邓振华--德育课题结题报告

上传人:新** 文档编号:490057139 上传时间:2023-01-20 格式:DOCX 页数:15 大小:22.08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邓振华--德育课题结题报告_第1页
第1页 / 共15页
邓振华--德育课题结题报告_第2页
第2页 / 共15页
邓振华--德育课题结题报告_第3页
第3页 / 共15页
邓振华--德育课题结题报告_第4页
第4页 / 共15页
邓振华--德育课题结题报告_第5页
第5页 / 共15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邓振华--德育课题结题报告》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邓振华--德育课题结题报告(15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德育课题研究结题报告塔县城乡寄宿制小学德育处一课题的研究背景人类已迈入 21 世纪的大门, 21 世纪人类面临的第一挑战是人的道德、伦理、价值观的挑战。随着知识经济的崛起,价值观念的嬗变,生活方式的丰富,学校德育面临着种种新的挑战。一方面,现代社会的日新月异, 要求跨世纪的学生具备高境界的理想、信念和责任感,强烈的自立精神,坚强的意志和良好的环境适应能力、心理承受能力,另一方面,急剧变革的社会环境,又影响到学生人格的健康发展, 造成部分学生人格精神上的 “低落”、“缺失” 和“扭曲”,突出存在着懒惰、懦弱、自私、依赖性强、意志薄弱、经不起挫折等道德缺陷。 。因此,加强对青少年学生的德育工作,

2、探索其正确有效的途径已成为每位教育工作者的历史责任。而传统的学校德育重认知,轻实践,重灌输,轻内化,忽视学生的主体地位,不符合学生身心发展的规律,容易导致学生知行脱节,言行不一,人格错位,自信心不足。面对新的教育形势,学校德育必须跟上时代的步伐,与时俱进,积极探索,肩负起塑造学生健全人格,激励其自信心的神圣使命。二、理论依据1、发展中的人和个性社会化原理。 学生是正在发展中的人,这种发展就是其个性社会化的过程, 作为社会的人是具有主观能动性的,学生这种主观能动性的特点, 决定了学生既是教育的对象,又是自我教育和发展的主体。青年学生身心发展尚未成熟和定型,他们身心发展的各个指标都处在变化之中,具

3、有巨大的发展潜力,由于这种可塑性, 教育工作者只要掌握学生的年龄特征,遵循学生身心发展的规律,可使学生朝着我们期望方向发展完善。因此,必须加强和改进学校的德育工作。2、“双主体”理念。教师与学生都是德育的主体,教师是“导”即“教”的活动的实施主体,其主体性体现在根据教育要求和学生身心发展特点,对德育环境、德育内容和德育方法进行选择、加工和设计, 对学生的主体性进行引导和培养;学生是学习活动的主体,更是教育活动的主体。其主体性体现在在教师指导下,积极主动地参与德育活动、逐步做到自订成长目标,自析成长环境,自寻成长动力,自开成长渠道,自择成长方法和自评成长效果,最终将社会认识、 情感、行为内化为个

4、体认识、情感、行为。3、生活德育的理念。我们认为道德始终存在于人的整体生活之中,没有脱离生活的道德。 人们是为了生活而培养个体品德,改善、提升社会道德的,并不是为了道德而道德。同样,个体品德和社会道德的提高与发展也只有通过人们自己的生活。 脱离生活的道德和品德必将导致道德和品德的抽象化、 客体化, 脱离了生活去培养人的品德也必将使这种培养因为失去了生活的依托而流于虚空、无效。因此,在学校德育中,要把教育的材料、教育的方法、教育的工具、教育的环境,从学校的小范围扩大到社会的大范围。4、活动理论。活动是指主体与客观世界相互作用的过程,是人有目的地影响客体, 以满足自身需要的过程。 活动是实现发展的

