品德备课组进行微型课题研究的心得体会

上传人:汽*** 文档编号:489911982 上传时间:2022-08-19 格式:DOC 页数:4 大小:22.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品德备课组进行微型课题研究的心得体会_第1页
第1页 / 共4页
品德备课组进行微型课题研究的心得体会_第2页
第2页 / 共4页
品德备课组进行微型课题研究的心得体会_第3页
第3页 / 共4页
品德备课组进行微型课题研究的心得体会_第4页
第4页 / 共4页
亲,该文档总共4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品德备课组进行微型课题研究的心得体会》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品德备课组进行微型课题研究的心得体会(4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品德备课组进行微型课题研究的心得体会 罗薇 我在认真学习了学校备课组建设相关文件精神的前提下,重温课程标准,用心打造“生活课堂”,在罗校长和廖校长的带领下,进行了“如何有效开展小组合作学习”的微型课题研究。在充分学习相关研究理论的过程中,我正确认识到微型课题研究对教师的专业化成长有着深远的影响。当我把日常教育教学过程中遇到的问题一个个进行梳理、筛选和提炼,并使之成为一个课题来展开研究时,我发现,做微型课题研究其实就是要关注于教育教学细节,用我们的教育智慧去解决教育教学实践中碰到的真问题、实问题、小问题。一、 问题即课题。树立“问题即课题”的意识,这也是开展校本教研的前提。要求教师按照切口要小、

2、选题要准、研究要实的指导思想,从自身的需求出发,从一个个实际的教学实例出发,认真解析自己的课堂教学行为,寻找课堂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做出自我诊断,然后在若干问题中筛选出自己最感兴趣的、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作为课题。二、 对策即研究。确立问题后,作为研究对象,解决问题的过程就是研究的过程。教师们将在不断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实现自己的专业发展。微型课题研究的一般思路是:确立问题(提出解决什么问题)预设目标(期望获得什么结果)设计步骤(设计研究的步骤方法)主题阅读(围绕问题查找资料)研究实施(在教学中应用验证)总结提高(提供经验和成果)。三、 收获即成果。微型课题研究目标定位为“收获先进的教育理念

3、,蕴积灵动的教育智慧”。要求教师把研究过程中的感悟、体会记录下来,撰写教学随笔和教学反思。以下,就是我个人进行研究的微型课题及思考。微型课题如何有效地组织学生进行小组合作学习问题描述我从一年级上学期开始就有意识地组织学生在课堂上进行小组合作学习,可是效果并不太好。通过我一个多学期的观察,发现一年级的小学生在开展小组合作学习的过程中存在着几种困惑:1.小组合作学习时学生参与不主动。由于学生不同的性格,家庭背景及情感等方面,学习好的学生有时过于保守,不能很好的与别人交流,学习有困难的学生胆怯,羞涩或以旁观者的身份自居,使学习合作流于形式,达不到应有的效果。2. 小组合作交流是一种很好的教学形式,学

4、生参与面广,对于不同层次的学生都有不同的收获,能提高不同层次学生学习效率。但是,并非任何时候或任意内容都可以小组合作,而要选择恰当的时机和教学内容,才能保证合作学习的有效进行。这时学生间互相激励,互相促进,往往能得到意料不到的效果。3. 合作学习中缺乏平等的精神。在一些活动中,由于学生是独生子女自我约束意识弱,年龄又小及本身的性格特点,难免会在合作中发生矛盾,出现争执,表现出各人争功的现象。针对这种情况,在平时的学习中,要重视学生的情感沟通与交流。树立榜样,合理引导。4.学生手中的材料,也是影响合作效果的决定性因素之一。过多的材料容易使学生分散注意力;过缺的材料又不能支持学生学习知识的平台,过

5、犹不及。因此,教辅材料的运用要具有科学性。5分组不合理也是影响小组合作学习的因素之一,过多的小组使教师不能很好分组与管理。小组少人多不利于学生之间的合作学习。再者,教师教学技能和管理能力还需进一步提高。在实践中摸索总结,提高组织技能,发挥小组合作的最好的潜能。研究途径与方法体验式活动案例:今天我值日是一节参与性很强的品生课。课堂上我让学生表演自己值日时是怎么做的,并选择了小组合作学习的方式来组织教学。根据我对本班学生平时的观察,确实有一部分学生的劳动能力不够强。因此在小组分工时,我先采用了错位分配演员的方式,把学生分成若干个活动小组一同来表演每天早上是怎么做卫生值日的。我让每个小组内不会扫地的

