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年级语文说明文阅读说明的对象与特征人教四年制版知识精讲

上传人:公**** 文档编号:490098614 上传时间:2023-01-30 格式:DOC 页数:7 大小:79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七年级语文说明文阅读说明的对象与特征人教四年制版知识精讲_第1页
第1页 / 共7页
七年级语文说明文阅读说明的对象与特征人教四年制版知识精讲_第2页
第2页 / 共7页
七年级语文说明文阅读说明的对象与特征人教四年制版知识精讲_第3页
第3页 / 共7页
七年级语文说明文阅读说明的对象与特征人教四年制版知识精讲_第4页
第4页 / 共7页
七年级语文说明文阅读说明的对象与特征人教四年制版知识精讲_第5页
第5页 / 共7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七年级语文说明文阅读说明的对象与特征人教四年制版知识精讲》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七年级语文说明文阅读说明的对象与特征人教四年制版知识精讲(7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七年级语文说明文阅读 说明的对象与特征人教四年制【本讲教育信息】一. 教学内容:说明文阅读说明的对象与特征二.苏州园林中考要求:了解说明文是一种应用范围十分广泛的文体。说明文以说明为主要表达方式,对事物和事理进行解说和阐释,具有科学性、知识性和准确性的特点。了解说明文的主要任务就是说清楚事物的特征。而且说明文特别强调言之有序,阅读时应注意文章的说明顺序,理清文章的层次。说明文中的主要说明方法及其作用和说明词语的准确性也是阅读说明文必须留意的。说明文的表达方式固然以说明为主,还兼有叙述、描写、议论等表达方式,也必须领会。考点剖析:所谓特征,就是指这一事物区别于其它事物的标志。不管是何种类型的说明

2、文,被说明对象的特征总是说明的核心,只有把握了说明对象的特征,才能更好地了解被说明的事物、事理。如何来把握说明事物的特征呢?主要可从以下方面入手:首先能区分说明文的类型,准确把握说明对象。说明文根据说明对象的不同,可以分为事物性说明文和事理性说明文。一般来说,事物性说明文,常从事物的形状、性质、方位、构造、类别、功能等方面进行说明;事理说明文常从概念、原理、成因、规律、联系等方面进行说明。分清类型后,就比较容易把握说明对象,如说明实体的说明文,有的题目就标示出说明对象,如中国石拱桥雄伟的人民大会堂苏州园林和松鼠等,题目就是说明对象。可是,这一方法不是阅读所有的说明文都可以用。例如死海不死的说明

3、对象是“死海”不死的原因及死海的成因;人类的语言是通过阐释人类语言的特征,说明“只有人类才有真正的语言”。这两篇文章都是事理说明文,如果简单地把标题看作说明对象,会影响对文章内容的理解。所以,一般事物说明文的对象可以从标题上找,事理说明文的对象不能仅看标题。有些说明文,特别是事理说明文只有通读全文,在整体感知文章大概内容的基础上,思考分析,才能明确文章的说明对象。比如从甲骨文到缩微图书早在3000多年前,我国就有了文字。这些文字是刻在乌龟壳和扁平的兽骨上的,所以叫做甲骨文。这些文字,直到1899年才发现。 那是清朝光绪二十五年,有一位叫王懿荣的官员得了病。他懂得医道,每次抓来的药,都要亲自看过

4、,然后煎熬。有一次,他偶然在一味叫做“龙骨”的药上面,发现有许多好像文字的东西,他感到惊讶。于是把这家药铺里刻有这种文字的“龙骨”全买下来,凭着他对中国古文字的很深的造诣,考证出这些“龙骨”是殷商时代遗留下来的乌龟壳和牛的肩胛骨,上面刻的文字就是那时使用的文字。在这些一片片的甲骨上,记载了殷代的祭祀、战争、农业、牧业、手工业、气象、政权组织,以及文化生活等方面的概况。后来人们把这种文字叫做甲骨文。这可以说是书籍的雏形。 正式的书籍,是在两千多年前春秋战国时代出现的。起先,人们把文字写在竹片木片上,叫做简或牍。就是把竹子木板劈成同样长度和宽度的细条(一般5寸至2尺长),削平表面,在上面用刀子刻字

5、或用漆笔写,每片可以写8到14个字。有的把简牍用麻绳、丝绳或者皮条串编起来,叫做“册”,也写作“策”。这个“册”字,像在几片竹简中间穿上绳索的样子。传说孔子因为勤奋读书,竟把这种穿册的皮条翻断了多次。 这种笨重的书使用起来当然是极不方便的。据说,秦始皇每天批阅文书,那些竹简和木片有120斤重。西汉的时候,东方朔给汉武帝写了一篇文章,用了3000片竹简。 春秋末期,还出现了写在绸子上面的书。这种书叫做帛书。它可以卷起来,一部书就是一卷或几卷绸子,用木棒做轴,所以也叫它卷轴。后来,“卷”成了书的量词。人们常说的“开卷有益”,“读书破万卷”,就是从这里来的。这种书比竹简轻便,但成本太高,不容易普遍采