5、必由之路, 学生主体活动是学生认知、 情感、行为发展的基础。从德育活动来说, 一方面,通过德育活动将社会道德规范内化为学生的道德认识、道德情感;另一方面,通过德育活动让学生将已有的道德认识外显为道德行为, 两种过程不断交替, 从而形成学生良好的道德品质。 基于这一理论, 学校和教师在组织德育活动时,要与学生的生活紧密联系,重视学生的主体参与,以及活动中的互动合作与内心体验,促进学生道德情感的形成。三、课题方案(一)课题组人员组成与课程开设课题组成立了由学校分管德育的副校长武嘉梅任组长、校团委书记、校德育处处主任、班主任为核心,以任课教师为成员的德育领导小组, 并组建教研组, 在总课题负责人邓振

6、华老师的主持之下进行。在课题实施过程中,得到了学校领导、各处室、各班主任、全体教师、及广大学生的支持和响应,并得到了教育局教研室的大力支持和悉心指导。(二)研究目标、德育内涵、及过程方法1、研究目标:以现代德育理论和现代教育思想为指导, 探索并构建适应新世纪德育工作要求, 符合学生成长规律的学校德育途径及操作模式。通过实施全方位、 多层次的学校德育, 促进学生良好思想道德品质的形成和 健全人格素养自信心的培养 ,毛泽东同志所说的:“一个高尚的人,一个纯粹的人,一个有道德的人,一个脱离了低级趣味的人”是道德人格追求的最高目标。通过研究提高学校德育的实效性和针对性, 促进教师德育观念更新与德育创新

7、能力提高, 提高全体教师的整体素质, 并努力提高中职学校德育工作的实效性。2、研究过程及方法根据学校 公共课的定位与改革 总课题的研究计划,德育组制定了关于 人格教育自信心 培养的子课题, 其研究过程分三个阶段进行:( 1)准备阶段( 2014.6 2014.12):制定子课题实施方案,成立课题组,组织理论学习。( 2)实施阶段( 2015.12015.7):课题组按照实施方案进行研究,并分别于 2010、2011 年举行两次阶段成果汇报。( 3)总结阶段( 2015.7 2016.11):课题组进行总结,撰写课题研究报告,并进行成果鉴定。人格教育 德育子课题的研究方法主要以行为研究法为主,辅

8、以案例研究法、 经验归纳法、 理论演绎法以及分工协作研究等方法。四、实施过程:(一)开展实施理想人格激励教育的探索。孔子说:“志于道,据于德,依于仁,游于艺”(论语,述而 ),“志于道”先于“据于德”,提示了人性提升的价值根基与方向在于“道” 。没有“道”的“德”是肤浅的。信仰不仅是支撑人生大厦的顶梁柱;它对道德人格的构建有论证、聚合、与升华的作用。 周恩来总理的崇高人格魅力,源于他坚定的共产主义政治信仰。 学校开始用周恩来同志的崇高人格激励学生,培养学生坚定的理想信念的新探索。为更好的把握周恩来崇高精神和人格魅力的精髓,2013 年 3 月,学校举办了青少年思想政治工作研讨会,和与会代表进行

9、了广泛的交流。用周恩来的理想人格激励学生分三个阶段进行: 第一,具体形象理想教育。 这是以具体人物的所作所为的外部特征为自己追求的理想。这一阶段的主要目的是使学生了解了周恩来所处的时代背景,熟悉了周总理的生平,为他的革命事迹所感动,激发了敬佩、仰慕之情。周恩来的人格魅力敲开了中职生的理想之门。第二,综合形象理想教育。 这是与具体形象相联系的具有社会意义的初步概括性的理想。 这一阶段要非常重视学生进行严格的自我修养,重视学生学习周恩来的品格,逐渐形成笼统的理想,在个别的场合能把理想和现实联系起来。第三,概括性理想教育。使学生能清晰地意识到人生的社会意义和社会主义建设的崇高目标的理想。 他们逐渐认

10、识到在周恩来的人格特征中, 蕴含着真正共产主义者的整体人格美。用周恩来的理想人格激励学生的具体做法是紧紧抓住知事、明理、动情、导行四个环节。首先通过播放周恩来系列影视片,组织读书活动,举办“知周、学周”知识竞赛等活动,让学生了解周恩来精神。在此基础上,再通过撰写影评和读后感、出刊编报、召开主题班会、讲恩来故事及演讲比赛等形式,使之上升到“明理”、“动情”阶段,引导学生学习周恩来同志爱憎分明的政治人格、公而忘私的道德人格、坚忍不拔的心理人格、聪慧高超的智能人格、 崇高新颖的审美人格。 并不断汲取周恩来同志伟大的人格力量,把周恩来的理想人格内化到自身的精神世界中去,最后外显为 “为中华之崛起”的实

