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里铺民居

上传人:m**** 文档编号:490049576 上传时间:2023-07-10 格式:DOCX 页数:17 大小:34.78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十里铺民居_第1页
第1页 / 共17页
十里铺民居_第2页
第2页 / 共17页
十里铺民居_第3页
第3页 / 共17页
十里铺民居_第4页
第4页 / 共17页
十里铺民居_第5页
第5页 / 共17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十里铺民居》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十里铺民居(17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十里铺窑洞民居李秋香注:本文根据李秋香、陈志华著十里铺(清华大学出版社,2007)有关章节改写而成。十里铺位于陕西长武县,渭北黄土高原,这里贴近甘肃,东邻彬县和旬邑, 这一省两县地区古名为“豳”,是周王朝先人的发祥之地。黄土塬区植被稀少, 常年雨水冲刷,形成众多沟壑,因此耕作在塬面,沟底为河流。由于自然环境恶 劣,灾害频繁,清宣统长武县志云:“陶居穴处,肘见踵决,地瘠民贫,莫 此为甚”。人们居住以窑洞为主。一、黄土高原的窑洞十里铺是一个杂姓窑洞村,住居形式均为“横穴”窑洞。窑洞是陕西、甘肃、山西、河南黄土高原上的一种常见的住居形式。它起源 远古,易系辞说:“上古穴居而野处”礼记礼运则说:“昔者

2、先王未 有宫室,冬则居营窟,夏则居橧巢。”不过渭河流域新石器时代的遗址,所见的 都是半竖穴。诗经大雅绵说周文王的祖父古公亶父在迁岐下之前,在原 住的豳地“陶覆陶宂,未有家室”。长武县碾子坡先周遗址里有横穴,则“陶覆 陶宂”,有可能便是横穴式的窑洞,后来经三千年一直沿用至今。产生并长期沿用窑洞的原因是:厚实的黄土层,雨量少,缺乏木材以及烧砖 的燃料。厚实的黄土层给干旱贫瘠的高原提供了简便易得的居所,这便是窑洞。依据生成年代的远近,黄土可分成四类,即古黄土、老黄土、马兰黄土和新 生黄土。古黄土的孔状结构已退化,质密而坚硬。马兰黄土和新生黄土孔状结构 发育好,土质疏松,垂直节理清晰,湿陷性大。老黄土

3、的土层厚,孔状结构发育 适中,有垂直节理而湿陷性较小,最适合于挖掘窑洞。长武县的土质绝大部分属 老黄土,又因沟壑纵横,因此这里的窑洞住居发达,黄土高原上各种窑洞住居形 式,在长武境内都可看到。而且数量极多,除县城之外,村村落落几乎全部都是 窑洞。所以,在塬上极目望去,不见房屋,只见炊烟偶然从沟中升起,这是黄土 塬上的特殊景观。清人李大成在自邠州回县道中即事十首之八中写道:远树知村落,斜崖尽麦田。 山腰开户牖,岩腹出炊烟。门绕羊肠道,厨供瀑布泉,古风仍在目,陶穴缅遗篇。”自注:“长武古豳地,民多窑居,绝少屋字,凡望原上有树,下即斜沟,居 民凿穴而处,联为村堡。”(长武县志)窑洞住居有靠崖窑、窑院

4、和箍窑三类。1、靠崖窑和沟崖窑窑洞是横穴,它从黄土层的断崖处水平地挖掘进去。黄土高原多沟壑,塬边 沟沿多是因黄土层的垂直节理而形成的断崖,人们便在断崖上挖掘窑洞,因地制 宜,三五成组,以羊肠小道联接。这种窑洞称为“靠崖窑”,是最简单的窑居形 式。有的沟边断崖自然形成几层错错落落不十分整齐的台地,每层都挖了窑洞, 乡人便叫这种窑洞群为“板架窑”。因为它象一副放东西的板架。有些单阶的断崖很高,常见有开挖上下两层窑洞的。上层的称“高窑”,比 较矮小,用来贮存杂物。在崖壁凿出蹬道来走上去,也有用梯子的。所以长武塬上的村落大多在支毛沟尽端的边缘,这里一面是断崖,可以挖窑, 一面是塬地,可以耕作。村落稀稀

5、疏疏,很松散。塬面上的大路,有些地段,因为土质稍松软,经过长年的车辗骆驼踏,形成 道沟,再经雨水冲刷,道沟渐深。这种深深的道沟,元代起用蒙古话称为“胡同”。 清人李大成有诗道:“高崖双壁立,古道一坑深。”(长武县志)十里铺的胡同 深于六米。两侧的土壁也常被用来挖窑洞,称为“沟崖窑”。所以胡同也是形成 村落的地点。十里铺本是丝绸之路上的一段胡同,它就是从沟崖窑开始建造的。李大成又在诗查保甲三十韵中很形象地描写了窑洞住居:“兹行期半月, 南北更东西,所历窑居多,栋宇村亦稀。夹沟联为堡,凿穴依层崖。叠叠分户牖, 纷如蜂窝排。上下缘鸟道,崎岖苦扳跻。”诗里写到了靠崖窑、板架窑、沟崖窑 和夹沟村落。靠崖

