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下水Ⅰ类建设项目三级评价

上传人:pu****.1 文档编号:490029986 上传时间:2023-08-05 格式:DOC 页数:6 大小:89.01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地下水Ⅰ类建设项目三级评价_第1页
第1页 / 共6页
地下水Ⅰ类建设项目三级评价_第2页
第2页 / 共6页
地下水Ⅰ类建设项目三级评价_第3页
第3页 / 共6页
地下水Ⅰ类建设项目三级评价_第4页
第4页 / 共6页
地下水Ⅰ类建设项目三级评价_第5页
第5页 / 共6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地下水Ⅰ类建设项目三级评价》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地下水Ⅰ类建设项目三级评价(6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类建设项目三级评价1、地下水环境影响因素识别项目对地下水环境影响识别情况详见表1-1。水环境指标问题表1-1 项目地下水环境影响识别表建设行为地下水水质与水温变化常规指标污染重金属污染有机污染放射性污染热污染冷污染类建设项目建设阶段-1d生产运行阶段-1c服务期满后-1d备注: “+”为有利影响;“-”为不利影响;“1”为轻度影响;“2”为一般影响;“3”为严重影响;c长期影响;d短期影响。由表1-1可以看出,本项目对地下水的影响主要停留在生产运行阶段,但影响不大;建设阶段对地下水的影响短暂,随施工的结束而停止;同时由于本项目废水污染物主要为非持久性污染物,故在服务期满后随地下水稀释、径流等作

2、用,污染逐渐消失。2、地下水评价因子筛选根据环境影响要素识别结果,结合建设项目工程特征、排污种类、排污去向及周围地区环境质量概况,确定本项目评价因子包括污染源评价因子和影响分析因子,项目运营期地下水评价因子见表1-2。表1-2 项目运营期评价因子一览表环境要素评价类别评价因子地下水污染源评价COD、SS、BOD5、氨氮、动植物油环境质量现状评价pH、总硬度、溶解性总固体、高锰酸盐指数、挥发性酚类、氨氮、氟化物、氯化物、硫酸盐影响分析COD、SS、BOD5、氨氮、动植物油3、地下水环境影响评价等级(1)建设项目分类根据环境影响评价技术导则 地下水环境(HJ610-2011)建设项目对地下水环境影

3、响的特征,将建设项目分为以下三类:类:指在项目建设、生产运行和服务期满后的各个过程中,可能造成地下水水质污染的建设项目;类:指在项目建设、生产运行和服务期满后的各个过程中,可能引起地下水流场或地下水水位变化,并导致环境水文地质问题的建设项目;类:指同时具备类和类建设项目环境影响特征的建设项目。本项目建成后用水由*县城第二水厂供给,本项目不对区域地下水进行开采,不会引起地下水流场或地下水水位变化;项目建成投产后,生活及生产废水经厂内污水处理站处理达标后经工业区排水管网排入*县污水处理厂处理,对地下水的影响主要为废水的渗漏对地下水水质的影响,故本项目属于类建设项目。(2)类建设项目工作等级划分根据

4、环境影响评价技术导则 地下水环境(HJ610-2011),类建设项目地下水环境影响评价工作等级划分情况见表1-3。表1-3 水环境影响评价工作等级划分判据一览表评价级别建设项目场地包气带防污性能建设项目场地含水层易污染特征建设项目场地地下水环境敏感程度建设项目污水排放量建设项目水质复杂程度一级弱-强易-不易敏感大-小复杂-简单弱易较敏感大-小复杂-简单不敏感大复杂-简单中复杂-中等小复杂中较敏感大-中复杂-简单小复杂-中等不敏感大复杂中复杂不易较敏感大复杂-中等中复杂中易较敏感大复杂-简单中复杂-中等小复杂不敏感大复杂中较敏感大复杂-中等中复杂强易较敏感大复杂二级除了一级和三级以外的其它组合三

5、级弱不易不敏感中简单小中等-简单中易不敏感小简单中不敏感中简单小中等-简单不易较敏感中简单小中等-简单不敏感大中等-简单中-小复杂-简单强易较敏感小简单不敏感大简单中中等-简单小复杂-简单中较敏感中简单小中等-简单不敏感大中等-简单中-小复杂-简单不易较敏感大中等-简单中-小复杂-简单不敏感大-小复杂-简单根据*岩土工程勘察报告,项目场区设勘察采样点61个,钻探最大揭露深度为16.8m,最大揭露厚度为10.4m1.0m。根据钻探、原位测试及土工试验结果,在勘察深度范围内,项目场区地层自上而下划分为一个工程地质层粉质粘土层,粉质粘土渗透系数为0.05m/d,即5.7910-5 cm/s在10-7

6、 cm/s10-4 cm/s之间,且分布连续、稳定。则项目场地包气带防污性能为中级。场区在钻探揭露深度(最大揭露深度为16.8m)内均未见地下水,则场区潜水含水层埋深较深。项目所在区域属松散岩类孔隙含水岩组,分布于河谷阶地,主要接受大气降水补给,动态变化呈季节性,则地下水与地表水联系较密切。综合分析,项目场地的含水层易污染。项目所在区域不属于生活供水水源地准保护区、不属于热水、矿泉水、温泉等特殊地下水源保护区、也不属于补给径流区,同时项目占地为规划的轻工建设用地,场地内无分散居民饮用水源等其它环境敏感区。则项目场地地下水敏感程度为不敏感。根据工程分析可知项目产生的废水经厂内污水处理站处理达标后

