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下《云南的歌会》说课稿

上传人:pu****.1 文档编号:489991144 上传时间:2023-05-05 格式:DOC 页数:3 大小:17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八下《云南的歌会》说课稿_第1页
第1页 / 共3页
八下《云南的歌会》说课稿_第2页
第2页 / 共3页
八下《云南的歌会》说课稿_第3页
第3页 / 共3页
亲,该文档总共3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八下《云南的歌会》说课稿》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八下《云南的歌会》说课稿(3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 今天我要说课的内容是云南的歌会。下面我将会从说教材,说学生,说教法,说教学过程四个方面展开我的说课。 一 说教材。 云南的歌会是人教版八年级下册第四单元第一篇课文。这个单元的五篇课文介绍了我国部分地区的节日风俗和民间轶事,组成一幅幅精妙绝伦的民俗风情画。学习这个单元能够引导学生关注民俗,学会从生活中发现乐趣,还能增强学生的民族情感。 云南的歌会这篇文章正出于“乡土文学之父”沈从文先生的手中。作者以精妙的文笔描绘了三种不同场面的民歌演唱,每一个场面各有特色,形式,内容,手法上各有侧重,各不相同,文章字里行间洋溢着对人,对自然,对民俗的热爱与赞赏之情。 初中语文新课程标准要求 “要正确、流利有感

2、情地诵读课文,从中获得对自然、社会、人生的有益启示”, 要在提高学生阅读能力的同时,提升学生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立足本篇课文,云作为一篇优美的散文,不仅能给学生以美的语言范本,诗的意境享受,还能开拓他们的视野,启迪他们的思想。所以,结合本单元特点及可操作性,基于以上对教材地位和内容的认识,我确立了以下三点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2能力目标 3情感目标 体会作者对民间民俗文化的赞美,领略民族风情,激发学生热爱民俗文化的热情 教学重点;教学难点:三,说教 1朗读法文章语言优美,内容丰富,富有情趣,采用朗读法,不仅检测解决字词知识而且能够整体感知课文体味上述的特点。 2合作探究法启发学生自主学习并锻

3、炼其合作探究的团队精神。 3 多媒体演示法,板书图示法增强课堂的趣味性,是文章脉络,知识点更清晰。说学法 四,说教学步骤 首先课间休息时,利用多媒体播放弥渡山歌和彩云之南两首歌曲并配以相应的MV记歌词。1然后,以这两首歌创设情境导入。 因为这两首歌是云南民歌,所以借助这两首歌问学生“是否喜欢这两首歌”“为何喜欢”的问题,进入课文,走进云南,领略歌会魅力。2接下来,第二步初读课文掌握基础字词。这部分前面已提到过以学生朗读,教师点拨,多媒体展示方法进行。需要强调的一点是,在朗读时,我会请三位同学分别朗读1-3段,第4段,第5段。方便下面第三步的展开。3第三步,整体感知,分析三种民歌场面。这部分主要

4、采取小组讨论的方法。首先有教师借助上一部分读课文时有意的段落划分的原因的思考,引导学生归纳三种场合民歌演唱的不同形式及内容。 这其中尤其要注意的是表格形式的板书设计 。同时在分析每一种场面时,我会配以相关的视频及图片。比如,分析第一种场面时,可以把电影五朵金花中的对歌片段插入,第二,三个场面则配以相关的图片。到这为止,第一课时的内容便结束了。课后作业搜集其他一些民族节日,民俗文化的资料。第二课时的内容便是课文的深入探讨与拓展。 这部分的设计我会沿用语言特色文化氛围思想感情民俗文化价值这一模式进行进一步的探讨。 首先,以让学生勾画出文章优美的句子入手,分析文章的语言特色,再有这种语言所营造的文化

5、氛围中分析文章的思想感情,最后由教师总结抛出思考题民俗文化是否具有存在的价值?展开讨论。 这里需要说明的是,在最后一个问题的探讨上,可以利用多媒体播放其他一些民族节日民俗文化的图片,结合上节课的课后作业来扩展学生的视野,培养其热爱民俗文化的感情。 同时,教师在这一部分要发挥积极的引导作用。可以采用层层递进的提问方式:你认为民俗文化有无存在价值?我们该如何保存和发扬民俗文化?来对学生进行启发和诱导。 为了与主题相契合,并且调动学生的兴趣,教师可以适当的依据课堂的实际情况穿插一些民俗文化,流行文化及高雅文化的小段视频,比如在学生谈到民俗文化与时俱进与流行文化相结合时,可以播放周杰伦与宋祖英合作歌曲的视频,以增强说服力并调节课堂氛围。 最后,由教师进行总结,结束授课。课后作业_学唱歌词优美的民歌,尝试把优美的歌词融入写作中。 板书设计 云南的歌会 沈从文三种场面内容形式写法侧重山野对歌对抗赛性质,材质比拼对歌,酬和人物描写山路漫歌发乎于情,自然成趣自由歌唱环境描写村寨传歌民歌传承聚集合唱整体描写,局部描写语言特色质朴优美,清新自然文化氛围欢乐融洽思想感情对自然对人对民俗文化的热爱与赞赏民俗文化价值非凡,与时俱进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等教育 > 研究生课件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