限制均被取消,从而实现了利率市场化,但美联储委员会仍管理和决定贴现利率,并以此影响市场利率的变动,美国利率市场化的时间相对于其它发达国家较长,从酝酿到最终完成前后用了十几年的时间。美国的利率市场化不但仅是打破Q条例那么简单,它是古典经济思想和凯恩斯主义在新经济背景下的一个相互折衷、妥协,其导火线则是Q条例限制了银行资本追求利润最大化的动机,随之而来的金融创新不停突破Q条例的种种约束,最终迫使政府经过完善监管制度、提升央行的调控能力等方法去适应利率市场化要求。(二)阿根廷利率市场化的失败为配合石油危机以后的发展战略调整,阿根廷于1977年开始实施利率市场化改革,大幅度调低存款准备率,对商业银行

6、进行私有化,激励非银行金融机构建立,为外资银行提供便利条件。同时,许可银行依据资金供求情况自行决定利率。但其结果是实际贷款利率水平上升到了难以想象的高度,大批企业因无法偿还银行贷款而倒闭,本国商业银行和企业被迫转向利率相对较低的国际金融市场进行借贷,造成外债的过分膨胀和政府的重新干预,中央银行被迫发行10万多亿比索来挽救濒临破产的企业,这又加剧了通货膨胀;企业的倒闭反过来冲击了银行,大批银行相继破产,金融危机席卷全国。在这种形势下,政府只好放弃金融改革,重新恢复原先的部分管制政策,在二十世纪80年代末和90年代初实施“非自由化”的稳定计划,利率改革则以失败告终。利率管制的结果是官定利率和市场实

7、际利率存在利差,利率一旦放开就会引发资金大量涌动进行套利,而作为负债经营的商业银行一旦遭遇支付危机,往往引发连锁反应,最普遍的就是挤兑风潮,尤其是在金融体系以银行为主导型的发展家,更难以经受大量资金的过分流动冲击。(三)中国利率市场化的进程中国的利率市场化开始于改革开放。关键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19821989年),是存贷款利率管理体制改革的初步阶段,并伴随以其它利率体制改革的尝试。这一阶段的改革并没有改变管制型利率管理体制的实质,其它的部分利率体制改革也处于初级阶段。第二阶段(19901997)以 1993年出台的国务院有关金融体制改革的决定为标志,其中明确提出了中国货币政策的最终目标、

8、中介目标和政策工具。1990年和1991年全国性的证券交易所前后在深圳和上海建立并开始营业,实施了股票收益率、同业拆借利率和国债发行利率等的市场化,并调整和完善了利率体系。这个阶段的改革关键是在利率体系和市场环境的建立完善上做文章。第三阶段(1998至今),以1998年1月1日中央银行取消信贷规模限制为标志,中国进入了间接调控宏观经济的时代,而且开始实施利率市场化改革最关键最关键的存贷款利率市场化改革。这个阶段的改革愈加深化,但因为没有对存贷款利率完全放开,因此还是没有触及利率市场化改革的关键部分。中国的利率市场化基础上采取了“先外币后本币、先贷款后存款、先长久大额、后短期小额”的改革思绪。其

9、中“先外币后本币”的标准是为了保持资本项目基础平衡,确保中资商业银行经营外币业务时不赔本,境内外币存款利率需要立即跟踪国际金融市场利率;“先贷款后存款”是为了预防存款利率一旦放开引发“揽存”的恶性竞争,抬高商业银行的经营成本。中国商业银行本身就背负着沉重的历史包袱,假如成本激增势必引发商业银行的倒闭风潮;“先长久大额,后短期小额”的改革标准,是为了理顺利率的期限结构。不论是计划经济时代还是改革开放后,为了支持国民经济建设,商业银行的利率一直处于被压低状态,尤其是那些大型基建项目,为了降低成本,大额、长久的贷款利率更是被压低,利率合理的期限结构在中国一直没有形成。先放开大额长久有利于填补银行的风

