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健康教育系列之一:心理健康概述

上传人:夏** 文档编号:490080826 上传时间:2023-08-21 格式:DOC 页数:12 大小:27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心理健康教育系列之一:心理健康概述_第1页
第1页 / 共12页
心理健康教育系列之一:心理健康概述_第2页
第2页 / 共12页
心理健康教育系列之一:心理健康概述_第3页
第3页 / 共12页
心理健康教育系列之一:心理健康概述_第4页
第4页 / 共12页
心理健康教育系列之一:心理健康概述_第5页
第5页 / 共12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心理健康教育系列之一:心理健康概述》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心理健康教育系列之一:心理健康概述(12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 心理健康教育系列之一:心理健康概述全面实施和推进素质教育,是我国教育改革和发展面临的重大任务和主旋律。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和任务之一,就是使学生养成良好的心理素质,提高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随着改革开放和社会的发展变化,当代学生中表现出来的心理问题已经引起了整个社会的关注。国内外学校工作实践证明,心理健康教育不仅仅是一种方法和技术,更重要的是其体现了一种先进科学的教育理念,心理健康教育的普及有助于教育观念的更新和方法的改善。所以,大力加强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已经成为整个世界性的教育共识,世界各国也都把心理健康教育作为现代学校的一个重要标志。1999年的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

2、的决定中明确指出:“针对新形势下青少年成长的特点,加强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培养学生坚韧不拔的意志,艰苦奋斗的精神,增强青少年适应社会生活的能力。”为了切实提高学生的整体素质,特别是心理素质,认真研究和大力加强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是非常必要的。健康是人类最基本的需求之一。青少年学生的健康成长不仅需要一个和谐宽松的环境,而且需要帮助他们掌握正确有效的方法。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是促进青少年学生身心健康和全面发展的重要举措,可以为其成年以后直至终生的幸福奠定良好的基础。同时也可以通过教育手段和方法,对学生的各种心理和行为问题尽早发现,尽早矫治,把问题消灭在萌芽状态。一、心理健康涵义(一)健康是每个人都渴求的

3、,但并非人人对健康都有一个正确的认识。长期以来,人们一直局限于没有疾病就是健康。后来,有人把健康定义为人体各器官系统发育良好,功能正常,体格健壮,精力充沛并具备良好劳动效能的状态。毫无疑问,这个定义也不够全面,没有关注到人的精神的、心理的健康。随着现代医学的发展以及人们关于健康观念的转变,绝大多数人越来越意识到,心理的、社会的和文化的因素同生物生理的因素一样,与人的健康、疾病有非常密切的关系。与之相应,健康的概念超越了传统的医学模式,心理的健康已成为“健康”概念和范畴中的必然而重要的组成部分。1948年,世界卫生组织(WHO)在其世界卫生组织宪章中开宗明义:健康不仅是没有疾病和病态(虚弱现象)

4、,而且是一种个体在身体上、心理上、社会上完全安好的状态。由此可见,健康应包括生理、心理和社会适应等几方面。一个健康的人,既要有健康的身体,还应有健康的心理和行为。只有当一个人身体、心理和社会适应都处在一个良好状态时,才是真正的健康。(二)心理健康什么叫心理健康?1946年,第三届国际心理卫生大会对此定义为:心理健康,是指在身体、智能以及情感上与他人的心理健康不相矛盾的范围内,将个人心境发展成最佳状态。具体表现为:身体、智力、情绪十分协调;适应环境,人际关系中彼此能谦让;有幸福感;在工作和职业中,能充分发挥自己的能力,过有效率的生活。除此定义表述外,人们还从不同的方面来进行解释。有人认为心理健康

5、是人们对环境能高效而愉快地适应;也有人认为心理健康应是一种积极、丰富而持续的心理状态,在这种状态下适应良好,具有生命活力,能充分发展其身心潜能而绝非仅仅没有心理疾病;还有人认为,心理健康表现为积极性、创造性和人格统一,有行动热情和良好的社会适应力。较为普遍的观点认为心理健康是能够充分发挥个人的最大潜能,以及妥善处理和适应人与人之间、人与社会环境之间的相互关系。具体说,包括两层含义:一是与绝大多数人相比,其心理功能是正常的,无心理疾病;二是能积极调节自己的心理状态,顺应环境,能有效地富有建设性地完善个人生活。基于以上观点,我们认为,心理健康是指个体在适应环境的过程中,生理、心理和社会性方面达到协