6、学生来表演值日生,而让会扫地的学生配合他们来扮演晨读的同学。学生们并不了解我的用意,但还是十分认真地进行了汇报表演。那些不会扫地的学生在小组合作中表现得并不出色,由于表演的时间有限,其他的小组成员都为他们着急。可为了公平起见,我还是按时停止了活动。我问“晨读”的小演员们:“你们看到自己这一组的值日生不太会扫地,心里是怎么想的呀?”孩子们争先恐后地说:“他扫得太慢了!”“他拿扫把的姿势不对,所以扫不好!”“他肯定在家没做家务。”我趁机问他们:“你们想帮帮他们吗?”“想!”孩子们异口同声地回答。于是,我分给每个小组一把扫帚,让会扫地的孩子一起到操场上教不会扫地的孩子如何扫地和撮垃圾。操场上,小老师

7、们一个个教得特别仔细,小学员们学得也特别认真。下课后,操场变干净了,那些事先不会扫地的孩子们还主动找到我,兴奋不已地说:“罗老师,我刚才扫了很多垃圾!”我笑着表扬他们变得能干了,他们高兴得一蹦三尺高。孩子们在合作中体验到了成功的滋味,不会扫地的孩子学会了扫地,能干的孩子则学会了如何帮助别人,合作学习的乐趣油然而生。对话交流式活动案例:我在教学我在长大这一课时,发现学生课前准备的小时候的用品种类并不太多,每个小组内都有学生带自己小时候穿过的衣物,只有少数学生带了不同的物品,如奶瓶、玩具、照片等。有好几个小组内的成员几乎准备了相同的物品。为了让每个小组交流活动时,能使学生有不同的发现与感受,我临时

8、改变了自己组织小组活动的方式,让学生根据自己组内准备的物品来重新选组,尽可能让自己这一组的物品种类多一些。我从各个小组中选出一个代表来,让他拿着自己带来的物品站在讲台上,其他的组员则在座位上比较一下自己带来的物品。然后让台上的学生为自己重新找一个小组,使自己所带的物品与其他组员的物品不相同。学生通过我的引导,知道了分组的方法是让自己这一组的用品尽可能不相同,就认真观察自己带来的物品,并很快为自己找了一个临时的“新家”。在随后的合作学习中,他们也十分自然地融入到 “新家”当中,与新的“家庭成员”交流着自己的生活经验,讲着自己小时候的故事。学生在新的小组内交流,心情比以往更激动,交流时也更主动大方

9、了,小组学习的效果明显提高。下课之后,学生们又回到了自己原来的座位上,但仍与刚才的学习伙伴保持着交流的热情,不停地讲着自己小时候的故事。探究式学习活动案例:我在教学让眼睛更明亮这一课时,组织学生在小组内讨论如何保护自己的眼睛。原本我只让学生讨论一下保护眼睛有哪些方法,可一看到学生对这项讨论活动并不太在意时,我便发现自己的活动组织得有些失败了。为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我及时增加了一个小活动:“同学们,你们刚才在小组内讨论了保护眼睛的方法,可有的同学并不知道究竟该怎么做,现在我们各个小组把你们讨论的结果表演出来。表演的同学要互相配合,看哪个小组的护眼行动完成得最好!”学生一听要表演,马上兴奋起来。小

10、组内的成员一个个跃跃欲试,都想当小演员来展示自己。随后我又让每个小组都上台进行了展示表演,并对表演内容相同的小组进行表演效果的评价,对内容不相同的小组进行配合是否成功的评价,还在每个小组内选出一名进步最大的学生来。这样既有组与组之间的竞争,又有组员与组员之间的竞争,还能对学生之间的合作进行有效的指导。一节课的活动结束后,学生还保留着对表演内容的关注,下课了还在议论着表演的情景。我想:如果能把竞争制度加入到小组合作学习中去,学生一定会更加喜欢这种学习方式。实践性活动案例:我在低年级的品德与生活课堂上,就尝试对学生的小组合作学习进行了细致的指导,让学生明确自己在小组内应该做什么和应该怎么做,帮助学