7、排入市政污水管网,废水排放量为220.03m3/d1000 m3/d,废水中的污染物为非持久型污染物,即污染物类型数=1。需预测的水质指标有CODcr、BOD5、SS、动植物油、氨氮,共计5个6个。则项目污水排放强度小,污水水质简单。综上述述,通过查表1-3可知本项目地下水影响评价等级为三级。4、地下水环境影响分析污染物对地下水的影响主要是由于降雨或废水排放等通过垂直渗透进入包气带,进入包气带的污染物在物理、化学和生物作用下经吸附、转化、迁移和分解后输入地下水。因此,包气带是联接地面污染物与地下含水层的主要通道和过渡带,既是污染物媒介体,又是污染物的净化场所和防护层。地下水能否被污染以及污染物

8、的种类和性质。一般说来,土壤粒细而紧密,渗透性差,则污染慢;反之,颗粒大松散,渗透性能良好则污染重。4.1水文地质概况(1)地质概况项目场地属松散岩类孔隙含水岩组,分布于河谷阶地,根据*岩土工程勘察报告,场区在勘察钻探揭露深度(最大揭露深度为16.8m)内均未见地下水,则场区潜水含水层埋深较深。地下水化学类型为重碳酸钙型水,矿化度0.5 g/L,主要接受大气降水补给,动态变化呈季节性。地下水流向为由北向南。(2)含水组水文地质特征项目场地地下水为第四系孔隙潜水,浅水层上部为粘土,下部以砂砾石为主,卵砾石其次。此类型地下水主要受降水和蒸发的控制影响,则比较容易受到污染。一般旱季水位下降,雨季地下

9、水位回升,自年初至五、六月份,由于降水量少,蒸发旺盛,地下水呈连续下降状态。七月份后,随雨季的到来,地下水得到大气降水的补给,水位迅速回升,九月份以后转入降落期延伸到年底。(3)包气带及深层地下水上覆地层防污性能包气带即地表与潜水面之间的地带,是地下含水层的天然保护层,是地表污染物质进入含水层的垂直过渡带。污染物质进入包气带便与周围介质发生物理化学生物化学等作用,其作用时间越长越充分,包气带净化能力越强。包气带岩土对污染物质吸附能力大小与岩石颗粒大小及比表面积有关,通常粘性土大于砂性土。根据*岩土工程勘察报告,项目场区设勘察采样点61个,钻探最大揭露深度为16.8m,最大揭露厚度为10.4m1

10、.0m。根据钻探、原位测试及土工试验结果,在勘察深度范围内,项目场区地层自上而下划分为一个工程地质层粉质粘土层,粉质粘土渗透系数为0.05m/d,分布连续、稳定。项目场地包气带防污性能为中级。4.2地下水污染途径、影响分析及预防措施(1)污染途径污染物从污染源进入地下水所经过路径称为地下水污染途径,地下水污染途径是多种多样的。根据工程所处区域的地质情况,拟建项目可能对下水造成污染的途径主要有:待宰圈、屠宰车间、氨机房、污水处理站、垃圾集中箱放置场地等污水下渗对地下水造成的污染。(2)影响分析对浅层地下水的污染影响正常情况下,对地下水的污染主要是由于污染物迁移穿过包气带进入含水层造成。项目场地为

11、粉质粘土层,其渗透系数为0.05m/d,包气带防污性能为中级,说明浅层地下水不太容易受到污染。若废水或废液发生渗漏,污染物不会很快穿过包气带进入浅层地下水,对浅层地下水的污染很小。 对深层地下水的污染影响判断深层地下水是否会受到污染影响,通常分析深层地下水含水组上覆地层的防污性能和有无与浅层地下水的水利联系。通过水文地质条件分析,区内第含水组顶板为分布比较稳定且厚度较大的粘土隔水层,所以垂直渗入补给条件较差,与浅层地下水水利联系不密切。因此,深层地下水不会受到项目下渗污水的污染影响。(3)预防措施该项目重点污染区防渗措施为:待宰圈、屠宰车间、氨机房地面采取粘土铺底,再在上层铺设10-15cm的

12、水泥进行硬化,并铺环氧树脂防渗; 氨机房中的氨罐区四周设围堰,围堰底部用1520cm的耐碱水泥浇底,四周壁用砖砌再用水泥硬化防渗,并涂环氧树脂防渗;污水处理站所用水池、事故池均用水泥硬化,四周壁用砖砌再用水泥硬化防渗,全池涂环氧树脂防腐防渗。通过上述措施可使重点污染区各单元防渗层渗透系数10-10cm/s。一般污染区防渗措施:制冷工段地面、生产区路面、垃圾集中箱放置地、维修车间仓库地面采取粘土铺底,再在上层铺1015cm的水泥进行硬化。通过上述措施可使一般污染区各单元防渗层渗透系数10-7 cm/s。由污染途径及对应措施分析可知,项目对可能产生地下水影响的各项途径均进行有效预防,在确保各项防渗措施得以落实,并加强维护和厂区环境管理的前提下,可有效控制厂区内的废水污染物下渗现象,避免污染地下水,因此项目不会对区域地下水环境产生明显影响。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建筑/环境 > 建筑资料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