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教师资格证《初中语文学科知识与能力》真题及答案(附答案)

上传人:M****1 文档编号:489992026 上传时间:2022-08-01 格式:DOCX 页数:15 大小:26.61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2021年教师资格证《初中语文学科知识与能力》真题及答案(附答案)_第1页
第1页 / 共15页
2021年教师资格证《初中语文学科知识与能力》真题及答案(附答案)_第2页
第2页 / 共15页
2021年教师资格证《初中语文学科知识与能力》真题及答案(附答案)_第3页
第3页 / 共15页
2021年教师资格证《初中语文学科知识与能力》真题及答案(附答案)_第4页
第4页 / 共15页
2021年教师资格证《初中语文学科知识与能力》真题及答案(附答案)_第5页
第5页 / 共15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2021年教师资格证《初中语文学科知识与能力》真题及答案(附答案)》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2021年教师资格证《初中语文学科知识与能力》真题及答案(附答案)(15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2021年教师资格证初中语文学科知识与能力真题及答案(附答案)第1题(单项选择题)(学习古诗词中“月亮”意象,教师请学生举出古人借月亮抒发对亲人思念之情的例子,下列适合的是()(常考)A.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李白月下独酌)B.从今若许闲乘月,拄杖无时夜叩门(陆游游山西村)C.无言独上西楼,月如钩(李煜相见欢)D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苏轼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正确答案:D第2题(单项选择题)(学生阅读朝花夕拾,学习了阅读散文集的基本方法,教师准备再向学生推荐一部自主阅读的散文集,下列适合的是()A.孙犁白洋淀纪事B.沈从文湘行散记C.斯诺红星照耀中国D.法布尔昆虫记正确答案:B第3题(单项选

2、择题)(教师组织学生开展“文学作品中的民俗文化”主题活动,让小组提交阅读交流的作品,下列不适合的是()(易混)A.鲁迅社戏B.刘成章安塞腰鼓C.老舍济南的冬天D.汪曾祺昆明的雨正确答案:C第4题(单项选择题)(教师在讲解“当窗理云鬓,对镜帖花黄”时,指出两句的意思是交错互补的,请学生再找出一个例子加以体会,下列适合的是()(常考)A.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陶渊明饮酒)B.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王维使至塞上)C.即从巴峡穿巫峡,便下襄阳向洛阳(杜甫闻官军收河南河北)D.将军角弓不得控,都护铁衣冷难着(岑参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正确答案:D第5题(单项选择题)(学习朱自清的春,教师讲解“看,像牛

3、毛,像花针,像细丝,密密地斜织着,人家屋顶上全笼着一层薄烟”一句的修辞手法,补充该修辞手法的例句,下列适合的是()A.正是一朵一朵花,组成了万花灿烂的流动的瀑布(宗璞紫藤萝瀑布)B.我父亲突然好像不安起来,他向旁边走了几步(莫泊桑我的叔叔于勒)C我不像其他孩子那样强壮,而且不能冒险(莫顿亨特走一步,再走一步)D.以前那种猛烈而干燥的风,变成了飘着香气的微风(让乔诺植树的牧羊人)正确答案:A第6题(单项选择题)(学习戏剧单元,教师指导学生体会“在台词中融入唱词.民谣.快板等元素”的艺术效果,举出具有这种特征的作品,下列不适合的是()A.孙鸿枣儿B.老舍龙须沟C.魏明伦变脸D.莎士比亚威尼斯商人正

4、确答案:D第7题(单项选择题)(古诗中某些句子因为蕴含哲理而被后人反复引用,如“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某教师安排学生汇编这类诗句,下列不适合的是()A.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B.客路青山外,行舟绿水前C.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D.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正确答案:B第8题(单项选择题)(某教师学习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针对“能阅读日常的书报杂志,能初步鉴赏文学作品,丰富自己的精神世界”写出读后感,下列观点正确的是()A.阅读书报杂志是提升鉴赏能力的有效途径B.阅读书报杂志对精神世界的影响更为强烈C.阅读文学作品有助于积累多样的写作素材D.鉴赏文学作品应该具有同

