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础教育新课程通识考试试题

上传人:博****1 文档编号:489858843 上传时间:2024-02-13 格式:DOC 页数:14 大小:140.02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基础教育新课程通识考试试题_第1页
第1页 / 共14页
基础教育新课程通识考试试题_第2页
第2页 / 共14页
基础教育新课程通识考试试题_第3页
第3页 / 共14页
基础教育新课程通识考试试题_第4页
第4页 / 共14页
基础教育新课程通识考试试题_第5页
第5页 / 共14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基础教育新课程通识考试试题》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基础教育新课程通识考试试题(14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基础教育新课程通识考试试题基础教育新课程通识考试试题一、选择题:(选择一个最佳答案,每题3分,共24分) 1、新课程的核心理念是(A )。A、尊重学生的自主选择 B、进行双基教学 C、以学科为主教育 D、一切为了每一位学生的发展2、 (a )是教材编写、教学、评估和考试命题的依据。A、国家课程标准 B、地方教材 C、校本教材 D、教学大纲3、高中课程结构是以( )为主。A、综合课程 B、分科课程 C、分科与综合相结合的课程 D、综合实践活动课程4、新课程把教学过程看是(B )的过程。A、教师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向学生传授知识 B、师生交往,积极互动,共同发展 C、以教为中心,学围绕教转,教

2、为学服务 D、你讲,我听;你问,我答;你写,我抄5、我国基础教育新课程管理的政策是(C )。A、以国家课程统一使用管理 B、以省级课程管理为主C、实行国家、地方、学校三级课程管理D、全部下放权力,实行校本教材教学为主 6、新一轮课程改革倡导(A )的课程评价。A、以检查学生掌握知识,技能的过程和方法B、综合学科考试成绩 C、学科考试或考查成绩 D、立足过程,促进发展7、解决综合课教师尽快适应实验教学的极好方法是( )。A、交叉备课 B、准备实验 C、写好教案 D、学习课标8、本次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是建国以来的第( )次。A、7 B、4 C、5 D、8二、判断题:(正确的请打“”,错误的请打“”。

3、每题2分,共20分)1、所谓开发地方课程和校本课程就是意味着要编写教材。 (X )2、社区服务与社会实践是新课程体系中的综合实践活动的课程。(V )3、新课程倡导教学与课程彼此分离的课程理念。 (X )4、在对待教学关系上,新课程强调教师是尊重、赞赏、帮助、引导、合作。 (V )5、分数是评定学生学业成绩的重要工具,也是考查教师教学质量的重要指标。 (X )6、不进行教育研究的教师,也不可能真正尝试到当教师的乐趣,并成为真正出色的教师。 (V )7、新课程改革要求,教学是课程传递和执行的过程。 (X )8、新课程的评价将发挥评价促进学生的发展,教师提高和改进教学实践的功能。 (V )9、新课程

4、标准与教学大纲基本上是一致的,它们只是名称上的改变。(X )10、重视学生发展和教师成长记录,是今后一段时间内评价与考试改革的主要方向。(V )三、简述题:(每题10分,共20分)1、新颁布的课程标准有哪些重要特点?2、在新课程改革中,教学改革的主要任务是什么?四、综合分析题:(每题12分,共36分)1、在实施新课程改革中,最主要的是实施“研究性学习”。请你谈一谈实施新课程“研究性学习”要注意哪些问题?2、这次新课程改革中,作为教师,请你谈一谈教师的角色将发生哪些变化才能适应新课程改革的要求?3、请你谈一谈本次新课程改革校本培训的体会。师通识性业务过关考试复习题1、建构主义理论建构主义学习理论

5、是历经对皮亚杰、布鲁纳等人的早期建构主义思想的不断发展,同时伴随着对认知心理学的批判和发展,于20世纪90年代出现在心理学领域中的一股强大“洪流”。作为一种新型的学习理论,建构主义对学习也赋予了新的意义。首先,建构主义学习理论认为学习的过程是学习者主动建构知识的过程,“学习是建构内在心理表征的过程,学习者并不是把知识从外界搬到记忆中,而是以原有的经验为基础,通过与外界的相互作用来建构新的理解”(D.J.Cunnighan,1991)。因此学习活动不是由教师单纯向学生传递知识,也不是学生被动地接受信息的过程,而是学生凭借原有的知识和经验,通过与外界的互动,主动地生成信息的意义的过程。其次,建构主

