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14不忘本来-吸收外来-面向未来

上传人:cl****1 文档编号:490145888 上传时间:2023-09-27 格式:DOCX 页数:7 大小:13.13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1214不忘本来-吸收外来-面向未来_第1页
第1页 / 共7页
1214不忘本来-吸收外来-面向未来_第2页
第2页 / 共7页
1214不忘本来-吸收外来-面向未来_第3页
第3页 / 共7页
1214不忘本来-吸收外来-面向未来_第4页
第4页 / 共7页
1214不忘本来-吸收外来-面向未来_第5页
第5页 / 共7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1214不忘本来-吸收外来-面向未来》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1214不忘本来-吸收外来-面向未来(7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不忘本来吸取外来面向将来12月14日中国共产党从成立之日起,既是中国先进文化的积极引领者和践行者,又是中华优秀老式文化的忠实传承者和弘扬者。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指出,文化是一种国家、一种民族的灵魂。文化兴则国运兴,文化强则民族强。没有高度的文化自信,没有文化的繁华昌盛,就没有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可以说,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是我们迈向新的历史征程、夺取新时代的伟大胜利、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重要引领力量。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迈入了新时代的今天,进一步厘清马克思主义与中华优秀老式文化之间的内在关联,是不断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指引地位,在坚守中华文化立场、立足现代中国现实的基本上,发展中国

2、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内在规定;同步,这也是深化新时代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与大众化的理论成果,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道路的重要前提。为此,我们必须将目光重新放回到历史,特别是回到中国的近现代史,重新梳理中国接受马克思主义、中国文化接受马克思主义的思想语境。马克思主义与近代文化思潮鸦片战争之后,面对三千年未有之大变局,晚清的大批知识分子急于谋求一套新的价值与观念体系,推动社会的变革与秩序的重建,从而协助中国走出落后挨打的历史困境。在康有为、梁启超等人的论述中,已经浮现了一种新的历史意识,那就是吸纳了西方启蒙史观与朴素社会主义文化因子的将来主义历史信念:即历史不是循环的而是进步的。在此之后,以严复的天演

3、论为代表的进化论思想在社会上广为传播,这就使得将来主义的历史信念逐渐走向了世俗化。随着大批英美自由主义思想论著的译介和引入,以功利主义为基本的自由主义价值观开始形成。新青年所倡导的“民主”与“自由”的新文化思潮,则进一步激发了个人主义思想的觉醒。可以说,在这样一种复杂的思想史语境中,我们可以看到多种思潮话语的竞相激荡。但是,不管是自由主义、功利主义、无政府主义,还是进化论它们对于中国的冲击虽然很大,却始终难以真正在中国的土壤上生根发芽。在五四新文化运动后期,马克思主义与社会主义的理论话语开始登上历史舞台,并最后成为了最具影响力的社会思潮。作为我们党的指引思想,它在此后的中国革命与现代化建设的过

4、程中,发挥了重要的引领作用,并发明了一种又一种伟大的胜利。马克思主义与中华优秀老式文化的内在关联那么,马克思主义何以可以超越其她诸种理论,最后在中国的文化土壤中落地生根,并指引中国走出一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发展道路呢?中国近现代史上的这一次重要的历史转折、文化转型背后的因素是什么呢?我们可以从文化心理与理论渊源这两个角度来看。一方面,从文化心理的层面来看,此前的诸多文化思潮,更多地带有一种英美自由主义的色彩,或者说更多地体现了西方启蒙主义现代性方案的特点。然而,第一次世界大战的残酷现实,从主线上撼动了西方启蒙理性的神话,也使得深受道德抱负主义文化老式浸染的中国知识分子惊觉:一种以功利主义、个人

5、主义、自由主义为基本的竞争式的社会形态并非将来的抱负蓝图。她们但愿寻找此外一种理论资源来推动社会变革,并提供价值抱负层面的身心安顿之地。因而,她们找到了马克思主义。在马克思主义的理论话语中,历史是一种趋向将来与解放的世界图景。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是一种更具社会感与历史感的共同体构造。在共产主义的理论论述中,更是布满了道德与抱负的辉光。这与中华优秀老式文化中“一以贯之”的道德抱负主义的价值追求形成了强烈共鸣,可以说,这种内在文化基因、文化诉求上的共鸣与共通,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主线前提。正是由于如此,以李大钊、陈独秀、毛泽东为代表的知识分子与革命领袖都将目光投向了马克思主义,投向了社会主义。这样一

