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企业锻炼工作任务

上传人:夏** 文档编号:490148220 上传时间:2023-01-15 格式:DOC 页数:19 大小:192.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下企业锻炼工作任务_第1页
第1页 / 共19页
下企业锻炼工作任务_第2页
第2页 / 共19页
下企业锻炼工作任务_第3页
第3页 / 共19页
下企业锻炼工作任务_第4页
第4页 / 共19页
下企业锻炼工作任务_第5页
第5页 / 共19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下企业锻炼工作任务》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下企业锻炼工作任务(19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定稿: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承担着承担着塑造学生灵魂的任务,思政课教师下企业锻炼主要是了解企业的用人标准与管理模式,了解企业对员工职业素养方面的要求,从而在教学过程中向学生渗透企业所要求的职业素养与道德素养,从而提高学生适应社会的能力以及在企业中的竞争力。下企业实践锻炼工作任务具体如下:1 、了解企业核心文化。在了解企业文化的基础上,将企业文化与思政课结合;2 、了解企业用人要求与管理模式。按现代企业要求来教育学生,让学生成为受企业欢迎的人;3 、了解企业员工的心理现状和精神而貌。教育学生成为一个身心健康的人,并以良好的精神面貌适应社会(企业)的竞争;4协助企业修订管理模式或为企业员工作讲座。服务

2、企业支持企业, 做好员工思想政治教育,把思政理论课教育教学空间延伸到课堂之外,进而密切校企关系,为今后学生下企业生产锻炼打下良好基础。5 、根据企事业单位人才需求,推进教学改革,完善教学内容,改进教学方法,重视实践过程。搜集资料:(一) 锻炼内容1、了解相关工程单位、企业的生产情况、工艺流程、组织方式;熟悉相关岗位(工种)职责、质量监控、管理制度以及企业发展前景;参与企业新产品、新项目、新技术开发研制与技术改造。2、根据企事业单位人才需求,推进教学改革,完善教学内容,改进教学方法,重视实践过程。3、到基层单位挂职锻炼, 努力掌握新知识、新技能; 带新项目、 新技术、 新课题到企业、 科研院所,

3、 做到科研与生产有机结合。4、带领学生开展社会调查和教学、生产实习等活动;探索教师带领学生一起进企业实训的新路子。5、到基层调研实习生的实习、管理工作,对毕业生进行跟踪调查等。(二) 锻炼要求3、公共基础课教师和相关管理人员经批准也可以定期到业的生产情况和对专业教学的要求,以便更好地开展教育教学改革和教学管理研究企业进行考察、调研,了解企。其待遇参照专业教师执行。3、密切校企关系,为今后学生下企业生产锻炼打下良好基础更重要的是公司的经营理念: 造物 =育人,这种从造物走向育人的人性化的思想政治教育方式,使我院思政教教师产生了强烈共鸣。 此次思政部教师企业之行, 不仅从学生那里体会到对当代大学进

4、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重要性,也为 思政课 的教育教学改革提供了新思路一是在地位作用上, 强调高校思政理论课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大学的本质体现, 是引导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 价值观的重要途径。 二是在教育教学内容上,强调要坚持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成果武装大学生,深入开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帮助大学生树立正确的理想信念,坚定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决心和信心。三是在教育教学方法上,强调要以学生为本,积极探索符合教育教学规律和学生学习特点的教育方法和教学模式,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增强思政理论课的亲和力、吸引力和感染力。实践教学案例把思政理论课教育教学空间延伸到课

5、堂之外。突出 “育人为本”、“德育为先”和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德育渗透工作第五种是开展思政课教师“走基层”活动。教师“走基层”活动是在总结前面几种实践形式的基础上提出的,其主要目的就是试图通过教师与基层群众的对接, 实现理论与实践的深度结合, 从而破解思政课教育教学难题, 用身边的人、 身边的事教育和感染大学生。 这是目前学校在教育教学改革中较为成功和有效的方式。 我校实施思政课教师“走基层”活动, 从2011年11月至今,已开展三批共12名教师“走基层”活动, 组织教师分期分批走进基层、 走进农村、走进生产一线开展学习实践和调研活动, 体察社情民意, 丰富教学内容, 着力增强思政课

