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稻的旱育栽培技术

上传人:s9****2 文档编号:489929014 上传时间:2023-07-06 格式:DOCX 页数:4 大小:20.04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水稻的旱育栽培技术_第1页
第1页 / 共4页
水稻的旱育栽培技术_第2页
第2页 / 共4页
水稻的旱育栽培技术_第3页
第3页 / 共4页
水稻的旱育栽培技术_第4页
第4页 / 共4页
亲,该文档总共4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水稻的旱育栽培技术》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水稻的旱育栽培技术(4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本文格式为Word版,下载可任意编辑水稻的旱育栽培技术 近年来,旱育水稻技术受到了高度重视,其旱育栽培手段直接影响水稻的产量和品质。因此,规范旱育水稻栽培技术,科学开展田间管理,对水稻质量和产量的提高具有重要意义。相反,假如不留意水稻旱育栽培的细节,就会导致水稻秧苗成活率低,影响水稻的品质。 1 水稻的足蘖壮秧 1.1 苗床地预备 水稻旱育栽培技术一般应用于东北地区,由于地域、环境特点,水稻种植多实行旱育栽培技术。旱育栽培的重点在于水稻秧苗根系的培育,因此苗床的前期预备工作特别重要,是整个工作的基础环节,也是能够发挥旱育栽培优势的重中之重。苗床地预备前要选择合适的地势,苗床地要求地势平稳,能够

2、受到阳光照耀,而且不能正面受风,土质要求疏松厚重,土壤肥力丰富。苗床地是培育水稻根苗的基础,水稻根苗的发育成长要求水分充分、肥力丰富且土壤的通风性要好,土壤的酸碱度要适中,不能过酸或过碱,一般维持在pH 6.5左右,沙土性质是最好的。 苗床地中有机质的含量要丰富,能够为水稻秧苗发育供应良好的环境,也可以通过人工方式增加土壤中的有机质含量。一般选择在秧苗播种前一个月施撒有机肥,提高土壤的养分成分,待有机质充分腐烂成熟后方可播种,防止水稻秧苗烂根死亡,影响水稻秧苗的成活率。 1.2 播种和苗床管理 水稻旱地培育秧苗需要提前10 d进行,这一点与水稻水培育秧苗不同。旱地育苗时必需保证土壤中水分、肥力

3、充分。播种过程中,土壤的湿度和温度需要符合肯定的标准,播种后应在苗床或穴盘的表面掩盖一层过筛的细泥土,只要种子不外露即可,然后准时将苗床封闭覆膜。水稻的第1个叶发出前需要确保温度和湿度满意要求;当水稻长出两个叶时,对水分要合理掌握;水稻长出第3个叶时,肥力要充分,这样能够保证水稻快速生长,同时,做好虫害、病害的预防作用。苗床管理重点在于温度和湿度的管理。苗床温度需要在水稻种子出苗前做好掌握,盖膜要保证其密闭性,保证环境温度在33 左右,温度差不能超过2 。当水稻第1个叶生长出来后,需降低温度到25 左右;当水稻长出两个叶后,温度可依据环境温度进行掌握。苗床湿度管理中要留意的是,水稻未出苗时不能

4、浇水;水稻出苗后,叶子没有蜷曲证明不缺水,则不需要浇水;水稻长出两个叶片时,可在阴天或傍晚补充水分,水中加入适量的碳酰二胺,浇水后清理水稻页面,然后盖膜,防止水稻叶片被肥料烧伤,之后依据水稻生长状况适时适量地补充肥料。 1.3 病虫害防治 水稻栽培过程中病虫害防治特别重要,旱育栽培中水稻常见的疾病是青枯病和立枯病。科学的田间管理能够有效预防这两种病害的发生和扩散,主要是选择适合水稻生长的苗床土;加强对土壤酸碱度的调整,不能过酸或过碱,施肥的种类和用量需留意,肥料养分补充过剩会导致水稻秧苗被烧死,肥料养分不足,则导致青枯病。水稻种植前需使用敌克松试剂对苗床土进行消毒,有效预防疾病。当水稻发生立枯