6、义学习理论对学生所学的知识也提出了新的理解,即知识不再是我们通常所认为的课本、文字、图片以及教师的板书和演示等对现实的准确表征,而只是一种理解和假设。学生们对知识的理解并不存在唯一标准,而是依据自己的经验背景,以自己的方式建构对知识的理解,对于世界的认知和赋予意义由每个人自己决定。 基于上述观点,建构主义学习理论认为学习应具备五个基本特征:(1)学习的目标:深层理解。 (2)学习的内部过程:通过思维构造实现意义建构。 (3)学习的控制:自我监控与反思性学习。 (4)学习的社会性:充分的沟通、合作和支持。(5)学习的物理情景:学习应发生于真实的学习任务之中,强调多样的、情景性的信息与有利的建构工

7、具。 2、多元智能理论多元智能理论之所以能够在我们的教育改革中得到强烈的认同,一个重要的原因在于它与素质教育异曲同工。它对我们的启示在于:1、多元智能理论改变了教育目的理念。教育必须走出单纯传授知识和掌握知识的误区,以开发学生的智慧和潜能,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完善学生的人格为最终目的。2、多元智能理论改变了我们对学生的评论观。作为一个教师,不要光看学生身上的缺点,而应该更多地观察学生身上的闪光点。要让每个学生,特别是成绩差的学生树立信心,看到自己的长处,找到自己努力的方向,体验到成功的乐趣。3、多元智能理论为因材施教、特长教育奠定了理论基础。我们要变“选拔适合教育的学生”为“创造适合

8、学生的教育”,面向全体学生,着重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为每个学生的未来发展奠定基础。3、创新教育理论“创新教育是以培养人的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为基本价值取向的教育。”(1)简单地说,创新教育就是培养创新型人才的教育。这是因为:(1)教育创新是培养创新型人才的前提。(2)教育本质上是一种创造性的活动。教育具有继承性,但本质是创造性,尤其是在现代社会。 (3)创新教育是一项系统工程。创新教育是一项系统工程,这项工程的目标是培养创新型人才,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创新思维、创新技能、创新品格。目标的实现依赖于教育自身的创新。这需要社会、学校、家庭三方共同努力。4、“双师型”教师“双师型”教师,基本

9、内涵有二点:一是认为教师既能从事理论教学,也能从事实践教学;二是认为教师既能担任教师,也能担任专业技术人员。如何建设一支“双师型”教师队伍,是全面提高职教教学质量的关键。一、制定“双师型”教师标准,明确具体要求1教学能力 具有扎实的专业理论基础;能胜任本专业两门以上课程的教学,并熟悉相关课程的内容;能主编所任课程的教学大纲,参编相关课程的教学大纲;胜任与专业相关的实验、实习、实训、课程设计、毕业设计的组织与指导工作;能运用现代教学技术进行教学,教学效果好,受到学生和同行好评;具有教育、教学管理的基本能力。2教研能力 能承担综合课程开发工作,并编写课程教材(讲议);积极探索高职教育教学规律,进行

10、教育教学改革;具有较高的学术水平,能撰写质量较高的学术论文,其研究成果能指导专业建设和解决教学实际问题。3专业实践能力 具有一定的工艺能力、设计能力和技术开发与技术服务能力,并有技术开发或设计成果;具有中级技工以上的生产操作能力,获职业资格证书或相应技术等级证书;具有胜任专业工作的能力,并有一定的专业实践经验,具有工艺实验及创新能力。二、“双师型”师资队伍建设的途径和措施“双师型”师资队伍建设,一要对现有教师进行职业培训;二要从生产、科研第一线引进高素质的专业人员;三要制定利于教师向“双师”方向发展的政策措施。5、职业院校的课程改革(一)专业课改革 专业课改革应有如下四个方面的内容: 1重构课

