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细腰隧道二衬接缝及外观QC控制1

上传人:ni****g 文档编号:489868280 上传时间:2022-10-13 格式:DOCX 页数:17 大小:108.65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下细腰隧道二衬接缝及外观QC控制1_第1页
第1页 / 共17页
下细腰隧道二衬接缝及外观QC控制1_第2页
第2页 / 共17页
下细腰隧道二衬接缝及外观QC控制1_第3页
第3页 / 共17页
下细腰隧道二衬接缝及外观QC控制1_第4页
第4页 / 共17页
下细腰隧道二衬接缝及外观QC控制1_第5页
第5页 / 共17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下细腰隧道二衬接缝及外观QC控制1》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下细腰隧道二衬接缝及外观QC控制1(17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五盂高速公路LJ9合同段下细腰隧道二次衬砌接缝及外观控制编 制:审 核:批 复:中国建筑第七工程局有限公司五盂高速公路LJ9标项目经理部QC小组2011年10月28日错误!未定义书签。错误!未定义书签。错误!未定义书签。错误!未定义书签。错误!未定义书签。错误!未定义书签。错误!未定义书签。错误!未定义书签。错误!未定义书签。错误!未定义书签。错误!未定义书签。错误!未定义书签。错误!未定义书签。错误!未定义书签。错误!未定义书签。错误!未定义书签。错误!未定义书签。错误!未定义书签。错误!未定义书签。错误!未定义书签。一、工程概况1、工程简介2、地质水文情况二、小组简况三、选择课题的确定目标

2、值四、第一轮循环1、P阶段2、D阶段3、C阶段4、A阶段五、第二轮循环1、P阶段2、D阶段3、C阶段4、A阶段六、巩固措施七、成果八、存在问题与今后打算附录一附录二、下细腰隧道二次衬砌接缝及外观控制一、工程概况:下细腰隧道位于盂县境内上社镇上细腰村西侧约0.5km,设计为 左右分离式,两洞边墙间距最大约30.7米,位于k38+760附近,最 小间距约23.8米位于盂县端洞口,左右线均属长隧道,总体沿北一 南方向布设。右线洞体全长1502m,五台端洞口里程桩号k38+020, 洞口底板设计高程655.17m,盂县端洞口里程桩号k39+522,洞口底 板设计高程659.68m洞体最大埋深88.6m

3、,位于k38+410处;左线洞 体全长1530m,五台端洞口里程桩号zk37+995,洞体底板设计高程 654.19m,盂县端洞口里程桩号zk39+525,洞口地板设计高程 659.15m,洞体最大埋深77.1m,位于zk38+400处;隧道围岩主要由 第四系全新统冲洪积物卵石,第四系上更新统洪积物及太古界龙华河 群灯花组变质岩等结构。表1T隧道围岩类别一览表隧道名称长度围岩级别VWIII下细腰隧道左(m)1530660330540右1502617355530质量日标:争创山西省“优质工程。二、QC小组简介:五盂LJ9项日经理部下细腰隧道二衬施工质量控制QC小组成立于2011年09月01日。1

4、. QC攻关课题:下细腰隧道二衬接缝及外观控制2. 小组名称:五盂LJ9项日下细腰隧道二衬接缝外观控制。小组3. 小组口号:精益求精4. 活动时间:2011年9月至2011年10月5. 活动次数:6次6. QC小组成员:序号姓名职称或职务组内职务1田培明项日总工组长2高菲项日副总工副组长3刘德旭隧道工程师副组长4轩军防试验室主任组员5冯大勇安质部部长组员6詹诗茂施工技术员组员78(表1)小组成员按QC的要求学习活动。三、选题理由:理由一:下细腰隧道为全线的控制工程,为监理、业主、公司关注的焦点,二衬施工在进行隧道涂装之前暴露时间较长,所以二衬接缝及 外观质量关系到我标段工程质量的整体形象,关系