6、用。 纸的发明,为书的发展提供了理想的材料。 东汉有个叫蔡伦的,改进了西汉时候的造纸技术,于是出现了用纸抄写的书。这种书也是一卷一卷的,轻巧适用,成本较低,保存方便,所以一直沿用到今天。但是,用手抄写纸书很费事,后来又发展成雕版印刷:刻好一面印一面,一套木刻板可以印几百部到几千部的书。现在保存下来的最早的雕版书籍,是唐朝咸通九年的金刚经,藏于英国博物馆。 雕版印刷质量差,效率不高,雕刻一套书版要几年,而且一部书要刻许多块板,占用大量房舍存放,发现了错别字也不好改。宋朝庆历年间,毕昇发明了活字印刷,是用黏性胶泥做成厚块,刻上一个一个字,用火把泥块烧硬。印书时,就把一个个活字块,按照书稿的次序,放

7、在一块铁板上,用松香、蜡和纸灰等东西把它们粘在一起,用平板把字压平整,就可以印刷了。活字印刷速度快、质量好,制版比较容易,发现错误可以随时改正。印完,把版拆掉,活字可以继续使用。这是印刷史上划时代的改革。 到了近代,随着造纸工业的发展和印刷技术的提高,印书花样翻新,如油印、石印、铅印,、胶板彩印、影印,以及静电复印等,于是出现了形形色色的书。 随着电子和激光技术的广泛应用,近年来,又出现了许多奇妙的书,像会说话的书,能活动的书,立体的书以及缩微型的书等等。 会说话的书,是在书里装有微型唱片或者录音带,有的在文字下面印上发音代号,通过电子仪器可以还原成为人的声音。一些儿童读物,在封底上镶有微型唱

8、片和唱针。唱针接触唱片以后,随着唱片的转动,就可以听到书中出现的人物的声音。 更有趣的是一种叫做“电视唱片”的书,也叫“视盘”,它的外形像普通的唱片。它是通过一种特殊的激光方法,把图像和声音录到视盘上,收看的时候,把放像机接到电视机上,就可以把图像和声音还原。根据学习和研究的需要,还可以使画面随时停下来。出版某种重要的学术著作或者论文,可以把一些不容易理解的原理和不容易看到的实验情况,录在视盘上,跟书籍一起出卖。视盘既可以显示物体运动情况,也可以显示许多微妙的现象。比如,植物的光合作用,物质的分子运动,甚至原子核的破裂等情形,都可以用动画的办法显示。 还有一种书,插图都是立体的。把书打开,书里

9、的人和动物会站起来,跃然纸上,栩栩如生。 现在的书,品种多,而且有的越来越小。“缩微胶卷”就是其中的一种。它是用照相机把书或者资料缩拍到胶卷上,一般缩到原书大小的l48。使用的时候,通过阅读器可以放大到原来大小。其实这种缩微技术,早在19世纪普法战争时候就使用过,当时法国的谍报人员把一份3000多页的情报缩拍在一张几寸长的胶片上,让信鸽带回了巴黎。 缩微图书保存和使用都很方便,如果把一万种每种15万字的书放在一块儿,它的总重量大约有5吨,而缩微以后的胶片只有15公斤。 科学在发展,书也在不断演变,它以越来越丰富的营养,哺育着勤奋学习的人们。这是一篇介绍书籍演变的说明文,文章按时间顺序说明了书籍

10、在不同历史时期的发展和演变情况,说明对象是“书籍的演变过程”。如果不注意整体感知,就会误以为“书籍”是说明对象。另外还要注意不要将文章中的局部说明对象误认为全文的说明对象,以至影响对全文内容的理解。在明确了说明对象后,要从文章的说明事物的内容入手,从中理解、概括说明对象的特征。一定要把握文章在说什么或在阐释一个怎样的事理。其次抓住文章的中心句及关键性词语。作者为了要在文中清楚、准确地说明事物的特征,往往把有关事物特征的句子放在文中显著的位置。如中国石拱桥第段中指出:“石拱桥在世界桥梁史上出现的比较早。这种桥不但形式优美,而且结构坚固。”这不仅点明了石拱桥的特点,而且成为全文说明的中心,下文涉及

