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学期小学数学教研组活动计划(共49页)

上传人:枫** 文档编号:489950543 上传时间:2023-04-20 格式:DOC 页数:44 大小:274.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第一学期小学数学教研组活动计划(共49页)_第1页
第1页 / 共44页
第一学期小学数学教研组活动计划(共49页)_第2页
第2页 / 共44页
第一学期小学数学教研组活动计划(共49页)_第3页
第3页 / 共44页
第一学期小学数学教研组活动计划(共49页)_第4页
第4页 / 共44页
第一学期小学数学教研组活动计划(共49页)_第5页
第5页 / 共44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第一学期小学数学教研组活动计划(共49页)》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第一学期小学数学教研组活动计划(共49页)(44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第一学期小学数学教研组活动计划一、指导思想根据校教导处工作要求,以追求“有效教研”为目标,以课题研究为抓手,提升教研组的活动质量。重视备课、说课、上课、听课、评课、教材分析等基础性工作,加强教学常规,提高课堂教学有效性。以提高教师素质为本,努力建成学习型、研究型的教师团队,使教研组成为教师成长的培训基地,教学改革的实验基地。二、基本思路1、深入学习课程标准和有关教学理论专著,拓宽教学视野,开放教学心态。2、敞开教室大门,注重常态,加强课例分析与反思,在团体互助、专业引领中提升课堂教学水平。在课堂教学方面能关注学生的学习过程,努力体现课改理念。具体反映在以下几个方面:(1)关注三维目标,做到具体

2、、适切。(2)重视探索,注意让学生经历与体验知识发生与发展的过程。(3)重视数学思想方法的渗透.(4)精心设计练习,注意突出作业的针对性与变式性。(5)积极探索当前应用题教学的策略研究。在课堂教学方面需改进的方面:(1)要从学生的原有基础和认知规律来组织和实施教学过程。(2)要正确处理好预设和生成的关系。(3)要积极探索有效的培养学生概括能力的策略。(4)课堂教学必须留有学生独立思考和基本练习的时间。3、加强教学常规建设,提高教师备课的针对性,课堂教学主体性、练习设计的有效性和评价方法的科学性。继续围绕教学目标制订的适切性、教学内容处理的合理性、教学方法运用的有效性、学习方式培养的科学性、学习

3、训练设计的针对性等专题展开研究和实践4、深入开展“新课程背景下小学数学思想方法渗透的策略研究”,在教学设计及实施中落实到位。5、反思总结新教材实施过程中的经验与教训,积极撰写教学设计、教学反思、教学实录和案例分析等内容,向进修学院研训部主办或承担的网站、杂志投稿,进一步提高课堂教学的研究水平。6、加强对青年教师的培养与指导,有效发挥“师徒结对”的双赢激励机制。三、具体安排九月份:1、学习学区、学校、教导处学期教学工作要求,制定教研活动计划,明确工作思路。2、组织第一次教研组活动,结合教学案例解读区研训计划中对课堂教学的若干要求。3、进行第一次教学常规检查,针对问题提出改进意见。4、组织好区级课

4、堂教学研讨活动。十月份:1、教师教学月常规检查。2、组织教师学习。3、观摩课改优秀课例,撰写教学案例。十一月份:1、教师教学月常规检查。2、结合教导处做好期中质量抽测,总结经验,查找问题,寻找对策。3、备课组积极开展教学展示活动,教研组推出一节优质课。4、指导新教师做好展示课的准备工作。十二月份:1、教师教学月常规检查。2、新教师积极参加课堂教学展示活动,争取脱颖而出。3、集中学习有关小学数学教育刊物,对照教学理念进行深度反思。一月份:1、教学常规期终检查,检查复习计划、备课笔记。2、开展对复习课的教学研究。3、总结新教材实施过程中的经验与教训,形成文字资料。4、完成期末考试工作,力争实现期初

5、教学质量指标。教研组活动安排:周次主讲者内容第2周李东彪教研组工作计划制定、传达区教研组长会议精神第4周赵国红新课程下怎么教应用题第6周王会芹上课第8周王友国上课第10周梁秀莲算用结合该如何操作更有效第12周李东彪上课第14周王素芹上课第16周王会芹上课第18周王友国上课第20周梁秀莲准确把握算用结合有效开展教学活动新课程下怎样教应用题赵国红应用题一直被大多数学生感到枯燥、无味,教师难教,学生难学,费时费力,收效不大,这与传统的模式:审题分析数量关系列式解答总结有一定的关系,新课程宣扬一种应用题“源于生活,用于生活”,让学生在体验中学习,在学习中体验运用数学知识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1、题型从