6、种历史选择、道路选择的背后,隐含着中国老式文化、中国知识分子从未间断的历史使命与价值追求。另一方面,从思想渊源而言,马克思主义脱胎于德国深厚的思想老式。它的本体论以及思想和哲学的基本,是把人看作社会历史的存在,而不是抽象意义上的平等自由的存在物。这样一种理论背后有着一整套的价值关怀,并且指向一种终极性的价值。这是德国思想与英美自由主义思想不同样的地方。我们从康德、费希特、黑格尔等哲学家身上都可以看到,她们在批判和克服自由主义的过程中,始终在与机械式的现代科学思维与自然法权话语进行对抗。她们对于社会现实的批判,一方面是对日益资本主义世界化中的“个体化”这个基本现实所进行的批判。在她们看来,人不是

7、一种被剥掉了社会、历史、文化之有机关联的无差别自由个体,而是一种富于伦理性、历史性、意义性的共同体中的一员。她们都强烈地结识到,现代的科学合理性、自由主义的功利性,不能作为人类生存的合法性基本,而必须在二元对立的框架之外,重新建立人的本真性与有机性的价值基本。只有如此,人才干挣脱计算与欲望的束缚,真正获得尊严与自由。以德国浪漫派为例,她们在理论中批判性地引入了“爱”与“团结”等关乎总体性、有机性的概念,重新挖掘家庭、社会与国家的伦理关系。在她们看来,自由不是个体的自由,而是家庭、市民社会或者高于市民社会的国家,以及更进一步的人类共同体的自由。对家庭、社会、国家的伦理关系的注重,使得德国思想老式

8、与中国老式思想特别是儒家思想遥相呼应。这样一条现代性批判途径,是德国式文化启蒙的独特老式,同步也是西方理论内部的一种自反性力量。正是由于如此,德国才会在不断克服启蒙异化的过程中,走上此外一条注重伦理、历史、文化、老式之本真价值的思想道路。马克思诞生于这样的思想老式当中,因而特别强调人的社会意识存在。也就是强调人不是一种个体主义的绝对存在,而是一种具有深厚历史感与社会感的共同体的存在。在这样的个体存在基本上再去建构起一种国家,或者超越国家的共同体。从主线上来说,在德国的思想谱系中,价值不是抽象的、自由不是个体的,而是一系列安放在家庭、社会和国家乃至共同体中的具体、布满历史感和实践意识的存在。同样

9、的,家庭、市民社会、国家是故意义的,而不是一种价值中立、甚至价值虚空的市场互换、公平竞争的场合。因此,我们可以在马克思身上,在马克思的思想当中,看到中国老式文化中“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的历史观;看到“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的积极有为的价值观。建构新时代的中国化马克思主义重新回忆这一段思想历史,我们会发现,中国在那样一种重大的历史转折关头,之因此会选择马克思主义,而非英美自由主义的那一套价值体系,是由于我们在马克思主义当中找到了晚清以来忽然中断的绵延千年的道德抱负主义,以及个人自我价值的实现方式。就此而言,德国思想老式及其衍生出来的马克思主义价值谱系与中华文明,特别是儒家积极入世的道德抱负

10、主义非常接近。它不是黑格尔所批判的天国的抱负主义,而是一种极具历史感、现实感、布满实践色彩、入世情怀的道德抱负主义。正是由于如此,十月革命所送来的马克思主义,得到了广大中国知识分子的热烈响应。中国共产党的优秀理论家、革命家们在马克思主义改造现实社会的方案,特别是历史唯物主义的现代化方案中找到了将来中国的发展方向。通过几代中国共产党人带领中国人民的努力奋斗,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了新时代。它意味着近代以来久经磨难的中华民族迎来了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伟大奔腾,迎来了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光明前景;意味着科学社会主义在21世纪的中国焕发出强大生机活力,在世界上高高举起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这是国内发展的新的历史方位。我们今天讲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讲社会主义与中华优秀老式文化的深度融合,更需要知己知彼。一方面,我们要对西方文明有更进一步的理解;另一方面,我们也需要重新结识中国问题,重新理解中国的历史和老式。在继承和发扬的基本上,进一步挖掘中华优秀老式文化蕴含的思想观念、人文精神、道德规范,结合时代规定不断创新,让中华文化呈现出永久魅力和时代风采。与此同步,我们还应当将中华优秀老式文化,熔铸于党领导人民在革命、建设、改革中发明的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发展出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引,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将来的,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社会主义文化,不断铸就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新的辉煌。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解决方案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