11、程体系:打破传统学科型课程体系,针对实际工作体系重新构建课程体系,并按实际工作结构重新设计课程结构。 2重组教学内容:打破学科型课程学科知识逻辑为主线、专业理论知识为主体的教学内容。针对胜任实际工作任务需要,以职业活动为主线,以培养职业能力为本位,重新组织和设计教学内容。 3转变实施方式:打破学科型课程主要进行灌输、学生被动接受,实践与理论两张皮,形成主要进行任务实施、学生主动构建,实践与理论一体化的实施方式。 4改造教学情境:打破单纯的学府武、课堂化教学环境,创设尽可能与工作实境接近的教学环境,实现学校环境与工作环境、校园文化与企业文化的融合。 因此,职业教育课程改革是一项系统工程,必须经过

12、一个有序的开发过程,包含一项适应的开发技术。” (二)德育和文化基础课改革 德育和文化基础课具有国家性、民族性、政治性、规定性,因此德育和文化基础课改革则应根据国家的大政方针和素质教育的要求稳步进行。 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第一次明确提出了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的科学发展观。这是我们党从新世纪新阶段和我国国情出发,总结新中国成立以来特别是改革开放20多年的实践经验得出的重要启示。科学发展观是针对当前发展中存在的问题,适应市场经济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需要提出的重大战略思想,也是我们党对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规律进一步深化认识取得的重大成果。科学发展观作为经济社会发展的基本原则,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

13、实现现代化的根本指针。 一、科学发展观的基本内涵 科学发展观是适合中国国情和顺应时代潮流的发展观,它包括了系统而丰富的内容科学的发展观是适合中国国情和顺应时代潮流的发展观,它是人们对发展问题的总体认识和根本观点。科学发展观的内涵是十分丰富的,包含了坚持以人为本,是科学发展观的核心内容;坚持改革开放,是科学发展观的强大动力;促进全面发展,是科学发展观的重要目的;保持协调发展,是科学发展观的基本原则;实现可持续发展,是科学发展观的重要体现;实行统筹兼顾,是科学发展观的总体要求等。 二、坚持以人为本是科学发展观的本质和目的,是回答“为谁发展”的问题。 坚持以人为本,就是以实现人的全面发展为目标,把人

14、民利益作为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不断满足人们的多方面需求和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从而使人民群众成为发展的动力。具体地说,就是要在经济发展的基础上,不断提高人民群众物质文化生活水平和健康水平,逐步实现共同富裕;就是要尊重和保障人权,包括公民的政治、经济、文化权利;就是要不断提高人们的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就是要创造人们平等发展、充分发挥聪明才智的社会环境;就是要尊重劳动、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尊重创造,充分发挥人民群众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坚持以人为本,体现了马克思主义的基本观点。马克思说过,未来的新社会是以每个人的全面而自由的发展为基本原则的社会形式。我们从事的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

15、伟大事业,理所当然地必须坚持以人为本,一切依靠人民,一切为了人民。我们党的立党为公的宗旨和执政为民的执政理念,充分体现了以人为本的本质要求。 三、发展是科学发展观的主题,是其首要内容和中心内容,是回答“要不要发展”的问题。 离开了发展,就无所谓什么发展观。坚持科学发展观,就是以马克思主义观点看待发展。邓小平说,“发展才是硬道理”。发展之所以是“硬道理”,就在于它是一种客观规律,又是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首先,发展是自然界和人类社会的一种客观规律。世界上的一切事物,尤其是人类社会经济生活,总是不断发展不断前进的。人类终究会发展,一切阻挡者必将受到历史的惩罚。“发展才是硬道理”,乃是一种客观规律。正因为如此,发展是人类社会有史以来人类实践的历史性课题。发展也是现代社会各国称雄竞争的时代性课题。就我国来说,坚持和完善社会主义制度,增强社会主义社会的凝聚力和说服力,增强综合国力,改善人民生活,离不开发展;解决国内各种经济社会问题,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大杂烩/其它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