10、险缺口:期限越长,风险越大,定价理应越高;合理的期限结构有利于利率结构的联动,使得资金配置愈加合理。三、中国商业银行存款利率市场化面临的约束条件中国利率市场化改革至今,存款利率的市场化是最终也是最难的一个阶段。中国商业银行的收入中60%以上来自于存贷差,存款利率的市场化将造成吸存的竞争、存贷差的减小,在中间业务收入尚不能快速成长的背景下,将直接造成部分商业银行资不抵债,很可能增加金融体系的不稳定原因,这是和中国利率市场化改革的目标相违反的。所以,要切实推进存款利率市场化,就必需破解其面临的一系列约束条件,包含:(一)微观主体行为不规范到现在为止,中国国有企业的当代企业制度改革并未达成预定目标,

11、其在资金使用方面的风险约束机制和利益推进机制尚不健全,利率变动对其行为影响不大。因为企业行为不适应有效竞争的市场机制,使利率市场化缺乏微观基础。现阶段要实施利率市场化就必需构建出高效的企业治理结构,探索出处理引发不良贷款的有效路径,才能为构建市场型银企关系奠定深层制度基础。不然,即使临时处理了银企之间的不良债权债务存量,还会再度形成不良贷款。(二)中国的金融监管体制尚不完善中国的分业金融监管体制伴随金融创新和各类金融机构业务的交叉日显落后,四大金融监管机构之间的沟通不充足,在重合业务方面的监管存在扯皮现象,违反了其为适应金融分业经营现实状况、明确部门职责、提升金融监管效率的初衷。金融监管方法僵

12、化,表现为一切全部要经过审批,难以适应快速改变的金融市场要求。金融监管技术手段落后、监管能力落后、监管能力不足,使得事前的风险预计和防范不够,往往只能进行事后处理。现在中国的金融监管因不能完全摆脱行政干预而缺乏独立性,另外,监管标准、手段和技术也不能确保监管信息正确和金融机构连续稳健和审慎经营。中央银行和各监管部门要把关键精力转移到加强金融监管、化解金融风险和完善利率监测的管理上来,并对商业银行的违规现象进行查处,以确保金融业有一个公开、公正、公平的市场竞争环境。(三)中国的金融垄断现象普遍金融垄断问题表现在三个方面:首先,中国商业银行数量偏少,这必定带来商业银行竞争不充足,并会和充足竞争的开

13、放式的市场利率形成机制发生冲突,产生垄断利润。其次,四大国有商业银行拥有绝大部分金融资产,其它商业银行、股份制银行及非银行金融机构占的比重很小,无法和国有商业银行竞争抗衡。最终,中国银行信贷的配置也含有较强的垄断性,四大国有商业银行贷款的大部分全部供给了国有企业,私人部门极难取得贷款。(四)中国金融市场发育尚不成熟金融市场不发达,就不可能形成通畅的社会融资渠道,资金的供求不能经过利率改变进行有效调整,在此条件下也不可能形成真正的市场利率,在市场不完全时,利率市场化还可能引发更为严重的问题,另外金融机构还会产生提升利率的自增强倾向,引诱资金流向非生产部门,给经济造成极大伤害。现在中国各金融市场之

14、间还处于相互分割状态,各个金融市场之间的利率关联度不相同,因此中央银行以金融市场为调控对象的货币政策实施效应不理想。中央银行要想经过公开市场业务等间接手段来调整和影响市场利率,必需培育和完善中国的金融市场。四、结语首先,不论是美国利率市场化的成功经验还是阿根廷的惨痛教训全部说明:利率市场化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渐进式改革;第二,中国的利率市场化是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一部分,不能脱离大方向,单纯为了市场化而市场化;第三,从存款利率市场化的约束条件能够看出,中国尚不具有全方面存款利率市场化的条件,不论是分区域还是分时间,全部可能引发资金的大量异动;最终,本文认为除了要完善中央银行的调控能力、市场参加主体的适应能力外,还应建立中国的存款保险制度,避免因突发金融事件引发挤兑风潮造成的金融危机,为存款利率市场化提供一个相对稳定的预期环境。参考文件:1胡海鸥,季波.改革三十年利率市场化路径反思J.上海金融.2021,(2).2王颖,李浩勇.对中国利率市场化改革的理性思索J.经济问题.2021,(6).3范兆斌,左正强.金融压制、利率管制和利率市场化J.经济研究,2021,(5).4谢云山.试论中国利率改革的难点和对策J.财经研究.2021,(1).5刘川巍.中国利率市场化:演进逻辑和近期展望J.江苏商论,2021,(11).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解决方案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