6、窑在十里铺附近柳林沟边的直谷堡和地掌沟边的陶林堡都很多。它们距 十里堡不过三四里路。十里铺没有靠崖窑,绝大多数都是由沟崖窑形成的窑院。2、窑院单孔的靠崖窑和沟崖窑过于原始,不能适应即使很简单的生活方式。因此, 窑洞住居就有形成窑院的倾向。最初级的窑院,是当靠崖窑和沟崖窑前地形比较开阔的时候,用夯土或土坯 筑围墙,两三孔或四五孔窑洞为一院。这是贫困人家的做法,量力而行,不计间 数。稍稍有能力的,则在院子的一侧用土坯砌一两孔“箍窑”,即拱券结构的窑 洞,多用作杂窑或牲口窑。进一步的是三合院。利用地形的天然曲折加以人工修整,或者纯由人工,靠 崖或道沟边土壁形成一方凹地,三面挖窑,前面用夯土或土坯筑围

7、墙。一般是正 面三孔窑,两侧各两孔或三孔窑。这种三合院有许多变体。一种变体是断崖或土 壁不够高,则院子的前半与道路取平,而靠崖壁的几米向下挖成一个坑,使崖壁 有足够的高度,然后挖窑,窑洞地面低于院子前部的地面。因此,这种窑院得名 为半明半暗。另一种变体是,凹地正面比较长,可以挖好多窑洞,便用土墙或箍 窑分隔成几个院落,大多是兄弟相邻。这形式与最初级的窑院相似,不过总长度 小一点,两端还有侧窑,空间显得完整,领域感稍强。最有特色的是四合院,当地叫“地坑院”或者“地坑窑”。它是在平整的塬 面上向下挖一个四方土坑,作为内院,四边形成了土壁,每边的壁上挖三孔窑洞。 这种窑院宁静、有很强的内聚性,独家独

8、院,显得亲切温馨。地坑院便于保卫, 比较安全,过去有钱人家喜欢这种窑院。又因为它在塬面上开挖,占用耕地二、 三亩,也只有有钱人才挖得起。地坑院的入口方式有两大类,一类是,窑院距道 沟或崖面不远,便从道沟或崖面大致水平地挖隧道进入窑院,这隧道称为“筒”, 便是窑院下手位正中的那孔窑洞。另一类是窑院距道沟或崖面比较远的,从塬面 上向下进入窑院。这方式又分两种,一种是与地坑的一边垂直或贴边挖出踏步和 斜坡下去,全是露明的。另一种是,踏步和斜坡下到下手位一孔窑洞的尽端,再 径这孔窑进入窑院,于是这孔窑成了隧道“筒”,踏步和斜坡的走向与作为隧道 的窑洞的纵轴线垂直。从塬面上看,入口处与窑院相距几米,不连

9、接。有些在入 口上搭一间小厦子挡雨。人在塬面上走,只见一方又一方的地坑四处散布着,树梢从坑里伸出来,笑 语声从坑里飘出来,却看不到人畜,是一种很奇异的景象。在十里铺,各种窑院都有。不过 1958 年,为了扩大耕地,把大部份距道沟 远一点的地坑院都填平了,把人家迁到沟边,因此,从塬面上下去的地坑院只剩 下村南的三个了。在直谷堡、斜坡村和裕头村还有不少那样的地坑院。3、箍窑窑洞,不论是靠崖窑还是地坑窑,都是在原土层里挖的横穴,受地形限制很 大。为了在地表上获得建筑空间。黄土地上的人们便创造了“箍窑”。箍窑就是 用土坯砌筑的筒形拱。一般跨度大约为三米。先用土坯或夯土筑两道平行墙到一 米半高,然后用券

10、胎板起拱。拱是横向一层层砌的,实际上是许多道单券的重叠, 因此结构不坚固,大多只能维持二三十年,通常造在窑洞前侧面,只用来做厨房、 堆杂物、养牲口。所以十里铺人的俗谚说:“箍窑不是座落,两口子不是过活。” “座落”就是房子。“不是过活”意思是没有孩子,就算不上是个完整的家庭。箍窑通常两三孔并列,互相抵消一部分筒形拱的侧推力,挤得牢靠些。拱以 上培一层土,有拍成千顶的,有做成几个弧面的,也有的做成几个双坡,上面铺 瓦。4、窑洞的十里铺十里铺原名十里胡同,它建在塬面大道形成的胡同里,东西长大约三华里多, 深在六米以上。大道沟壁为村民提供了挖窑而居的条件,也限制了村子,使它成 为一个狭窄的长条。李大

