血浆置换简介

上传人:s9****2 文档编号:490111996 上传时间:2024-01-26 格式:DOC 页数:24 大小:1.29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血浆置换简介_第1页
第1页 / 共24页
血浆置换简介_第2页
第2页 / 共24页
血浆置换简介_第3页
第3页 / 共24页
血浆置换简介_第4页
第4页 / 共24页
血浆置换简介_第5页
第5页 / 共24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血浆置换简介》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血浆置换简介(24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血浆置换术简介 现代人随者年纪老化后,最有可能罹患的疾病主要有两种:癌症与动脉硬化。民国91、92年十大死因中,与动脉硬化相关的疾病包括心脏病、脑血管疾病、糖尿病、高血压疾病所引起的死亡(约30)甚至已超过癌症(约 27)。除癌症外,这些死因的背后,就是苦恼现代人的慢性病在作祟。包括老年痴呆、高血脂、糖尿病、心脏病、高血压、高尿酸血症与肥胖。 现代人生活富足,工作压力及缺乏运动,不知不觉血液中的致病因子及浓稠度大增,造成许多慢性病缠身。慢性病最可怕在于会引发许多严重后遗症的合并症。例如:高血脂和高血压引发冠状性心脏病、动脉硬化、脑中风。糖尿病更是会造成许多严重的后遗症,失明,尿毒症,糖尿病足引

2、发截肢等。而尿酸过高、高血脂也常并发糖尿病与心血管疾病。追究并发症的起因皆由于动脉硬化。 2003年3月出版的读者文摘以心脏病横扫亚洲为题,专题报导讨论这种可怕的趋势。而天下杂志社出版的康健杂志也在 2003年1月号146页,2003年医疗大趋势一文中,明确指出 永保血管畅通的重要性。 以往,对于这类慢性疾病,通常只能消极防治,对于真正硬化阻塞的血管,有效的着力点实在不多。近年来大量相关的研究文献指出,血浆置换术能有效解决与预防血液浓稠、血管硬化等问题。有医学文献报告称以血浆置换术与单独使用药物治疗来做比较,结果血浆置换术可以减少心脏病不幸事件之发生率达70之多,有些人在经过血浆置换术治疗后,

3、甚至解决了严重的头痛、肩颈酸痛、失眠等问题。血浆置换术为一安全有效的血液净化术,能去除现代文明病的重大致病因子。不止于预防,对于已经损伤栓塞的血管也有回复(重新畅通)的成效。更重要的,对于微细循环障碍(血管成型术无能为力)的改善,更是引人注目。何谓血浆置换术 公元1914年执教于美国Johns Hopkins大学之John J. Abel教授以马为对象报告第一篇有关血浆置换术的文献。迄公元1960年Schwab氏等人提出报告,尝试长期使用血浆置换术,结果证实可以有效降低血液之黏稠度,开启了血浆置换术在临床上之有效契机。血液成分分离术介绍 血液成分置换术(hemapheresis)的前缀为hem

4、a(血液),字尾为apheresis(移除),意即将血液从人体引导出来,将对身体有害或造成负担的物质置换去除后,再将其回输回人体。 血浆置换术所移除的包括纤维蛋白元 figrinogen、脂蛋白(a) Lp(a)、巨球蛋白Macroglobulin、免疫复合体、抗原或抗体,炎性介体(inflammatory mediators),外因性毒素如农药、重金属中毒、自由基,或过多的血浆成份如胆固醇或坏的胆固醇(LDL)这类脂肪性物质.等,对动脉硬化与体内细微循环有重大负面影响的物质。可大幅降低血液黏稠度,改善周边微细血管循环,增强细胞的抗老化活性,增加抗老化酵素,减少自由基对细胞膜、蛋白质和DNA的

5、伤害。 由此可知,血浆置换术可以治疗一般药物所难于治疗,甚或不能治疗的疑难杂症。不但可以减少死亡率,而且可以节省长期使用药物及住院等庞大之医疗费用的支出,同时,亦可避免因为药物所引起的不良副作用。血浆置换术原理 血液成分包含了细胞以及非细胞的物质,如蛋白质、电解质等。目前对各种成分作分离的方法包括离心(centrifugation)、过滤(filtration)以及吸附(adsorption)三种方法。(1)离心:各血液成分的比重不同,含有各种蛋白质、电解质的血浆比重是介于1.025至1.029之间,血小板的比重1.040,淋巴球细胞1.070,颗粒白血球比重在1.0871.092之间,而数量

6、最多的红血球则为1.09311.096。经过离心后,各种血液成分会依比重的不同而分离,比重最重的红血球会在最下层,而血浆会在最上层。利用离心原理进行血液置换时,捐者或病人血液经由无菌的导管流注到血液置换机,血液经离心分层后,将需要移除或收集的血液成份留下。在离心的过程中必须确保红血球不会发生溶血,而且管线也不会在高速离心下打结。(2)过滤:这是应用血液成分大小不同设计有微孔的薄膜,全血经加压流过薄膜,微孔大小会让血浆成分流过,而大小在数微米以上的血小板、红血球及白血球无法流过薄膜而被导流到另外的隔室中。过滤式的分离法适用于血浆分离式,而透过薄膜微孔的大小改变可以对血浆蛋白分离聚有选择性。(3)

7、吸附:血浆置换治疗之目的是在移除某种血浆物质,而免疫吸附则是针对致病物质做选择性的移除。吸附的原理则是应用化学分析中亲和性色层分离的原理。目前分离术的操作多是依靠专用的机器,应用上述原理设计成分离机,使用单一病人使用的收集袋,并采用自动化之操作,在安全及操作便利上有很大的进步。治疗性血浆置换术 治疗性分离术可以应用于许多的疾病,不正常的血球细胞或血浆成分可以利用分离术移除,再以成分血、输液或白蛋白补充。分离术的疗效,除了透过有害物质(如抗体)的移除以减少对身体的伤害外,也可能是因为减低抗原抗体的比例而有免疫调节作用、或是移除发炎作用的细胞素、或是免疫复合体的移除等综合效果。 血浆置换术的治疗目