5、到我公司的质量信誉 和市场进一步开拓的前景;理由二:按照业主要求,打造绿色高速公路,保护生态,达到创 优日标,在下细腰隧道施工中“创精品,创信誉”;理由三:隧道二衬砼外观质量难以控制,在前面的施工中出现二 衬砼表面有错台、漏浆、蜂窝麻面等不良现象,公司要求项日人员积 极参与,通过此次QC活动探讨和总结出一套切实可行的施工方案和 质量保证措施。四、质量控制目标:1. 严格控制砼配合比,保证砼强度在满足设计和规范要求的前提下 外观色泽均匀一致、砼表面无蜂窝、麻面、气泡和漏捣现象,表面平 整、光洁,结构轮廓线条顺直美观,施工缝平顺无错台现象;2. 通过本次QC的成果更好的指导和优化施工;施工存在困难

6、现 实 是 可 行 的3. 质量控制目标可行性分析:有利因素1、项目部成立了由领导带头、生产部门 和有关人员参加、大家发表意见的攻关小 组.2、项目部编制了施工方案,作业指导书;3、相关技术及管理人员集中学习了隧道 施工.五、活动情况:第一次PDCA循环1.二衬砼施工现状调查:为了使下细腰隧道二衬外观质量尽可能满足优质工程要求,在使 用整体式二衬台车和高频附着式振动器前,小组仔细研究了整体式二 衬台车的操作方法和该振动器的使用说明,以便使整体式二衬台车能 灵活操作、高频附着式振动器(以下简称振动器)性能可以达到充分 利用的要求。该台车采用整体式钢模,液压系统调节。其中标高用顶升油缸调 节,拱顶

7、轴线用平移油缸调节,侧模由侧模油缸调节,另外还有32 个螺旋支撑对台车钢模进行加固。振动器激振频率高(9000r/min)激振力11.7KN,振幅小(空载 振幅0.8mm),传递效率高。振动器通过附着钢板与台车模板连接, 附着钢板在模板上布置与焊接非常重要。在参照厂家的建议方案结合 二衬台车的结构特点而布置。每一个振动器在焊接定位后均进行运行 调试,以满足施工要求。砼施工前对以下工作:1.整体式二衬台车操作;2.振动器起动、 停止的方法与间隔时间;3.砼坍落度与下料顺序;4.振动器的使用及 砼振捣效果;5.小边墙的浇筑等各项事宜反复仔细地交底,使施工人 员对施工方法有感性认识。我们找出第一阶段

8、台车脱模后外观存在的问题二衬砼外观存在质量问题统计表序号项日频数频率累计频率1砼接缝不平顺1836.736.72砼表面光泽度较差1224.561.23模板边角泛砂816.377.54拱顶有“水印”现象613.290.75砼表面有蜂窝、气泡现象49.3100(表3)2.根据统计表绘制出排列图给表面有气泡蜂窝现象 拱顶水印现象 模板边脚泛砂 给表面光泽度较差 给接缝不平顺(图表4)绘图:刘德旭时间:2011年9月13日结论:从图表可见,砼接缝不平顺、砼表面光泽度较差、模板边 角泛砂是影响二衬砼外观质量的主要问题。3. 要因分析3.1原因分析针对上面图表中发现的问题并结合统计的数据,我小组多次召开会

9、议进行讨论研究,对主要原因刨析如下:(鱼刺型分析图5 )3.2要因论证序号影响因素论证内容检查次数发生次数发生 频率 (%)时间要因确认1碎石粒径 较大碎石粒径较大,容易造 成地泵管堵塞,延缓浇 注时间,进而造成二衬 砼外观出现层状痕迹. 小组针对这一影响因 素,对施工现场的具体 分工进行了 6次检查, 其中没有发现该现象。600否2塌落度过 大二衬砼的塌落度过大会 使衬砌拱顶外观出现” 水印”,拱墙无光泽,气 泡产生,并为泛砂埋下 隐患.对此小组进行了 10次检查,其中3次塌落 度过大。10330是3砂石含水 量过大砂石含水量过大会对塌 落度有一定的影响,小 组针对这一影响因素, 共进行了