6、纯文字,标准格式变得生动丰富应用题的呈现不仅是文字式的,还具有情境性,题目不一定结构良好,情景可能是复杂的,条件需要取舍,解答不唯一,答案可以不相同。在教学两步计算的应用题中,如果让学生拿着10元钱去买一支钢笔和一本作业本,他肯定拿着找补回来的钱,还能有条不紊地说出一支钢笔和一本作业本一共用去多少钱,补回来多少钱,我们教师还有必要让他分析数量关系,再去教他列式解答吗?又如在教学单价、总价和数量关系的应用题,我呈现给学生的是:东东在菜场买了2千克鸡蛋,如果剩下的钱还够买1.5千克黄瓜,他一共带了多少钱?如果他带了20元钱,那么剩下的钱还够他买多少千克西红柿?请你帮东东一家配晚餐小菜,算一算需要多

7、少钱?菜名单价(元/千克)菜名单价(元/千克)青菜1.20鸡蛋5.80猪肉11.00西红柿3.00黄瓜3.00碗豆1.80在第个问题中,学生配出来很多套晚餐,还建议东东一家晚餐少吃肉,多吃素菜,注意自己的身材,既经济实惠,又符合营养结构,2、教学模式从重视结果到重视过程重视培养学生对信息材料的处理能力和教学模型的建立能力。学同一道应用题,对有的学生来说是一个问题的解决过程,但对有的来说可能是一种习惯的练习。有的学生解题的过程是探索性的尝试,发现与解决的活动;而有的则只是同一种策略、方法、思考,甚至手段的重复活动,他们思维的方式可能各不相同,但是只要感受了,体验了,就终身难忘。在教学一个数比另一

8、个数多(少)几的应用题中,课始,就让学生感受拍手的游戏:师拍3下,与我同样多;师拍3下,比我多拍2下,你拍了几下;师拍3下,你拍5下,你比我多拍几下。从生活中引入数学问题,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在教学列方程解应用题中,我把教材中的例题设计成下面数据,板书在黑板上。原有饺子粉每袋的重量卖出袋数剩下的重量75千克54千克7袋40千克又准备了以下的卡片提供给各学习小组,原有饺子粉每袋的重量卖出袋数剩下的重量()+-X让各小组剪开,根据黑板上的数据摆出相等关系式,之后让学生任意选取一张数量卡,翻过来,将它设为X,再将X同其他数量卡摆出不同的相等关系式,根据关系式,将X同所给的数据列成方程式(摆一个关系式

9、,列一个方程)各小组可热闹了,有的学生还跑到别的小组了解信息,倾听别人的见解,发表自己的观点,几十分钟后,通过汇报全班列出了20几个不同类型的方程,培养了学生从不同角度找出数量关系式,并用多种方程解决同一个问题,学生获取的知识是靠自己已有的知识和经验建构出来的。3、从生活中体验应用题,在应用中体验据说美国一个图书馆门口有这样一句话:听过了,就忘了;看过了,记住了;做过了,掌握了。应用题的教学应该是学生自我探索,体验和经历数学活动的过程,而不单纯是记忆和模仿。在教学吨之后,我设计这样一道应用题:有15吨苹果要运到水果交易市场,租一辆4吨货车运费500元,租一辆1吨货车运费200元,货运公司提供设

10、计好三种租车方案:大货车辆数小货车辆数可运吨数应付运费提出:从节约经费的角度,讨论以上几种租车方案,并思考你认为哪种租车方案最好?有学生发现“原租车方案中每增加1辆大货车,就减少4辆小货车”的规律,纷纷设计出以下两个方案:3辆大货车,3辆小货车,可运15吨,运费2100元4辆大货车,可运16吨,运费2000元原来的租车方案并不是最好的,学生通过合作探索,创造出方案才是最佳方案。总之,应用题的教学应该重视过程,探索解法,而不单纯是记忆步骤,探求模式;也不单纯是记忆类型,形成猜测;更不单纯是做些习题。算用结合该如何操作更有效梁秀莲-谈计算课中算用结合的体会算用结合既是新课程改革的教学理念,又是新教