8、标或次数频率,则因疾病之不同而异:为减除血球过多或球蛋白过高引起时,治疗目标在使血液黏稠度维持在安全的范围内,一般是使血清黏稠度在4-5,或白血球数度在每毫升十万个以下,或血小板数目在每毫升百万个以下。对于血管阻塞性血小板缺少性紫斑之患者,则会采取积极的做法,病发初期每日进行血浆置换,并以临床反应(例如血小板数目的回升)来决定疗程时间。至于针对免疫抗体的移除,则是以隔日治疗,5至6次疗程为多,这种疗程做法可以促使致病抗体量减少,而体内目标组织足以复原。 在进行血浆置换术时,必须补充等体积的输液以维持体液体积的衡定。而补充液的选择有三种:1.新鲜冷冻血浆2.血浆制品,如白蛋白3.盐水类溶液。治疗

9、性血浆置换术的适用情形一、自体免疫疾病:1.结节性动脉周围炎polyarteritis nodosa2.全身性红斑性狼疮SLE3.类风湿性关节炎rheumatoid arthritis4.自身免疫溶血性贫血Autoimmune Hemolytic Anemia5. 冷型凝集素病Cold agglutinin disease6.寻常天疱疮Pemphigus7. 免疫性血小板减少性紫斑症immune thrombocytopenic purpura8. 狼疮性肾炎Lupus nephritis,LN9. 多肌炎皮肌炎Polymyositis, PM/ Dermatomyositis,DM二、神经学

10、方面之情况(neurologic conditions):1.格林一巴利综合症(Guillain-Barre Syndrome,GBS是一组神经系统自身免疫性疾病)。急性发炎性脱髓鞘多发性神经病变(Acute Inflammatory Demyelinating Polyneuropathy, AIDP)慢性发炎性脱髓鞘多发性神经病变(Chronic Inflammatory Demyelinating Polyneuropathy, CIDP)2.重症肌无力症(myasthenia gravis)3. Eaton-Lambert症候群(Eaton-Lambert syndrome)4.多发性

11、硬化症(Multiple Sclerosis ,MS)5. 肌肉萎缩性脊髓侧索硬化症(Amyotrophic lateral sclerosis,ALS)三、血液学方面之情况(hematologic conditions):1.血清黏滞性过高症候群(serum hyperviscosity syndrome)2.血栓性血小板减少性紫斑症(thrombotic thrombocytopenic purpura,TTP)Moake JL. Thrombotic Microangiopathies. N Engl J Med 2002;347:589-600.Gutterman LA, Steven

12、son TD. Treatment of thrombotic thrombocytopenic purpura with vincristine. JAMA 1982;247:1433-6.HIGH-DOSE INTRAVENOUS IMMUNE GLOBULIN AND THE RESPONSE TO SPLENECTOMY IN PATIENTS WITH IDIOPATHIC THROMBOCYTOPENIC PURPURA (N Engl J Med 1997;336:1494-8)3.溶血性尿毒症候群(hemolytic uremic syndrome,HUS)4.镰状细胞病的并发

13、症(complications of sickle cell disease)5.输血后紫斑症(posttransfusion purpura)6.冷球蛋白血症(cryoglobulinemia):由于冷球蛋白的显著升高,会引发寒颤而导致血管阻塞、凝固作用异常、肾机能不全或周边神经的损害因此可藉由分离术来移除冷球蛋白。7.血小板过多症(Thrombocytosis) NEJM 2004:350(12):1211-9四、高脂血症Hyperlipidemia、动脉硬化arteriosclerosis、缺血性心脏病Ischemic Heart Disease、脑血管疾病apoplexy。 1.家族性

14、高胆固醇血症/混合性高脂血症 Atherosclerosis Suppl 2002:2(3):1-42.心血管领域(CV Field)(1)严重或慢性长期心衰竭(肺水肿) Chf 2006:12(3):157-72(2)细小血管炎 Rheum Dis CLA 2006:12(3):157-72(3)栓塞症候群 血浆置换术(冠心症 / 中风 / 末梢循环疾病) Int J Artif Organs 2005:28(5):459-65(4)慢性体液过量 血浆分离装置 Cardiology 2001:96(3-4):202-8(5)冠心病之最新治疗 PTCA / 低脂蛋白洗血技术 Ther Aphe

15、r 2001:5(4):226-31(6)The HELP system for the treatment of athero thrombotic disorders动脉血栓症之回顾 Ther Apher Dial 2003:7(4):391-63.高血之领域 / 动脉硬化领域(1)LDL apheresis低密度脂蛋白洗血 Atherosclerosis 2003:167(1):1-13(2)最困难的低脂蛋白净血最艺术的经典治疗 J Kid Med Assoc 2002:100(12):535-8(3)动脉硬化的预防与治疗净血技术的临床应用 Thera Apher 2001:5(4):221-5(4)高胆固醇血症及糖尿病水肿病人经过洗血治疗(低脂蛋白洗血)对于冠状血管及颈动脉血管硬化之良好效应 Thera Apher 2001:5(4):244-51五、糖尿病diabetes (2001年美国将糖尿病患者视同为心血管疾病患者)六、微细循环障碍Micro-circulatory disturbance:1.糖尿病视网膜病变Diabetic retinopathy2.老年痴呆Al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建筑/环境 > 施工组织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