11、的内容无不以此为“纲”,所以抓住这一点就能纲举目张了。我们说,分析一篇说明文不能只停留在表面现象上,因为事物的特征有些是表面特征,我们要找的是本质特征,例如死海不死一文,有的认为“淹不死人”或“死海中一切生物不能生长”或“浮力大”是特征,其实这些都是表面现象,真正的本质特征应是“海水的咸都很高”。苏州园林(一)学习重点1. 从文体特点入手,理解什么是说明文,什么是说明的对象;结合课文内容,在阅读的过程中把握说明对象的特征。2. 学习本文作者经过周密观察,准确把握园林特征,按照园林建筑的内在条理组织材料,层次清楚地说明事物的方法。3. 在理清结构的基础上,把握文章主要内容。4. 体会本文说明中糅

12、合记叙、议论,表达方法灵活多变、语言简洁生动的写作特点。(二)相关文常苏州园林,名闻全国,誉满世界。距今二千四百年的夫差的馆娃宫,便是苏州第一座园林。现存的园林近则四五百年,远则上千年,可谓源远流长。苏州园林究竟有几处,尚无确切的统计,现存园林尚近二百处,无怪乎人们称苏州为“园林城市”。苏州地处江南水乡,湖光山色,旖旎动人。这里文人荟萃,能工巧匠,代代相传。园林设计者和匠师们将大自然优美的景物,根据他们自己的艺术趣味和美好理想进行概括、提炼,创造出富有诗情画意的园林,使它成为杰出的艺术品。苏州园林本是叶圣陶先生为一本名为苏州园林的摄影集写的序文,后发表在百科知识杂志上。(三)学习过程第一部分(

13、第1段),说明苏州园林在园林艺术中的重要地位。1. 苏州园林“我到过的不过十多处”,“其他地方的园林我也到过一些”。这是作者所研究、概括、评价的范围和基础。2.“苏州园林是我国各地园林的标本,各地园林多少受到苏州园林的影响。”这是第一部分中关键的一句话,说明了苏州园林的重要价值。“标本”一词的本意是指经过处理而保存原形的动物、植物、矿物等实物样品,供观摩、研究之用。这里说苏州园林是“标本”,形象地表明,它承继了古代园林艺术传统,浓缩了中国园林艺术精华,具有典范性。3.“谁如果要鉴赏我国的园林,苏州园林就不该错过”。“鉴赏”一词进一步说明,苏州园林作为一种珍贵的艺术品,有着可供比较鉴别的重要价值

14、。第二部分(第29段),作者从园林建筑设施的各个方面,说明了苏州园林图画美的总的特征。1. 第2段是总括说明苏州园林的特点。也就是说苏州园林“共同点” “苏州各个园林在不同之中有个共同点”,就是“务必使游览者无论站在哪个点上,眼前总是一幅完美的图画”。换句话说,“一切都要为构成完美的图画而存在,决不容许有欠美伤美的败笔”。这一段不但概括说明了苏州园林的总的特征,还提及了体现这一特征的四个方面:(1)讲究亭台轩榭的布局;(2)讲究假山池沼的配合;(3)讲究花草树木的映衬;(4)讲究近景远景的层次。2. 下面四段就对这几个方面分别进行了具体的说明。首先,说明苏州园林在亭台轩榭的布局上的特点“绝不讲

15、究对称”。作者将苏州园林的布局与中国传统建筑作比较,以图案画和美术画打比方,说明苏州园林具有充满自然之趣的布局美。其次,说明苏州园林在假山和池沼配合上的特色。先介绍假山的堆叠,“胸中有丘壑”的艺术匠师们,把他们的艺术素养体现于假山的创作中,为游览者营造了“只觉得身在山间”“忘却苏州城市”的审美境界。后介绍池沼的掩映,以桥梁、石岸、池鱼、莲叶作衬托,描摹这“入画”的一景,突出的仍旧是“自然”二字。第三,说明苏州园林在花草树木的映衬上也别具风格“着眼在画意”。先介绍花草树木栽种的良苦用心:既照顾空间布局,又照顾季节变化;再介绍花草树木的修剪技巧:取法自然。以“像宝塔那样的松柏”“阅兵式似的道旁树”

16、作比较,以“古老的藤萝”作例子,表现蕴含在花草树木间的图画美。第四,说明苏州园林层次多、景致深。文章简单地介绍了设计者利用花墙、廊子或镜子为苏州园林增加景致的层次和深度的方法。这一切使得游览者于有限的空间中感受到了优美的图画般的意境。以上四个方面是全文的重点,它们从布局、配合、映衬、层次几个角度具体说明了苏州园林的主要特征。3. 接着,作者又从园林的细部着眼,介绍苏州园林的图画美。角落的布置、门窗的雕琢、油漆彩绘的调配,无一处不给人美的享受。第三部分(第10段),指出苏州园林的美还不止以上说的这些,以此结束全文,引人回味。(四)写作特点1. 准确地抓住说明对象的主要特征,全篇围绕这一特征展开。2. 根据说明对象的特点,恰当地安排文章的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工作计划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