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东省化州市实验中学高中语文《季氏将伐颛臾》导学案(无答案)粤教版必修3

上传人:博****1 文档编号:489894009 上传时间:2023-09-06 格式:DOC 页数:4 大小:99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广东省化州市实验中学高中语文《季氏将伐颛臾》导学案(无答案)粤教版必修3_第1页
第1页 / 共4页
广东省化州市实验中学高中语文《季氏将伐颛臾》导学案(无答案)粤教版必修3_第2页
第2页 / 共4页
广东省化州市实验中学高中语文《季氏将伐颛臾》导学案(无答案)粤教版必修3_第3页
第3页 / 共4页
广东省化州市实验中学高中语文《季氏将伐颛臾》导学案(无答案)粤教版必修3_第4页
第4页 / 共4页
亲,该文档总共4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广东省化州市实验中学高中语文《季氏将伐颛臾》导学案(无答案)粤教版必修3》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广东省化州市实验中学高中语文《季氏将伐颛臾》导学案(无答案)粤教版必修3(4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季氏将伐颛臾学案 第一课时学习目标:1、了解孔子主张仁政、实行礼治的政治观点。(难点) 2、学习和积累“是、过”等文言实词的词义;熟悉和会翻译“无乃与”,“何以为”两个文言句式。(重点)学习过程:一、了解孔子和论语 详见课本第88页,注释二、熟读课文1、提示:文言文的朗读有三条标准,即读准字音,读出句读,读出感情。2、给下列加点字注音。颛臾(zhun y ) 社稷 ( j ) 彼相 (xing ) 虎兕( s) 柙(xi) 椟 (d ) 分崩离析(bng)三、写作背景孔子时代的鲁国,政治上处于动荡变革之中,当时,鲁桓公的后代季孙、孟孙、叔孙三大家族逐渐强大,鲁国公室日趋衰败。三大家族共同把持鲁

2、国朝政,其中,季孙氏势力最大,他要讨伐颛臾的原因有二:其一季氏贪其土地,其二是担心颛臾对己不利。当时冉有、季路都在季氏门下,且都参与了出征前的筹划。也就是在这时候,二人把这个消息告诉了孔子,由此引出了孔子和两位弟子的对话。想一想孔子在听了季孙氏将要讨伐颛臾这个消息之后会有什么反应?四、文本初探(一)疏通第一部分(1、2段)1、理解字词伐: 见于孔子 ( ) 有事: 无乃尔是过与 ( ) (同“ ”) 以为东蒙主 ( ) 是社稷之臣也 ( )见于孔子 ( ) 有事于颛臾 ( )2、掌握句式无乃尔是过与 ( 宾语前置 , “是”提宾标志)译文: 是社稷之臣也 (判断句)译文: 何以伐为 ( 宾语前

3、置 ,“何以为”,表反问语气,可译为“为什么要呢”)译文: 3、疏通内容(1)孔子对这件事的反对态度可从哪句话看出?明确: (2)孔子反对攻伐的理由是什么?明确: (二)疏通第二部分(3、4段)1、理解字词陈力就列( ) ( ) ( ) 颠而不扶 ( ) 彼相 ( ) 尔言过矣( ) 是谁之过与 ( ) ( ) 危而不持 ( )焉用 ( ) 虎兕出于柙 ( ) 龟玉毁于椟中( )2、掌握句式虎兕出于柙,龟玉毁于椟中 (介宾短语后置)译文: 3、疏通内容孔子不仅反对讨伐颛臾,而且认为冉有和季路对此事有责任。当即对冉有的辩解予以反驳。(1)冉有是怎样辩解的?他的目的是什么?明确: 目的是: (2)

4、孔子在反驳时,引用了哪些话,又用了哪些比喻?明确:引用: 比喻: (3)引用和比喻要说明什么问题?明确:引用说明冉有、季路在季氏门下,却不能对季氏伐颛臾进行有效的阻止,如果一个臣子不能尽自己的职责,宁可辞去职务。 “危而不持,颠而不扶,则将焉用彼相矣?”的比喻中“危”“颠”意指季氏,冉有、季路意指“不持”“不扶”之相,既然“危”“颠”而“不持”“不扶”,要“相”有什么用呢?“虎兕出于柙,龟玉毁于椟中,是谁之过与?”的比喻中,“虎兕”喻季氏对颛臾动武,“龟玉”喻颛臾将要被毁灭,这样的话,看“虎兕”的人冉有、季路不是有责任了吗? 因此,引用和比喻,是要指出冉有和季路应认识到自己没有尽职尽责。第二课