5、病后,准时实行有效措施,加强水分掌握。水稻秧苗在1.52.5叶期时,是立枯病、青枯病以及地下害虫多发的时期,需使用敌克松与辛硫磷混合使用,比例为74对水稻全面喷洒。3叶期到移栽期主要的病害为苗稻瘟,虫害为食叶害虫,使用45%的三环唑和30%的杀虫王喷雾预防可有效削减病虫害的发生。 2 田间管理 2.1 肥料管理 肥料管理是提高水稻质量和产量的重要环节,肥料养分充分才能保证水稻健康生长。田间肥料管理主要是各种养分成分的管理。氮肥是必不行少的,占施用基施肥的3/4,分蘖肥和穗肥占1/4。水稻田间施加纯氮1016 kg/667 m2,补充氮肥可选择农家粪料、尿素等。依据田间调查讨论显示,旱育水稻栽培

6、中,氮肥达到1416 kg/667 m2施用量的状况下,可预防水稻贪青晚熟。大地基肥施用时需全层施加,能够达到抱负效果,有利于肥料匀称渗透到各个层次中,有助于保肥;利于根系深化生长,提高肥料的利用率,平衡水稻秧苗在各个生长时期所需要的养分。 磷、钾肥的施加比例协作要适当,一般选择五氧化二磷、氧化钾等肥料,施用量分别为8 kg/667 m2和4 kg/667 m2。分蘖肥施加要趁早,穗肥施加可依据水稻秧苗生长状况而定。秧苗拔节后依据状况施加尿素,齐穗后适当施加叶面肥。 2.2 水分管理 水分管理应贯穿在整个秧苗生长过程中。前期是苗床的湿度管理,保证秧苗成活率,确保秧苗的质量。田间的水分管理主要在

7、分蘖期以后,主要以潮湿浇灌为主,苗后期需准时将田间水分排净,晾晒田地,避开秧苗无效分蘖。 孕穗期和抽穗期保证田间水分充分,其中抽穗扬花期保证田间浅水层在3 cm左右,在灌浆成熟期时适时浇灌。田间水分管理的基本原则是“薄水栽秧保浅插,浅水勤灌促分蘖,够苗晒田促大穗,水层护胎保粒多,干湿养根增粒重”,只要严格遵从上述原则,即可充分保证秧苗和水稻粒穗质量。 3 水稻旱育栽培留意事项 随着旱育栽培技术的普及与宣扬,能够有效提高水稻产量和质量的旱育栽培技术渐渐得到广泛的应用,在大规模实践中取得了较好的成果。但是,在旱育栽培过程中也要留意以下事项。 首先是立苗问题,水稻出苗缓慢、出苗不整齐、出苗率低。导致

8、这一状况有以下几个缘由:催芽质量不高;苗床底水不足;出苗温度不达标;盖种不严;厢沟过深等。要想保证立苗质量就要留意上述问题,保证催芽率,播种要底水充分,掌握播种温度在10 左右,保证种子与土壤接触,苗床四周水沟确保排水通畅。 其次是死苗问题,导致死苗缘由主要在于苗床,苗床选择不当或作床质量太差;肥料施加过量或不匀称;温度过高或病虫害侵袭。 再次是壮苗问题。根据标准技术操作完成旱育秧,育成后的秧苗较矮、叶蘖同伸、秧苗纤细弱小、分蘖较少、秧苗质量不高等问题,主要是农艺措施调控不好和技术不到位导致的。 总之,对水稻旱育栽培技术要点的分析对提高水稻产量和质量具有重要意义,提高水稻旱育栽培技术能够保证水稻秧苗成活率,保证秧苗质量,促进秧苗分蘖,提高水稻穗数和稻粒饱满度,促进增产增收,削减用水和人力,值得广泛推广应用。 第 1 页 共 1 页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行业资料 > 农业工程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