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新设计】(江苏专用)2016届高考语文一轮复习附加题基础梳理讲义

上传人:ni****g 文档编号:489963612 上传时间:2023-02-02 格式:DOC 页数:23 大小:882.51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创新设计】(江苏专用)2016届高考语文一轮复习附加题基础梳理讲义_第1页
第1页 / 共23页
【创新设计】(江苏专用)2016届高考语文一轮复习附加题基础梳理讲义_第2页
第2页 / 共23页
【创新设计】(江苏专用)2016届高考语文一轮复习附加题基础梳理讲义_第3页
第3页 / 共23页
【创新设计】(江苏专用)2016届高考语文一轮复习附加题基础梳理讲义_第4页
第4页 / 共23页
【创新设计】(江苏专用)2016届高考语文一轮复习附加题基础梳理讲义_第5页
第5页 / 共23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创新设计】(江苏专用)2016届高考语文一轮复习附加题基础梳理讲义》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创新设计】(江苏专用)2016届高考语文一轮复习附加题基础梳理讲义(23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附加题 第一课时附加题基础梳理(复习课)“饽饽状元”李蟠李蟠是康熙年间丁丑科的状元。他身材高大,特别能吃,加之思路、写字都很慢。所以在殿试时揣了36个馒头。意思是,今天无论如何,赖也要赖在考场里把文章写完,怕到时挨饿,所以要带足干粮。果然,天黑了,考生们都交了卷,李蟠才刚刚开了个头,监考官过来催他交卷。他急得满头大汗,声泪俱下地央求主考官;“学生毕生之业,在此一举。请千万不要催逼,容我慢慢写完。”监考官见他可怜,就发给他几支蜡烛。这时他带的36个馒头早已吃完,又厚着脸皮要了几个馒头,挑灯夜战。一直写到深夜才交卷。康熙帝知道这件事后,不但不怪罪他,反而认为这是一位难得的苦学之士,竟破例让他当上了

2、头名状元。与他同榜的探花作诗一首调侃李蟠:“望重彭城郡,名高进士科。仪容如绛勃,刀笔似萧何。木下还生子,虫边还出番。一般难学处,三十六饽饽。”自此,李蟠“饽饽状元”的雅号便传遍士林。(1)探花作的那一首调侃诗,介绍了李蟠哪些情况或性格特征?(2)李蟠中了状元,本来可能引起非议,但由于是康熙钦点,非议又不得而起。你对此有何评价?答案(1)介绍了李蟠的声望高、仪容俊、文笔好、坚忍苦学等情况或性格特征。(2)看法一:康熙选拔人才,不仅看殿试成绩,还兼顾人的意志品格,值得肯定。看法二:李蟠考试拖延时间,使考试产生了不公平的现象,他不应该获得状元。2014年江苏省高考语文卷附加题一、阅读材料,完成14题

3、。今日读列女传蔡琰二诗,其词明白感慨,颇类世所传木兰诗,东京无此格也。建安七子,犹涵养圭角,不尽发见,况伯喈女乎?又_琰_之_流_离_必_在_父_死_之_后_董_卓_既_诛_伯_喈_乃_遇_祸。今此诗乃云为董卓所驱虏入胡,尤知其非真也。盖拟作者疏略,而范晔荒浅,遂载之本传,可以一笑也。(节选自苏轼题蔡琰传)1用斜线“/”给上面文言文中的画线部分断句。(限3处)解析本题考查文言文断句。首先,通读这篇短文,大致了解整个故事。然后根据句意和语法关系断句。“琰”“董卓”“伯喈”是三个人名,做主语,应在“董卓”“伯喈”前边断开,又根据句意,在“流离”后断开。答案又琰之流离/必在父死之后/董卓既诛/伯喈乃