5、时学习目标:1、学习和积累“疾、倾”等文言实词的词义。(重点) 2、掌握“祸起萧墙”等成语的意思和用法。 3、学习和认识孔子以礼治国,以德服人的“仁政”思想。(难点)一、继续文本探析(一)疏通第三部分(5、6段)1、注意字音和停顿 丘 也 /闻 /有 国 有 家 者2、理解字词固而近于费 ( ) 君子疾( ) 必为之辞 ( ) 不患寡 ( ) ( ) 均无贫 ( ) 安无倾( ) 以来之 ( )( ) 则安之 ( )相夫子 ( ) 季孙之忧( ) 3、从课文中提炼出来的成语有: 4、疏通内容(1)冉有道出讨伐颛臾的真正理由是什么?明确: (2)孔子又是怎样反驳冉有的?明确: 5、翻译重点句子陈

6、力就列,不能者止。译文: 君子疾夫舍曰欲之而必为之辞。译文: 盖均无贫,和无寡,安无倾。译文: 邦分崩离析而不能守也,而谋动干戈于邦内。译文: 二、文本提升分析课文中“仁”的具体体现。拿课文和材料比较阅读,从而进一步了解孔子的政治思想。材料1:子曰:“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共之。”(论语为政) 材料2:子曰:“道之以政,齐之以刑,民免而无耻;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明确:材料1:用道德来治理国政,自己便会像北极星一般,在一定的位置上,别的星辰都环绕着它。材料2:用政法来导引他们,使用刑罚来整顿他们,人民只是暂时地免于罪过,却没有廉耻之心;如果用道德引导他们,用礼教来整顿他们,人

7、民不但有廉耻之心,而且人心归服。课文中“仁”的具体体现:三、巩固训练(一)文言实词 1特殊词义(1)何以伐为 ( ) (2)是社稷之臣也 ( )(3)盖均无贫 ( ) (4)则修文德以来之 ( )2词类活用(1) 使动用法。 既来之,则安之( )则修文德以来之( ) 远人不服而不能来也( )(2) 名词作动词。 君子疾夫舍曰欲之而必为之辞( )(二)文言虚词1而:(1)连词,表转折。 危而不持,颠而不扶 君子疾夫舍曰欲之而必为辞 远人不服而不能来也 邦分崩离析而不能守也 而谋动干戈于邦内(2) 连词,表并列。 固而近于费 不患寡而患不均 而在萧墙之内也 2之 (1)助词,的。 是社稷之臣也 是

8、谁之过与 吾恐季孙之忧 而在萧墙之内也(2) 代词。 夫子欲之(它) 既来之,则安之(代远人)3且 (1) 连词,而且,并且。 且在邦域之中矣 (2) 连词,况且。 且尔言过矣4为 (1) 动词,成为。 后世必为子孙忧 (2) 语气词,表反问。 何以伐为5也 (1) 句末语气词,表判断。 是社稷之臣也 (2) 句中语气词。 丘也闻有国有家者(3) 句末语气词。 今由与求也6以 (1) 介词,用。 何以伐为 (2) 连词,表目的,相当于“以便”。 则修文德以来之7于 (1) 介词,对。 季氏将有事于颛臾 (2) 介词,从。 虎兕出于押(3) 介词,在。 龟玉毁于椟中(三)文言句式1判断句:夫颛臾

9、,昔者先王以为东蒙主,且在邦域之中矣,是社稷之臣也(语气词“也”,表判断)2疑问句: (1)求!无乃尔是过与 (疑问语气词“与”,表疑问)(2)何以伐为 (疑问代词“何”与句末语气词“为”,表反问)(3)是谁之过与 (疑问代词“谁”与疑问语气词“与”,表疑问)3省略句: (1)昔者先王以(之)为东蒙主 (省动词宾语“之”,即颛臾)(2)夫如是,故远人不服,(国君)则修文德以来之 (省去主语“国君”)(3)(国君)既来之,则安之 (省去主语“国君”)(4)今由与求也,相夫子,远人不服而不能来(之)也 (省去宾语“之”)4倒装句 例:(1)季氏将有事于颛臾 (于颛臾有事,介宾短语后置)(2)何以伐为 ( )(3)虎兕出于柙,龟玉毁于椟中 ( )(4)而谋动干戈于邦内 ( )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幼儿/小学教育 > 幼儿教育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