6、教育教学的针对性实效性和吸引力感染力。改变思政理论课的教学模式, 用鲜活的事例解答大学生们提出的各种实际问题, 增强了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分析问题的能力和理论创新的能力,用现实中的鲜活事例教育和引导大学生,使思政理论课变得教师爱讲了,学生爱听了,“活”了起来。 思政课教师通过“走基层”活动,找到了理论的生长点和实际的有效结合,“走基层”活动是理论联系实践的有效途径,是马克思主义理论与现实结合的好方式,是宣传党的政策的好方式,也是教师充实提高能力的好方式,是增强思想政治理论课实效性的好方式,是改进教风转变学风的好方式。只有深化了教师对现实的认识和理解,才能用真情实感将理论讲活、讲管用。用身边的

7、人和身边的事,以及用教师个人的真情实感来教育当代大学生,才能真正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思政课教师“走基层”能充实教师人生阅历、提升个人能力,能破解教育教学难题、化解理论困惑,能发挥教师理论优势、服务基层,能实现深度调查,使理论研究更具针对性。本研究从理论上用“生活化、人文化、诗意化”来丰富思想政治教育的内涵和方式。在实践上培养教师向基层学习、向实际学习、向群众学习的品格,用真情实感来说服人、教育人。用实践记录册准确记录学生思想的变化,为学生成长成才服务。通过对这一活动的形式、内容、效果等进行跟踪研究,总结出好的经验,加以推广,从而提升思政理论课的教学内涵和有效性,为培养合格接班人服

8、务。以教师“走基层”破解思政课教学难题以教师“走基层”破解思政课理论与实际脱节困境的实践探索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承担着对大学生进行系统的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的任务,是对大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主渠道主阵地。 近年来,我校高度重视思想政治理论课学科建设和教育教学工作,积极推进教育教学改革, 取得了一定的成效。 但依然没有从根本上改变思政理论课教学中存在的理论与实际脱节的问题,用旧事例讲新理论、用老图片说新变化,脱离实际缺乏体验;理论分析多,实际联系少; 讲理论体系引经据典, 联系实际底气不足等现象; 这些问题严重制约着思政理论课实效性的提高,成为思政理论课教育教学改革进程中的难点和瓶颈。通过教师“走

9、基层”活动, 通过深入基层, 加深了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认识, 并将所见所闻传达到课堂教学、理论研讨中去,增强了课堂的感染力和实效性。一、理论与实际脱节的困境如何破解难题,突破瓶颈,学校党委和马克思主义学院做了深入的分析和思考,认为思政理论课教学缺乏针对性、 实效行不强,教育效果没能达到最优化的主要原因就是: 理论讲解脱离实际,课堂对理论学科形态的思政理论课建设比较重视, 注重作为一种科学理论体系进行教学。 而对于发挥思政理论课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作用和渠道研究不够, 教学内容的时间空间距离当代大学生实际较远,从而与现实联系不够紧密的现象影响了大学生对党的创新理论体系的深刻认识; 我们的思政

10、理论课教师的教学活动大多局限在学校范围之内, 接触实际的机会很少, 手中的事例大多来自于书本、网络等;另一方面,随着各高校的快速发展,年轻教工的比例占近一半,他们大多是从学校毕业后直接到学校任教的, 讲课更多是本本对本本, 理论对理论, 对社会各个层面的改革发展缺乏实际的了解和体验,很难将理论与实际联系起来。归结到一点,就是老师们在象牙塔里看世界,三尺讲台讲改革,不了解基层,难以接触到实际,断了地气。基层是社会的“神经末梢”,是各种社会群体和利益关系的的聚集点, 社会的变化、发展在那里有最真实的映射。 一个乃至一群老师断了地气,其站讲台、讲理论就会少了底气;搞研究、做学术就会缺了灵气;做工作、