11、生正确认识小组合作的重要性。在我的自助菜单这个话题的教学中,我对学生的小组合作学习进行了细致的示范指导。由于是一年级的学生,我担心学生会乱成一团,于是我决定亲自向学生示范一下如何合作。我选择了一个小组到讲台上演示如何在自助餐厅里选择食物。我给每个组员安排了各自的活动身份,有的演前来进餐的客人,有的演餐厅里的服务员。我也作为一名餐厅服务员参与到他们的小组活动中去,并将活动的进程告诉他们,然后我和他们一起进行一次小组合作学习。有了我的参与,学生的示范情绪高涨,表演得很认真。其他的小组也看得很仔细。我们的示范结束后,我将组内每个成员做了些什么一一给学生进行介绍,并强调每个组员在活动中遵守纪律的重要性

12、。在随后的各小组活动中,其他学生便能模仿我们的示范将自己组的活动进行得有条不紊了。归因分析通过以上几个案例,我发现:1 小组合作学习使课堂气氛活跃起来了,同时也给教师控制课堂秩序带来了困难,很容易使课堂教学产生看似热闹实则混乱的局面。这就需要建立一套“活而有序”的合作常规,并通过训练使之形成习惯。2 教师要为小组合作学习创设一个民主、和谐、宽松、自由的学习氛围,尊重和保护学生的参与热情,采用多种形式鼓励学生尤其是学困生积极地参与活动。同时,教师也应平等地参与到小组合作学习中去,并对各小组的学习情况及时地进行鼓励、引导和帮助,让学生充分体会到合作学习的乐趣。3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有了兴趣,一切问

13、题都迎刃而解。如果选择的内容学生不感兴趣,即使老师再怎么费尽心思,也是无济于事,事倍功半。4 作为合作学习,它需要有一定的时间要求,教师既然给了讨论的自由,就应给足他们讨论的时间,所以,教学中可以根据实际减少讨论次数,增加“单次讨论”的时间量,提高讨论问题的“质量”。5 在教学中设计合作学习时,也不应该每次都把合作学习设计在教学难点处,有时出也可以设计在教学平淡处,让学生通过简单易行的合作来感受合作的趣味。把不同的合作学习难易交错地进行安排,可能更容易使学生爱上合作学习。解决办法在教学实践中,组织一年级新生开展小组合作,我们要求不能太高。“分工”、“合作”这样的要求还没开始。这一阶段我们更多的

14、是培养孩子的小组学习的意识与能力,培养好今后学习的多种基础,而非急于享受小组合作学习的成果。基于这样来理解,所以我认为,一年级新生小组合作学习有其特殊性。一、年龄的特征决定小组合作学习目的的有其特殊性。二、良好倾听习惯的培养,要分阶段、逐步提高。三、良好语言表达能力的培养,必须规范细致。小学一年级学生采用小组合作的方式进行学习,不仅很适用,而且很必要、很应该。一是符合课程改革的要求;二是既然万事开头难,万事“开头”也就十分关键了,抓住开头,先入为主,可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三是有利于从小养成自主、探究、合作学习的习惯,并逐步提高水平和能力。不过,一年级学生由于缺乏必要的知识基础和学习能力基础,缺乏自律能力,自我认识水平也很低,因此,小组合作学习的难度不小,管理也不易。在实际操作中要注意以下几点:1、要在班级集体学习的过程中适时、恰当地组织小组合作学习;2、要把个别学习、小组学习、班级集体学习三者结合起来,动静搭配,交替进行;3、要注意组织一些“短、频、快”的小组合作学习,加强组织和管理,提高合作学习的效率和效果;4、注意在教学需要交流、需要相互讨论、需要相互补充、需要相互配合、需要相互检查、需要相互矫正等处实施小组合作学习;5、注意随着年级的升高,逐步增加小学合作学习方式的比重,最终使之成为课堂教学中学生学习的主要方式。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幼儿/小学教育 > 小学课件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