11、成诗“村藏碧沟里”正可作它的写照。虽然可能早在明代就有流民来到十里胡同挖窑而居,但居民流动性很大,直 到 1949 年还只不过五十几户人家。他们大多在胡同北侧挖掘沟崖窑,建成各种 类型的窑院,包括三合院和地坑院。这些窑院稀稀落落,相隔很远,窑院之间有 大量空地。由于胡同是随机形成的,十分狭窄,弯弯曲曲,地面高低不平。中央的道路, 当初大约不过两米多宽,只能通行一辆马车。北面只有一条岔沟,南面只有两条, 形成一个“丁”字路口和一个“十”字路口,长而且深的道沟因此通风不畅,到 了夏季便十分闷热。清初乾隆年间大学者洪亮吉远戍伊犁,放还时路经兰州、长 武,十里胡同是他必经之地。他到长武后被留下主编了长

12、武县志后才回北京。 林则徐也曾谪戍伊犁,他是不是也经过十里胡同?左宗棠的进疆大军经十里铺穿村而过,在胡同里道路两侧种了柳树,逢丁字 路口和十字路口则种槐树。数十年后。树木长大,路口有风,有槐荫,夏季成了 村民公共活动的场所。因为这条大路一直是从西安去兰州的交通要道,往来行人、大车和骆驼队络 绎不绝,驿站撤消后,本世纪三四十年代,有人便在村里的十字路口的西北和东 南开了大车店,供路人食宿。大车店也是窑院,不过院落比较宽敞。这些私人开 设的大车店事实上继承着十里铺古来作为官设驿站的功能。后来增加到了六家。 接着,村里也有了一两家小小的、非常原始的杂货店。交通开始给这个本来纯粹 依靠农耕生活的小村子

13、带来新的经济因素。1949 年前的十里铺人口少,而且都是从外地流落过来的小户杂姓,生活贫 困,没有文化,所以既没有宗族的凝聚力,也没有社区的凝聚力,村子谈不上布 局,也谈不上村落的管理和公共建设。仅有的公共建筑是山神庙、三仙庙和文昌 阁。它们在村子的中段。山神庙和三仙庙在路北,都是窑院,文昌阁在路南道沟 壁的顶上,塬面的边缘,是全村当时唯一的木结构地面建筑物。可惜它并没有给 村民带来任何文运。此外还有一个“社墩”,在胡同的东口之外,是个不大的土 堆,用来祭祀社神,也就是土地神。那近旁便是这些杂姓人家的坟地,坟地和土 地神在一起,这是很古老的传统了。1925 年,冯玉祥的部队驻在西北。为了运输军

14、需,把旧道路改造成汽车路, 十里铺的路面被拓宽到十米,并且修直了一些曲折。结果,两侧的沟壁也被改造, 有些沟崖窑没有了。有些四合院临路的一面被切掉,成了三合院,有些本来距沟 稍远而在塬面上下的四合院,变得靠近了道沟,改成从沟里出入了。1935 年,建造了从西安到兰州的正式公路,没有从村里通过,而是从北面 大约一百米处通过。十里铺从此离开了大路,经济没有进一步发展,大车店也冷 落了。1949 年之后,五十年代初,农村社会安定,十里铺村因为胡同宽而深,有 便于建筑窑院的条件,便有许多人来定居。加以本村人口自然增长,胡同两侧陆 续开挖了许多窑院。1958 年,实行“扩地并村”,塬面上有些地坑窑被填平

15、,附 近有些小居民点也被取消,大量农民被迁到十里铺来。胡同两侧就密布了窑院, 没有馀地了,连通往直谷堡村去的岔沟两侧也排满了窑院。这时,沟内道路再次 加宽、修直、整平,有一部分老窑院又有些改造。以致胡同里没有了四合院式窑 院,只在东南部的袋形地段剩下三座,是从沟里侧面进去的,另外在岔沟口外的 塬面上还有三座,是从上面下去的。那时全村只有两幢土坯厦子。黄土高原气候干旱,人们从古就有在村边村里植树的习惯,所以清人李大成 有诗句:“远树知村落”。这习惯保持到现在,胡同里杨树密植。十里铺的“村规 民约”有一条,如果有必要伐树,须经批准,而且伐几棵就要补种几棵。伐树都 在清明前后,前几天,树身上削去一块

16、皮,贴一张红符,写着“树神回避”。大 约怕斧锯伤了树神。到了1982 年,撤消了人民公社,实行了分地到户制之后,农村经济迅速发 展,不少村民有了扩大居住面积的愿望。但是,窑院,尤其是四合院和三合院, 占地太多,都在二亩以上,不宜再造,政府采取了限制的方针。办法是凡申请造 房的,1980年前是只批五六分地,1990 年后只批三分地,于是,农民便只好造 地面上的房子。起初全是土坯的,木檩、木椽、盖瓦。1985 年以后改用砖砌前 檐墙和柱子,山墙和后檐墙仍是土坯,到九十年代,便全用砖砌了。到了 1995 年,全村已经有五百多户。二千一百多人口,建新房的愿望更加 迫切了。但因为每年批的房基地不多,大体为五六户,所以,村民们大多只能在老 窑院里用砖造偏房,或者在三合院的下手位造砖房。少量的已经扒掉偏窑,改造 两层的砖房了。挖窑洞居住的历史结束了,不过,目前绝大多数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建筑/环境 > 建筑资料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