5、样的个性化体验正确答案:C第9题(单项选择题)(教研室研讨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教师们围绕“写作教学和评价”各抒己见,下列观点正确的是()(易错)A.不同学段的写作教学应当按照统一标准进行B.写作教学应当根据学生的困难适时提供指导C.写作评价结果必须采用书面方式分等级呈现D.写作评价过程应该以教师的全面批改为中心正确答案:B第10题(单项选择题)(教科书中卖油翁设置了一道练习题:“有人可能会问:高超的箭法真的能等同于往壶里罐油吗好箭法真的只是手熟而已吗再读课文,谈谈你的看法。”对编者意图的分析,下列不恰当的是()(常考)A.强化学生审美意识,培养审美情趣B.鼓励学生展开讨论,表

6、达个人观点C.引导学生重读课文,整合关键信息D.促进学生深度思考,学会质疑探究正确答案:A第11题(单项选择题)(阅读春望教学实录片段,按要求答题。师:“国”对于杜甫来讲,那么重要吗“国”意味着什么呢汉学者许慎在说文解字中说:“或者,邦也,从口从戈以守一。一,地也。”解释“国”为一片有士兵守卫的疆城。(投影并讲解)“国”字有两种解读:其一,国都,指京都长安。(朱东润春望A中国历代文学作品选(中编第1册)C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0.110-111)其二,国家。杜甫今存诗歌1400余首,“国”字共出现127次,经统计分类,有50多例解释为“国家”。对上述教学实录片段的相关分析正确的是()A.

7、增加积累,认识更多的繁体字B.理解词义,给学生释义的方法C.通过实践,学会查字典的方法D.激发兴趣,了解不同的造字法正确答案:B第12题(单项选择题)(阅读某教师海底两万里教学反思片段,按要求答题。文学名著阅读,其核心当然在于阅读,没有阅读,就没有对情节的了解和把握,就无法明确整部作品的脉络和主线,自然也就不可能对整部作品的主题.情感作出深刻的理解。八年级的学生,缺乏阅读的自觉性,而且也缺乏阅读的技巧方法,只是粗略阅读,图个“有意思”。如果没有老师的引导,学生往往不会主动深入地探究文本,思考作品背后的深刻内涵。也就是说,读完一本名著不容易,读懂一本名著就更难了。因此,在学生的文学名著阅读中,老

8、师一定要发挥自身的指导作用。在我原先的设计中,学生每天要阅读海底两万里两节内容,并对各节的主要内容进行概括,这样做的目的是让学生掌握名著最基本的情节。而在后续的设计中,我发现仅这样并不能促进学生对名著的深入理解。受其他老师启发,我安排学生在周末选择作品中最打动自己的三个情节来配画,并说明理由。对上述教学反思片段的相关分析,正确的是()A.配画的教学设计是为了有效地梳理全书的情节B.学生每天的文学名著阅读量必须有统一的要求C.名著阅读导读作业可以既有限定性又有选择性D.没有老师的指导,初中生就无法读完一本名著正确答案:C第13题(单项选择题)(阅读两位教师教学中国石拱桥的课堂小结,按要求答题。教

9、师甲:通过这节课的学习,同学们发现了吗要说清楚一个事物,就要注意先说什么后说什么,还要注重怎么说。比如把一个不熟悉的事物介绍给别人,可以用熟悉的事物来替代它。再比如,准确地列出数字就使得说明更加科学严谨。如果能把一个事物分类进行介绍,就会更加清楚明白。教师乙:今天学了中国石拱桥,中国石拱桥是我国劳动人民智慧的结晶,我们应该很好地继承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科技发达的今天,我们又建成了各种各样的桥,这是古人不能想象的。我们还要通过我们的智慧与汗水建造通往幸福生活的美丽桥梁。对上述课堂小结的相关分析,正确的是()A.教师甲的总结能够让学生更好地对事物进行准确说明B.教师乙的总结能够让学生准确地理解说明对

10、象的特征C.两位教师的课堂小结诠释了说明文阅读的重点与难点D.两位教师的课堂小结给学生提供了解读说明文的策略正确答案:A第14题(单项选择题)(阅读某教师关于写作教学的论文片段,按要求答题。有些学生的习作,整体的段落安排比较清楚,但各段中的层次很不清。针对这种情况,教师可以帮助学生学会按一定的顺序组织句群,比如,空间顺序.动静关系等。教师也可以引导学生剖析教科书选文中某些段落的层次关系,学习有条理地表达。如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的第二段,有二百多字,写了植物.动物,远景.近景,静态.动态,视觉感受.听觉感受.味觉感受等众多内容,层次清晰,堪称典范。教师还可以提供一组课外材料,其中包含相互关联的句子