11、际行动。同学们自发成立了环境保护协会、校园文明岗,自觉开展“扶贫济因送温暖、敬老助残献爱心”活动,积极争做奉献标兵、创新能手和百名优秀学子。同学之间,团结友爱,比、学、赶、帮,蔚然成风。随着“知周学周” 活动的开展, 得到了全校各班的热烈响应,掀起了一个争创“周恩来班” 、“周恩来团支部”的热潮,六个年级既相互衔接,又各有侧重 ,各班的争创活动做到五个结合:即与形势教育相结合、 与日常教育相结合、 与行为规范教育相结合、与班团活动相结合、与校史校情教育相结合。在借争创之机,结合学校的“四自校风” ,提出了“静、净、勤、竟、信”的“五字班风”,极大地增强了班级的凝聚力和战斗力。在争创过程中提出了

12、 “近、 进、比、学、化”“五大行动”:近走近周恩来,了解周恩来; 进初步体悟周恩来的人格魅力: 比自我教育阶段;学争创“周恩来班、周恩来团支部” ;化把学中所得内化为个体的人格内涵, 增强自信心。 这样的计划贴近学生实际,符合认知规律,能有效地指导工作实践。争创活动的成效正越来越多的外显为全校师生为“为中华崛起”而读书、育人的具体行动,无私奉献的爱心行动。(二)开展淬砺教育,引导学生自我磨练。我国古代思想家孟子主张: “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 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学校非常注重培养学生吃苦耐劳精神,吃苦耐劳教育是实施淬砺教育的必

13、要准备。 每届新生到校, 学校即对他们进行为期两周的军训专题教育, 并开设专题讲座, 收看校情专题片, 我们以多渠道, 组织学生或参观访问, 或结对助学,或相互座谈,以增强学生吃苦耐劳的意识。劳动教育是实施淬砺教育的主要载体。早在一百多年前,马克思就把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视为 “全面发展人的唯一方法” 。把培养学生的劳动技能和吃苦耐劳的精神也融入了我们的教育改革实践中。现在,各方面的条件变好了,学生们已经不再用锄头挑着铺盖走进校门。但是,劳动教育的传统不仅没有丢掉,反而不断地深化。 学校校把加强劳动教育作为实施淬砺教育的主要载体。“清晨即起,洒扫庭除”已成为学生的自觉行动,学生承当校园的绿化、

14、美化、净化工作。学校每期都要安排学生参加社会实践活动 .另外,开展体育锻炼、 组织军事训练也有利于提高学生的身心素质,磨炼学生吃苦耐劳的意志和养成学生自觉锻炼的习惯,因而也是学校实施淬砺教育的有机组成。(三)组织社会实践,锤炼学生的心志,增强自信心。社会实践活动具有学校教育不可替代的广阔性和延伸性, 它对学生人格的形成起奠基的作用。 组织学生走出校们参加各种形式的社会实践活动, 能让学生在社会文化中完成人格建构, 实现自我人格的提升,增强自信心。课题组成员紧扣形势要求和学生实际,积极探索和创新社会实践,实现了对学校社会实践的活动制度创新、活动主题创新、活动形式创新和活动内容创新。在活动主题的确定上,做到始终能紧扣时代脉搏,呼应社会现实在活动组织上,我们坚持灵活性、统一性的原则,做到经常活动与突击活动相结合; 集中活动与分散活动相结合; 要求活动与志愿活动相结合;校内活动与校外活动相结合。其中,近年来较为成功的组织形式有: 1、临时团支部活动。在节假日,我们打破班级的界限,以地域分布为依据,在相对集中的乡村、街道组成临时团支部, 作为学生开展社会实践活动的主要组织。 临时团支部一般由十人以上组成。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PPT模板库 > 总结/计划/报告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