11、干事业就会缺了生气。最直接的影响就是思政理论课的实效性问题没有解决。二、教学改革的实践探索本研究针对原有思政课教学模式主要以课堂讲授为主,内容、形式相对单一,理论与实际脱节,学生在教学中的参与程度低, 致使应付考试和完成任务为主等问题; 提出师生走出校园, 走向广阔的社会,充分利用社会资源, 增强理论说服力和感染力, 从而走出理论与实际脱节的困境, 增强思政课的感染力和说服力。为破解难题、突破瓶颈, 长期以来, 我校下大决心从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实践教学改革入手,开展了形式多样的实践教学创新模式。决心通过走基层、接地气,实现转学风、改教风的目的。 第一种是组织学生在校园和社区开展服务社会、帮助他人

12、的主题活动,强化对社会的认识的同时教育和引导学生,坚定学以致用、 为社会服务的志向。 第二种是充分利用校内和市内的实践教学基地, 进行“我的母校”、 “改革开放三十年”、 “西路军的历史”等为主题的教育活动,深化对校情、 省情的认知。第三种是利用我省的红色革命纪念馆等资源,在八路军兰州办事处、会宁会师旧址、高台烈士陵园等地建立实践教学基地,组织学生进行有针对性的参观和学习,增强学生对党的历史的真切认知。第四种是组织马克思主义学院师生走红色革命圣地,组织师生到会宁会师旧址、延安革命根据地、井冈山革命圣地等进行学习和调研,建立实践教学基地, 并请当地干部学院的教授为师生进行现场教学。使师生有了身临

13、其境的切身感受,增强了师生对革命理论的感知和情感认同, 更进一步提升了教师对革命岁月的亲身感知,再次体会到今天幸福生活的来之不易,使教师走出只从书本了解历史的困境,实现教师在亲身感悟中深化对党的苦难辉煌历史的认知。第五种是开展思政课教师“走基层”活动。教师“走基层”活动是在总结前面几种实践形式的基础上提出的, 其主要目的就是试图通过教师与基层群众的对接,实现理论与实践的深度结合,从而破解思政课教育教学难题,用身边的人、 身边的事教育和感染大学生。这是目前学校在教育教学改革中较为成功和有效的方式。我校实施思政课教师“走基层”活动,从 2011年 11月至今,已开展三批共 12名教师“走基层”活动

14、, 组织教师分期分批走进基层、 走进农村、 走进生产一线开展学习实践和调研活动, 体察社情民意, 丰富教学内容, 着力增强思政课教育教学的针对性实效性和吸引力感染力。改变思政理论课的教学模式,用鲜活的事例解答大学生们提出的各种实际问题,增强了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分析问题的能力和理论创新的能力,用现实中的鲜活事例教育和引导大学生,使思政理论课变得教师爱讲了,学生爱听了, “活”了起来。 活动开展以来, 受到媒体的关注,新华内参 在2012年3月20日以甘肃高校开展领导进校园教师走基层活动为题,对我校开展的教师“走基层”活动进行转发和推广。中华网、光明网、甘肃日报、甘肃电视台等多家媒体相继报道了

15、这一活动;同时, 该活动受到基层的欢迎, 更受到师生的欢迎,为教学活动找到了源头活水,教师教学有活力了, 学生听课有精神了, 实现了用改革开放的成果教育和感染大学生,用身边的人身边的事教育大学生。 省教育厅于 2012年11月在我校召开了全省高校思政课教师“走基层”教学汇报会,我校五名“走基层”教师进行了示范教学,受到学生的欢迎,获得专家好评,并向全省高校进行了推广。2012年12月 25日中国教育报头版头条以“基层接地气,讲课有底气”为题,对我校思政课教师“走基层”活动进行了报道。2013年1月17日,教育部简报 2013第8期以“兰州理工大学扎实推进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教学改革”为题深度报道了我校的教师“走基层”活动。 2013年 5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建筑/环境 > 施工组织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