吉林省蛟河市一中2018-2019学年高一历史下学期第三次测试试题

上传人:鲁** 文档编号:489949985 上传时间:2022-12-22 格式:DOC 页数:10 大小:21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吉林省蛟河市一中2018-2019学年高一历史下学期第三次测试试题_第1页
第1页 / 共10页
吉林省蛟河市一中2018-2019学年高一历史下学期第三次测试试题_第2页
第2页 / 共10页
吉林省蛟河市一中2018-2019学年高一历史下学期第三次测试试题_第3页
第3页 / 共10页
吉林省蛟河市一中2018-2019学年高一历史下学期第三次测试试题_第4页
第4页 / 共10页
吉林省蛟河市一中2018-2019学年高一历史下学期第三次测试试题_第5页
第5页 / 共10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吉林省蛟河市一中2018-2019学年高一历史下学期第三次测试试题》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吉林省蛟河市一中2018-2019学年高一历史下学期第三次测试试题(10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20182019学年度下第三次考试高一历史试题一、 单项选择(每题3分,20道题,共60分)1南宋初年,“中原士民,扶携南渡,不知其几千万人”,南方地区小麦价格暴涨,“农获其利,倍于种稻”,小麦在南方大规模种植,南稻北麦的粮食作物分布格局被打破。对此认识正确的是南迁的北方人民对面食的需求推动小麦种植耦犁的推广促进了的种植技术的进步稻麦兼种技术的发展为小麦种植提供了条件曲辕犁开始从北方引入,促进生产效率提高A.B.C.D.2元朝立国,将民间工匠强制征调,编入“匠籍”,为官府服务。清朝废除“匠籍”,工匠在法律上获得了一般民户的地位。乾隆帝说:“国家兴修工作,雇募人夫,原欲使小民实受价值,以为赡养身

2、家之计。”这一变化A.打破了官营手工业的垄断地位B.有利于小农经济的巩固C.限制了资本主义萌芽的发展D.促进了民营手工业发展3康熙统治后期,米价持续上涨,特别是康熙五十二年风调雨顺,田禾大收,芝麻、棉花皆得收获,然米价仍居高不下。这一时期米价非正常上涨的原因最有可能是A.君主专制的加强B.人口出现急速增长C.经济作物的推广D.白银大量流入中国4下面是宋朝与明朝大米价格和年平均财政收入对比示意图。影响上图所示现象出现的主要因素最可能是A.重农抑商政策B.对外贸易政策C.小农经济水平D.金属货币的使用5有学者指出:作为对人类最重要献礼之一的马铃薯,最初其实是颇低贱的食物,根本不受大投资者青睐。一系

3、列的战争、饥荒替马铃薯打入欧洲,打开了一个更大更长久的开口。下列表述正确的是马铃薯原产于美洲马铃薯由葡萄牙人带回欧洲马铃薯的“发现”得益于新航路的开辟马铃薯等作物的传播一定意义上也是一次文明的链接A.B.C.D.6根据下表,可以得出的结论是A.科学与技术开始紧密结合B.英国纺织业技术和产量都领先世界C.工业革命率先在英国完成D.工业生产逐渐摆脱对自然力的依赖71863年,赫司特染料厂一共只有5个工人,到1912年拥有工人7 700人,其中包括380名熟练的化学家和工程师;巴登苯胺苏打厂,在1875年拥有工人885人,到1914年达到11 000人,这些化学工厂后来成为整个工业帝国“法本化学工业

4、公司”的中心。这一现象反映了德国A.生产和资本的高度集中B.国家统一推动经济发展C.科学推动生产力的发展D.化学工业成为支柱产业8下面为18731910 年中国出口货物分类统计表。以上统计数据表明A.出口货物以农产品和工业制品为主B.中国出口货物种类逐渐丰富C.中国民族资本主义获得较快的发展D.中国经济具有半殖民地特征91872年一位驻中国的外交官说道:中国正在迅速地成为一个令人生畏的对手,整个官僚阶级都决心恢复中国的国际地位,兵工厂和造船厂的产量给人以深刻的印象,中国建造的军舰不久将达到欧洲的最高水平。这位外交官的陈述A.代表了西方人对中国发展的态度B.可佐证中国军事近代化的起步C.反映了他