4、遇祸。【参考译文】今日读列女传中蔡琰的两首诗,诗中的言辞明白晓畅,直抒胸臆,很像世上所流传的木兰诗,后汉时的东京(洛阳)没有这种诗风。建安七子的诗,尚且隐藏锋芒,不完全表露自己的情感,何况是蔡伯喈(蔡邕)的女儿呢?又加上蔡琰流离北方,一定是在父亲蔡邕去世之后,而董卓被诛之后,蔡伯喈才遇祸(被害)。现在这两首诗中竟然说被董卓所驱而被掳掠到胡地,就更清楚它们不是真的了。大概是拟作的作者疏忽,而后汉书的作者范晔荒疏浅陋,于是将这两首诗记载在蔡琰的本传中,可以让人一笑啊。2作为地名,文中“东京”即今天的_。(限填城市名)解析本题考查理解文化常识的能力。解答这一试题,首先需要对一些历史知识有一定的了解。

5、蔡琰生活在宋代之前,而在这个时期,“东京”一般是相对“西京”长安而言的,因此,“东京”指的应是“洛阳”。答案洛阳3依据材料,其中的列女传出自()A史记 B汉书 C后汉书 D宋史解析根据下文中的“而范晔荒浅,遂载之本传”可知是后汉书。答案C4苏轼从哪几个方面判断蔡琰二诗为拟作?请简要要概括。(不超过20个字)答:_解析本题考查归纳内容要点。“其词明白感慨,颇类世所传木兰诗,东京无此格也”,说明这两首诗有其时代特点,诗风明白感慨。“建安七子,犹涵养圭角,不尽发见,况伯喈女乎”,说明蔡琰受其父影响,不会尽情发泄。“琰之流离,必在父死之后”,说明创作时间是在其父死后。答案时代诗风、家庭影响、创作时间。

6、二、名著阅读题5下列对有关名著的说明,不正确的两项是()A三国演义中,徐蔗之母大骂徐庶不识刘备之伪,“玷辱祖宗,空生于大地间”,骂完自缢而死,其行动具有鲜明的拥曹反刘的倾向。B茅盾子夜主要描写光怪陆离、大开大阖的都市生活场景,仅第四章写到双桥镇的农民暴动,所以此章游离了整部小说。C边城由今年即将到来的端午节写起,回溯之前的两个端午节,因而整部小说都洋溢着赛龙舟、捉鸭子的狂欢气氛。D哈姆雷特采用多线索布局,哈姆雷特、雷欧提斯和福丁布拉斯三条线索安排得繁简得当、缓急有序,全剧气势跌宕起伏。E泰戈尔飞鸟集歌颂了自然、生命与爱情,诗句如格言般短小精致,具有浓郁的抒情性和隽永的哲理性,语言清新,意象美妙

7、。解析本题考查对名著内容的记忆情况。A项,徐庶母亲为了让徐庶坚定信心,自杀身亡,以一死坚定徐庶不降操的决心,成就了“身在曹营心在汉”的佳话。C项,“整部小说都洋溢着赛龙舟、捉鸭子的狂欢气氛”错,小说的结局是凄美的。答案AC6简答题(1)红楼梦不同的版本中,凹晶馆联诗一回,黛玉的名句,一为“冷月葬花魂”,一为“冷月葬诗魂”。请从小说情节和主题两个方面,分别说明“葬花魂”与“葬诗魂”的依据。答:_(2)鲁迅故乡的结尾处,“我想到希望,忽然害怕起来了”,因为希望不过是“自己手制的偶像”。接着,“我”又想:“希望是本无所谓有,无所谓无的。这正如地上的路;其实地上本没有路,走的人多了,也便成了路。”这两

8、个想法之间有什么关系?反映了作家什么样的心态?答:_解析本题考查对文学作品情节和主题的理解。要了解小说的情节,深入理解小说中一些哲理性的语句。答案(1)“葬花魂”的依据:小说中有黛玉葬花的重要情节;表达女性精神在一个时代的毁灭。“葬诗魂”的依据,小说中多有黛玉吟诗的情节;表达对诗意消亡的哀悼。(2)关系:后者否定前者。心态:自己感到虚无、迷茫、寂寞,但不愿将它们传递给读者。三、材料概括分析题金庸阁下除办报外仿佛以史学佛学自负,对于以小说知名,尤其是以武侠小说知名,自己是不是有点觉得未展所长,以末技得虚名,似不免略感怏怏?依我看则大可不必。阁下所透露的史学佛学见解,论水平未必是“超一流”,若著书