11、,但句子之间的语意联系不紧密。重点引导学生按一定的层次组织这些材料,重新调整语序,写成一段层次清晰的文字。对上述教学论文片段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是()A.学生习作中的问题是教师选择教学策略的依据B.学生改进习作的层次问题需要掌握相关的知识C.教科书选文均可作为训练习作层次的典型材料D.课外材料在习作层次训练方面与课内形成互补正确答案:C第15题(单项选择题)(阅读某教师设计的语文综合性学习“匾额文化”活动方案,按要求答题。活动一:了解匾额里的“错别字”,猜猜匾额中“错别字”的寓意,让学生了解有些匾额里的字看似有误,实际上有独特的寓意。活动二:理解匾额的独特寓意。归纳匾额的不同类型,比较不同类型

12、匾额的功能和悬挂的场合,理解其中的寓意。活动三:探究匾额的文化内涵。小组合作,深入探究“全聚德”“同仁堂”等知名匾额的文化内涵,然后再说说自己看到的匾额,继续在小组内谈谈这些匾额的文化内涵。活动四:选择自己喜欢的一幅匾额,配上文化内涵说明,送给最好的朋友。对上述活动方案的相关分析,正确的是()A.活动一意在引导学生完成识字写字任务B.活动二侧重训练学生逆向发散思维能力C.活动三能够体现生活化的语文教学理念D.活动四重在提高学生的审美鉴赏能力正确答案:C第16题(解答题)(每题13.00分)未分类阅读某教师走一步,再走一步的教学实录片段,完成第16题。师:课文中用了多个不同的动词表达“走”,找一

13、找。(学生第#页共15页找出相关动词:“爬”“跑”“移”“攀”“探”“踩”等)师:作者为什么要运用这么多与“走”相关的动词生:是为了避免呆板和单调。师:也有这一作用,不过,这些动词可能包含着更加丰富的内涵呢,大家找找看。老师先举个例子,我觉得“他们就朝一座悬崖飞跑而去”中“飞跑”两字就用得很好,它写出了活泼的童心,让我们一下就感受到五个小男孩的活泼好动。生:“一面跟着他们跑”的“跑”有意思,五个男孩顽皮果断,是“飞跑”。而“我”先有所犹豫,后来被大家激将,才“跟着他们跑”,更多的是随从,是好奇。生:“蹲在小山道上,心惊肉跳,尽量往里靠”,“蹲”和“靠”字用得很好,写出了“我”处境的危险.内心的

14、恐惧。我们害怕的时候经常就是“蹲”着.“靠”着的。生:“接着,他们又开始向崖顶攀爬”,这个“攀”字写出了那些孩子动作的老练。师:是啊,面对危境,其他的孩子因为有经验,行动有板有眼,“攀爬”是沉稳。“攀”既点出了孩子们爬山的熟练,又对比鲜明地衬托出“我”的胆怯。其实,还有“你把左脚踏到那块岩石上”的“踏”字,可以看出父亲的什么能分析一下吗生:这个“踏”字可以看出父亲的智慧父亲不是直接去救孩子,而是一步一步教孩子下来:先让孩子找到下面的岩石,然后告诉孩子具体的方法“踏到那块岩石上”。让孩子觉得克服困难其实很简单,就是利用好脚下的条件,一步一步地走出困境。师:在父亲的帮助下,儿子有变化吗生:有的。“

15、我小心翼翼地伸出左脚去探那块岩石,而且踩到了它”,这里的“探”字体现出“我”从胆怯谨慎变得勇敢,生命中注入了自信的琼浆。生:这里的“踩”字用得也非常好。“我一脚踩在崖下的岩石上”,踩到了安全的地方终于完成了脱险的历程。“踩”字刻画了受到磨炼走向成功的孩子形象。师:父亲在紧急关头唤起了儿子的勇气,更为儿子赢得了宝贵的人生经验。今后,无论遇到怎样的困难,都会想起这段难忘的经历,从而增强自己的勇气和信心问题(1)评析该教师教学过程中提问的目的。(10分)(2)评析该教师课堂反馈的方法和效果。(10分)第17题(解答题)(每题13.00分)未分类根据以下材料,回答下题阅读下面的学生习作,完成第1718题。读书实践收获 我曾为一段曼妙的钢琴曲所触动。那优雅的旋律深深地吸引着我,让我下决心投入了钢琴的学习,可未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商业/管理/HR > 商业计划书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