5、对中国逐渐崛起的担忧D.肯定了民族资本主义的快速发展101937年国民政府向私营工商业提供的贷款为14.71亿元,1939年为25.78亿元。1939年国民政府向英美等国购买五金、化学等器材,以低价供应厂矿企业。19431944年对私营工厂的拨款达5 500万元。这表明国民政府A.开展国民经济建设运动,鼓励发展实业B.鼓励民族工业发展,建立完备的工业体系C.扶持私营工商业发展,为战时经济服务D.实行战时统制体制,强化对经济的控制11下表反映了我国某一时期经济领域所有制形式的结构情况。符合这一时期时代主题的是A.土地改革运动B.社会主义改造C.人民公社化运动D.改革开放121957年我国钢材自给

6、率达到86%,机械设备自给率超过60%。1957年与1952年相比,工人劳动生产率提高了52%,12个工业部门的产品生产成本降低29%。出现这一现象的主要原因在于A.中国重工业发展急躁冒进B.社会主义改造的顺利完成C.十分雄厚的重工业基础D.社会主义工业化的开展131952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计划委员会成立,1998年更名为国家发展计划委员会;2003年将原国务院体改办和国家经贸委部分职能并入,改组为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简称国家发改委。这一机构名称的变化主要反映了我国A.经济的迅速发展B.综合国力的增强C.经济体制的改革D.机构性质的转变141979年5月,美国著名企业家哈默经中国政府特许乘

7、自己的专机来到了北京,并与中国签署了合作意向性协议。此次哈默来华客观上反映了A.中美两国准备正式建交B.经济特区建设加快C.中国开始引进外资D.对外开放走向实施15读下表。据此可知,美国政府采取上述措施的直接目的是A.恢复银行信用B.促进工业复兴C.提高商品价格D.缓解债务危机16有学者认为:“西方现代化经过几百年的发展,其优势与弊端都已经十分清楚。二战后,人们企图修补这个社会,修补在两个方向上进行,一是修补资本主义,二是修正民族国家。后者修正的方向是企图超越民族国家,但并不是消灭民族国家。”下列表现分别符合这“两个方向”的是A.实行“混合经济”和建立欧洲共同体B.社会主义阵营的建立和建立各种

8、国际组织C.大力发展科学技术和推行社会福利政策D.第三次科技革命和布雷顿森林体系的建立17下面是20世纪70年代末欧洲各国国有化企业在国内生产总值、全部就业和全部投资三项指标中所占比重简表。这一表格能够说明A.欧洲各国经济仍未走出“滞胀”状态B.国家干预经济的政策仍在推行C.国有企业的数量在西欧各国普遍减少D.自由主义政策在欧洲成为历史18下图为各类国家在世界贸易总额中所占的比重,导致比重变化的主要原因是A.国家垄断资本主义发展B.布雷顿森林体系的建立C.战后新的国际贸易秩序影响D.石油危机引发经济危机1920世纪90年代以来,区域经济合作打破了地域相邻概念,实现了跨洲、跨洋的区域合作。不同区

9、域经济集团之间也展开了合作。南锥体共同市场与欧盟之间开始探讨建立自由贸易区,而东盟与欧盟外长会议之间就政治、经济问题的探讨业已制度化。这说明A.经济区域集团化有导向全球化的趋势B.冷战后的世界经济获得加速发展C.经济合作的地域障碍日渐消失D.经济区域集团化已经名不符实20学者赵振宇指出,好莱坞大片泰坦尼克号实际上也是由7个国家的30多家公司协作完成的,其中的特技制作包给了有16家多国中小技术公司协助的Digital Domain公司,音乐制作包给了索尼公司,它的高质量的音乐制作使该片获得了极大的商业成功。这反映了A.经济全球化背景下,文化产业加强了对全球资源的争夺B.经济全球化推动了文化信息产

10、业的国际化合作C.文化资源国际化的基础是对全球文化市场的开拓D.全球化促进了文化产业的发展和国家间的经济交流二、 材料解析(2道题,共40分)21、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20分)材料一16世纪的欧洲对统称为“印度货”的中国商品怀有极大的兴趣,逐步富裕起来的市民阶层以及艺术品收藏家们,愿意出高价购买来自中国的丝绸、瓷器、漆器。无论是葡萄牙还是西班牙、荷兰,在与中国的贸易中始终处于结构性的贸易逆差地位,为了弥补这种逆差,不得不支付硬通货白银。因此,美洲和日本的白银源源不断地流入中国,成为当时全球经济中一道独特的风景。有学者戏称这种结构性贸易逆差为“商业上的纳贡”。摘编自樊树志明史讲稿材料二中国