9、立说也不见得能称首席什么家,得什么国际大奖。然而以史学佛学入小说,在武侠中讲“破相”,那就超人一筹了。好比不会武艺的痴公子段誉,只在无意中学了一着“凌波微步”,就到处能“逃之夭夭”;而且有个时灵时不灵的“六脉神剑”,看不见,摸不着,弹指一挥间忽然有效,就能出其不意露上一手。这道理在金刚经、法华经里并非唯一高妙思想,而移入武侠小说立刻产生“裂变、聚变”,威力无穷了。又如侠客行中的石破天,呆头呆脑,一片天真,然而处处机缘凑巧,矛盾相成,最后以不识字超过了识字人,以不知道“我是谁”,超出了一切有“我”之人,尤其是那位大“我”发狂的大宗师白自在。这只是“无我”的一解。这一解在佛学中算不得什么最高深的了

10、不起理论,不过是参禅的一个“话头”法门,但在小说中就是“超凡入圣”了。阁下仿佛总想在小说中不讲而讲一点什么道理。这些见解未必“超凡”,但进入小说,特别是武侠小说,就大大“脱俗”了。无言胜有言,不武胜武,愚而智,弱而强,似佛似道,所以能迈过前人难有后继,虽有败笔,仍卓然自成一家。前有梁羽生,后有古龙,俱写侠情,各有殊胜,然抒写人情佛理尚逊一筹。(选自金克木与小说对话:不败求败,有删改)7请简要概括文中段誉、石破天两个人物的共同特征。答:_解析首先找出选文中评论段誉和石破天两个人物的句子,放在一起,去异存同,列出二者的相同点即可。答案愚能胜智,弱能胜强。8文中画线句中的“不讲而讲”指的是什么?答:

11、_解析考查体会重要词语的丰富含意。根据画线句子“讲”和“不讲”的内容都是“道理”。根据上下文明确金庸的作品里讲了哪些道理,没讲哪些道理。答案“不讲”是指:正面表达见解,不是小说主要目的。“讲”是指:随着情节推进,金庸小说有意无意地表达了某些关于人生、世界的见解。9从这段文字看,作者对金庸有哪些评价?答:_解析本题考查把握作者的观点态度。概括作者对金庸的评价时要依次进行,要通读全文,归纳分条,组织语言。作者对金庸的评价有三个方面:史学、佛学的修为;武侠小说的成就;把史学、佛学融进小说,别出心裁。概括综合这三点即可得出答案。答案作者对金庸的佛学史学水平持保留态度;对他的武侠小说的创作成就,是肯定的

12、;对他以佛学史学入小说,丰富思想文化内涵,是推许的。教你思维第1题:画线的部分,哪些词语可以作为断句的标志,请找出23个。_答案“必”“之后”“既诛”。第2题:请举出45个中国历史文化名城。_答案南京西安曲阜洛阳开封第3题:从文段中可知,蔡琰与董卓同处哪一个时代?_答案东汉末年第4题:文段共有几层意思?_答案文段有四层意思。第一个层次写了蔡琰所处的时代,第二个层次写了她的诗歌风格,第三个层次则从家庭影响的角度进行了分析,第四个层次则对诗歌创作时间进行了分析。第5题:(1)你知道“身在曹营心在汉”说的是谁吗?_答案徐庶(2)边城这部作品的基调是怎样的?_答案凄美伤感第6题:(1)红楼梦中“葬花魂”和“葬诗魂”分别表明了什么?_答案“葬花魂”表明女性精神在一个时代的毁灭。“葬诗魂”表明对诗意消亡的哀悼。(2)鲁迅怀着一种什么思想完成了故乡这部小说?_答案救国救民的思想。第7题:金庸小说中的段誉和石破天分别是一个什么样的人物形象?_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幼儿/小学教育 > 小学课件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