6、调一致,保持一种良好的心理功能状态。(三)心理卫生“心理卫生”这一词是在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时经常遇到的概念,它和心理健康到底有什么关系呢?心理卫生,又称精神卫生,是相对于生理卫生而言的,原意是维护和增进心理健康,减少心理和行为问题与疾病。它除了指一门学科和一项服务工作外,还专指人的心理健康及状态,简言之,心理卫生与心理健康同义。维护和增进人的心理健康是心理卫生的最终目的,心理卫生是达到心理健康的手段,心理卫生的任务就是探讨如何维护、增进心理健康的原则、措施及各种活动。所以说,心理卫生和心理健康实质是同一问题的不同表述。心理卫生思想的起源最早可以追溯到古希腊时代。但是现代心理卫生运动却兴起于20世

7、纪初。非常耐人寻味的是,它的发起人和倡导者是曾患精神病的美国人比尔斯(C.Beers),比尔斯根据自己住院期间和出院后的亲身遭遇,特别是精神病治疗机构对病人的冷漠和虐待,以及公众对于精神病人的偏见和歧视,于1908年,出版了著名的一颗自我发现的心灵。此书引起了心理学家和社会大众的大力支持和强烈反响,由此开始了一场由美国发轫,最后遍及全世界的心理卫生运动。1908年,世界第一个心理卫生组织一一美国康涅狄格州心理卫生协会成立,1930年国际心理卫生委员会成立,1948年,在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主持下,成立了世界心理健康联合会(WFMH)。中国的心理卫生运动在20世纪30年代开始起步,1936年,成立了

8、“中国心理卫生协会”,但因抗日战争爆发,实际未开展工作而名存实亡。1985年,一个真正意义上的中国心理卫生协会终于成立,该学会的成立对我国心理卫生事业的发展起到了非常重要的推动作用。二、心理健康的标准以什么作为心理健康的标志,怎样才算是心理健康,这是一个比较复杂的问题。当前,关于心理健康的标准,在学术界众说纷纭,所谓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一)马斯洛和密特曼(H.A.Maslow&Mittelman)关于心理健康的标准1.有充分的安全感。2.对自己有充分的了解,并能对自己的能力作出适当的评价。3.生活理想和目标切合实际。4.与周围环境保持良好的接触。5.能保持自身人格的完整和和谐。6.具有从经验

9、中学习的能力。7.保持良好人际关系。8.适度的情绪发展与控制。9.在集体要求的前提下,较好地发挥自己的个性。10.在社会规范的前提下,恰当满足个人的基本需要。(二)斯柯特(Scott,1968)关于心理健康的标准1.一般的适应能力适应性;灵活性;把握环境的能力;适应和对付变化多端的世界的能力;阐明目的,并完成目的的能力;成功的行为;顺利改变行为的能力。2.自我满足的能力生殖性欲(获得性感高潮的能力);适度满足个人需要;对日常生活感到乐趣;行为的自然性;放松片刻的感觉。3.人际间各种角色的扮演完成个人社会角色;行为与角色一致;社会关系适应;行为受社会的赞同;与他人相处的能力;参与社会活动;利用切

10、合实际的帮助;托付他人;社会责任;稳定的职业;工作和爱的能力。4.智慧能力知觉的准确性;心理功能的有效性;认知的适当;机智;合理性;接触现实;解决问题的能力;智力;对人类经验的广泛了解和深刻的理解。5.对他人的积极态度利他主义;关心他人;信任;喜欢他人;待人热情;与人亲密的能力;情感移入。6.创造性对社会的贡献;主动精神。7.自主性情感的独立性;同一性;自力更生;一定的超然。8.完全成熟自我实现;个人成长;人生哲学的形成;在相反力量之间得以均衡;成熟的而不是自相矛盾的动机;自我利用;具备把握冲动、能量和冲突的综合能力;保持一致性;完整的复杂层次;成熟。9.对自己的有利态度控制感;任务完成的满足