10、10次检测,其 中发现1次砂石含水量 过大。10110否4地泵性能 差地泵性能较差,就要求 增大砼的塌落度,这就 为衬砌外观留下了不良 隐患.共检查了 4次,没 有发现异常现象,所以 这一影响因素不存在。400否5震动器性 能未充分 发挥砼的振捣直接影响到衬 砌内实外光.小组共检 查10次,结果有1次发 现有部分开关失灵的现 象,发生频率为10%10110否6电力系统 不正常小组共进行了 4次检查, 从未发现异常。400否7台车油压系统不正 常小组进行了 3次检查, 没有发现此类现象。300否8分工不明 确由于分工不明确,可以 造成措施不能彻底落实 到人,小组针对这一末 端因素,对施工现场的

11、具体分工进行了 10次检 查,其中只有1次发现 存在没有完全明确分工 的现象,其他均进行了 明确的分工。10110否9操作不熟 练操作人员对砼的知识不 熟悉,就很难控制砼的 外观质量,小组成员对 16名工人进行考核,结 果发现有4人对砼的有 关知识不熟悉。16425是10责任心不 强工人的责任心不强,工 作容易出现漏洞,小组 针对这一末端因素,共 进行了 10次检查,检查 中只有1次发现员工有 脱岗现象,其它均在岗 且有较强的责任心。10110否11雨天对料 场、搅拌 站、道路的 影响共进行了 10次的检查, 只有1次发现此类现象。10110否12台车模板与小边墙未密贴台车模板与小边墙未密 贴

12、导致砼接缝不平顺的 出现。小组对是否密贴 进行了 10次检查,就有 3次出现未密贴现象。10330是13震动器操 作不当震动器操作不当就很难 使砼达到规范要求。小 组对现场的情况进行了 10次检查,有1次操作 不当行为。10110否14模板缝隙 未塞严模板缝隙一般存在于模 板的边缘,倘若塞缝不 密实砼因漏浆表面极有 可能出现泛砂现象。10330是(表6)3.3结论:通过表6的要因论证及要因确认,我们确定了操作不熟练、塌落 度过大、台车模板与小边墙未密贴、模板缝隙未塞严等4项为二衬砼 的外观质量主要影响因素。4. 制定对策:针对以上的4项主要影响因素,并结合现场实际,我QC小组制定 了对应的措施

13、方案。措施方案一:对操作人员进行详细交底,通过集训班和师带徒两 种形式使二衬作业班组熟悉砼的基本知识和机械常识;措施方案二:实验人员现场监督,以实验为依据,以砼的设计强 度为砝码,严格控制二衬砼的塌落度,消除拱顶水印”,切实把好二 衬砼的外观质量;措施方案三:在隧道的曲线段严格控制小边墙的轴线位置,根据 实际情况按照隧道整体式模板台车的长度浇筑小边墙(即12m 一档), 以消除由于曲线而造成的不平顺;措施方案四:模板边缘的缝隙采用土工布塞严,并用双面胶密封, 防止漏浆、错台。5. 确认效果:通过本次QC课题攻关和上述措施方案的实施,下细腰隧道的二 次衬砌外观质量有了较大的提高,颜色均匀一致,模板边角仅有轻微 泛砂,砼接缝不平顺问题已基本解决,平整度达到了规范要求,拱顶” 水印”也很少出现,各项外观指标均收到了良好的效果。小组将后面中出现的其它问题在第二个PDCA循环中进一步进 行论证改进。第二次PDCA循环1.再次施工现状调查:台车脱模后我们对砼外观存在的问题再次进行统计二衬砼外观存在质量问题统计表序号项日频数频率累计频率1二档之间砼有错台现象1237.537.52结构轮廓线条不顺直美观92972.53模板边角泛砂618.781.24砼表面部分有麻面现象39.4100(表7)2.根据统计表绘制出排列图累计频二档之间碌有错台现象结构轮廓线条不顺直美观模板边脚泛砂给表面部分有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活动策划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