11、材编排的最明显特点,到目前止,在计算教学中实施算用结合的观点,已成为广大数学教师的共识,现在值得我们思考的主要问题是,算用结合如何操作更有效。本文就是围绕这个主题,以人教版实验教材为例,谈我们的实践与尝试。一、善抓算用结合的时机一节计算课通常有出示算式、探究算法、理解算理、巩固内化等教学环节,在众多环节中,我们不可能把用数学贯穿于始终,这时着重要考虑的问题就是,将用数学落实在哪一环节最有效,或者说计算教学的哪一个环节是实施算用结合的最佳时机。首先,是“出示算式之前”。“出示算式之前”也就是引出算式环节。为什么把引出算式环节,作为算用结合的最佳时机之一?理由有二点,第一,将算式置于实际问题之中,

12、让学生体验到数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从而深刻体会数学的内在价值,有利于激发学生学习计算的积极性;第二,用数学的过程离不开现实情境,计算教学以现实情境为依托,有助于激活学生在学习活动中的思维。例如,我们在人教版二下P5“带小括号的二步计算”教学中,先出示教材中的买卖面包的情境(如右图),让学生提出数学问题“还剩下多少个面包”,再鼓励学生用自己的思路去列式(8+22=30,54-30=24),当学生出现综合算式54-8+22时,便产生了激烈的思维冲突:列式的学生表达了式子中先算加法的本意,但不符合从左到右的计算习惯,也有学生提出在先算的加法(8+22)下面做个记号,还有学生说出了自己的自学成果,

13、即在8+22的两边添上括号。上述三个学生中,尽管所表达的语言或采用的形式不同,但他们的学习是主动的、思维是活跃的、观点是一致的,即先算8+22再算54-30,这与本环节中所采用的算用结合教学是密不可分的。面对用数学的生活情境,学生在提出问题的同时便开始了寻找答案的思考活动,如“还剩下多少个?”这是发自内心的、带有本能的思维行为,也就是我们常说的求知欲。并且在这种内心需求支配下,学生探求算法的思维特别活跃,在先算什么再算什么的问题上,除了抽象的思考外,大多数学生都是面对情境图,进入了积极思维的状态。如果在这个环节,没有用数学的结合,则学生很难真正成为学习的主动者。追忆传统的计算教学,教师生硬地塞

14、给学生一道算式,并讲解“在有小括号的二步计算式子中,要先算小括号里面的”,学生始终觉得枯燥泛味,疑虑成堆,其根本原因就在于缺少富有情趣的生活情境。有道是:“问渠哪得清如水,为有源头活水来”。生活情境正是数学赖以生存和发展的源泉。其次,是“理解算理之后”。理解算理之后的算用结合,往往有二种情况,一是利用新学到的计算方法来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二是以说话的形式来描述新知探求过程中所涉及的数学问题。其中,前者已比较普遍地得到应用,本文不再重复,而后者则不多见,这里以“十几减九”为例加以说明,我们在14-9(一下)的教学中,紧接着足够的算法探索和算理探究以后,让学生用自己的话完整说说我们已经解决的问

15、题,如“我投了14个圈,套中9个,没套中的有5个。”目的是让学生用简洁的数学语言,说出“二个已知条件和一个已解决的问题”,使学生逐步建构简单应用题的数学模型。这样的算用结合环节,既使情境图中的信息得到完整的反馈,又使学生在计算学习过程中得到应用题结构的基本训练。因为现用的新教材,应用题的题量实在太少,并且大多数内容都是穿插在计算教学的过程中进行的,再加上新教学理念不提倡强调应用题的数量关系式,所以好多学生对应用题的结构似懂非懂,一片迷雾。通过类似的算用结合环节,使学生在计算课中慢慢地明白应用题的数量关系。简单的应用题需要这样做,较复杂应用题更有必要这样去做。值得注意的是,对学生说话能力的要求不能过高,特别是刚开始阶段,学生的表述可能有些拖泥带水,或者根本没有应用题的结构感,更谈不上简洁的数学语言,但经过一段时间的训练后,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也会有明显的提高。实践证明,在这个环节安排算用结合,不仅对形成应用题的基本结构有很好的效果,同时也可让学生体验到解决问题后的喜悦。当然,计算课教学中,算用结合的时机不仅仅是出示算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建筑/环境 > 施工组织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