11、;自我接受,自我认可;自尊;面对困难,解决问题充满信心;积极的自我形象;自由和自决感;摆脱了自卑感;幸福感。10.情绪与动机的控制对挫折的耐受性;把握焦虑的能力;道德;勇气;自制力;对紧张的抵抗;道义;良心;自我的力量;诚实;清廉正直。(三)当前关于一般人包括青少年学生心理健康的标准综合各家观点,参照现实社会生活及人们的心理和行为表现,现代人和青少年学生的心理健康标准应以从下七个方面来考虑;1.智力正常智力是以思维能力为核心的各种认识能力和操作能力的总和,它是衡量一个人心理健康的最重要的标志之一。正常的智力水平是人们生活、学习、工作的最基本的心理条件。一般地讲,智商在130以上,为超常;智商在

12、90以上,为正常;智商在7089间,为亚中常;智商在70以下,为智力落后。智力落后的人较难适应社会生活,很难完成学习或工作任务。衡量一个人的智力发展水平要与同龄人的智力水平相比较,及早发现和防止智力的畸形发展。例如,对外界刺激的反应过于敏感或迟滞、知觉出现幻觉、思维出现妄想等,都是智力不正常的表现。2.情绪适中情绪适中是指情绪是由适当的原因所引起;情绪的持续时间随着客观情况的变化而变化;情绪活动的主流是愉快的、欢乐的、稳定的。有人认为,快乐表示心理健康如同体温表示身体健康一样的准确。一个人的情绪适中,就会使整个心身处于积极向上的状态,对一切充满信心和希望。3.意志健全一个人的意志是否健全主要表

13、现在意志品质上,意志品质是衡量心理健康的主要意志标准,其中行动的自觉性、果断性和顽强性是意志健全的重要标志。行动的自觉性是对自己的行动目的有正确的认识,能主动支配自己的行动,以达到预期的目标;行动的果断性是善于明辨是非,适当而又当机立断地采取决定并执行决定;行动的顽强性是在作出决定、执行决定的过程中,克服困难、排除干扰、坚持不懈的奋斗精神。反应适度是意志健全的主要组成部分,也是心理健康的外在表现之一。反应适度说明人的行为表现协调有度,主要表现为:意识和行为一致,即言行一致;为人处世合情合理,灵活变通;在相同或相类似情境下,行为反应符合情境,既不过分,也不突然。4.人格统一人格是指一个人的整体精

14、神面貌,即具有一定倾向性的心理特征的总和。人格的各种特征不是孤立存在的,而是有机结合成相互联系的整体,对人的行为进行调节和控制。如果各种成分之间的关系协调,人的行为就是正常的;如果失调,就会造成人格分裂,产生不正常的行为。双重人格或多重人格是人格分裂的表现。一个人的人格一经形成,就具有相对稳定的特点,因此,形成一个统一的、协调的人格和形成一个残缺的、失调的人格,其性质对心理发展和精神表现的影响是截然不同的。5.人际关系和谐人际关系和谐是心理健康的重要标准,也是维持心理健康的重要条件之一.人际关系和谐具体表现为:在人际交往中,心理相容,互相接纳、尊重,而不是心理相克,相互排斥、贬低;对人情感真诚

15、、善良,而不是冷漠无情、施虐、害人;以集体利益为重,关心、奉献,而不是私字当头,损人利己,等等。6.与社会协调一致心理健康的人,应与社会保持良好的接触,认识社会,了解社会,使自己的思想、信念、目标和行动跟上时代发展的步伐,与社会的进步与发展协调一致。如果与社会的进步和发展产生了矛盾和冲突,应及时调节,修正或放弃自己的计划和行动,顺历史潮流而行,而不是逃避现实,悲观失望,或妄自尊大、一意孤行,逆历史潮流而动。7.心理特点符合年龄特征人的一生包括不同年龄阶段,每一年龄阶段其心理发展都表现出相应的质的特征,称为心理年龄特征。一个人心理行为的发展,总是随着年龄的增长而发展变化的。如果一个人的认识、情感和言语举止等心理行为表现基本符合他的年龄特征,是心理健康的表现;如果严重偏离相应的年龄特征,发展严重滞后或超前,则是行为异常、心理不健康的表现。三、青少年学生心理健康状况青少年学生正处在身心发展的重要时期,大多又是独生子女,随着生理、心理的发育和发展,竞争压力的增大,特别是当前社会快速发展,发展与成长的生态环境和社会环境日趋复杂,身心健康发展受到的负面影响越来越大,致使青少年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较以前更显著和突出。近年来,大量的研究和调查表明,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幼儿/小学教育 > 小学课件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