11、白银流通量不仅在16世纪期间迅速增加,而且在清代乃至在1820年左右仍然继续增长。1617世纪,白银普及适逢东亚海域的海运(商业及海盗)大发展,也正值市镇和城市活动勃兴。某些手工技艺(特别是织布、瓷器和印刷)臻于完善,这使得中国经过17世纪中叶的衰退之后,能稳当实现自己作为奢侈品出口大国的使命。正是在经济发展、城市振兴的背景下,近代欧洲的首批冒险者到东亚海域上来了,首先是葡萄牙人和西班牙人,17世纪初又来了荷兰人。这一现象对东亚原无太大影响,因为这些新来者无非是进入远东的商业流通网,并利用这一地区的繁荣局面。但此现象也已预示未来的光景。多亏了他们,中国才获得欧洲和美洲的第一批物品:效率更大的火

12、器、甘薯、花生、烟草、玉米以及借墨西哥大帆船自马尼拉运到远东的银锭。除此之外,还有在精神生活方面显示的并于17世纪确定下来的新方向,其次是自1600年左右起与欧洲科学、技术、宗教的初期接触。人们或许会认为,这可以说得上是中国和东亚近代时期的开端。摘编自(法)谢和耐中国社会史(1)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1617世纪中国白银流通量迅速增长的原因。(8分)(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别说明1617世纪中国和西欧之间的贸易对各自产生的影响。(12分)22、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20分)材料一19世纪末的经济发展,再加上海洋运输和铁路上的交通革命,培植出一种真正的世界经济。到1

13、900年时,欧洲人从阿根廷和澳大利亚进口牛肉和羊毛,从巴西进口咖啡,从智利进口硝酸盐,从阿尔及利亚进口铁矿石,从爪哇进口蔗糖。欧洲资本同样投向了海外,以建设铁路、矿山、电厂和银行。当然,国外市场也为欧洲剩余的制成品提供了市场。欧洲通过其资本、工业及军事能力而在19世纪末统治了世界经济。摘编自杰克逊斯皮尔伯格西方文明史材料二20世纪世界现代经济大事年表(部分)1933年罗斯福新政开创了政府大规模干预经济的时代1936年斯大林模式形成1944年以美元为中心的布雷顿森林体系建立1947年关贸总协定签署1949年以苏联为首的经济互助委员会成立1956年中国社会主义经济体系基本建立材料三美国罗斯福新政和

14、中国改革都是源于对原有社会治理模式不完美的改革和拯救,前者是给资本主义戴上一个政府干预的氧气面罩,后者是给社会主义加上一个市场经济的发动机,从而使单纯的制度趋于一种混合经济状态,它们都由此解决了旧问题,推动了社会的发展。(1)根据材料一,概括19世纪末世界经济发展的主要特点,并分析出现这一特点的原因。(6分)(2)根据材料二,概括20世纪前期世界经济发展的主要特征。(6分)(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中美两国是如何解决“原有社会治理模式不完美”问题的。 (8分)20182019学年度下第三次考试高一历史试题参考答案1.B【解析】本题考查北民南迁的影响,意在考查考生从材料中获取和解读信息并调动和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其考查的核心素养主要是历史解释。耦犁的推广主要在汉代,与材料时间信息“南宋初年”不符,排除;曲辕犁是唐朝时南方江东地区的发明,不是从北方引入的,故排除;由材料中北方人口大量南迁促使小麦在南方大规模种植可知,正确;从材料中可以看出,南方实行稻麦兼种,故正确。因此,正确答案为B。2.D【解析】清代手工业者法律地位得到提高,并不能说明官营手工业的垄断地位被打破,排除A;B项与材料无关;手工业者法律地位的提高有利于资本主义萌芽的发展,C错误;手工业者法律地位的提高有利于民营手工业的发展,故选D。3.D【解析】明朝中期以来,白银成为普遍流通的货币。材料中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幼儿/小学教育 > 幼儿教育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